第三节 商办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办工业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25
页码: 215-23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县商办工业历史悠久,1950年代后逐步合作化,发展多种食品加工,县食品厂和豆面制品厂为重要企业。
关键词: 宁海县 商办工业 合作化

内容

宁海县的商办工业萌芽于清朝,始以食品加工业为主。乾隆五十四年(1789),季思枢在县城市门头开设鼎和糕饼店(今宁海旅馆旧址),兼设糕点手工作坊。自产自销松花糕、茯苓糕、椒炙片、豆酥糖、生皮糖等。民国时期,全县私营开设的南北货店、糕饼糖果店、制面店、水作坊、酱油坊,大都附设加工作坊(场),前店后坊,亦商亦工。
  1954年4月,县城的几家个体水作坊和制面店分别合并成立城关水作生产合作小组和制面生产合作小组。
  1956年分别上升为水作生产合作社和制面生产合作社。同年,县城的天生、裕兴、久和、聚成、丽生等五家公私合营的糕饼店,同益丰、新新、和生等个体糖果糕店作坊所组成的私私联营小组合并,成立城关糖果糕点生产合作小组。1958年4月,又分为公私合营城关副食品商店糕点加工厂和城关糖果合作商店;6月,城关副食品商店糕点加工厂被接收为宁海县商业局副食品经理部附属的公私合营宁海城关糕点加工厂。
  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家提倡大办地方工业,县商业局系统,先后办厂89家。通过整顿合并,除下放到人民公社和划并给县工业系统的以外,县商业局留下有:城关副食品加工厂、酿酒厂、食品加工厂、骨粉加工厂、制药化工厂、皮革制件厂、废品加工厂、毛(竹)丝加工厂、中药材加工厂、细菌肥料厂、水产加工厂,黄坛化工厂、长街棉花加工厂,力洋棉花加工厂,麻岙化工油脂厂等15家小型工厂。1978年大部分工厂划归县供销合作社。
  1960年、1973年、1979年,商业局系统相继建成县食品厂、县豆面制厂和县乳制品厂。到1987年底止,县商业局直属工厂有:食品厂有豆面制品厂、乳制品厂;公司所属工厂有: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饮一服公司棒冰厂和汽水厂、食品公司冷冻厂、商业综合公司医疗器械厂以及商业局附设的商业印刷厂。
  一、县食品厂
  (一)生产规模及主要设备
  1960年3月,县商业局所属食品厂,在原宁城食品厂的基础上建成,厂址设在城关西大街(即今宁海县电器厂厂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基建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分别为:生产用房800平方米,生活和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当时的主要生产设备仅有2.8千瓦电动机、跳糖机各一台,其余为石磨、石臼、木面机、豆腐桶、七石缸和手拉车,全部生产工艺以民间传统方法和手工操作为主。
  1973年,厂址迁至城美南门外(现为滨溪路12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至1986年,全厂占地面积1749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594.1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7352.6平方米(包括门市部营业用房),非生产性建筑面积3241.5平方米(内有职工宿舍2198.67平方米)。截止1987年,新增机电设备和机动运输车辆总投资27.8万余元。
  (二)经营产品与销售方式
  县食品厂历来以生产酱油、米醋、腐乳、豆板酱和糕点糖果为主,其中以酱油年产量为最大,1987年添置了灭菌设备并进行工艺改革,酱油原料的出品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中秋月饼,为食品厂的拳头产品,每年中秋节月饼销售利润约占全厂年利润的三分之一,1986年,全县开展“三创一增”(创优、创新、创水平、增效益)劳动竞赛活动,食品厂出产的月饼被评为商业局系统“三创一增”一等奖,全县三等奖,有七个月饼品种被县推荐参加宁波市评比,全部获奖,其中百果广月获得全市第一名。
  食品厂建厂初期,原材料主要由国家按计划拨给,销售方式批零结合,产品供应本县城乡。八十年代开始,除本县外,供应范围逐步广至临海、三门、天台、新昌、奉化、象山等县。随着乡镇及个体食品行业的兴起,原材料多渠道多形式供应,原由县食品厂独家经营的产品,销路受到强列竞争,致使食品厂的产销状况和经济效益连年处于徘徊不前之中。
  县食品厂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
  原料→浸煮→通风发酵→保温发酵→浸泡→贮藏→包装→出厂
  腐乳
  浸豆→磨浆→煮浆→打浆→压榨成型→划块→笼房发酵→腌坯→落坛→贮藏→包装出厂
  糕点
  配料→成型→烘烤→包装进仓→出厂
  糖果
  配料→真空熬蒸→冷却→成型→包装出厂
  二、县豆面制品厂
  1973年建厂初期,全厂占地面积621平方米;建筑面积487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水泵1台,钢磨3台,电动机7只(共计20.3千瓦),机面车3台,米面车1台,台钻1台和木榨、淘锅、七石缸、地灶等手工作具。1986年,全厂占地面积增至2795平方米,建筑面积1797平方米。豆而制品厂主要产品有豆腐、心腐、香干、米面、碱水面、黄豆芽和少量的千层、素鸡、烤夫等。1985年1月起,厂门市部除了经营本厂产品的销售外,还增加了味精、米醋、榨菜等外来调味品的销售;增设三轮车流动销售点。厂内新增白天卖热豆腐的营业。对豆腐、心腐等主要产品在原料、辅料成本增加,县物价部门又允许调价的情况下,为平仰市场物价,坚持不调价,仍按二十多年前的价格出售。
  1986年5月起,豆面制品厂改变烤夫下脚料粉的销售形式,同县布厂建立了经常性的购销关系,采取先议价格、数量,后送货、收款的办法;改变了以前烤夫下脚料粉滞销、货款拖欠的现象,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烤夫的生产。7月开始生产、销售新产品“五香香干”。
  豆面制品厂广开采购渠道,自1984年至1987年,先后同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建立了购销关系,共购进黄豆350吨。
  县豆面制品厂生产工艺流程
  水作(豆腐、心腐、香干等产品):
  原料→浸泡→磨浆→煮浆→点浆→压榨→半成品→成品
  米面:
  原料→浸湿→磨粉→半成型→成型→成熟型→冷却→成品
  碱水面:
  原料→打粉→第一道成型→第二道成型→第三道成型→成熟
  →透散→成品
  烤夫:
  原料→打粉→清洗→摘成型→成品
  豆芽:
  原料→浸泡→催芽→下缸→半成品→成品
  三、县乳制品厂
  1979年2月,从食品厂划出奶粉车间和奶牛场,建立了乳制品厂,全厂占地总面积43942.76平方米,其中厂区5608.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51.61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3189平方米,厂址在城关滨溪路11号。所属奶牛场设在辛岭,场地占有面积38334.6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5239.13平方米,非生产性建筑面积623平方米。
  (—)乳制品的加工
  建厂初期,乳品加工需用蒸气仍借用一墙之隔的食品厂锅炉。1980年3月,县乳制品厂安装了一台2吨锅炉,生产蒸气自供。当时,除自产自销鲜奶外,全脂奶粉、工业炼乳和麦乳精等产品由县糖烟酒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和宁波地区糖烟酒公司经销。
  县乳制品厂建厂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生产中浪费损失严重,奶牛场连年亏损。1983年对奶粉车间、麦乳精车间、奶牛基地辅导课和汽车驾驶员实行定员、定任务、定指标、定消耗、定效益、定质量为内容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盈利8.67万元,1986年,管理放松,质量验收把关不严,收购的鲜奶掺水严重,影响效益。
  乳制品厂的主要产品——康乐牌全脂奶粉,在1980年嘉兴召开的全省轻工、农垦、商业等系统参加的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二名,得分为特级品。经省质量监督部门多次抽查鉴定合格,符合部颁标准。1986年在全省十七个同行厂家的奶粉质量抽样统检中,是获得合格证书的七个厂家之一。
  (二)奶牛饲养
  1973年10月,县食品厂从杭州首批引进8头中国黑白花奶牛,为宁海饲养奶牛开创了新的历史。
  1975年下半年,在辛岭始建奶牛场,1976年7月止,奶牛物饲养奶牛增至300头。同时,将50头奶牛分发给黄墩公社陆家大队、丁家大队和建设公社东吕大队集体饲养,作为发展农村饲养奶牛的试点。
  1979年3月又继续向农民下放奶牛250头,对养牛户采取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厂方将奶牛合理定价,与饲养户签订合同,每头奶牛先交现金50元,其余在厂方向饲券户收奶付款时逐步扣回,9月,为适应农村奶牛发展的需要,在厂里设立了农村奶牛发展组,负责农村牛群的疾病防治、人工授精及管理工作。
  1982年10月,设立基地辅导课,编写印发《奶牛简报》,供养牛户学习。
  1983年上半年,县乳制品厂将奶牛全部下放给县内农村各地,由农民个体饲养,每头奶牛先交现金300元左右。
  1984年,县乳制品厂对农民自繁自育的小母牛采取优先发放饲养资金的措施,凡合格的已断奶的小母牛,每头发放饲养金640元。产奶后,厂方再向养牛户从奶款里扣回。
  县乳制品厂奶粉车间生产工艺流程
  收奶槽→冷却器→贮奶缸→消毒器、烊糖锅→奶缸→真空浓缩锅→保温缸→高压泵→烘干室→筛粉、包装
  县乳制品厂麦乳精车间生产工艺流程
  烊糖锅→揽拌缸→→烘干箱→粉碎间→包装间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