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糖烟酒公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50
颗粒名称: 三、县糖烟酒公司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13
页码: 174-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糖烟酒公司发展历程,涉及食糖、卷烟、酒类生产与供应变化。
关键词: 宁海县 糖烟酒公司 生产与供应

内容

县糖烟酒公司主要经营食糖、卷烟、酒类、糖果糕点、调味品等。五十年代初期,食糖、卷烟由中百宁海经营组经营,酒类由私营酒厂直接经销。
  1953年1月,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接收县百货商店卷烟业务,同时正式经营酒类,在城关设立批发部,7月接收利群烟厂桥头胡经营机构。食糖仍由县百货商店经营。
  1956年1月;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升级为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宁海县公司,同时,将专卖批发机构下伸到桥头胡、力洋等6个集镇,设立供应、批发点,原供销社的17个批发点,全面停止批发。专卖批发机构下伸以后,尽管公司人员从原21名增加到56名,但由于点少,还是难以解决小商贩进货难,群众购买难的问题。以后又不得不委托小商贩在深甽、双州、沙柳等地增设代批业务。
  1958年4月,将食糖、卷烟、酒类等并入新成立的商业局食品经理部。
  1978年1月,恢复县糖业烟酒公司,主营糖烟酒业务。
  (一)食糖
  1、计划调拨和地产收购
  宁海民间历来有蔗制土糖和米制饴糖习惯。土糖和机制糖均自由买卖,多渠道经营。自1952年始,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对食糖的收购和批发业务全部由百货商店统一经营和运销。
  五六十年代,宁海土法制糖处于衰落时期,国营商业几无收购,糖源全赖上级归口部门计划分配,食糖除建国初期供应稍宽裕外,长期供不应求。七十年代初期,国营宁海糖厂开始筹建,长街、力洋、一市先后有十一个集体糖厂投产。1971年,全县共生产食糖930吨,其中国营商业收购498吨。1979年,全县收购食糖2513吨,为历史上收购最高年份。以后收购数量逐年降低,1986年仅147吨。后因糖价偏低,农民种植糖蔗效益比较低,改种其他经济作物。1987年,全县土糖厂全部关闭,国营宁海糖厂转产,地产食糖收购中止。
  2、供应方法
  建国初期,全县人民的食糖消费水平很低,食糖售出以青糖为主,甬字白、中号白次之,车白精及各种砂糖最为呆滞。1951年,提出“大力推销食糖”的方针,同时将生糖加工成青糖出售。
  1954年开始,由于社会购买力的稳步提高和食糖资源的不足,县人民政府决定,对食糖实行掌握出售,限最供应。每人每月限购半斤,产妇、婴儿、病人及特需用糖凭乡政府证明供应。
  1959年,对产妇、婴儿和病人的“三者”用糖,保证供应;一般食用糖凭证限量供应;特殊兵种适当照顾供应;工业用糖除制药外,一律停止供应。
  1961年,对一、二等残废军人每月优待供应食糖分别为2斤、1斤。同时,对部分食糖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城关和各区供销社高价砂糖每斤3.40元。
  1965年7月,随着副食品供应情况的好转,停止食糖高价供应,恢复平价供应。
  1979年,食糖在全县城乡实行敞开供应。
  1987年10月,食糖实行凭票供应。
  (二)卷烟
  1、卷烟的经营
  建国初期,宁海卷烟批发业务由私营厂商所掌握,宁昌股分有限烟草公司在城关和桥头胡设有推销处,批发地产香烟,1950年1月闭业。同年9月,国家号召"生产自救”,私营宁波五康烟行,大兴烟行、南宁烟草公司联合来宁海免税推销“小将军”等香烟。1951年宁海有中百、地方国营杭州利群烟厂、公私合营南洋代销处(孙美太)和私营代销处(章德茂)4家卷烟批发机构。私营销售比重占三分之一。1953年1月起,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加强卷烟业务经营,至年底,完全占领了卷烟批发市场。
  1957年以前,卷烟属于大力推销的商品。1957年销传卷烟3934箱,为专卖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年份。1958年始,市场供应紧张。1961年8月,卷烟实行凭票供应。该年销售卷烟1343箱,仅为1957年销售量的三分之一。
  1965年,卷烟生产增加,销售量回升,曾恢复敞开供应,但卷烟供应仍然偏紧。1968年,销售量接近1957年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卷烟市场活跃,销量逐年增加。1987年,销售卷烟19133箱。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吸烟的人逐渐增多,甲、乙级卷烟供不应求,一直实行凭票供应。
  (三)酒类
  1、酒类的生产和收购
  宁海民间向有自酿自食黄洒、白酒习惯。1953年3月前,全县有13家较大的私营酿坊,大多是后坊前店,产销结合,酿坊股东即是批发、零售商。4月后,县专卖事业分销处若手分割酿彷和零售商的关系,接管酒类批发业务,掌握生产酒类所需的粮食原料的分配大权。12月,酒类批发为国营专卖机构独一经营。
  1956年,成立宁海酿酒厂。由于国家每年供应的酿洒用粮有一定的限度,商业部门收购的酒类,较长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1960年,酿酒原料极度困难,商业部门在收购金刚刺根、楝树籽等野生淀粉代替酿酒用粮的同时,用酒精配制成45度的代白酒供应市场。以后随着农业发展,粮食情况好转,酒类生产发展速度很快。1971年,宁海啤酒厂建成投产,商业部门当年收购地产啤酒12吨。1980年起,一批乡镇酒厂陆续办起;全县基本上停止了以野生原料酿酒。
  2、酒类的销售
  1953年,县专卖事业分销处对黄酒、白酒实行大力推销的方针。
  1956年,提出“村村有酒卖"的口号,普遍开展代销业务。
  1957年下半年,黄酒开始控制供应,甲级黄酒多在节日供应,平时供应合成黄酒。白酒改制成瓶装供应。
  1961年8月,酒类实行凭票供应。是年酒类批发销售761吨,比上年减少48.2%。
  1971年,啤酒敞开供应。
  1975年,黄酒凭票供应增至每人每月半斤,春耕与节日凭每本购货证增加供应1—2斤。
  1980年8月,黄酒在全县城乡敞开供应。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