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专业公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专业公司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66
页码:
149-2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县百货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方针变化,从统购统销到多种经营,扶持生产,保障供应。
关键词:
宁海县
百货公司
经营范围
内容
一、县百货公司
(一)经营范围的变化
县百货公词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纺织品及劳动保护用品五大类。以批发为主,兼营城关镇的零售业务。
1955年7月中百宁海县公司成立,其前身为中百宁海县商店。百货商店建立初期,除了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纺织品、针织品外,还经营食糖、卷烟、五金、化肥、煤油等。以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改变,机构和经营范围都有调整变化。1954年9月,棉布实行了统购统销,10月,成立花纱布商店,纺织品的经营由百货商店划出,归花纱布商店经营。1957年4月,将原由县交通电器公司、医药公司经营的交通电器、医药划归县百货公司经营。1958年4月,改称商业局棉百经理部,纺织、专卖、百货划归棉百经理部经营。1961年国合分开,恢复县百货公司。1962年将原由工业器材公司经营的工业器材划归县百货公司经营。1963年2月,五金机械商品从县百货公司划出,归新成立的五金机械公司经营。1965年初,设立劳保用品专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百货公司通过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除了保持传统的经营范围外,还扩大经营新的项目,增设零售门市部,成为展现各类日用工业品的窗口。
(二)经营方针的变化
1、棉布和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
为保证生产,调节消费,稳定市场,政务院于1954年9月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在全国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宁海布厂生产的手纺纱交织棉布由县花纱布公司统购。棉布按人定量,每年发放布票,最高是1956年度,职工每人定量29尺,农民、居民24尺,最少是1961年度,每人定量2.6尺,多数年份15尺,生产用布、劳保用布、其他用布,按计划供应。
1959年始,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发生严重困难,棉花、棉纱、棉布的产量连续大幅度下降。从1960年8月起,全县针棉织品中的卫生衫裤、棉毛衫徘、线衣裤、床褥单、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毛巾布睡衣等9种商品,凭布票供应;1961年3月,又将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枕芯、枕套、风雨衣等6种商品纳入了凭布票供应范围。七十年代化纤生产的兴起,缓解了棉布供不应求的矛盾。1980年12月涤棉混纺布免收布票。1981年以来,县百货公司按照规定的权限,免收布票处理线卡其、线华达呢等库存量较大的凭票供应商品;每年还要迎季免票处理一部分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恢复城乡有证个体商业经营各种针纺织品的零售业务。1983年5月,全县所有纺织品、针织品免收布票,敞开供应。
2、扶持生产,扩大收购。
1952年县百货商店建立初期,即从资金上扶持宁海布厂的生产,对布厂生产的平丝条实行包销。1957年执行全国百货公司关于发展地方工业的方针,对校簿等部分商品的经营实行地产地销。七十年代后,宁海地方工业迅速发展,为了增加市场货源,对人民生活的日用品、如棉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汗衫背心、胶鞋、锦纶丝袜等,协同工业部门作了专门安排,鉴于宁海针织内衣厂、竹口针织厂工艺落后,影响产品质量:又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及时更新设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货商品供应日益好转,百货市场繁荣活跃。不少品种还一度显得偏多,供货单位相互竞销。为适应新形势,在经营上实行“以销促购,以购促产”的方针,计划收购、订购、选购,自由收购相结合,改变了商业对地产工业品包销的办法。县内工业品购进1976年为253.3万元,1979年为719.9万元,以后陆续在工业品自销增多的情况下,1987年达到1224.5万元。
3、采取多种措施,安排好生产和人民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1952年县百货商店成立时,即确定了薄利多销,扩大向城市人民供应日用工业品的任务,百货经营组下伸到三门、长街、桥头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工业品推销运动,为稳定物价,调剂市场供求起了应有作用。
1954年棉布实行统购统销以后的三十年,对人民生活用布实行凭布票供应,对工农业生产、劳动保护、公共用布实行计划供应。
1955年,贯彻以批发为主的常年大力推销的方针,将百货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力推销上来,力争完成全年推销任务。1956年,为鼓励职工推销积极性,把奖励金大部分用在推销上。对消费者一次付款有困难的高级手表、缝纫机、呢绒等商品实行赊销。
1959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市场供应全面紧张。同年6月,对肥皂实行凭证限量供应,至年底,凭证限量供应的有火柴、胶鞋、牙膏、手帕、热水瓶、电池等19种商品。1960年8月,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民用线等5种针织品实行凭购货证不限量供应,其余针织品可以自由购买。贯彻后,全县城乡出现抢购毛巾、汗衫背心及其它针织品现象。1961年11月起,对农民卖绐国家粮食、棉花、生猪等农副产品,国家售给农民布票、针织品、胶鞋、肥皂等紧缺工业品。1962年1月,全县发行选购票,对棉毯、毛毯、绸缎、呢绒、胶鞋、皮鞋、搪瓷口杯、搪瓷面盆、钢精锅、热水瓶、牙膏、国产手表、缝纫机等实行定额选购;对进口手表等少数商品,实行高价供应。同年7月起,实行按每百元人民币侨汇(外汇)由人民银行发绐一定比例的侨汇券,凭券供应棉布、针织品及其他紧俏工业品。
三年调整时期,由于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的困难状况迅速好转。在供应工作上,1963年下半年以后除肥皂、胶鞋不足外,其他百货商品货源都较充裕,又重提扩大推销,继续贯彻城乡都需要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对基层供销社公开库存,实行选购,不足的商品按比例分配。
文化大革命中,生产不正常,市场商品供不应求。1969年,以户为单位发放购货证,火柴、肥皂定量供应,民用线等凭购货证限量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调整方针指引下,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品资源日益充裕。1983年,取消了棉布统购统销,所有商品敞开供应。
二、县食品公司
县食品公司主要经营猪、禽、蛋。生猪是宁海农村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1963年,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列为全省四十五个生猪生产重点县之一。全县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是:以猪为主,猪、牛、羊、禽齐发展。国营公司建立后,生猪、禽蛋年年都有外调或出口。
(一)国营食品商业的建立与发展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县的猪禽蛋购销业务,由县土产公司兼营。1953年4月成立宁海食品临时收购组,兼管三门县业务,在宁海城关设立食品中转仓库,当年收购生猪二万余头。1954年12月,成立中国食品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海经营组,经营宁海、奉化两县的食品购销业务。下设梅林转运站和水车转运仓库。梅林转运站转运深甽、桥头胡、力洋收购点收购的猪禽蛋,兼营购销;水车转运仓库以埠设点,由水路转运长街、力洋、一市收购点收购的猪禽蛋,仓库所在地不搞购销经营。1955年9月,食品经营组升级为县食品公司。
县食品公司成立以后,陆续下设岔路、一市、长街、力洋、梅林:(包括深甽、西店、桥头胡在内)食品购销站。1956年6月,屠宰行业商贩“一步登天”,过渡到国营。7月,全县范围内的猪、禽、蛋购销,由县食品公司“一条鞭”经营,同时取消供销社生猪代购,鲜蛋实行供销社代购、食品公司自购两种收购形式。
1958年4月,国合商业合并,县食品公司并入商业局食品经理部,保留城关仓库,兼营购销业务,撤销岔路、— 市、长街、力洋、梅林食品购销站,移交给当地供销社。
1961年8月,恢复县食品公司。10月,相继恢复和建立岔路、一市、长街、力洋、桥头胡、西店食品购销站,同时相继在深甽、梅林、民主、双州、前童、沙柳、东岙、亭头、岳井、青珠、胡陈、古渡、茶院、黄坛等地增设生猪收购点。1986年4月,成立梅林、深甽食品购销站。
1987年底,县食品公司下属计有环城、长街、力洋、一市、岔路、梅林、桥头胡、西店、深甽九个食品购销站,黄坛、茶院、前童三个食品购销分站,在白溪、麻山、王爱、双峰、西溪、岳井、青珠、伍山、山头、龙浦、大湖、东仓、胡陈、前横、古渡、薛岙、大佳何,上湖、香山、大蔡、长洋、马吞、亭头、七市、东岙等地设有食品购销点,还有冷库、孵坊、蛋鸡场、良种场各一处,桃源桥、西门、北门食品门市部以及综合商场、餐厅、招待所等。
(二)食品生产的发展
1、猪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提高很快。但是,在指导生猪生产的工作中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走了一些弯路。全县生猪生产呈现出四个高峰,四个低谷。(见下图)
1953年“公社化”以前,全县生猪主要由农户私有私养,生产逐年发展。“公社化”中平调社员饲养的母、仔猪来发展集体养猪。由于集体养猪的饲养管理不善,私养又受到限制,加上粮食连年减产,1959年至1961年生猪生产急剧下降,1961年比1958年饲养量减少9.53万头,下降71.33%。
1962年后,经过调整恢复,贯彻“公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生猪生产连年上升。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上半年,县食品公司从上海农业局调进苏白种猪40只,改良全县猪种;同时又从平湖、嘉善调进仔猪。1967年的饲养量为1961年的5.83倍。
1968年至1969年,生猪生产处于低潮。1970年,实行“粮肥挂钩,以肥换粮,以肥换钱”等办法,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好转。连续四年上升,1973年饲养量比1969年增长40.43%。1974年至1978年受粮食歉收影响,生猪饲养量又连续下降,出栏肉猪从1973年11.34万头减少到1978年的6.53万头,减少42.42%,出栏率为46.09%。出现市场猪肉供应紧张。
1979年4月,大幅度地提高了猪、牛、羊、禽、蛋的收购价格,全县生猪平均份斤、收购量和年未存栏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后集体养猪下降。1982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养猪专业户。1981年至198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一直徘徊在22万头左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集体承担养猪户的粮食奖励,经济补贴取消;饲料价格的提高使养猪收益降低;大批离土劳动力转入发展乡镇工副业而影响养猪等。
建国以来,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重大病疫得到了控制和消灭。但局部性散发丹毒、猪瘟仍有零星发生。1979年6月至1981年2月,由于外来病死猪肉的感染,先后导致在双湖、峡山、薛岙五个乡七个村发生“五号”病。县食品公司根据县人民政府紧急通知,立即发动全系统31名兽医加强对收购、调运、仓储、加工各个经营环节的检疫检验工作,并抽调100多人次,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区兽医站以及县联站,采取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布置,统一时间,统一药品,对疫点进行全面封销、隔离、扑杀和清栏消毒。同时为减轻集体牧场和农民经济损失,由政府直接补助5705余元,县食品公司拨出近万元资金用于病猪和向群猪收购后烧毁、深埋或熬制成工业用油,作无害处理。为了提高防病质量,又分别于1980年、1982年配合农业部门对全县7区1镇23个乡33个大队和国营农场的猪、牛、羊、兔、禽进行了全面普检,并相应对一些畜禽寄生虫病作出及时防治,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2、禽蛋
宁海农户习惯饲养产蛋率高的“梅林鸡”和肉用鸡"九斤黄"。1974年,县食品公司在杨梅岭建立孵坊,进行季节性孵化苗禽。季最大孵化能力60万只。1987年孵坊从杨梅岭移至辛岭宁海蛋鸡场内,当年孵化苗鸡16.4万只,其中白莱克等良种鸡3.2万只。
1982年,食品公司收购鲜蛋695吨,荣获商业部颁发的经营鲜蛋先进单位三等奖状。
1987年全县饲养禽类115万只,其中鸭45万只。鸡、鹅以户零养为主,鸭以户群养为主。宁海蛋鸡场1987年饲养鸡2.2万只,其中蛋鸡2.4万只,提供市场菜鸡1.8万只,鲜蛋65吨。
(三)食品的收购政策与收购形式
1、收购政策的演变
(1)自由收购
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自由收购政策。
(2)派购
1955年实行生猪派购,即由县人委将任务逐级下达,具体落实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社员养猪户,由食品公司会同签订派购合同。对派购户采取按一定数量留肉的办法,凭证优先供应。1957年,即使完成派购任务以后的生猪,除农民自宰自食、自宰分食外,如要出售,也只能卖给食品公司。
1961年放宽了完成派购任务以后剩余部分的处理权限,允许社员在集市出售,由买卖双方议价。食品公司在收购这部分生猪时,按集市价格议购。1964年,停止议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实行派购的同时,又恢复了生猪议购。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县食品公司通过合同定购或市场收购,掌握货源,保持主渠道的地位。
(3)预购
1954年9月,为扶持生猪生产,解决生猪育肥难,实行生猪现金预购和信用预购。养猪户符合预购标准70斤以上的,每头猪可预发定金10元至15元。当年预购生猪2963头。由于当时预购工作中偏重生猪的登记,忽视宣传,群众误为生猪即要统购统销,全县曾一度盲目掀起宰杀风。
1964年分配生猪预购8000头,发放定金14.08万元。
1965年分配生猪预购5000头,发放定金4万元,饲料粮20万斤。
1985年4月20日,与麻山、白溪两贫困乡的28村1572农户签订3236头生猪定购合同,发放生猪扶贫贷款11.6万元。
(4)寄养
1965年至1966年实行生猪寄养。县食品公司为解决生猪收购旺季过分拥挤,与养户协定交售时间,按每头猪发放5至10元寄养费,生猪出卖后收回。
(5)奖售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连年受灾,粮食、肉禽蛋、日用工业品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农民把猪蛋卖给国家和到自由市场出售,比价悬殊甚大,影响养户收益。为补偿差额部分的损失,除继续贯彻执行“卖猪留肉”政策外,从1961年开始,对蛋实行以烟、糖换购,对猪实行奖售政策。
1961年7月,农民每交售一头猪,奖售饲料20斤。份斤在100斤以上,每头猪奖售煤油三斤、卷烟二条、卫生衫衣一件或汗衫二件或胶鞋一双。卖猪留肉10%。
1963年8月,每头出净肉65斤为起奖点,每头奖售化肥40斤,饲料粮30斤,每头超出65斤部分,每斤净肉奖售化肥2斤,按收购金额每元奖售棉布一市寸。群众留肉部分不奖。
1964年1月,每头出净肉65斤为起奖点,每头奖售化肥30斤,饲料粮20斤,棉布5市尺,每头超出65斤部分,每斤净肉奖售饲料粮2斤。
1964年4月改为每头出净肉为70斤起奖点,每头奖售棉布5尺,饲料粮50斤,超出部分仍同上。
1964年5月,每收购1市斤鸭蛋,奖售饲料粮1市斤。
1965年8月,每头出净肉65斤为起奖点,每头奖售饲料粮46斤,棉布1.9市尺。
1983年8月,凡与县食品公司签订合同的群鸭户,向国家投售一市斤鲜蛋除奖售半市斤尿素外,再增加二市斤饲料粮;零星向国家投售的鲜蛋一市斤奖售尿素一市斤。
2、收购形式
县食品公司收购生猪主要有两种形式交替使用:一种是委拖基层供销社代购;一种是由各区食品购销站直接收购。由于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几经分台,农村食品购销站也随之经厉了从建立一撤并一恢复的反复过程。八十年代后,全部由食品购销站直接收购。
1951年3月,县土产公司成立,兼营生猪购销业务。
1953年4月,宁海食品临时收购组成立时,多数生猪由基层供销社代购。代购手续费为收购总值的3.1%。
1956年,根据省商业厅、省供销社联合通知,在全省范围的猪、牛、羊、禽、蛋的收购、批发零售、腌腊加工,在7月底前由全省食品系统实行“一条鞭”经营。大部鲜蛋仍委托供销社代购。
1958年4月,食品购销站移交当地供销社,仍保留牌了。除城关地区外,全县生猪业务下放各基层供销社经营。1961年8月,恢复县食品公司和下属食品购销站。全县的猪、禽、蛋除双峰、龙宫、马岙等偏僻山区实行“一条鞭带梢”,由供销社自行购销外,全部由县食品公司“一条鞭”经营。
(四)食品供应
对居民的猪肉、鲜蛋供应,基本上是根据食品的供求情况来决定的,曾交叉使用过敞开供应、凭票定量供应、议价供应、特需供应等方法。
五十年代初期,养猪发展很快,群众消费水平低,猪禽蛋由供销社和私商经营,实行敬开供应,任意选购。
1955年,出现猪肉供应紧张,三季度在长街实行“卖猪留肉”,四季度在全县推行,养猪户可凭票优先供应猪肉。 执行“内销服从外销,民用服从军需,优先供应大城市、工矿区”的方针,当年外调生猪16325头。
1959年2月猪肉供应,机关、工厂、团体食堂,每人每月四两,公社食堂每人每月二两,结婚10斤,丧事5斤,产妇在产期2个月内3—5斤,病人适当照顾,饮食店按过去压缩40%。后因无货供应,未全部实施。10月,城镇居民凭证供应鲜蛋每户半斤。
1961年,对二等以上残废军人、外宾、十七级以上干部、民主人士、医院病人,慢性病人、产妇、高空、井下、水下作业工入及节日、会议、饮食行业列为特需供应。
1963年,实行猪肉两种价格,定量部分按国家牌价供应,敞开部分议价供应。
1964年4月,全县实行猪肉平价凭证不限量供应。5月,全县停发肉票,实行平价敞开供应。
1966年春节期间,全县城乡实行猪肉优待价,敞开供应,每斤0.55元,比牌价降低0.10元。
1975年12月,实行“售猪返肉”,以每头出肉率返销10%白肉;城乡居民和农业人口按月实行凭票供应,每人6两至2斤。
1985年生猪放开以后,城关居民每逢过年凭票供应一定数量的猪肉、活(冻)鸡、鲜蛋或彩蛋等,价格略低于市价。
(五)食品加工与冷藏
1、屠宰加工
城关环城食品购销站日最大屠宰能力300头,工场内有吊机、手工麻电等设备;乡下各食品购销站加工设备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日屠宰能力一般在50头左右。
食品加工的品种有:咸肉、火腿、香肠、肉松、牛肉干、牛肉脯、风腿、香肚、五香猪肝、肉骨酱、肉皮胶、熟猪油、彩蛋、酱鸡、符离集烧鸡、黑桃蛋。
火腿:逢冬至后立春前加工。最高年产为1965年,加工2万只。1986年后停止生产。生产品种为浙江火腿。
符离集烧鸡:1986年12月上市供应。原为安徽省福利集的名产。从福利集请来两位名师,传授烹制技术。用十多种名贵中药材配料,通过十道工序制成。特点是“肉烂骨脱、烂而丝连、肥而不腻”。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
黑桃蛋:自1963年开始,每逢3—5月加工,由上海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经销,出口到东南亚国家。1987年11月在浙江省商办工业展销会上获“玉兔奖”。
2、食品冷藏
1975年5月,食品公司着手筹建冷库,投资34万元,于1978年12月投产,冷藏能力100吨。1986年又投资30万元,扩大冷藏能力200吨。计速冷能力10吨,冷藏能力300吨。制冷工艺采用氨泵供液强制循环系统,氨泵回路、安全保护、库温检查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冷库主要冷冻食品、水产品及冷饮加工。季节性加工冷饮:日加工大雪糕6万支及冰砖、冰淇淋等。兼制白冰。
1987年底,冷库有职工28名,上缴利润4万元,总面积250平方米。
三、县糖烟酒公司
县糖烟酒公司主要经营食糖、卷烟、酒类、糖果糕点、调味品等。五十年代初期,食糖、卷烟由中百宁海经营组经营,酒类由私营酒厂直接经销。
1953年1月,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接收县百货商店卷烟业务,同时正式经营酒类,在城关设立批发部,7月接收利群烟厂桥头胡经营机构。食糖仍由县百货商店经营。
1956年1月;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升级为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宁海县公司,同时,将专卖批发机构下伸到桥头胡、力洋等6个集镇,设立供应、批发点,原供销社的17个批发点,全面停止批发。专卖批发机构下伸以后,尽管公司人员从原21名增加到56名,但由于点少,还是难以解决小商贩进货难,群众购买难的问题。以后又不得不委托小商贩在深甽、双州、沙柳等地增设代批业务。
1958年4月,将食糖、卷烟、酒类等并入新成立的商业局食品经理部。
1978年1月,恢复县糖业烟酒公司,主营糖烟酒业务。
(一)食糖
1、计划调拨和地产收购
宁海民间历来有蔗制土糖和米制饴糖习惯。土糖和机制糖均自由买卖,多渠道经营。自1952年始,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对食糖的收购和批发业务全部由百货商店统一经营和运销。
五六十年代,宁海土法制糖处于衰落时期,国营商业几无收购,糖源全赖上级归口部门计划分配,食糖除建国初期供应稍宽裕外,长期供不应求。七十年代初期,国营宁海糖厂开始筹建,长街、力洋、一市先后有十一个集体糖厂投产。1971年,全县共生产食糖930吨,其中国营商业收购498吨。1979年,全县收购食糖2513吨,为历史上收购最高年份。以后收购数量逐年降低,1986年仅147吨。后因糖价偏低,农民种植糖蔗效益比较低,改种其他经济作物。1987年,全县土糖厂全部关闭,国营宁海糖厂转产,地产食糖收购中止。
2、供应方法
建国初期,全县人民的食糖消费水平很低,食糖售出以青糖为主,甬字白、中号白次之,车白精及各种砂糖最为呆滞。1951年,提出“大力推销食糖”的方针,同时将生糖加工成青糖出售。
1954年开始,由于社会购买力的稳步提高和食糖资源的不足,县人民政府决定,对食糖实行掌握出售,限最供应。每人每月限购半斤,产妇、婴儿、病人及特需用糖凭乡政府证明供应。
1959年,对产妇、婴儿和病人的“三者”用糖,保证供应;一般食用糖凭证限量供应;特殊兵种适当照顾供应;工业用糖除制药外,一律停止供应。
1961年,对一、二等残废军人每月优待供应食糖分别为2斤、1斤。同时,对部分食糖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城关和各区供销社高价砂糖每斤3.40元。
1965年7月,随着副食品供应情况的好转,停止食糖高价供应,恢复平价供应。
1979年,食糖在全县城乡实行敞开供应。
1987年10月,食糖实行凭票供应。
(二)卷烟
1、卷烟的经营
建国初期,宁海卷烟批发业务由私营厂商所掌握,宁昌股分有限烟草公司在城关和桥头胡设有推销处,批发地产香烟,1950年1月闭业。同年9月,国家号召"生产自救”,私营宁波五康烟行,大兴烟行、南宁烟草公司联合来宁海免税推销“小将军”等香烟。1951年宁海有中百、地方国营杭州利群烟厂、公私合营南洋代销处(孙美太)和私营代销处(章德茂)4家卷烟批发机构。私营销售比重占三分之一。1953年1月起,宁海专卖事业分销处加强卷烟业务经营,至年底,完全占领了卷烟批发市场。
1957年以前,卷烟属于大力推销的商品。1957年销传卷烟3934箱,为专卖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年份。1958年始,市场供应紧张。1961年8月,卷烟实行凭票供应。该年销售卷烟1343箱,仅为1957年销售量的三分之一。
1965年,卷烟生产增加,销售量回升,曾恢复敞开供应,但卷烟供应仍然偏紧。1968年,销售量接近1957年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卷烟市场活跃,销量逐年增加。1987年,销售卷烟19133箱。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吸烟的人逐渐增多,甲、乙级卷烟供不应求,一直实行凭票供应。
(三)酒类
1、酒类的生产和收购
宁海民间向有自酿自食黄洒、白酒习惯。1953年3月前,全县有13家较大的私营酿坊,大多是后坊前店,产销结合,酿坊股东即是批发、零售商。4月后,县专卖事业分销处若手分割酿彷和零售商的关系,接管酒类批发业务,掌握生产酒类所需的粮食原料的分配大权。12月,酒类批发为国营专卖机构独一经营。
1956年,成立宁海酿酒厂。由于国家每年供应的酿洒用粮有一定的限度,商业部门收购的酒类,较长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1960年,酿酒原料极度困难,商业部门在收购金刚刺根、楝树籽等野生淀粉代替酿酒用粮的同时,用酒精配制成45度的代白酒供应市场。以后随着农业发展,粮食情况好转,酒类生产发展速度很快。1971年,宁海啤酒厂建成投产,商业部门当年收购地产啤酒12吨。1980年起,一批乡镇酒厂陆续办起;全县基本上停止了以野生原料酿酒。
2、酒类的销售
1953年,县专卖事业分销处对黄酒、白酒实行大力推销的方针。
1956年,提出“村村有酒卖"的口号,普遍开展代销业务。
1957年下半年,黄酒开始控制供应,甲级黄酒多在节日供应,平时供应合成黄酒。白酒改制成瓶装供应。
1961年8月,酒类实行凭票供应。是年酒类批发销售761吨,比上年减少48.2%。
1971年,啤酒敞开供应。
1975年,黄酒凭票供应增至每人每月半斤,春耕与节日凭每本购货证增加供应1—2斤。
1980年8月,黄酒在全县城乡敞开供应。
四、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主要经营五金、交通电工器材、家用电器、化工原料四大类商品(简称五交化商品)。
五十年代初期,五交化商品由国营日货商店兼营。
1956年11月至1978年9月,五交化商品先后由县交通电工器材公司、县百货公司、县工业器材公司、县五金机械公司、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燃料公司交叉经(兼)营。
1978年10月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成立,专业经营五交化商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司积极改进经营,扶持五金、交电类地方产品的发展;组织货源,在搞好批发和门市部零售的同时,经常组织人员到基层供销社、工矿企事业搞巡回销售;零售商店设立家用电器修理部,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树立信誉,提高竞争能力。
(一)五金商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
1958年至1965年,经营范围以农机具、农机配件等生产资料为主;1966年后,转变为以经营小型、通用、民用生产资料为主,包括建筑五金、工具、水暧器材和消防器材等。
三十多年来,五金商品供应,一直实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救灾所需铁丝、无钉基本保证供应;对城乡居民所需的五金商品,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文革”期间,民用元钉有时实行凭证供应。1979年后,元钉、铁丝等商品全面敞开供应。
(二)交通电工器材、家用电器商品的经营
交通电工器材、家用电器商品(简称交电、家电商品)经营的显著特点是,花色品种不断增多、销售量急剧上升。
交电商品经营主要以"小、通、民”商品为主,如自行车、手拉车、摩托车及其零件和电线、绝缘材料、仪器仪表、灯泡灯具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还包括经营机电产品。自行车从1951年中百宁海县营业所销售2辆开始,年年递增,1987年销售达9573辆。手拉车钢圈销售,除公司抽调有关人员为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围海造田等重点工程直接向厂家进货外,1975年销售1742个,为历史之最。
家电商品经营有两大类:一类是家用电了器具,主要有收音机、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录像机等视、听器材;一类是家用电气器具,主要有电凤扇、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等。
八十年代开始,家电商品的生产和市场需要激增,有的商品供不应求,彩色电视机曾一度实行凭票供应。公司对家电商品的经营采取了“积极经营、方式灵活、讲求效益、加强维修”的方针,要求品种、规格适销对路、款式新颖、加强售后维修服务,扩大购销业务。
(三)化工商品的经营
化工商品,有化工原料、染料、油漆三大类,品种繁多,规格复杂,技术性强,质量要求严格。化工商品,使用面广。为了做好商品供应方便用户,力求品种、规格、花色齐全。
五、县石油公司
(一)、石油商业的建立与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的煤油,城美、长街、桥头胡由县百货商店供应,其他地区由当地供销社供应。
1956年2月至1965年6月,石油业务先后分别由县交通电工器材公司、县工业器材公司县五金机械公司兼营。
1965年7月,石油业务移交给宁波地区石油批发站,零售业务委托县五金机械公司代营,至1972年7月,石油业务归还宁海,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
1973年3月,成立县燃料公司,主营石油、煤炭。
1985年9月,县石油公司成立,主营石油。
县石油公司成立后,购销业务发展很快。1987年通对石油公司分配供应的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已达11506吨,比1956年增长41倍,年销售额964.7万元,实现税利84.67万元,对支持全县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要作用。
(二)、石油商品的采购与销售
石油是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重要能源,国家对石油商品实行统购统配政策。
全县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城关照明用油由县石油公司供应,农业、渔业生产及农村照明用油由当地供销社供应。
成品油的供应,按农、轻、重的次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生产任务为主,核定定量,分季供应。
1、煤油
对煤油的分配供应原则是:先农村、后城镇,先照明、 后其他。
五十年代初,全县除城关、桥头胡、长街等集镇照明有少量电灯外,其余农村照明靠煤油。县百货商店和基层供销社对煤油的供应实行“大力推销”的方针,并组织加工和推销煤油灯具,改变山区用火烛照明的落后状况。
1954年,煤油实行凭证供应。生产用油按需要和货源情况核定供应: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集体照明用油,按标准限量供应;居民照明用油,按季或月实行凭证限最记录供应。此后的十多年,根据煤油货源,实行凭证限量、凭证不限置或敞开供应。
1968年1月,由于煤油运输发生困难,全县出现抢购。一度采取地区包干,组织供应。煤油炉用油一律停止供应。
1986年,由县石油公司统一印制煤油票,实行凭票定量定点供应。无电山区、海岛照明用油,按户定量保证供应;停电照明用油,按户酌情定量供应;生产用油,根据货源和生产急需统筹安排。在照明和生产用油发生矛盾时,服从照 明。禁止将煤油代柴油作内燃和燃料。
2、柴油
对农业生产所用柴油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安排。对机耕、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收割和工农业运输等,按作业项目的计划任务量,以参照先进定额分项核定用油;对抗旱、排涝、灌溉、救灾用油,做到及时供应。农用柴油计划下达到供销社,自1973年始,凭购油证按定量记录供应。1983年,计划高价柴油与计划平价柴油搭配供应。1985年11月,议价柴油敞开供应。1987年,取消农用定额柴油,实行粮油挂钩,即每交售50公斤粮食,奖售1公斤柴油。
渔业用油,按渔产量计划,参照机具、航程和历史耗油水平核定。1972年全县所有渔船使用的柴油炉灶,一律改为用煤或柴炉灶。1987年取销鱼用定额柴油,实行鱼油挂钩供应。工矿企事业单位用油,事先申请用油计划,统筹解决。
3,汽油
车用汽油,按机具全面调整登记,实行凭证定量供应;消防用油,保证供应。
(三)、石油商品的运输和储存
1、石油商品的运输
五十年代初期,煤油商品的运输以陆路为主,沿海诸集镇也有水运的。1972年,添置油罐车一辆。1975年,添置80吨机动油船一艘,按水上运输流向,改从上海直接进货。
2、石油商品的储存
1961年底,油库的总容量为:土油池1只,容量230吨,油罐6只,计容量24吨,运输油桶300只,计容量50吨。
1962年,在山河建立土油池二只,容量为100立方米, 投资1.7万元。
1970年,省石油公司拨给宁海小油罐500立方米。
1971年,筹建薛岙油库,1972年竣工,储存量为800立方米。薛岙油库建成后,由于没有及时配套油船,致使油库空搁三年。
1972年,在桥头胡、深甽、长街、一市、岔路等乡镇建土油池12只,计容量为260立方米。土油池的建造,对缓和油库储存压力,搞好农业用油供应和节约费用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施工质量差,渗漏严重,经济效益较差。
1980年,梅岙油库建成,储存量为500立方米。
1985年12月,北门加油站工程竣工,面积1667平方米,总投资14.8万元。
1987年12月,山河油库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70万元,容量1760立方米。
六、县医药公司
县医药公司主要经营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及中药材的收购与加工。
(一)、国营医药商业的建立与发展
1956年8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浙江省宁海县分公司,主营中药业务。
1973年建立制药厂,生产中西药品。1986年归工业局。
1987年底,县医药公司下属有中、西药批发部、中药饮片加工场、中药材生产采购组,城内有朝阳药店、为民药店、南山药店,乡下有长街药店、力洋药店、桥头胡药店、西店药店。
(二)、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
五十年代初期,全县中西药品由私营药店经营。其中城关镇有五中和、其丰、瑞丰、寅丰、严寿康、人参、益寿、万象春等近10家药店,以五中和、其丰为最大。1951年,国新药业营业额为58092元,占城关商业总额的1.74%。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新成立的城美国新药店分设三个门市部、一个批发部、一个加工部,有固定资金5856元,流动资金15011元,药品、药械供应逐年增加,县城联合诊所及乡镇国新药店的常用药品、药械可以在商店批发部直接进货。
1980年以来,出现了销售日益扩大的趋势。化学药品、 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群众对保健营养药品的需求日益增加。1980年销售额为555.5万元,比上年增加25%。
1987年,经营中药材565种,中成药488种,药品1138种,医疗器材1325种,合计3546种。
(三)、中药材的收购与加工
1951年至1956年全县中药材收购由县土产公司经营。
1956年,城关公私合营新药店药材加工部加工中药材,大部分供应本店零售,小部分批发。
1958年3月,接收城关公私合营国新药店药材加工部、批发部,建立宁海县商业局药材加工厂,下设饮片组、丸散组、批发保管组,把全县中药材进行统一加工,统一批发。
1959年,中药材收购实绩32937担,金额221035元,品种130种,与上年对比,收购额增长3.4倍,品种增加50种。其中鲜天冬250担,比上年增长7倍,金樱子600担, 比上年增长6倍,蕲蛇鲞400斤,比上年增长3倍,还有首次收购的野元参180担,干粉贝500担,干常山400担,员仲20000担。
1963年,中药材收购实行奖售的有25种,实行临时换购的有13种,除大部分品种实行以数量计算奖售外,对白芍、白术、厚朴实行按金额计算奖售,对次浙贝、料白、冻泡、元参、壳米仁实行按金额打折扣计算奖售。奖售和换购的物 资有粮食、化肥、棉布及胶鞋。
1979年以来,中药材生产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建立合同制,逐步实行药材基地化。1979年,签订中药材产购合同书150份。中药材生产重点基地为:生地,双水大队;紫苑,箬岙大队;银花,亦岙大队、东山大队;队队都配备专管人员。全县中药材万元以上的大队有板昌、双水、山上方。
1987年7月,建立县中药饮片厂,经营中药材收购、采购加工、批发销售业务。
七、县饮食服务公司
县饮食服务公司所经营的主要有餐馆、点心、旅社、照相、浴室业务与汽水、汽酒等饮料加工。属于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兼备的劳务性行业,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
(一)、国营饮食服务业的创建与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从归社会遗留下来的城关镇饮食服务业,大都是规模很小、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的夫妻店和小摊贩。1955年底,城关镇私营饮食业有30家,从业人员73人,资本额1828元,其中座商仅2家,从业人员45人,资本额1320元,其余为摊贩;服务业有21家,从业人员26人,资本额6640元。到1956年4月底,对城关镇私营饮食服务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基本胜利完成,才始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饮食服务业。
1958年,在“一大二公”思想影响下,城关饮食服务网点大幅度减少,合作商店、小组及摊贩并入宁海供销部。
1961年12月,成立宁海县饮食服务总店。1962年,在城关分设8个饮食网点,从业人员56人,10个服务网点,从业人员52人,全年饮食服务业销售金额187474元。
1972年1月,成立宁海县饮食服务公司。
1973年6月,公司所属宁海棒冰厂建成投产。
1981年6月,公司所属宁海汽水厂建成投产,生产各类汽水、汽酒。
1983年11月,由原归口的部分集体人员另行成立集体性质的东方旅馆、利群饭店。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行政上仍保持由县饮食服务公司代管。
1984年12月,公司所属国营宁海大同酒家开业;综合服务部增加糕点加工、咖啡供应等经营服务项目。
1985年1月1日原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利群饮食店、县前点心店、大众饮食店、车站饭店、东方旅馆、东风理发店、新风理发店等企业连同职工划归县综合公司。2月,宁海照相馆更名为“宁海彩色照相中心”,兼营日用工业品,并在宁海城隍庙增设分部。3月,与商业局联合投资的县商业招待所开业。
(二)、饮食服务业的经营
1957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激发了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光荣感和责任心。体贴顾客,扶老携幼,热心服务的新风尚逐渐树立,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城关各饮食服务网点普遍增添卫生设施,制定卫生公约,建立卫生消毒制度,使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这段时间在城关过多地撤摊并店,不适当地扩大公私合营面,以致经营不灵活,品种、项目减少,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
1960年,全县饮食网点大裁撤。12月,宁海除城关镇外,农村集镇饮食店一律撤销,有的厨师下公社食堂和畜牧场搞炊事。
1961年9月,从已经过渡到国营商业和供销部的小商贩中,调整部分人员,重新分行业组织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恢夏分散经营的别点。全县饮食服务网点才逐渐恢复。
1963年,贯彻“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供应方针,把平价低档供应放在首位,饮食业的低档供应(小菜三角以下,小吃五分以下)由年初占营业额45%上升到85%。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趋于单一化,许多具有优良传统的菜点被废除,企业的经营特色消失。规定化妆的、烫发的、戴墨镜的、穿艳丽服的都不给拍照,不洗印,饭店让顾客自己端菜端饭,旅馆要顾客自打开水等等,人民群众十分不满。
1980年下半年,饮服公司试行“利润分成奖”,9个核算(或简易核算)单位利润分成提取比例分别为2.5—31%,领导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奖金额根据全公司职工所得奖金的平均额计算。利润分成奖的试行,调动了职的劳动积极性。1981年,国营车站饭店试行提成工资制。
1984年12月,宁海饭店、工农点心店、宁海点心店、宁海照相馆等四家企业租赁给集体经营。
1986年开始,除宁海商业招待所外,对国营小型饮食服务企业已全部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和租赁给经营者个人经营,进一步开放搞活,已初见成效。1987年饮服公司营业额、利润和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31.1%、70%和76%。
八、县商业综合公司
县商业综合公司是县商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它是由原县糖烟酒公司、县百货公司、县饮食服务公司归口的17家集体企业各自从归口公司划出后,组织起来的。
县商业综合公司下属部门行业较多,服务范围较广,商业经营主要有:副食品、百货、针纺织品、文具、五金、家电和专为华侨设立的门市部;饮食供应主要有:面食点心、饭、菜、酒、冷饮等;服务项目有理发和住宿。其中以城关百货一店,小商品品种比较齐全;烟酒一店,前店后场,自行加工分传统食品,有一定特色。
1986年,通过合资联办了商业医疗机械厂,生产医用注射器清洗机、电视机旋转式雷达天线和经营模具、机械加工。
1987年4月27日,下属的侨汇商店和四家烟酒商店的经营方式由零售改为批零兼营。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