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商业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国前商业概况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5
页码: 101-1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商业清朝发展快,民国起伏大,建国前因战乱和通胀再度衰落,但著名商号仍存。
关键词: 宁海县 商业成份 建国前

内容

清朝初期,宁海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转而从事商贩活动,或以农兼商者增多。一些富家殷户在商品经济日益增长的刺激下,也争相投资商业。全县商业发展较快。至清末,随着沪商至黄墩试航成功,新辟沪宁直达航线,海运商路进一步扩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贸易往来密切。县城柴万成棉布店等巨商大贾开始与沪同行建立商务关系,大批货物、源源输入,使以城美为中心的集市贸易日趋活跃。
  民国时期,商业始而俳徊不前,继而大起大落。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宁奉公路筑成通车,陆路地区贸易迅速发展。抗战开始,宁奉公路破坏、海运封港、交通阻绝,商品生产受挫,地方商品输出量和入境货源骤减。民国二十九年(1940)始,县城迭遭日机轰炸,街道、店铺几度被毁,城区商市遂处萧条。民国三十七年(1941)四月,宁波沦陷,鄞、奉相继失守,军政机关以及民众纷纷退处宁海,一时全县商业畸形繁盛。县城各业座商多达413家,资金总额732万余元。新兴行业首推百货、运输,资本在10万至50万之间有信利、康大、咸丰等五六十家;次之为油行,计79家;再次之为旅馆业,计33家;客籍座商“上海鞋店”、“甬江状元楼”菜馆也于这一时期开业。地处通往大后方的桑州,饭店激增至20家;位于象山港尾的桥头胡,更有“小上海”之称。来自陷区和内地的厂商囤户、单帮掮客,视宁海为浙东唯一集散地,四方云集。抢购商品、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及走私资敌之风盛炽。但是,据《浙东政事》提及“自长沙桂林衡阳失守后,货物失了市场,宁海商业一落千丈,市场金融萎缩”。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月,由于亏负不赀倒闭歇业的就有县城协隆南货号、胜利油杂店、正大油行、大昌棉布店、茂昌烟店、尤信昌客栈和桥头胡锦文棉布店等40多家。同年6月29日,县城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历时49天,商界首当其冲被掠走各种财物多达378.15万元,占整个商业资本一半以上。8月16日县城光复后,避难于乡下的商户陆续回城重振其业。翌年,城区商业恢复到276家,其中布业7家,南货业13家、纸业12家、杂货业18家、洒业19家、糖食业9家、屠宰业8家、国药业13家、卷烟业25家、打铁业7家、杂货居间业42家、薪炭业12家、菜馆业7家、粮食业44家、旅馆业40家。嗣后,因通货恶性膨胀、物价暴涨,商业经营朝不保夕,一般居民和公务人员叫苦连天。时有民谣商谚:"手拿金园券,双脚只个踹,上街奔下街,蚀了一火半”:“白天是老板、钞票麻袋装;夜里一盘帐、变成穷光蛋”。商户亏损倒闭或转行另谋生路益增,商业再度衰落。1949年初,全县商业只有335家、从业人员1098人。其中城区234家、从业人员929人。
  建国前,宁海县城街道狭窄,宽不足二丈,主街东两长约五百米,商店大部开设在今桃源桥至鸡行口一段两侧。以双层单间门面占多数、极少三层楼房。较为著名的,棉布业有柴万成、袁福昌、周合润、荣昌;南北货业有元利、元生、裕兴、新和兴;百货业有寅昌、大利元、老任泰;国药业有五中和、万象春、寿康、其丰、瑞丰;五金化工业有柴彩新;糕饼业有天生,旅馆业有浙东公寓;饮食业有状元楼、万盛。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