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1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商业历史悠久,历经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系,改革开放后迎来新机遇。
关键词:
宁海县
商业
历史发展
内容
宁海县,地处浙江天台山东麓,介于象山港尾和三门湾内侧。全境背山面海,除中部腹地以及向北展伸至奉化县境交界处,有一带状低丘平原外,西部峰峦层叠、溪流交错;东南部港湾网布,海涂阔广。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气候生态环境优越,粮棉菜果、竹木茶桑、鱼虾贝藻、猪牛羊离等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为开发经济,繁荣市场和促进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宁海商业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以石器充当等价物的商品交换形式,汉初有金属货币流通和民间自由商业活动。
然而,纵观历史,一则受历代封建王朝贱商政策的影响;二则地处山陬海隅,交通闭塞;三则习俗“以农为本、习艺为业者多”而“经商非所长”,以致商业发展较为缓慢。唐永昌元年(689)定治广度里(即今城关镇)后,以县城为中心始有按行业进行分工经营的饭店、客栈、肉铺、酒肆、茶馆和米行。港头、胡陈等地农村初级市场也相继形成。商品性农业亦有较大发展,其中尤以茶叶为最,广植至王爱山、望海岗、赤岩、茶山一带,品质优良,曾为唐人陆羽记入《茶经》传于世。北宋时,朝政鼓励通商,宁海“贩海之商”日增,较为有名的当数南乡乡民周良史,曾经总揽大舶东渡日本国从事海道对外贸易。至南宋赵构偏安江左,定都临安(杭州)后,全国经济重心日益南移,宁海商业随之鼎盛一时,据宋储国秀《宁海县赋》称:是时“农力穑于桑田,工执艺而精良,商通货而懋迁”,“惟错之诊,所产者多”,冶铁、制盐、酿造、制陶、浆纸、榨油、纺织、造船、农具制作等手工业,以及沿海牡蛎养殖和农村家庭商品性副业都较发达。同时,水陆交通相应有了新的发展,乡土性贩运商往来他郡,既可从白峤埠头扬帆出港,顺风昼夜间可至台州府治,或由黄墩港口拔锚开航,直达明州(宁波),也可沿着横贯境内的南北古道上通省京,下达闽粤。元季明始,宁海狩猎、捕捞、纺织、畜牧、炼铁铸造以及农业经济作物已相当可观。相沿至今三、六、九县城集市开始确立。至清朝,全县“为市之地二十有四,一月之中靡目无市”。城区街道已列铺成栉,商业专业进一步划细,咸货、油行、棉布、杂货、糕点、估衣、山地货、染店、文具与首饰、典当各业相继开设,并出现专营批发南北货商店。尤其是经纪商数量大增,仅以县城大小米巷的粮食牙行就有20多家。道光二十二年(1842)宁波被列强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资本逐利沓至并渗入宁海,经营舶来品的洋货业为之兴起。
(二)
民国初期,宁甬、宁沪线先后通航,尤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奉海公路正式通车后,商运较前大为方便,流通领域不断扩大,食盐、生猪、谷米、茶叶、海产品、山地货、手工业品输出量和布匹、煤油、食糖、卷烟、南北货等大宗入境商品随之增多。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战局的影响,宁海商业时而颓象环生,时而畸形繁盛,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兵连祸结,货币贬值,市场极度紊乱,不少商户亏负不赀转行歇业乃至破产倒闭。至临近1949年7月宁海解放时,全县城乡商业只剩下335户,全部资金不足370万元。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商业建设和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历史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宁海工商业统一由县工商科领导,百货、专卖、土产、食品以及包括粮食在内的几个先期成立的国营商业,均尚属非独立经营的下伸机构。资金调度、商品调拨、计划安排等全部业务由各上级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合作社商业也才始兴起。私营商业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发展较快。至1952年,全县已增至512家,其中城关从建国前的234家增至323家。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通过改进商业体制,至1956年,县商业局以及百货、食品、专卖、医药、交电、纺织品公司和水产经营组相继成立并全面推行经济独立核算制,从而形成了包括商业行政部门、企业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一套国营商业系统。同年,随着私营商业改造和自由市场改组任务的基本完成,全县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立起以国营商业为领导,合作社商业为助手,个体商业(包括集市贸易)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转体系和统一市场。社会主义商业大有发展,并以比较稳定的价格保证了当时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左”倾错误,宁海集市贸易受限制,公私合营、集体和个体商业大都升级过渡,实质上形成了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这种状况先后持续了将近21年,其间,还遭受“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两次严重失误与折腾,致使宁海商业几经艰难,徘徊不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工农业产品的购销政策、商业管理体制、商品流通渠道和社会商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宁海商业进入了在改革中开拓前进的新时期。
商品购销政策立足于放开搞活,贯彻执行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逐步取消对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和对日用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制度,实行多家经营和多种购销形式,开展竞争。这是商业工作的一项根本性改革,使之更好地发挥商业在生产与生产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商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着重点在于简政放权、扩大商业企业自主权。1981年,在扩大试点和利润留成的基础上推行多种形式的商业经营责任制,实行自然门店为单位的独立核算,使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得到适当结合。1983年,为了处理好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与解决企业吃“大锅饭”的弊端,进一步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1985年又在小型国营企业、饮食服务企业进行“改、转、租”的试点,开拓服务领域,搞活经营方式,方便人民生活。与此同时,并加强了商业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商业设施,提高经济效益,增进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
商业结构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在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前提下,贯彻执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合理安置、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全县城乡集体商业、个体商业迅速增加,农村集市个数和商品成交额逐年发展。商品供应状况不断改善,除了部分商品仍有偏紧,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但是,由于管理失控,国营商业主渠道削弱,市场秩序出现某些混乱。
至1987年末,宁海商业局系统已拥有8个公司、3个商办厂,下有网点82个,职工1751人;销售额130241298元,上交税利5173072元,是1978年的429.51%和200.19%。
新中国建立40年来,宁海国营商业在各个时期中,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放开搞活,治理整顿政策的步步深人,宁海商业形势必将越来越好。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