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茶山云雾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05
颗粒名称: 2.茶山云雾茶*
分类号: I276.3
页数: 2
页码: 34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关于《茶山云雾茶》的民间故事。
关键词: 宁海县 文献 民间故事

内容

古老的时候,茶山原名盖苍山。山南脚下是一片汪洋大海,山坳里住着零星的几户人家。人们还不会耕种,专靠打猎为生。野兽肉吃多了,闹得人们眼睛红肿。眼睛看不见东西,身体也一天天瘦下去,猎也不能打,只好坐着等死。
  正当山里人性命难保的时候,蓬莱、方丈、瀛洲三位神仙从海上云游到此山,见到山里人生活介困苦,就商量着帮他们消灾解难。
  蓬莱大仙说:“蓬莱有仙茶树,仙茶可以清心火,助消化,我把仙茶籽拿来,教他们种茶,让他们吃了眼目清亮。”
  方丈大仙说:“方丈有仙菜,可吃又可做药,我教他们种菜,让他们吃了长力气,手脚轻便。”
  瀛洲大仙笑笑不说。蓬莱、方丈两位大仙问他用什么仙法帮助山里人。瀛洲大仙说:“两位大仙所说的仙法甚妙,能解山里人眼前疾苦,还为他们子孙后代造福。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吃穿不愁,不会再去寻生计,世世代代都困在山里头了。”
  蓬莱、方丈二仙便问:“你打算怎样帮呢?”
  “二位请看——”,瀛洲大仙大袖一拂,手向东方一指,“这东面是岭峧”,又向山下一指,“这山下是大海。如果从这座山的磨注峰脚下的五额头起,连接各个山头造一座大桥,直通岭峧那个坑谷,山里人就可以过天桥出海。山上多的是大树,砍大树,造大船,下海捕鱼,出洋做生意,这样过的生活就和我们神仙一样了。”
  蓬莱、方丈二仙连连点点头称好。
  于是,三位大仙各按自己的办法分头行动。
  方丈大仙驾起祥云回仙山拿来了一包仙菜子,撒在大山上。顿时满山长出了嫩菜。只因大山上树木太密,菜子被树阴遮住,长出后很快枯萎了,只在磨注峰腰朝南地方长了两种菜。一种像枣树,叶子丛生,山里人就叫它“山头菜”,可煮着吃,还可驱蛔虫。另一种像芥菜,但叶瓣小,只有两个指头宽,山里人叫它“荚菜”,质地软,味道好,晒干更好吃。
  瀛洲大仙架起祥云回仙山,拿来一把仙斧,一根仙凿,从磨注峰脚的五额头起,向着岭峧方向造天桥。这时,月亮刚上山,大仙站在山顶上,袍袖一展,东海大洋发起大浪,卷起一座座小山,向茶山方向氽来。这是大仙施法术,叫土地菩萨把东海中的小岛屿送来当桥墩。接着,大仙又将手一扬,仙斧、仙凿脱手而去。半空中金光闪闪,叮叮当当的劈山声,响个不停。
  月亮落山,东方露白,五额头西角金鸡岩上的金鸡报晓了。金鸡一啼,彭坑岭头铜鼓岩上的铜鼓响了。正在运山的土地,吓得钻到地底下去了。山不转了,散落在海中,造桥停止。大仙收回仙斧、仙凿,气得发抖,叫雷神击断了金鸡的下巴。从此,金鸡不啼,铜鼓不响,大仙也气走了,不再管人间闲事。
  蓬莱大仙也驾起祥云,回仙山拿来了一包仙茶籽,撒在大山上。顿时,满山长出了嫩茶。山里人喝了茶,眼肿消退,毛病也好了。蓬莱大仙又教会他们种植、采摘和制茶的方法。山里人感谢大仙,他撒下的仙人茶,野生不绝,供人采用。后来,茶山人把它培育成绿茶,就是闻名远近的茶山云雾茶。
  (原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海卷》)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