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山龙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04
颗粒名称: 1.茶山龙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9
页码: 335-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关于《茶山龙传说》的民间故事。
关键词: 宁海县 文献 民间故事

内容

宁海出东门约50里,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叫茶山。山上有一条直通大海的大溪坑,叫桃花溪。桃花溪的源头上有一个水深莫测的潭,叫龙潭。龙潭里住着一条龙,就是茶山龙。
  茶山龙的老家在东海,原本是一条海龙,出世不久便遇上蟹豸入侵。蟹豸是龙形异种,生性残忍,无角无足,身躯庞大,力气无穷,专吃龙。小海龙初生犊儿不怕虎,跟蟹豸斗了三天三夜,直斗得天地昏暗,日月无光,海浪翻腾,龙宫摇晃。渔船纷纷避港,水族仓皇逃命。小海龙渐渐力气不支,且战且走,从东海战到磨盘洋,又从磨盘洋战到三门湾。穿过五屿门后,小海龙一头扎进蛤蟆山嘴那狭窄的港口,来到力洋海面上。小海龙抬头一望,前面是百里茶山挡住去路,后面有凶猛蟹豸追踪,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小海龙暗想:待蟹豸到来此处便决一死战,死了也为龙族争光。蓦见力洋东角,茶山脚下,系着一叶渔舟。离舟不远处有个山洞,满是牡蛎,就是蜡蛎洞。洞口坐着一老一少,老者五十开外年纪,慈眉善目,是位饱经风霜的老渔民,正眯缝着眼凝视海浪的起伏。年少者是名姑娘,年约二八,粗衣布服,秀丽的脸庞虽被海风吹得有些黧黑,反而增添几分健美和俊俏。她的明眸如一泓秋水,淡淡的蛾眉如纱笼青山,庄重中流露几分天真。女孩倚在老渔民身边,好奇地问长问短。这对父女俩,是象山人氏,三天前下海捕鱼,遇上大浪,渔舟漂泊到这里,好容易才在蜡蛎洞下抛锚,等待海域平静后,扬帆回去。小海龙灵机一动,变成一条水红色小蛇,向蜡蛎洞游去。
  “阿爸,看!”姑娘拉了下父亲的衣角,指着游来的小蛇。
  “啥东西啊,凤姑!”父亲收回凝视远方的目光。
  “多可爱呀,一条红彤彤的小蛇,看见了吗!”凤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小蛇击水前来的姿态。
  小蛇游到凤姑脚下。凤姑摊开春笋般的十指,小心翼翼地把小蛇捧起,放在掌心上。小蛇似乎颇通人意,摇头摆尾,像是在感谢相救之恩。凤姑爱不释手地把玩,一旁的老渔民也细细端详着。
  突然,一阵哗啦啦的巨响,蛤蟆山嘴港口掀起一股滔天巨浪,浪涛中一道匹练似的庞然大物,冲进了力洋,跌落在离洞不远的地方,渔舟被一下掀起与洞口相平。同一时刻,蜡蛎洞里,忽传来一阵响声,父女俩回头一看,只见洞往纵深发展,原本仅丈许深的蜡蛎洞,已变得深不可测了,黑糊糊的见不到底。凤姑连忙把手掌合拢,生怕惊吓了小蛇。谁料两手竟是空空的,小蛇不知去向。原来蛤蟆山嘴港口那声巨响,是蟹豸*龙心切,在狭窄的港道中猛冲,掀起了巨浪,一头扎进港口,便被搁浅了,动弹不得。洞中的响声是小海龙见蟹豸进港,便向洞里猛蹿,因为用力过猛,竟穿透了整座山,落在桃花溪里。
  父女俩惊讶不已。凤姑则是更念着那条小蛇。
  日影西移,海潮降落,浅滩上露出了蟹豸那庞大的躯体,它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蟹豸*龙!”老渔民一拍大腿。这位老人从来没这样激动过。
  “阿爸,您说啥呀?”凤姑莫名其妙地望着父亲那激动的脸容。
  “这回没事了,”老渔民舒了口气,“这几天浪来得蹊跷,我一直在猜想海里定有奇事,原来是‘蟹豸*龙’。”老渔民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跟凤姑解释。
  “啥叫‘蟹豸*龙’?阿爸!”凤姑感到稀奇。
  “喏!”老渔民指着海滩上躺着的庞然大物,说,“这东西叫蟹豸,是海里的大坏蛋,总是兴风作浪,捕鱼人碰上它,十有八九丧生。它仗着自身力大无穷,专门与那替百姓行云施雨的龙圣为难。真是坏透了。老天有眼,恶有恶报。今天它自投罗网,冲进浅滩,潮水一退尽,没了水,教它有命也保不了。”老渔民兴致勃勃地说。
  “那龙呢?”凤姑听得有趣极了,眼睛到处搜索着被追的龙,可什么也没有。
  “我看,刚才那条小蛇,来得奇怪,去得蹊跷,必定是龙变的,已经穿山而去了。”老渔民感慨地说。
  凤姑下意识地看了下自己的手掌,又回头看看那无底黑洞,似乎看见一条红色海龙,从她掌中跃起,穿透了大山,安全地回到了龙宫。
  “阿爸,要是龙不跑掉,跟着我们回去,养在家里,帮我们村里行云施雨,那该多好哩!”凤姑叹息着。
  “傻丫头!”老渔民失声笑了起来,爱抚地拍了一下凤姑的头。
  潮退尽了,只剩下港里一湾浅水,蟹豸搁浅在海滩上,干瞪着铜铃似的眼睛。老渔民招来了在此处避风的渔友们。大家齐心合力,刺杀了蟹豸,剥了皮,剐了肉,大家满载而归。凶残的蟹豸以害人始而害己终。
  小海龙在桃花溪里休息了一会,饱饮了一通清甜的山泉,顿觉精神抖擞,逆流而上,不一会儿便到达了龙潭。它纵目四望,群山起伏,层峦叠翠,磨注峰高耸入云,桃花溪奔流入海,百里茶山,名不虚传。更可喜的是山幽谷静,龙潭明净如镜,远胜东海万顷波涛,千层浊浪。这时微风起处,送来山茶花郁馥清香,小海龙深深地吸了一口,直沁心肺,神清气爽,万虑皆消。它不想回东海去了,决心在这名山胜潭卜居修炼。只是曾被凤姑父女俩搭救过,大恩未报,心头留下了一个念想。
  老渔民和凤姑平安地回到家里,顿时“蟹豸*龙”的奇闻传遍了村里各个角落。凤姑的妈还把蟹豸肉分送给乡亲们品尝,大家都惊叹不已。
  过了年,老渔民因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弥留之际,把老伴和凤姑叫到跟前,嘱咐道:“我本想等春暖花开,鱼汛一到,再和凤姑出海到力洋去,重访龙踪,现在不行了。我死后,你们孤女寡妇,日子艰难,但愿龙圣有灵,帮你们风调雨顺,也可苦度光阴……”话未完,便溘然长逝了。
  母女俩痛哭了一场,安葬了老渔民。转眼又是清明时节,布谷鸟叫了。乡亲们起早摸黑忙春耕,凤姑家里无男丁,干着急。虽说乡亲们都愿意帮忙,但人家都在大忙头上,又怎好拖累人家呢。母女俩想到苦处时,只有流泪。
  忽一日,村头来了一个年轻壮汉,20多岁,自言名叫阿龙,茶山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到处为家,专替缺少劳力人家打长工,只消吃口饭,工钱不计较。凤姑的邻居阿牛把他领来凤姑家,劝凤姑妈留下他干活。凤姑妈求之不得,又见阿龙身强力壮,长相敦厚,便一百个愿意地留下了阿龙。
  阿龙沉默寡言,干活勤快,凤姑妈很是满意。
  春耕,人们没见阿龙扶过犁,但秧却比别人插得早;夏灌,人们没见阿龙戽过水,但田水比别人灌得满;秋收,人们没见阿龙开过镰,但稻谷比别人收得快。人们无不惊奇,问他。他总是笑笑,说:“我是笨鸟先飞。”
  凤姑家的谷仓从来没有这样实,米甏从来没有这样满。凤姑妈笑得合不拢嘴,连声把阿龙夸。凤姑当然更高兴,她喜不外露。她感激给她家带来欢乐的阿龙,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健壮憨厚的年青人。
  除夕那天,阿龙劈好了柴,挑满了水。回到房里换套衣服,打开包裹,只见上面放着一件崭新的肚兜。阿龙知道这是凤姑悄悄地塞在这里的。他拿过来一看,兜子上一条金色的矫健游龙,昂首向天,腾空起舞,一只光彩照人的彩凤,紧偎龙身,低回婉转,在万里长空中双飞比翼。飞针走线,针针线线寄寓着无限柔情,针脚是那么细密,色彩是那么和谐。阿龙,凤姑,龙凤良缘,寓意于图,寓情于绣,姑娘的心思可算良苦了。落花有意,流水岂得无情,阿龙捧着肚兜,深深地坠入思索之中……
  “龙哥,吃年夜饭了。”凤姑那娇滴滴的声音,宛如莺传幽谷,把阿龙从遐思中惊回。凤姑笑吟吟地站在门口,亭亭玉立,满面春风,脉脉含情地注视着阿龙。
  阿龙抬眼一看,四目相对,凤姑粉嫩的脸庞上陡地飞起两朵红云,犹如出水芙蓉,更显得千娇百媚。凤姑瞟了阿龙一眼,羞答答地垂下了头,仍偷偷地瞧着阿龙手里抚弄的东西。阿龙忙把目光收回,见自己手里还拿着那龙凤肚兜子,不觉脸一红,讪讪地说:“是你送我的吗?”
  “嗯!”凤姑点点头,嫣然一笑。
  “谢谢你,你待我太好了,叫我什么时候报答你的恩典!”阿龙感慨万端。
  “你怎么好这样说呢,是你待我们好。妈说全靠你,我们才过上了快活年。妈又说不知道怎样该报答你才好!”说到这里,凤姑抿住嘴唇,脸蛋儿更红了,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娇艳欲滴。
  阿龙情不自禁地拉着凤姑的手,让她坐在床沿上。凤姑就势一倒,偎依在阿龙壮实的怀里,两颗心连在一起,怦怦地跳动着。凤姑仰脸,朦胧地望着阿龙,眼眶里饱含幸福的泪水,缓缓地流向双颊,犹如一支带雨梨花。
  从此,阿龙出工,凤姑伴着他,阿龙收工,凤姑伺候着他,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妈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盘算着,该给他俩拣个喜日子了。
  妈妈跟女儿一说,女儿点了点头,红着脸跑开了。
  妈妈跟阿龙一说,阿龙要求待到家业再兴旺些。妈妈一听在理,也就同意,可心里总惦挂着这码事。
  一晃三年,家业越来越兴旺,日子越过越热乎,妈妈的身体却越来越差,跟阿龙说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阿龙还是那句话:待家业再兴旺些。
  妈妈发急,暗暗打定主意:过了年,不管阿龙说好说歹,定要办喜事。可是还不到过年,妈妈就病倒了,这位茹苦含辛一生,赶上晚年才享几天福的善良母亲,心愿未遂,抛下了心爱女儿和未来女婿,撒手西归,与世长辞了!
  这年夏天,又遇上了百年罕见的大旱。每天,赤日炎炎,寸云不起。大田开裂了,禾苗枯萎,人们日夜戽水,水源不足,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到处可听到叹息声,农夫心内真如汤煮啊!稀奇的是,阿龙家的田水老是满满的,禾苗老是绿油油的。
  阿牛悄悄地央求阿龙:“阿龙弟,你真行,帮个大忙吧,戽满田水请你喝老酒。”
  阿龙开玩笑说:“老酒我不爱,我爱吃麻糍。”
  阿牛一拍胸脯:“闲话一句,我就捣一臼糯米麻糍请你客,一角也不少。”
  阿牛跟妻子一商量,连夜捣了一臼糯米麻糍,切成方块,准备一早送给阿龙去。一数,少了个麻糍角,被5岁的儿子偷吃了。阿牛打了孩子一巴掌,拿着麻糍走了。
  麻糍送到凤姑家,凤姑不知底里,不肯受,阿牛干发急。恰巧,阿龙从田间回来了,阿牛忙赔笑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凤姑不肯受,你总要赏赏脸。”
  阿龙扑哧笑出声来,说:“阿牛哥,我是开玩笑的,你怎么当起真来。”
  阿牛急了,连说:“别开玩笑,别开玩笑,这是救命水啊!”
  凤姑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阿龙把缘由告诉了她。凤姑说:“龙哥,那你就帮帮阿牛哥吧。”
  阿龙说:“我是说吃麻糍开玩笑,阿牛哥当了真。田水早就戽好了,这不是这才回来吗?”
  阿牛一听,高兴得一蹦三丈高,一拳捶在阿龙肩上:“好阿龙弟,你救了我们全家了!”说着三脚两跳奔向田间去了。
  阿牛跑到田头,果然田水齐岸,禾苗泛青。他沿着田岸转,越看越心欢。突然,发现一个田角滴水无存,连忙蹚下田,用力戽水,不知怎的,任你用尽吃奶气力,仍是滴水不进。阿牛奇怪极了,忙跑回去问阿龙。阿龙笑着说:“麻糍不是少了一个角吗?”
  阿牛猛地想起孩子偷吃了一块麻糍角,自己还打了孩子一个巴掌的事。阿龙怎么会知道呢?这又奇了!阿牛把阿龙从头到脚打量了个遍,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
  奇事传开了,乡亲们都来求阿龙,阿龙满口应承。第一天,田里不见水,乡亲们又来求,阿龙又满口应承。第二天,田里仍不见水,乡亲们求得更急,阿龙还是满口应承。
  第三天早晨,村后山头上突然升起一团乌云,顷刻之间布满整个村庄上空,狂风大作,天气变得十分阴凉。倏地,一道金色的电光闪得全村晃动,一声闷雷震得人们几乎失去听觉,紧接着哗啦啦的大雨倾盆而下。大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田水满了,旱情解除了,禾苗得救了,地下水涨了,溪水哗哗流了。雨过天晴,山川如洗,村庄在一片欢乐声中。
  一场喜雨,人们从狂欢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又觉得这场雨来得奇怪,人们把这三年来的许多奇事,一桩桩,一件件,联起来:为啥阿龙种田不愁水?为啥阿龙不费力气会丰收?为啥阿龙知道麻糍缺一角?为啥阿龙答应戽水会下雨……结论是:阿龙不是凡人是神仙,要么是妖精——一位扶危济困的好妖精。
  凤姑也在思索:为啥阿龙身上总有奇香?为啥阿龙来此三年不洗澡?为啥阿龙爱我却不娶我……凤姑打算试探一下。
  夏夜纳凉,凤姑与阿龙并坐在院子里。夜空,繁星点点,耿耿银河贯穿南北长空,凤姑指着银河问:“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真的吗?”
  “真的。”阿龙说。
  “王母娘娘为啥偏要拆散他们?”
  “织女是仙人,牛郎是凡人,仙凡不能通婚,他们偏要通婚,所以王母娘娘发怒了。”
  “王母娘娘真不好!”凤姑愤愤地说。
  “我也这样想。”阿龙深沉地说。
  “龙哥,你也怕王母娘娘吗?”凤姑柔情地问。
  “什么……”阿龙吃了一惊。
  “人家都说你龙哥是神仙,你说仙凡不能通婚,不是怕王母娘娘吗?”凤姑的声音很低,有点儿含羞,又似乎在抱怨。
  “凤妹,你的意思我明白,我决不辜负你的情意。”阿龙握住凤姑的手,轻轻地摩挲着。
  凤姑把头偎依在阿龙肩上,沉浸在幸福之中。她望着星空,好像自己变成了织女,阿龙变成了牛郎。忽然,银河上搭起了一座鹊桥,他们俩走上鹊桥,携着手,俯瞰人间……
  “龙哥,你真的是凡人?”凤姑柔声地问。
  “当然是凡人,会吃饭,会种田。”阿龙笑着回答。
  “你身上有异香,阿爸讲过,仙人身上都有异香的。”
  “茶山上有一种香草,叫龙涎仙草,我很爱吃,吃得久了,身上就有了这股香气。”
  “茶山这地方太好了!”凤姑十分羡慕,赞叹着。
  “你不是到过茶山脚吗?”阿龙说。
  “你怎么知道?”凤姑惊奇起来。
  “村里人不是在这样说吗。”阿龙平静地说。
  “嗯,那个地方叫蜡蛎洞。那年我和阿爸在洞口避风浪,遇上蟹豸*龙。多可惜,一条小蛇一忽不见了,阿爸说它准是龙。”凤姑回忆着当年情景,兴致勃勃地说。
  “小蛇,龙……”阿龙无限感慨地重复着,好像心不在焉。
  “龙哥,你想念茶山吗?”凤姑觉察到阿龙的伤感,说,“要不回去看一趟再来。”
  “不,你一个人孤苦伶仃在这里,我不能丢下你。再说你的恩我还没报完啊!”阿龙深情地说。
  凤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撒娇地说:“你再说什么报恩,我不依!”
  “好,好,我不说。”阿龙笑着说。
  “龙哥,你到我家整整三年了,为啥没见你洗过澡?”凤姑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
  “我天天在洗澡。”阿龙若无其事地回答。
  “在哪儿洗?”
  “在大溪里。”
  “为啥不在家洗?”
  “不过瘾。”
  “我要你在家洗。”
  “可以。要九口七石缸,缸缸挑满水,洗了一缸又一缸,洗完九缸水,才痛快。”
  “你骗我。”
  “真的。”
  “好!明天我帮你挑满九缸水,让你洗个痛快!”凤姑笑得弯下腰。
  “我自己来挑。还有一个条件。”阿龙说。
  “啥条件?”凤姑忍住笑。
  “我在洗澡时不愿意让人看,你也不准看。你不依,我就不在家洗。”阿龙郑重地说。
  “依,依!”凤姑连声不迭地说。
  “好!一言为定。”阿龙说。可惜夜色深沉,凤姑没瞧见阿龙忧戚的脸容。
  凤姑的疑窦消释:阿龙是真真正正的人,不是神仙,更不是妖精。凤姑想:像阿龙这样的好人,世上少有,就算是妖精,嫁给这样有侠义心肠的好妖精,又有什么不好呢!想到这里,不禁脱口而出:“龙哥,你是个真真正正的好人,人家说你是神仙,又说你不是神仙也是个扶危济困的好妖精。妖精又怎样,像你这样的好人就算是妖精,我也要永远跟着你,和你在一起。”
  姑娘内心的表白,斩钉截铁的语言,矢志不渝的爱情,极大地震动了阿龙。他被凤姑的一往情深感动得落下泪来,他连忙拭去泪水,竭力克制住自己激动的感情,温柔地说:“凤妹,你真好,我永远忘不了你!”
  一弯新月,透出东山,淡淡的月光洒落在院子里,庭前树影婆娑,两个身影并肩挨坐,正在窃窃私语,互吐情愫,多幸福而难忘的夜啊!
  第二天,阿龙默默地搬开床铺,背来九口七石缸放在房子里,摆成一字长蛇阵,挑满了九缸水,把门窗的缝隙糊得严严实实。凤姑观察着阿龙的一举一动,心中觉得又好奇又好笑。
  傍晚,阿龙要洗澡了,再三叮嘱凤姑别偷着瞧,一瞧他就会洗得不痛快。
  “龙哥,你也婆婆妈妈起来了。”凤姑忍不住笑了,说,“我又不是三岁孩子,况且,你又是个男人……”凤姑的面靥上又泛起了红云。
  阿龙听了一笑,这才放心地走进房去,把门关紧。
  房里传出了泼水声,声音从小到大,从大到猛烈,凤姑惊奇不已。突然,声如怒涛翻滚,并夹带有隐隐雷鸣,唤起了凤姑当年蜡蛎洞口所遇的一幕,难道就是它——小蛇,茶山之龙!
  凤姑顾不得诺言,也顾不得自己是个姑娘了,她要瞧一瞧阿龙的真相!她悄悄地把身子贴近房门,用指头戳破缝隙,一瞧,不得了,哪里是阿龙,竟是一条金色的龙,在九口缸里上下翻腾,轻烟似的彩云笼着它的身子,异香扑鼻。
  “啊!”凤姑喊出声来。
  这一声喊惊动了房中的金龙,只见它霍地昂起头,挺直前身,“呼”的一声,冲破窗门,腾空而去,隐没在云端之中。
  凤姑心中一急,“哇”的一声哭倒在地。
  金龙在云端里徐徐下降,在院子上空逡巡盘旋,竟似不忍离去。
  凤姑收泪一跃而起,大呼:“龙哥等我!龙哥等我!”
  金龙吐出一颗拳大珠子,金光四射,凤姑被笼罩在金光之中。
  凤姑只觉得自己身轻似燕,拔地而起,一下飞到金龙身边,像月夜谈心时那样紧偎在金龙身旁。
  村里人被惊动了,都出来仰望,但见空中一龙一凤,比翼双飞,祥云缭绕,瑞霭千条,氤氲香气,弥漫村庄。男女老少连忙拈烛焚香,顶礼膜拜。金龙、彩凤绕村一周,频频颔首,然后直冲银汉,向茶山方向冉冉飞去。
  自此以后,每年杨梅红熟,风雨之夜,在凤姑家乡的后山上似有人窃窃私语。一夜之间,凤姑家里那棵树上的杨梅,竟荡然无存。人们奔走相告:夜里龙姑公、凤姑姑来过了,不信,上山去看。村人们代代相诫,务必保护好这棵杨梅树,接待龙姑公、凤姑姑一年一度到此探亲,庇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此树年年果实累累,历久不衰,今日已如团团罗伞,一个人还合抱不拢哩!
  自此以后,一遇干旱,象山的人们只要派上代表到茶山龙潭去,喊上几声:“龙姑公,落雨呀!”顷刻之间,就会云生潭际,雾起茶山,雨脚随人,直奔而来,真个是有求必应。
  茶山龙,被人们誉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知恩报德、多情多义、扶危济困、爱护善良的好龙。
  而今天,力洋已经沧海变良田,力洋村居住着上千户人家,蜡蛎洞下是宁象两县的通衢大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们踏上宁象公路,经过蜡蛎洞前,总不免指点一番,乐道当年茶山龙在此穿山的故事。
  (引自《宁海民间故事选》第二集)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