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营效益
分类号: F326.275.5
页数: 7
页码: 274-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林场经历财务全额拨款到自主经营阶段,期间经营波折,多种经营收入起伏大。1999年后,通过调整领导班子、节约成本、品牌战略等措施,林场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林业产值大幅增加,职工工资提高,目前经济运行平稳。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旅游经营

内容

1958~1978年,本场每年根据生产计划和职工人数编制财务预算,报请上级批准后由国家全额拨款。生活、福利由事业费支出,生产、基建由国家拨入基建专项资金,林业收入结余资金全额返还上缴国家。1979年以后,国家对林场放宽政策,林场拥有生产自主权,完成国家下达林场的各项经济指标后,林业收入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收入可以留场使用,事业费实行财务包干,不足部分由林场自行解决。1979年,林场相继建起了林机修配厂、服装厂,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经营效果不好,导致工厂相继歇业倒闭,多种经营收入大幅减少。
  1982年,林场扩建木材加工厂,1986年,建成精制茶厂,随着林特产品等多种经营收入大幅度提高,此类收入占林场总收入的90%以上。1985年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对林场仍实行部分贴息或低息的优惠政策。本场充分运用政策倾斜的优势,先后加大对茶叶培育、精制茶生产和林业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的不断投入,扩大了生产规模,茶叶产量增加、品质提高,茶叶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给本县创造外汇400万元。
  自1991年开始,林场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全场经济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未经全面论证,便盲目办厂,又因管理松懈加上屡次受骗,对本已拮据的林场经济可谓雪上加霜,林场效益急剧下滑,在职职工应发工资只能发档案工资的60%,并且拖欠严重。至1999年3月,已拖欠职工工资3个月,拖欠社保、医保等保险费3~5个月,欠供电所电费13万元。这些问题造成职工人心涣散,部分职工寻求其他出路。除此以外,为弥补资金困难,不惜大面积对阔叶林进行烧炭,任意采伐非常稀少的林木,如枫香、樟树等,致使这些树种蓄积量大幅度下降,森林资源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
  1997年8月到2008年,茶山水电站按商业运行并网发电,年均发电收入27.86万元,占林场营业收入的7.8%。1999年,林场山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1999年,县农林局对林场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林场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场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和有关部门争取,要求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林场倾斜支持。林场内部通过挖潜、节约成本、实行制度管理,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另外通过望海茶的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名茶产业,扩大望海茶基地,提高经济效益。1999~2008年,茶叶(望海茶)销售额为913.2万元,包括相关部门调拨的茶叶收入,年均收入91.32万元,占林场年收入的25.37%。2007年,林场要求将120亩缓坡山地改造为耕地,经请示县、市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同意立项开发,收入项目资金近200万元。林场经费除定额拨给的事业费以及生态公益林等补助经费以外,自有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林业产出和多种经营收入。2008年,林业产值(多种经营)495.25万元,比1978年的35.83万元增加了459.42万元,增长12.8倍。本场职工工资从档案工资的60%增加到90%,年均收入37817元。
  2009年1月起,职工工资全额发足。目前,林场经济运行平稳,已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林场历年国家拨款、林特产品销售收入情况,见表12—1和表12—2。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