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工生活
分类号: F326.25
页数: 5
页码: 247-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世纪宁海县林场职工的生活情况,包括口粮问题、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职工生活

内容

职工口粮
  20世纪90年代后,职工用粮不成问题。但在90年代以前,尤其1960~1963年,粮食是非常紧缺的战略物资,温饱是个大问题。办场初,上级要求林场职工的口粮要以自给为主,国家补助。经济困难时期,严重缺粮,由于农田不够,林场要充分利用苗圃地、幼林地进行套种杂粮,生产粮食,解决口粮的不足问题。
  1963年林场职工169人,家属114人,共计283人,除白莲寺林区44人自给,10名干部国家供应外,229人按定量标准,全年用粮13.13万斤,国家只能供应粮食5.85万斤,尚欠粮食7.28万斤,欠缺部分林场必须自行生产。1964~1992年,这20多年时间里,粮食形势尽管比困难时期要好得多,但缺粮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林场还要自行生产予以补充。
  1979年林场户籍人口406人,其中正式职工183名,家属子女223名,除6名干部仍由商品粮供给外,其余400人实行包干用粮,每人月定粮标准,男一线职工48斤,女一线职工36斤,家属平均25斤,小孩按城镇居民定粮标准计算,全场每月定量数为12630斤,全年合计定粮为151560斤,而国家给林场的包干粮食全年为133270斤,尚欠18290斤,由场自行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到1992年才得到根本解决。是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1992〕337号文件,宣布粮价放开,城镇职工给予粮价补贴,林场职工参照执行,从此,粮票取消了,粮食供给完全进入市场,职工吃饭不成问题。
  经济收入
  1958~1959年,职工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劳动不计报酬。1960年职工以每个劳动日0.50元计算,按劳动出勤核算工资,到年底,职工报酬最多达到168元,全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114元。从1960年11月起,林场开始由财政拨款发工资,最高的工资21元,最低的工资8元,职工平均月工资18元,这是建场以来第一次以货币形式给职工发工资。
  办场初期,林业生产队在包产范围内所得的产品和收入必须全部上交场部,超额部分60%归生产队按劳分配,40%归场部,在保证完成造林计划和包产任务的情况下,职工经营的农、林、牧、副各项生产所得的收入归生产队按劳分配。
  1961年全场开办了5个食堂,食堂实行自愿参加、自我管理和自由退出的经营原则。林场建立食堂蔬菜地,办起了猪、禽养殖场,产品供应食堂改善职工伙食。全场每个职工的伙食标准每月7~9元,允许职工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开垦山地套种农作物,作为职工收入和改善生活的补充。
  1964年在茶山、彭坑、岭脚、东仓4个林区开设了代销店,解决职工因交通不方便,购买日常用品困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场部专门配备总务人员组织采购生活物资,方便职工生活。80年代初,林场分给职工蔬菜地,按人分配,每人0.1亩,可以自行安排种植农作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对工资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林场职工人均月基本工资从1987年的121元到1989年增至161元。每月增加40元,比1987年增长33.1%。完成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职工还可以增加补贴和得到奖金。
  1993年以后,国家加大工资改革力度,林场职工的工资大幅度提升。1994年职工的月工资最高为262元,最低为146元,人均月基本工资197.67元,比1989年增加36.67元,增长22.78%。
  因上级下拨的事业费每年只有4万元。木材价格下跌,林场经济非常困难。1993年工改后,职工工资只能发档案工资的60%。直到2008年1月,林场经济收入好转,职工工资增发到档案工资的90%,2009年1月起,职工工资才全额发放。
  住房条件
  1955~1958年,职工宿舍是临时搭建起来的茅棚草屋和寺院旧房,雨天漏水,冬天透风,生活极为艰苦。1959年彭坑林区建造木结构楼房5间作为职工宿舍,1964年岭脚建造了7间楼屋,职工住房条件开始有所改善。1965年后,林场在茶山、岭脚、彭坑等地自建砖瓦窑,烧制砖瓦,逐年建造砖木结构平房和楼房。1959~1991年的32年间先后在彭坑、岭脚、茶山、东仓、双峰、白莲寺林区建造平房135间,楼房12间,套间24套作为职工宿舍。2002~2008年,随着形势的发展,林场对茶山、彭坑、岭脚各个林区破旧不堪不实用的旧房屋进行改造。经过全场职工的不懈努力,本场职工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原来住的茅草棚到现在住楼屋套间,全场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
  医疗保健
  1963年5月,林场为方便职工就医,在场部(岭脚)设立医务室,各林区配备“赤脚”医生一名,场部首任卫生员孔宪仁,其医术水平较高,患者一般小手术在场医务室都能解决。由于工作需要,医务室卫生员调动频繁。1963~2000年,先后有7名卫生员分配到林场工作。
  由于林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职工分布在各个林区林点,患病就医非常困难,历任卫生员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有职工患病,不管白天黑夜,打着手电,肩背药箱,一个人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赶到患者身边,送医送药,为患者解除痛苦。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先在医务室作简单处理,然后由卫生员陪同转到力洋卫生所和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场医务室卫生员只有一个人,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还兼管林场的计划生育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00年以后,各林区都通了公路,交通条件改善,职工患病直接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林场医务室随之撤销。历任林场医务室卫生员是:孔宪仁、徐祖年、方伟平、蒋剑锋、杨兰芳、叶美女、童强富等。
  文化生活
  茶山林场地处大山深处,场部与林区之间,林区与林区之间,林区与林点之间的距离较远,林点又比较分散,建场初期,职工的文化生活极为枯燥,加上各单职工宿舍位之间交通不便,除组织职工开会外,其余无任何娱乐活动,过着头顶蓝天、脚踏青山的孤单生活。
  1963年,70多名宁波知识青年到林场就业后,不习惯山区的寂寞生活,纷纷向领导要求,创造一些简便易行的文化生活条件。1964年开始,本场在茶山和岭脚林区分别建造了简易篮球场,组织业余爱好者参加篮球队,除了平时活动外,组织兄弟单位进行篮球友谊赛,1964年还参加宁海县总工会组织的国庆节篮球赛。同时林场订购图书、报纸供职工阅读,并建立了图书室,增添各类图书300多册,指定人员负责。接着又购置了乒乓桌、羽毛球。1967年,场部建立了文娱俱乐部,各林区配备兼职文化干事1名,俱乐部建立后,购置民族乐器,以能者为师,开展自编自导自乐的戏曲、音乐、演唱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文艺宣传队,以快板、相声、小品、魔术、说唱等多种形式演出。群众文化的开展,既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又宣传了本单位的新人新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还使职工受到爱场爱林的教育。林场文艺宣传队还赴附近农村宣传演出。1972年,林区购置了8.75毫米电影机,组建了电影队,到各林区巡回放映。有时候送片上门,为林点护林职工专场放映,还不定期地为林场周边村庄群众放映电影。电影放映前,配合林场中心工作,自编幻灯片、快板等宣传林业生产、森林防火、职工先进事迹等。
  1979年10月,林场组织王爱玲、张爱飞、吴根女、鲍绚丽、郑林丽、孔满翠、王菊芬、华玉英等8人到宁海城关,参加县总工会组织的全县文艺会演,演出“采茶舞”节目,得到好评。1985年在彭坑岭头建立了电视差转台,使茶山、彭坑、岭脚的电视画面更加清晰。同时,场部和各林区都购入彩电,使职工不出山门也能了解天下事。1996年场部新添了VCD、音响设备、收录机、卡拉OK等,2000年有线电视开通,目前全场职工家家有电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