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创办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7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创办学校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4
页码: 22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茶山林场于1959年创办林业学校,旨在培养林业技术骨干。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共招收3期学生,完成多项林业生产和教育活动。后因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于1962年停办。此外,林场还曾自办职工子弟学校和幼儿园。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学校

内容

林业学校
  建场伊始,干部职工文化程度较低,林业知识相当浅薄,这样的知识难以适应大规模的林业生产和营林管理。因此,林场急需一批有知识、懂业务的林业技术骨干,1959年5月在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将创办在象山县西周镇舫前村的象山林校搬迁到茶山林场东仓林区(灵峰寺)。校长由刘修本兼任,白晓山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学校由县文教卫生部在全县统一招生,学校实行半工半读,一边在校学习林业知识,一边从事林业生产。
  林校创办以来共招收新生3期,在校学生243人,设5班3个年级,教师由励明登、王永祥担任,尔后增调了朱如庆、金烈章、祝东、金绍芳、项振东、钱亚忠、王维妹、吴嫦娥、杨贤利等教师。林校设党、团支部各一个,有党员11人,团员62人。学校贯彻向工农招收学生的办学方针,贫雇农子弟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73%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均是经过1~2年以上劳动锻炼的高小毕业生,或是经过多年生产劳动的农村青年,因此,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在2年之内,学生学完全部初中课程和林业基础课程,掌握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1959年9月,首届学生87名毕业(学期1年),一部分分配到公社,一部分留在林场,日后成为公社和林场的林业技术员。
  林校的创办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入学前,部分学生认为进林校前途光明,积极要求入学,热情高涨;也有部分认为林校是正规学校,设备、条件很好;但也有少数学生为了逃避农村的生产劳动,想到林校过上安逸的生活,毕业后,国家安排当技术员。由于部分学生入学动机不纯,来到学校,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看到林校校舍是一座破庙,没有像样的桌、椅和教育设备,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这些学生吃不了这个苦,就中途辍学,有的不安心学习,不参加生产劳动,引起了林场职工的不满,期间,甚至出现了林场职工与林校学生之间的派别矛盾,影响了林场和林校的正常生产和教育活动。
  林校党支部根据所产生的矛盾,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整顿,始终坚持以教育为原则,充分发挥党团员的作用,期间,进行了四次整风,使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师生的教学劲头更足,场校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从1958年7月办学到1962年8月的5年时间,林校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完成造林1500亩,整地2000亩,油茶抚育374亩,育苗275亩,煎烤拷胶2500斤。采集林木种子2746斤,林间套种2000亩,除此以外,还进行芳香油提炼及采割松脂等化工生产,在农业生产上,种蔬菜、洋芋30亩,青菜7000余斤等,养猪824头,总收入2万余元,基本上达到了办校经费国家不花钱,学生学习费用家中不负担,经费自给有余,实现了吃饭、理发、读书、出差、回家、车费、看戏看电影等7个不要钱,除此以外,每个同学还有少量的生活补贴,因而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和同学的拥护。
  在教育方面,教育与劳动的时间妥善安排,逐步解决了学习与劳动的矛盾,达到了半工半读的要求,学习时间达到了50%以上,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获得了实际操作技能,首届毕业生学习了初中语文、算术、代数、政治等课程,还全部学完了造林、测量、果树、植物、土壤、树木等必要的林业专业课程,并且90%以上的同学都能独立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学习与劳动的同时,开展各种科学试验,期间,进行油茶与茶树的嫁接等5项试验,为林场的林业生产,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等多方面原因,林校于1962年8月停办。
  职工子弟学校
  林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职工子女上学十分困难,如何让职工安心工作,解决职工子女读书难,成为场领导一项重要课题,要解决子女就学,本场就必须自办学校。1959年9月,场部决定建办茶山小学,校址选在林场彭坑林区。是年10月,学校招收学生11人,为一个班,由1个教师任教。学校于1975年搬到岭脚,与岭脚职工子弟学校合并。教师从在职职工中挑选,历届教师见附表。
  1966年9月,又在岭脚开办小学,校址选在岭脚一所小庙里(现经重修后保持原貌),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开办初只有9人,编制一样,按复式班教育,由林场职工张思思任教,1969年9月,学生人数增至10余人,又调林场职工泮维华任教,教师增至2人。但设施非常落后、教室简陋,一直持续到1975年。
  1967年9月,又在茶山林区开办小学,学生12人,开办方式与岭脚、彭坑小学相同。教师先后有吴淑娴、吴剑贞、何日斌、张敏等。
  随着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子女上学矛盾更为突出,成为林场的一件大事,职工家长强烈要求林场扩办学校,以方便子女就近上学,经林场党支部、革委会研究,决定在1975年秋季创办七年制职工子弟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8月,林场建造完成简易校舍12间480平方米,职工还自己动手建起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投资5000元。9月,场革委会专门下发了《关于茶山林场创办七年制职工子弟学校》的通知,对上学的条件及要求作了规定。
  10月2日,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学校教师8名,有邬亦南、孔富根、陈永林等,设小学部和初中部。还接收邻近力洋孔村的小学毕业生就读。张贤侠为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校长,在校学生90余人。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教育质量达不到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要求,至1978年,办学不到3年的林场子弟学校关闭,所有初中学生全部转到力洋公社的相关对口学校上学。
  林场仍然保留职工子弟小学一所,最后任教是胡桐媛、卢化玲、朱雅嫔老师,直到1983年小学关闭。是年9月,林场开办幼儿园,朱雅嫔任幼儿园教师,入学幼儿10余人,1987年关闭。1989年10月又重新开学,入学幼儿8人,由葛银妹任教,1992年停办。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