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路建设
分类号: U41
页数: 6
页码: 206-21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海县茶山林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开辟林道和修建公路的过程,以及公路的维护和扩建。林道和公路的建设为林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道路建设

内容

开辟林道
  林道是林场林业生产的主要通道,特别在20世纪60~70年代手提肩挑的时期,简易林道对林场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场初,林场与外界基本上没有道路,通往力洋镇只有一条人行道,林区之间根本没有道路,对林场的生产、生活非常不便,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发展。
  1965年,林场首先建造了岭脚至彭坑林区林道2.5公里,其中岭脚至脚踝岭顶0.6公里的林道,用石块搭成台阶,卵石铺排路面,投资3256元;小麦子地至茶山林区林道4公里,投资3050元。解决了岭脚至茶山、彭坑林区的生产、生活道路困难问题。这两条林道是公路建成前场部至茶山林区、彭坑林区的主要交通要道。
  从1958~2003年,林场根据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造林、抚育、木材砍伐的需求,下大决心开辟林道。40多年来,在全场3.5万余亩的山林中,依山坡自然状况,累计开辟建成简易林间小道91.3公里。主干林道路面宽4米,小的林道路面宽0.5米,尽管简易,但由于里程长,累计投入资金21万余元。其中茶山林区有通往月边方向的主干道,彭坑林区有通往大梧桐方向的主干道,东仓林区有通往寺溪滩方向的主干道等。全场林道四通八达,为林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以后,民工招聘困难,木林、毛竹等林产品运输成本大幅提高,以及登山游客的增加,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林场在新开辟防火隔离带时,兼顾道路建设,做到既能起到森林防火的作用,又可作运输通道,二者兼用。这类防火林道,宽度4米,共新开了13297米,投资67.4万元。其中:2004~2005年新开完成彭坑林区上倒斗至大尧岭林道3000米。2007年新开完成的林道有4939米,其中:彭坑林区大湾480米,林区屋前355米,中家地湾117米,牛栏厂下244米,寺湾茶叶地418米,寺湾478米,岭脚林区乌岩900米,柿树坑471米,洋房后208米,桃湖坑小庙下104米,南腰至平地492米,小麦子地至大岩头顶672米。2008年新开完成林道5358米,其中:茶山林区下水库至小毛竹园1050米,6号石宕至竹腰1350米,回头狮子153米,青岩头分叉95米,外月边125米,月边大湾355米,桠杈头峧250米,石地卜379米,月边林点至茶叶地1203米,外湾分叉398米。
  林道建设后,方便了竹木产品运输,缓解了路途较远地点竹木采伐运输难的问题,缓解了民工短缺的矛盾,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林木管理。
  建造公路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林木蓄积量不断增加,茶叶产量逐年提高,林特产品日益增多,大量的林特产品需运出林场,流往市场。林业用肥,职工生活用品需从市场购入并运到林场,大量物资进出仅靠人力背运,既增加成本,又耗费时间,所以解决交通运输成为林场林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部将此问题向主管部门和交通部门作了报告,要求给予帮助解决。在一时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场部发动职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1965年修建力洋公社至岭脚简易手拉车道,长6.5公里,对当时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起了一定作用。1969年,林场职工自己动手设计建造完成岭脚钢筋水泥桥一座,投资3125元。随着林场竹木、枝柴和货物运出量逐年增加,运入场部的物资也越来越多,手拉车道已经不适应林业生产的发展,因此,修建拓宽道路,势在必行。1978年因力洋水库建设需要,林场通往力洋的手拉车路,必须改道。
  1978年4月,林场先后向县林业特产局、县人民政府报告,要求解决茶山林场至力洋的手拉车路改道拓宽的问题,是年5月,宁海县林业特产局《关于要求解决茶山林场手拉车路改道拓宽的请示》呈报浙江省林业厅。1979年8月,省林业厅同意批准了宁海县林业局“关于要求解决茶山林场手拉路改道拓宽的请示”。省厅批文未下达前的1979年3月,因力洋水库修建手拉车路中断,林场提前兴建岭脚至力洋简易公路,路线从林场岭脚开始至力洋孔过坑,依水库东则山坡边沿而建,全长8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林场与附近公社及大队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施工采取专业队伍和民工队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筑路材料以自然沙石为主。木材、毛竹等辅助材料自行解决。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该路于1979年底全线完成并通车,总投工55000工,总投资10.5万元。修路期间,得到政府的支持,钢材40吨、水泥20吨、炸药8吨,以及雷管、导火索、煤等。
  茶山林区为了解决茶叶(鲜叶)运输和制茶用柴的需要,修建了茶山林区所在地至月边护林点近2公里长的简易公路。由于茶山林区没有通往外地的公路,林场将24型拖拉机拆开,抬到茶山再组装运输,因此,建造岭脚至茶山的公路成为当务之急。1976年3月,林场向宁海县林业特产局、宁波地区林业局、省林业厅等上级有关部门提交《关于要求兴建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的报告》,由于报告得不到及时答复,经费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此后,林场又多次向县、地、省主管部门书面、口头报告,要求解决经费,县林业特产局也分别向省、地有关部门请示,要求安排公路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公路经费一直得不到解决。1976年8月,林场决定,自力更生建造公路,组织发动全场职工100多人,在小麦之地至彭坑岭一段开展建造公路大会战,为期2个多月,职工子弟学校全体师生也参与会战。同时,又从各林区抽调张兴德、章兴余、国荣祥、陈松青、陈恒雪、吴祖高、王建设、张世增、林国良、孔祥兴、林世跃、金宏达和郭德宝等13名精干人员组成施工专业队,张兴德为队长。专业队边学习边施工,开凿公路路基500米,其中,岭脚至崎岩崀300米,彭坑岭头200米。由于公路施工专业性强,开凿岩石危险性大,专业队于1978年11月解散。但是要求造公路的决心未变,并继续向上级请示,请求解决造路经费。
  1981年浙江省林业厅组织人员对全省国营林场进行生产大检查,宁波地区检查团通过对茶山林场林业生产检查后,认为林场富在山上、穷在路上,只有彻底解决公路问题,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林场得到巩固。由此,宁波地区检查团领导向省林业厅作了详细汇报,省厅及时派员进行实地调查,认为这条路必须解决。1982年省林业厅原则同意给予拨款建路,但由于省林业厅经费有限,全部由省厅解决有困难,提出以省林业厅拨款为主,县地方经费补助为辅,共同解决公路经费。自此,建造茶山公路所需经费有了眉目。林场随即着手准备公路建设前期的有关工作。
  1982年2月,公路测量工作开始,岭脚至茶山公路由宁波地区林业局公路测量训练班蔡金豪、马文科、何华通、唐富迁等4人组成的测量组进行公路测量和工程预算,林场又调陈林苗、孔祥川等职工参与协助。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公路测量工作。经测量,这条公路连接岭脚、彭坑、茶山3个林区,从场部出发,沿桃花溪向上,在南腰转弯至小麦子地,再经彭坑岭到寺湾,上倒斗直指南峰岗,终点茶山林区,全长10.866公里,按国家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面宽4.5米,总高程507米,工程量为:开挖石方94576立方米,挖土方40685立方米,砌墈8492立方米,涵洞46道,拱涵5座,需投资27.8万元。
  1983年3月,由宁海县人民政府书面向省林业厅提交了《关于请求解决茶山林场公路建设经费的请示》,并得到省厅的同意,正式批准拨款8万元。经过连续6年的努力争取,终于得到了上级下拨的公路经费。
  1983年4月,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开工,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一号公路工程合同书。是年10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二号公路工程合同书,并对第一号合同进行补充。1984年5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三号、第四号工程合同书,并对第二号合同进行补充。是年10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又签订了第五号工程合同书。合同规定:第一期工程从岭脚0+000号桩起到彭坑岭头5+000号桩止,全长5公里,要求1984年1月底竣工;第二期工程从彭坑岭头开始到茶山林区止,全长5.866公里,全线总长度10.866公里,合同规定,必须在1984年底前竣工。经过2年多的工期,林场职工企盼已久的茶山公路终于在1984年12月竣工验收,总投资28.3万元。并于1985年元旦正式通车。通车之日,林场张灯结彩,鞭炮齐放,林场人以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茶山公路通车,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式淡在通车典礼上剪彩,场长胡朝官致辞。
  1980~1986年,7年时间内,各个林区与场部之间修建了简易公路,总里程5.13公里,投资金额11.8万元。其中月边至茶山林区1.98公里,彭坑岭头至彭坑林区1.65公里,东仓下宅村至东仓林区所在地(灵峰寺)1.5公里。
  1986年,为连接东仓下宅村至东仓灵峰寺公路,建造完成单孔混凝土桥一座(5米×8米),投资2.5万元,是年6月,建造完成力洋孔混凝土桥梁一座(5米×8米)投资2.94万元。1988年,分别在岭脚建造完成通往宿舍区的振兴桥,属混凝土桥梁(4.6米×14.6米),通往木器加工厂的朝阳桥,属浆砌石拱桥(5.5米×11.5米)各一座,投资8.36万元。
  2005年,茶山进行旅游开发,原建造的茶山公路已不符合旅游安全的规定,需全面扩建。是年,力洋至岭脚公路动工扩建,由力洋镇人民政府及交通部门出资,林场配套资金20万元,全线8公里,宽度为5米混凝土路面,总投资461万元,于2006年竣工;同年,岭脚至茶山公路动工改、扩建,全长12公里(含茶山林区至五鹰峰停车场支线公路),宽度从原来4.5米扩大为5米,弯道拓宽,视线增长,路面全部铺上沥青。用1年多的时间,于2006年12月全部竣工,总投资641万元。
  茶山林场从步行、手提肩挑开始,逐步修建了林道、简易公路,改变了落后的交通状况,现今又有了柏油公路,从宁海县邑到林场只需30~40分钟就可到达,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为林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维护
  1985年元旦,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竣工通车后,林场视公路为生命线,着力于道路维护、管理,决定从力洋至茶山林区共18.866公里的路段中,建造3个道班房,建立公路管护队进行道路管护。1985年8月,建造东阳道班房73平方米,投资3957元。1985年9月,建造完成小麦子地道班房62平方米,投资5275元,11月,建造完成彭坑上倒斗道班房62平方米,投资5300元。1985年1月,孔祥本任林场公路管护队队长,管护队全部由林场职工组成,有公路管护人员8人。
  由于茶山公路傍山险峻,一旦碰到暴雨、冰雪霜冻,公路旁的山体经常会发生塌方,公路边的水沟被泥沙石块堵塞。为此,林场补助资金,添置拖拉机等搬运设备,又对道路管护实行分路段承包,全路设3个道班,分3个路段责任区,力洋至岭脚段责任区,岭脚至寺湾责任区,寺湾至茶山林区责任区。责任到区到人,每个责任区最小2人,多则3人,责任区再将公路管护责任分解到每个人。通往彭坑、东仓林区的支线由各林区负责养护并责任到人。
  2005年,茶山公路重新扩建后,公路管护作了调整,力洋至岭脚(场部)段由力洋镇负责管护,岭脚至茶山段属景区公路,仍由林场管护。由于道路扩建后,山体塌方频繁,林场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新添了铲车等搬运设备,如遇台风暴雨造成山体滑坡等紧急状况,及时投入铲车清障。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