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6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基础设施
分类号: F326.275
页数: 26
页码: 201-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多项建设,包括林区、道路、水库电站的改善,住房与生活用水的提升,通信设施的完善,以及学校的创办,这些举措为宁海县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基础设施

内容

在深山冷岙中植树造林,不切实搞好职工生活、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持续开展林业生产。20世纪50~70年代,国家经济比较困难,国营企、事业单位搞建设缺钱少物,在这种情况下,林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白手起家,搭茅棚,修旧庵,逐年积累资金,然后盖起瓦房楼屋,从建场初几人合住一间茅棚到2008年人均住房达32平方米;把羊肠小道改造成林间通道,逐步修成手拉车路、简易公路,然后通过扩建、改建,修成20公里的水泥、柏油公路,各林区均可通汽车;从缺少林业科技人员,建办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又解决了职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从照明用矿烛,到自建水库、电站,解决了生活、生产用水、用电,还向大电网供电,累计发电收入306.55万元;从无电话、广播逐步建成区区通电话,户户有广播,到2008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60门,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场。在建房、筑路、办校、造水库、建电站,以及架电话、广播和解决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林场人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造就了座座建筑,用众人的心血凝成了项项业绩。
  第一节 林区建设
  建设护林点
  从保护林木,防病治害,加强幼林管护,防止牲畜和人为破坏的要求着想,场部研究,决定在山林面积较多又远离林区、管理不便,易遭破坏的关口设立护林点。根据当时条件,建设护林点,因陋就简,先搭草棚,然后建造平房,常驻人员,实行常年巡山,严防火种进山,严防偷盗树木,严防病虫侵害,一旦发现情况,立即向林区报告,便于采取措施,及时消除损害山林的事件发生。
  东仓林区是林场最大的一个林区,土地面积11823亩,区域广阔,山界周边与多个邻村接壤,山林纠纷比较多。1964年,林场在大树孔设立护林点,建造护林点平房7间,建筑面积205平方米。以后分别在月边、大梧桐、寺溪滩、炭山、虎力头、大跨头、岩洞、牛料峧、龙角岩、里孔、路田等地设立护林点,护林屋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投资2.63万元,是林场护林点最多的林区,在20世纪70~80年代,专业护林人员多达20余人。
  彭坑林区大梧桐林点建于1964年,护林屋面积120平方米,投资1350元。从1973~1979年,陆续在大尧岭、柴尧坑、黄泥柱等建造护林屋,建筑面积250平方米。1987年,又在大梧桐、柴尧坑、大尧岭、黄泥柱重建护林屋300平方米,在二爿地新建护林屋35平方米,共投资2.86万元。
  茶山林区1973年在月边开始建造护林屋,以后陆续在燕窠岩、白岩尖设立林点,护林屋面积共计197平方米,投资8478元。1987年,重新建造月边护林屋,面积200平方米,投资2.41万元。到2007年,月边护林屋倒塌,又进行第3次重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投资2.04万元。
  岭脚林区山林相对集中,分别于1971年、1988年在桃湖坑、桃梧岭各建造2间护林屋,面积70平方米,投资6450元。
  茶山山高雾大湿度重,台风频繁,护林屋间隔几年都要进行维修,因此维修成本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民用燃料由液化气代替,建筑材料以砖混为主后,群众生活用柴和建房木材数量大幅度下降,因此林木的偷盗事件逐渐减少,护林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森林防火和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上。
  防火林带
  俗话说十年造林一次火。一旦火灾形成,将毁掉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造林成果。严防森林火灾是林场干部、职工的基本职责。因此,建设和维护防火林带是林场森林防火重要基础工作。从建场开始,全场各林区陆续修建简易防火林带,一般位置选在与邻村的边界线上,既可隔离防火,又作分界线。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后,林场更加警觉,重视防火林带的质量建设,至2008年,全场投资132.4万元,修建了62.5千米的防火隔离林带,防火林带一般宽度为7~10米,最宽12米,其中:茶山林区14.6千米,彭坑林区21.5千米,岭脚林区9.4千米,东仓林区17.0千米。林场每年安排资金,对防火林带全面清理。1991年前采用人工清理,挖去柴桩,清除茅草,投资很大。1992年后,采用草甘膦喷洒,收效好,待柴草干枯后,进行一次清理,降低生产成本。并规定,每年的防火林带清理在11月1日前完成。各林区每年对防火林带中的柴草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外,平时由护林点的护林员维护与检查,发现问题,报告林区,由林区处理解决,重大问题场部组织解决。场部抽调人员不定期进行专门检查,保证防火隔离林带质量。
  第二节 道路建设
  开辟林道
  林道是林场林业生产的主要通道,特别在20世纪60~70年代手提肩挑的时期,简易林道对林场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场初,林场与外界基本上没有道路,通往力洋镇只有一条人行道,林区之间根本没有道路,对林场的生产、生活非常不便,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发展。
  1965年,林场首先建造了岭脚至彭坑林区林道2.5公里,其中岭脚至脚踝岭顶0.6公里的林道,用石块搭成台阶,卵石铺排路面,投资3256元;小麦子地至茶山林区林道4公里,投资3050元。解决了岭脚至茶山、彭坑林区的生产、生活道路困难问题。这两条林道是公路建成前场部至茶山林区、彭坑林区的主要交通要道。
  从1958~2003年,林场根据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造林、抚育、木材砍伐的需求,下大决心开辟林道。40多年来,在全场3.5万余亩的山林中,依山坡自然状况,累计开辟建成简易林间小道91.3公里。主干林道路面宽4米,小的林道路面宽0.5米,尽管简易,但由于里程长,累计投入资金21万余元。其中茶山林区有通往月边方向的主干道,彭坑林区有通往大梧桐方向的主干道,东仓林区有通往寺溪滩方向的主干道等。全场林道四通八达,为林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以后,民工招聘困难,木林、毛竹等林产品运输成本大幅提高,以及登山游客的增加,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林场在新开辟防火隔离带时,兼顾道路建设,做到既能起到森林防火的作用,又可作运输通道,二者兼用。这类防火林道,宽度4米,共新开了13297米,投资67.4万元。其中:2004~2005年新开完成彭坑林区上倒斗至大尧岭林道3000米。2007年新开完成的林道有4939米,其中:彭坑林区大湾480米,林区屋前355米,中家地湾117米,牛栏厂下244米,寺湾茶叶地418米,寺湾478米,岭脚林区乌岩900米,柿树坑471米,洋房后208米,桃湖坑小庙下104米,南腰至平地492米,小麦子地至大岩头顶672米。2008年新开完成林道5358米,其中:茶山林区下水库至小毛竹园1050米,6号石宕至竹腰1350米,回头狮子153米,青岩头分叉95米,外月边125米,月边大湾355米,桠杈头峧250米,石地卜379米,月边林点至茶叶地1203米,外湾分叉398米。
  林道建设后,方便了竹木产品运输,缓解了路途较远地点竹木采伐运输难的问题,缓解了民工短缺的矛盾,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林木管理。
  建造公路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林木蓄积量不断增加,茶叶产量逐年提高,林特产品日益增多,大量的林特产品需运出林场,流往市场。林业用肥,职工生活用品需从市场购入并运到林场,大量物资进出仅靠人力背运,既增加成本,又耗费时间,所以解决交通运输成为林场林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部将此问题向主管部门和交通部门作了报告,要求给予帮助解决。在一时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场部发动职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1965年修建力洋公社至岭脚简易手拉车道,长6.5公里,对当时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起了一定作用。1969年,林场职工自己动手设计建造完成岭脚钢筋水泥桥一座,投资3125元。随着林场竹木、枝柴和货物运出量逐年增加,运入场部的物资也越来越多,手拉车道已经不适应林业生产的发展,因此,修建拓宽道路,势在必行。1978年因力洋水库建设需要,林场通往力洋的手拉车路,必须改道。
  1978年4月,林场先后向县林业特产局、县人民政府报告,要求解决茶山林场至力洋的手拉车路改道拓宽的问题,是年5月,宁海县林业特产局《关于要求解决茶山林场手拉车路改道拓宽的请示》呈报浙江省林业厅。1979年8月,省林业厅同意批准了宁海县林业局“关于要求解决茶山林场手拉路改道拓宽的请示”。省厅批文未下达前的1979年3月,因力洋水库修建手拉车路中断,林场提前兴建岭脚至力洋简易公路,路线从林场岭脚开始至力洋孔过坑,依水库东则山坡边沿而建,全长8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林场与附近公社及大队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施工采取专业队伍和民工队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筑路材料以自然沙石为主。木材、毛竹等辅助材料自行解决。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该路于1979年底全线完成并通车,总投工55000工,总投资10.5万元。修路期间,得到政府的支持,钢材40吨、水泥20吨、炸药8吨,以及雷管、导火索、煤等。
  茶山林区为了解决茶叶(鲜叶)运输和制茶用柴的需要,修建了茶山林区所在地至月边护林点近2公里长的简易公路。由于茶山林区没有通往外地的公路,林场将24型拖拉机拆开,抬到茶山再组装运输,因此,建造岭脚至茶山的公路成为当务之急。1976年3月,林场向宁海县林业特产局、宁波地区林业局、省林业厅等上级有关部门提交《关于要求兴建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的报告》,由于报告得不到及时答复,经费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此后,林场又多次向县、地、省主管部门书面、口头报告,要求解决经费,县林业特产局也分别向省、地有关部门请示,要求安排公路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公路经费一直得不到解决。1976年8月,林场决定,自力更生建造公路,组织发动全场职工100多人,在小麦之地至彭坑岭一段开展建造公路大会战,为期2个多月,职工子弟学校全体师生也参与会战。同时,又从各林区抽调张兴德、章兴余、国荣祥、陈松青、陈恒雪、吴祖高、王建设、张世增、林国良、孔祥兴、林世跃、金宏达和郭德宝等13名精干人员组成施工专业队,张兴德为队长。专业队边学习边施工,开凿公路路基500米,其中,岭脚至崎岩崀300米,彭坑岭头200米。由于公路施工专业性强,开凿岩石危险性大,专业队于1978年11月解散。但是要求造公路的决心未变,并继续向上级请示,请求解决造路经费。
  1981年浙江省林业厅组织人员对全省国营林场进行生产大检查,宁波地区检查团通过对茶山林场林业生产检查后,认为林场富在山上、穷在路上,只有彻底解决公路问题,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林场得到巩固。由此,宁波地区检查团领导向省林业厅作了详细汇报,省厅及时派员进行实地调查,认为这条路必须解决。1982年省林业厅原则同意给予拨款建路,但由于省林业厅经费有限,全部由省厅解决有困难,提出以省林业厅拨款为主,县地方经费补助为辅,共同解决公路经费。自此,建造茶山公路所需经费有了眉目。林场随即着手准备公路建设前期的有关工作。
  1982年2月,公路测量工作开始,岭脚至茶山公路由宁波地区林业局公路测量训练班蔡金豪、马文科、何华通、唐富迁等4人组成的测量组进行公路测量和工程预算,林场又调陈林苗、孔祥川等职工参与协助。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公路测量工作。经测量,这条公路连接岭脚、彭坑、茶山3个林区,从场部出发,沿桃花溪向上,在南腰转弯至小麦子地,再经彭坑岭到寺湾,上倒斗直指南峰岗,终点茶山林区,全长10.866公里,按国家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面宽4.5米,总高程507米,工程量为:开挖石方94576立方米,挖土方40685立方米,砌墈8492立方米,涵洞46道,拱涵5座,需投资27.8万元。
  1983年3月,由宁海县人民政府书面向省林业厅提交了《关于请求解决茶山林场公路建设经费的请示》,并得到省厅的同意,正式批准拨款8万元。经过连续6年的努力争取,终于得到了上级下拨的公路经费。
  1983年4月,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开工,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一号公路工程合同书。是年10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二号公路工程合同书,并对第一号合同进行补充。1984年5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签订了第三号、第四号工程合同书,并对第二号合同进行补充。是年10月,林场与宁海县沙柳工程队又签订了第五号工程合同书。合同规定:第一期工程从岭脚0+000号桩起到彭坑岭头5+000号桩止,全长5公里,要求1984年1月底竣工;第二期工程从彭坑岭头开始到茶山林区止,全长5.866公里,全线总长度10.866公里,合同规定,必须在1984年底前竣工。经过2年多的工期,林场职工企盼已久的茶山公路终于在1984年12月竣工验收,总投资28.3万元。并于1985年元旦正式通车。通车之日,林场张灯结彩,鞭炮齐放,林场人以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茶山公路通车,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式淡在通车典礼上剪彩,场长胡朝官致辞。
  1980~1986年,7年时间内,各个林区与场部之间修建了简易公路,总里程5.13公里,投资金额11.8万元。其中月边至茶山林区1.98公里,彭坑岭头至彭坑林区1.65公里,东仓下宅村至东仓林区所在地(灵峰寺)1.5公里。
  1986年,为连接东仓下宅村至东仓灵峰寺公路,建造完成单孔混凝土桥一座(5米×8米),投资2.5万元,是年6月,建造完成力洋孔混凝土桥梁一座(5米×8米)投资2.94万元。1988年,分别在岭脚建造完成通往宿舍区的振兴桥,属混凝土桥梁(4.6米×14.6米),通往木器加工厂的朝阳桥,属浆砌石拱桥(5.5米×11.5米)各一座,投资8.36万元。
  2005年,茶山进行旅游开发,原建造的茶山公路已不符合旅游安全的规定,需全面扩建。是年,力洋至岭脚公路动工扩建,由力洋镇人民政府及交通部门出资,林场配套资金20万元,全线8公里,宽度为5米混凝土路面,总投资461万元,于2006年竣工;同年,岭脚至茶山公路动工改、扩建,全长12公里(含茶山林区至五鹰峰停车场支线公路),宽度从原来4.5米扩大为5米,弯道拓宽,视线增长,路面全部铺上沥青。用1年多的时间,于2006年12月全部竣工,总投资641万元。
  茶山林场从步行、手提肩挑开始,逐步修建了林道、简易公路,改变了落后的交通状况,现今又有了柏油公路,从宁海县邑到林场只需30~40分钟就可到达,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为林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维护
  1985年元旦,岭脚至茶山林区公路竣工通车后,林场视公路为生命线,着力于道路维护、管理,决定从力洋至茶山林区共18.866公里的路段中,建造3个道班房,建立公路管护队进行道路管护。1985年8月,建造东阳道班房73平方米,投资3957元。1985年9月,建造完成小麦子地道班房62平方米,投资5275元,11月,建造完成彭坑上倒斗道班房62平方米,投资5300元。1985年1月,孔祥本任林场公路管护队队长,管护队全部由林场职工组成,有公路管护人员8人。
  由于茶山公路傍山险峻,一旦碰到暴雨、冰雪霜冻,公路旁的山体经常会发生塌方,公路边的水沟被泥沙石块堵塞。为此,林场补助资金,添置拖拉机等搬运设备,又对道路管护实行分路段承包,全路设3个道班,分3个路段责任区,力洋至岭脚段责任区,岭脚至寺湾责任区,寺湾至茶山林区责任区。责任到区到人,每个责任区最小2人,多则3人,责任区再将公路管护责任分解到每个人。通往彭坑、东仓林区的支线由各林区负责养护并责任到人。
  2005年,茶山公路重新扩建后,公路管护作了调整,力洋至岭脚(场部)段由力洋镇负责管护,岭脚至茶山段属景区公路,仍由林场管护。由于道路扩建后,山体塌方频繁,林场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新添了铲车等搬运设备,如遇台风暴雨造成山体滑坡等紧急状况,及时投入铲车清障。
  第三节 水库电站建设
  水力发电站建造分先后二期工程进行。第一期工程1968年6月动工,1970年9月竣工,装机容量75千瓦。随着生产发展,原装机容量已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林场向上级请示,需扩建电站,得到批准。第二期工程,1978年动工,1980年5月竣工。水电站装机容量扩大到320千瓦。
  第一期工程。1968年,林场林业生产规模扩大,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逐年递增,由于受电力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林业、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林场于1968年3月,向县革命委员会呈送了关于建造茶山小水电站的请示,随后得到宁海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同意。4月,由宁海县水利部门规划设计。林场决定在茶山盆地筑造水库1座(下水库),修建引水渠道200米至上百丈水,建造1座装机容量为75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站。1968年6月,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并投入3万元资金支持建造茶山水电站。茶山水电站由林场副场长俞迪程具体负责施工,宁海县水利局技术员石磊森负责设计和技术指导。8月,动工兴建茶山下水库大坝,按设计大坝为石砌拱形黏土心墙坝。到1969年11月,水库大坝和引水渠竣工。1970年初水电站进行管道与厂房的工程建设,是年9月,茶山水力发电站(一期工程)竣工。在建造水电站的过程中,由于林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地势险要,对电站的建设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林场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1970年7月至8月期间,电站进入管道和机械设备的安装攻坚阶段,全场干部职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自力更生,勇闯难关的精神,以人力抬、扛的办法把管道和机械设备安全运到施工现场,特别是水轮机的运送,从岭脚抬到电站,路程8.2公里,20多人一起抬一台1吨多重的水轮机,在一条宽度不足1米的林间小道上整整抬了3天。抬运水轮机,不仅压力重、危险随时发生,林场职工肩负重力,抬几步,歇一歇,汗流浃背,肩膀磨出血泡,仍然踩着高低不平的山岭,把1吨多重的水轮机抬运到目的地(变压器、发电机等大件运输,包括后续的水电站改建重建,一共运了6次,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下水钢管铺设难度更大。由于缺少吊装机械设备,又没有专业施工队,仅靠林场职工双手,用竹木搭成脚手架,以麻索吊拉等土办法,在高差96米的悬崖峭壁上安装落水无缝钢管,困难难以想象,靠着集体的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战胜困难,实现渠成管通。尔后,再进行输电线路的安装,初期使用的是杉木电线杆,林场职工自己动手立杆,自己架线。
  第一期水电站工程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水库大坝、水渠、机房、管道、线路。水库大坝长90米,高18米,宽5米,总库容19万立方米,引水渠长220米,宽1.5米。发电机1台75千瓦,QJ26—W55/1×16冲斗式水轮机1台及相配套的自动调节设备,蓄水压力池至电站发电机房高差96米,全部用无缝钢管铺设,输电线路9.5公里,工程投资16万元。是1座小Ⅱ型水库。
  1970年9月20日,水电站正式运行发电,输电至茶山林区进行茶叶加工生产。1971年7月,把杉木电线杆改为8米水泥电线杆,并输电至彭坑、岭脚2个林区。1974年5月,再输电至邻村力洋孔。电站建成后,不仅收到较大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期工程。由于茶山水库(下水库)库容小,渠道渗水严重,水资源浪费较大,加之水头落差不够,发电量过小。如果不进行修建扩容,既满足不了林场生产日益扩大用电量的需求,也难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研究,1977年5月,林场革委会向宁海县水利局提交了《关于要求接收并扩大茶山电站的报告》。1978年初,宁海县水利局同意对茶山电站进行扩建,并派局技术员高文宝负责电站测量工作。高文宝在测量中,提出改建和重建的建议,林场接受建议,同意引水渠道延伸1850米,发电厂房下移500米。随后按此建议方案设计。1978年12月开工,林场职工金宏达负责施工、质检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山高路险,仍然困难重重。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是怎么把3吨重的320千瓦发电机和1吨多重的变压器运到施工现场。林场领导、施工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分两步解决运输问题。其一,从宁波安装公司借来大板车运输发电机,林场组织职工30余人用了3天时间加固公路桥梁,由大板车把发电机运到公路终点;其二,林场组织20多个健壮的职工,用第一期同样的运输办法,从建设公社龙潭村通过林间小道将变压器、发电机、水轮机等设备运到电站。从蓄水池到电站厂房需重新安装无缝钢落水压力管450米,但老电站拆下的只有90米,当时钢管属稀有的紧缺物资,在宁波、宁海等物资部门都无货可供,通过本场职工何玲妹、徐忠浩等想方设法,在镇海炼油厂购到450米无缝钢管,这一难题得到解决。1979年12月,建成电站机房91平方米,宿舍130平方米,投资2.45万元。通过茶山林场全体职工一年多的加班加点工作,茶山水电站(第二期)工程于1980年5月竣工,质量合格。工程投资33万元。
  茶山水电站第二次改建重建后,是宁海县水头落差最高的水力发电站,电站设计水头260米、流量0.18立方米/秒。引水渠道从220米延伸到2050米,发电落水管道全部采用无缝钢管,现场焊接,全长461米。电站发电机装机1台,容量为320千瓦,水轮机型号为QJ—W—55,发电机型号为TSWII—C—320杭发产,主变原设计为一台420千伏安,因山高路险不易运输,改为3台135千伏安并联运行。输电线路主要有:电站至茶山林区,线路长2.1公里,变压器容量为75千伏安;彭坑林区至小麦子地,线路长1.5公里,变压器容量为50千伏安;茶山林区到岭脚(场部),线路长4.6公里,变压器容量110千伏安。
  1980年6月2日晚上10时水电站开始试机发电,3日下午正式发电并输电供生产、照明。6月5日又进行了三相在盐水桶里通电的功率试验,试验表明,功率能迅速达到260千伏,发电正常,达270千伏后,空气开关自动跳闸。如对空气开关额定电流作适当调整,功率可达320千伏。电站的电能输送到林场所属的茶山、彭坑、岭脚3个林区,主要用于茶叶、竹木加工与职工的生活用电。
  电站重建后,旧的矛盾虽然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当时林场的实际用电高峰期也只有100千瓦左右,茶叶生产局限于季节性,一年最多也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320千瓦的发电机组大材小用,除了自用电外,电力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雨季更是造成了水资源的白白浪费。林场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后,从1980年开始多次向县有关部门报告,要求将茶山水电站纳入国家电网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林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冬天冰天雪地,线路易遭损坏等因素,供电部门不同意并网,如要并网,首先要进行全线高压线路的改造,合格后才能并网,后虽经林场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就是以上原因未能并网。直到1993年9月,林场向县水利局提交了茶山林场水电站并网可行性研究报告,尔后,又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沟通联系,终于在1994年2月5日并入大电网。并网发电要取得商业性运行,才能产生经济效益。1996年11月,林场又派人到宁波市电业局反映情况,争取了市电业局领导的关心和同情。后经宁波电业局与宁海供电局沟通,宁海供电局同意林场水电站商业性运行。从1997年8月开始按国家核定的商业电价计发。至2008年12月,茶山水电站累计发电696.42万度,收入306.55万元。
  电站向大电网送电,取得商业电价的经济效益。场领导从中得到启发,应充分发挥水资源,争取更大的收入。为此,于1998年,决定在茶山林区驻地建一座新的水库(即现在上水库,又称天池),这座水库未经县水利部门的同意,又未经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也未进行公开招投标,林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当年投资26.5万元,建成一座蓄水量5万立方米的水库。由于该库未经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大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1999年初,在县林特局督促和水利局的技术指导下,对大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大坝外侧墙用石块铺砌,但是仍未达到水利部门规定的要求,验收未通过。
  1997年9月,林场计划在桃湖坑(桃花溪)上游再建造一座32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为此,向县林业特产局及有关部门呈送了《关于要求建造桃湖坑水电站的请示》,10月,宁海县林业特产局下发(宁林〔1997〕54号)文件《关于茶山林场桃湖坑水电站立项的批复》,认为该项目投资低、效益高、成本回收快,同意立项建设。后由于林场资金困难和旅游开发需要,县政府不同意建设。没有上马,丧失了一个极佳的投资机遇。
  2008年春,一场罕见的冰冻雪灾袭击茶山,导致从金鸡岩至电站所有高压电线杆冰冻断裂,造成水电站停止运行4个多月,损失惨重。5月底经县电力部门抢修,6月初水电站恢复运行,县电力部门投入抢修资金100余万元。
  电站建成后,林场加大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先后选送9人进行电工上岗培训,几十年来,电站一直由林场职工自己发电,自己保养维修,精心维护着老一辈林场职工亲手创办的水力发电站。第四节住房与生活用水
  住房
  1958年建场前,茶山是一个人迹稀少的荒山秃岭,除茶山庵、灵峰寺有少数僧人居住,彭坑、岭脚有零星几户农家外,山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整个茶山都是邻近村庄民众的放牧山。面对一片荒山,野兽出没、杂草丛生的景象,林场要立足、要开荒造林就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职工住宅问题。建场初期国家正遇三年困难时期,政府拨入经费相当有限。林场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从搭茅棚、修旧庵、盖平房开始,逐年积累资金,然后盖楼房、建厂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职工住房从建场初几人合住一间茅棚到2008年人均住房32平方米。
  1958~2008年,林场修整、新建各类房屋31281平方米,其中简易房1411平方米,新建平房20537平方米,楼房9333平方米。共投资424.65万元。各类房屋中办公用房968平方米,职工住房11352平方米,各类厂房8642平方米。
  生活用水
  1955~1996年40余年时间,林场职工的生活用水都是自然溪坑流水,有的林区在小溪中挖坑臼水,有的用毛竹筒作水管,接到住地盛之木桶、陶缸,供职工用水。每当雨季或台风暴雨时,溪水泛黄,泥沙混浊,加上常年森林里产生的残枝败叶,枯草腐烂,死虫烂孑等自然污染,生活用水安全受到较大影响。从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出发,1996年,林场安排18.6万元资金,分别拨给各林区建造自来水工程,于1996年7月各林区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工程,从此,职工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第五节 通信设施建设
  固定电话
  1958年9月,建场不到一个月,林场职工自己动手,用木杆架线,电话从力洋公社接通场部,全长6.5公里,投资850元。同时开通广播。1968年11月,白莲寺林区电话线路开通,全长5.66公里,投资1700元。是年,双峰林区9.34公里电话线接通,投资2800元。1970年岭脚—彭坑—茶山林区简易电话线路开通,全长8.5公里,投资1500元。1974年东仓林区(灵峰寺)架设电话线路,全长2公里,投资3300元。1981年,力洋一场部电话线路进行改造,场部新设电话总机,固话36门,有专人负责话务转接工作,投资5352元。1982年12月,岭脚—彭坑—茶山林区电话线路重建,投资5564元。林区与下属林点能通电话的有:茶山林区接通月边林点,线路长2公里。彭坑林区接通大尧岭、柴尧坑、大梧桐等林点,线路长8公里。东仓林区接通岩洞、寺溪滩、牛栏峧、大树孔等林点,线路长21公里。林区通林点的电话线路共29公里。
  1994年前,全场电话的接收全部采用人工操作,通话质量差,效率低。1994年6月,程控电话开通,总投资2.7万元。2002年,全场电话线路全线进行整修,至2008年,林场的电话设计装机容量300门,实际使用容量达60门。
  移动通信
  1996年,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在茶山南峰岗建立BB机差转台1座,林场投资0.7万元。2006年前,林场因无通信信号,移动通信工具在本场境内难以接收。2005年开始为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决定在林场建造机站。2006年6月,林场与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签订安装通信设备场地租赁协议,期限为15年,2007年1月分别在茶山、岭脚林区建成通信铁塔各一座并交付使用;2006年8月,林场与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宁海分公司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林场分别在茶山、岭脚林区转让土地300平方米,供浙江移动宁海分公司建造通信铁塔,期限50年。12月,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2008年10月,移动公司在林场彭坑林区彭坑岭头又建造机站一座。这样,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茶山。目前,通信畅通,为林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通信保障。
  有线电视
  林场由于远离城市,又缺少资金无力建设电视接收差转台,画面模糊,收视频道单一。1985年3月林场在彭坑岭头新建了一座电视差转台,投资1.2万元,使彭坑、岭脚2个林区的职工增加电视收视频道,初步解决画面模糊的问题。1997年,林场在各林区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器,投资8.7万元。2000年,林场又建设有线电视,与全县网络沟通,投资3.2万元。从此,全场职工能收看到与城镇居民一样多的电视频道和收视效果。
  第六节 创办学校
  林业学校
  建场伊始,干部职工文化程度较低,林业知识相当浅薄,这样的知识难以适应大规模的林业生产和营林管理。因此,林场急需一批有知识、懂业务的林业技术骨干,1959年5月在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将创办在象山县西周镇舫前村的象山林校搬迁到茶山林场东仓林区(灵峰寺)。校长由刘修本兼任,白晓山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学校由县文教卫生部在全县统一招生,学校实行半工半读,一边在校学习林业知识,一边从事林业生产。
  林校创办以来共招收新生3期,在校学生243人,设5班3个年级,教师由励明登、王永祥担任,尔后增调了朱如庆、金烈章、祝东、金绍芳、项振东、钱亚忠、王维妹、吴嫦娥、杨贤利等教师。林校设党、团支部各一个,有党员11人,团员62人。学校贯彻向工农招收学生的办学方针,贫雇农子弟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73%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均是经过1~2年以上劳动锻炼的高小毕业生,或是经过多年生产劳动的农村青年,因此,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在2年之内,学生学完全部初中课程和林业基础课程,掌握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1959年9月,首届学生87名毕业(学期1年),一部分分配到公社,一部分留在林场,日后成为公社和林场的林业技术员。
  林校的创办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入学前,部分学生认为进林校前途光明,积极要求入学,热情高涨;也有部分认为林校是正规学校,设备、条件很好;但也有少数学生为了逃避农村的生产劳动,想到林校过上安逸的生活,毕业后,国家安排当技术员。由于部分学生入学动机不纯,来到学校,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看到林校校舍是一座破庙,没有像样的桌、椅和教育设备,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这些学生吃不了这个苦,就中途辍学,有的不安心学习,不参加生产劳动,引起了林场职工的不满,期间,甚至出现了林场职工与林校学生之间的派别矛盾,影响了林场和林校的正常生产和教育活动。
  林校党支部根据所产生的矛盾,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整顿,始终坚持以教育为原则,充分发挥党团员的作用,期间,进行了四次整风,使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师生的教学劲头更足,场校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从1958年7月办学到1962年8月的5年时间,林校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完成造林1500亩,整地2000亩,油茶抚育374亩,育苗275亩,煎烤拷胶2500斤。采集林木种子2746斤,林间套种2000亩,除此以外,还进行芳香油提炼及采割松脂等化工生产,在农业生产上,种蔬菜、洋芋30亩,青菜7000余斤等,养猪824头,总收入2万余元,基本上达到了办校经费国家不花钱,学生学习费用家中不负担,经费自给有余,实现了吃饭、理发、读书、出差、回家、车费、看戏看电影等7个不要钱,除此以外,每个同学还有少量的生活补贴,因而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和同学的拥护。
  在教育方面,教育与劳动的时间妥善安排,逐步解决了学习与劳动的矛盾,达到了半工半读的要求,学习时间达到了50%以上,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获得了实际操作技能,首届毕业生学习了初中语文、算术、代数、政治等课程,还全部学完了造林、测量、果树、植物、土壤、树木等必要的林业专业课程,并且90%以上的同学都能独立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学习与劳动的同时,开展各种科学试验,期间,进行油茶与茶树的嫁接等5项试验,为林场的林业生产,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等多方面原因,林校于1962年8月停办。
  职工子弟学校
  林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职工子女上学十分困难,如何让职工安心工作,解决职工子女读书难,成为场领导一项重要课题,要解决子女就学,本场就必须自办学校。1959年9月,场部决定建办茶山小学,校址选在林场彭坑林区。是年10月,学校招收学生11人,为一个班,由1个教师任教。学校于1975年搬到岭脚,与岭脚职工子弟学校合并。教师从在职职工中挑选,历届教师见附表。
  1966年9月,又在岭脚开办小学,校址选在岭脚一所小庙里(现经重修后保持原貌),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开办初只有9人,编制一样,按复式班教育,由林场职工张思思任教,1969年9月,学生人数增至10余人,又调林场职工泮维华任教,教师增至2人。但设施非常落后、教室简陋,一直持续到1975年。
  1967年9月,又在茶山林区开办小学,学生12人,开办方式与岭脚、彭坑小学相同。教师先后有吴淑娴、吴剑贞、何日斌、张敏等。
  随着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子女上学矛盾更为突出,成为林场的一件大事,职工家长强烈要求林场扩办学校,以方便子女就近上学,经林场党支部、革委会研究,决定在1975年秋季创办七年制职工子弟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8月,林场建造完成简易校舍12间480平方米,职工还自己动手建起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投资5000元。9月,场革委会专门下发了《关于茶山林场创办七年制职工子弟学校》的通知,对上学的条件及要求作了规定。
  10月2日,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学校教师8名,有邬亦南、孔富根、陈永林等,设小学部和初中部。还接收邻近力洋孔村的小学毕业生就读。张贤侠为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校长,在校学生90余人。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教育质量达不到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要求,至1978年,办学不到3年的林场子弟学校关闭,所有初中学生全部转到力洋公社的相关对口学校上学。
  林场仍然保留职工子弟小学一所,最后任教是胡桐媛、卢化玲、朱雅嫔老师,直到1983年小学关闭。是年9月,林场开办幼儿园,朱雅嫔任幼儿园教师,入学幼儿10余人,1987年关闭。1989年10月又重新开学,入学幼儿8人,由葛银妹任教,1992年停办。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