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茶叶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6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茶叶生产
分类号: TS272
页数: 18
页码: 183-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史历经变迁。茶叶工艺不断演变,品质日益提升。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推动茶产业发展。政府立项引资,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茶叶生产

内容

茶山产茶由来悠久,有史记载近千年。茶山山顶盆地土壤肥沃,适应茶叶生长,高山云雾孕育滋养,使茶山茶叶自然质地优良。林场认准茶叶发展前景,多方设法大力种植、改良、精制茶叶,使之品质不断提高,1999年被列为宁海县最大有机望海茶生产基地。望海茶多次被评为国际金奖和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随着名茶的效应,相继推进了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茶史变迁
  茶山茶的由来
  茶山产茶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传说千年前,山上山下到处生长野山茶。据宋代台州地方志,即《嘉定赤城志》记载有关茶山茶的就有3处,卷二十二记述山水时曰:“盖苍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一名茶山,濒大海,绝顶睇诸岛溆,纷若棋布,以其地产茶,故名。”卷二十九记述寺院时曰:“宁海禅院一十有二,宝严院在县东北九十二里,旧名茶山,宝元(1038~1040年)中建,相传开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产特盛。”“治平(1064~1067年)中,僧宗辩携之入都,献蔡端明襄,蔡谓其品居在日铸上。”卷三十六记述土产时又曰:“茶,临海言延峰山,仙居言白马山,黄岩言紫高山,宁海言茶山,皆号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为在日铸之上者也。”此后,《台州府志》、《宁海县志》亦多有茶山茶的记述。康熙十三年(1674年),《宁海县志》在“山川”篇中记述:盖苍山,东北九十里,极高广,产茶,一名茶山。光绪《宁海县志》“舆地纪胜”记载:“盖苍山,东北九十里,濒大海,极高广,产茶,又名茶山。”据上述史料记载,茶山有茶叶的历史达970年。1958年建场初期,在茶山庵西侧有僧人留下20多棵蓬径在1米以上的老茶树。在大磨注西侧,百丈水上方发现口径20厘米以上的老茶树,可见茶山茶叶历史由来已久。
  发展新茶
  茶山雾多湿度大,山顶盆地黑色土壤肥沃,一年四季阳光充足,非常有利于发展茶叶生产。1957年,县农业生产合作部干部孔万春、祝文豪等人到茶山实地勘察,一致认为此地发展茶叶有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随后计划开辟新茶园,种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4月,垦荒队员王全成到宁海县农业生产合作部领取茶籽70斤,从宁海城关出发,肩挑经梅林、桥头胡、建设龙潭村至茶山,在茶山林区首次种植鸠坑种茶叶10亩有余,从此开始茶山林场的茶叶生产。1958年以后的几年里,林场每年组织职工到山上采集野生茶籽,进行培植。通过县农业生产合作部调运种子和自行采摘相结合,至1963年底在茶山林区已经发展茶叶521亩,1970年又在茶山林区种植茶叶330亩,1980年在茶山林区月边林点种植茶叶126亩,至此,林场在茶山林区发展茶叶977亩。
  1981~1982年,在岭脚林区发展茶叶42.5亩,1981年又在彭坑林区的寺湾和林区所在地发展茶叶27亩。
  1992年,茶叶承包给林场职工郭根才经营。1993年,由于场主要领导变动等原因,茶叶承包权回收,由林场统一经营。因经营不善,1997年茶叶承包给奉化人。因茶叶价格下跌,茶叶生产滑入低谷,承包人逃走。1998年,全场茶园承包给王世华,每年上交林场20万元承包费。由于承包人的掠夺性经营,茶树缺少肥力,茶园荒芜,产量低,收益少,承包人自动退出。1999年以前发展的茶叶品种单一,均为鸠坑种,加之茶山林区气候寒冷,产茶季节迟,故卖不到好价格,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茶叶经济效益,改变茶园面貌,林场收回茶园的经营承包权,从生产平炒青改为生产望海茶。此时,县政府提出在全县茶叶产业中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以适应茶叶发展的新形势,改变单一的茶叶品种,林场引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生产名优茶。2000年初,在岭脚林区的食堂后(原湿地松林采伐后的迹地),营造31亩无性系良种——浙农117。浙农117茶叶的采摘时间比茶山林区的鸠坑种提早了一个多月,浙农117茶芽粗而壮,适宜生产望海茶系列中的精品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后又陆续发展乌牛早60亩、迎霜40亩、安吉白茶25亩、智仁早15亩。至2006年底,共发展无性系良种171亩。
  1957~2008年,共发展茶叶面积1217.5亩,但由于茶叶品种单一,茶树老化,部分茶园进行改造,加之造公路、修水库等基建原因,茶叶面积减少164.5亩。至今实际茶叶保存面积为1053亩,其中,茶山林区897亩,彭坑林区45亩,岭脚林区31亩,东仓林区80亩。
  从1959~2008年,50年累计产出干茶3074.40吨,年均产茶62.7吨,产值1924.15万元,年均38.48万元。其中1959~1998年,产出干茶3054.36吨,年均产茶78.32吨,产值1159.45万元,年均28.98万元。1999~2008年生产名茶——望海茶以来,产出干茶20.04吨,产值764.7万元,年均产值76.47万元,比产名茶前年均增加47.73万元,增长了166.08%。望海茶产值翻番,为名优茶品牌战略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宁海县茶山林场和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均属宁海县林业特产局的下属单位。就茶叶生产、销售问题按照县林业特产局协调分工,茶山林场以生产望海系列名茶为主,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销售望海系列名茶为主。茶山林场的茶叶,以散茶形式提供给宁波市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包装销售。所以林场茶叶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改良老茶园,发展无性系良种早茶,弥补茶山林区气候寒冷,产茶季节晚的不足;加强培育,生产品质上乘的望海茶。虽然茶山林场未单独参与茶叶评比、茶叶展销和茶叶推介等工作,但对茶叶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视,为全县的望海茶质量提供可靠保证。茶山林场茶园面积大,制茶工艺先进,茶叶质量可靠,使之成为全县最大的有机望海茶生产基地。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林场连续两届被中国茶叶学会吸收为该学会的团体会员。
  第二节 茶叶工艺演变
  制茶工艺
  林场最初加工的茶叶是烘青,烘青茶制作的工艺原始而简单,通过锅中杀青、手工揉捻,然后用木炭火烘干。1966年3月16日,林场向县林特局报告,要求由烘青毛茶改制炒青,因为手工制作和烘干劳动强度太大,并且效益很低;每年烘茶需几百担木炭,烧制木炭会引起山林破坏;烘青所需厂房面积不够大,新建厂房耗资多,不划算。县林特局接到林场报告后,经过研究同意改制,林场在得到批准同意后,于当年改进茶叶加工工艺,由烘青改为炒青。
  1970年,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出口珠茶的需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再由炒青改制为平炒青(珠茶)生产。1985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场部决定建办精制茶厂。报请县林业局批准,林场于1986年10月建成年产4000担的平炒青(珠茶)的精制茶厂。新厂房的建成,实现了茶叶加工从初制到精制一条龙生产。1999年初,宁海县人民政府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县林特局局长娄文定,组织望海茶公司任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林伟平等主要技术骨干,来茶山调研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经调研,确认茶山林场千亩高山茶园为“望海茶”的主要生产基地。望海茶要成为名茶,必须具备有机茶的标准。有机茶加工工艺必须严格按照有机茶的标准进行,要从茶叶栽培、施肥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通过多种措施精心管护,2001年6月,林场977亩茶园获得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有机茶认证。
  望海茶生产改变了以往的珠茶生产工艺,采用的工艺是: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工序。林场生产的望海茶以“三绿”闻名,即色泽翠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专家评审认为,“外形细嫩挺秀、翠绿、显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嫩绿明亮。”
  望海茶被多次评为国际金奖和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
  技术培训
  从1957年开始的烘青生产到1999年的名茶生产,生产工艺经过多次演变,在历任场领导的重视下,技术力量及时得到培训。
  建场初期由俞迪程、俞永烈为代表的茶叶技术干部,带领林场职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到茶山林区探索发展高山茶叶,同时培训茶叶生产的技术骨干。1968年10月,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的陈洋珠等3人分配到茶山林场,1973年,浙农大毕业的寿延龄也分配到林场,在此期间组织茶叶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福建福鼎、浙江新昌等地参观、学习培训。
  1970年由杭炒青改为平炒青后,专业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他们对每天生产出来的茶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审公示,在茶叶加工管理上重视产品质量,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工效挂钩,在实践中,取长补短,提高制茶职工的技术水平。1985年,由茶厂厂长葛民欧、副厂长黄均辉带领20余人赴奉化茶厂学习培训,第二年又派胡霞丽、王彬、王玲花去奉化茶场巩固学习,并聘请奉化茶厂技术人员到林场茶厂实地指导。建厂初期,严格按照企业化管理,明确分工,职责到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9年3月,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由林特局副局长、望海茶公司董事长褚孟法,望海茶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林伟平顾问茶山林场望海茶质量,并请浙江大学教授和本县茶叶专家陈洋珠、林伟平等人讲课和实地指导。2004年5月,派邬福兴、孔令康、谢锦君3人,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学习先进专业的制茶技术。经过学习,3人取得中级评茶员和中级茶艺师职称。2006年又派孔令康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学习,取得高级评茶员职称。2001年,申报有机茶认证,获得批准,并得到3万元的有机认证补助。2008年申报QS认证,于2009年获得通过,并获得认证补助3万元。
  改造与新建厂房
  1965年以前,加工烘青茶叶,工艺简单,没有固定和完整的厂房。1965年因改制炒青茶叶,茶山林区建造厂房8间230平方米,投资6000元;建造仓库5间158平方米,投资4000元,合计投入10000元。1969年,为改制平炒青制茶工艺,又新建7间厂房321平方米,投资2.6万元;1982年改造杀青车间593平方米,投资6.51万元;1987年10月重新选址建造茶厂,新厂于1988年建成并投产,投资32.74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改建为云顶山庄宾馆。彭坑林区于1987年改造老房子,建造制茶车间140平方米,投资6951元。岭脚林区在原老食堂的基础上,改造了160平方米的茶叶初制车间,投资1500元(不包括林场职工投工金额)。
  1985年,茶山林场茶叶面积达到1046亩,年产珠茶5.7万公斤,但茶叶产出收益还不够理想。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林场场部决定建办精制茶厂,生产加工精制茶。场部办新茶厂的方案,得到场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并上报县林特局批准。是年下半年,精制茶厂主厂房和配套的审评综合楼同时开工。1986年10月建成并投入生产加工,其中主厂房1663平方米,审评综合楼523平方米,共投资44.67万元。厂区排水管、花坛、绿化带、场地、道路等辅助设施随后建成。茶叶原材料仓库1989年建成,建筑面积545平方米,投资17.25万元。
  新建成的林场精制茶厂制茶车间,设施完整,设备先进。评审综合楼、原材料仓库及厂房周边绿化、排水等设施构成标准的省内一流的精制茶生产线。
  至1992年,由于对外出口、内部管理等原因,精制茶叶生产基本停止。精制茶叶生产线仅供新昌、嵊县、绍兴等茶厂零星来料加工。1998年后,因设备过时落后,被淘汰,精制茶停止生产。2000年改造部分精制茶厂的旧车间,建成望海茶生产车间480平方米。2007年利用宁波市望海茶基地项目资金,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全面改造精制茶厂主厂房,建成一条清洁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标准化望海茶加工生产线,投资66.1万元。
  新增设备
  从1959年生产加工茶叶开始到1965年,由于产品制作单一,工艺粗放,基本上没有机械设备,仅购置茶叶揉捻机2台,总价70元;车床1台,价值718.52元;茶叶机1台,价值864.05元;动力机1台2161.24元。至1985年,全场投入茶叶加工的机械设备资金只有13.29万元。1986年投入购置精制茶厂机械设备14.27万元,比过去26年的总投入还多0.98万元。1999~2008年,共投入购置名茶机械24.16万元;其中能登记造册,较大名茶机械35台。
  第三节 茶文化活动
  茶山茶叶,经过几代林场职工共同努力,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而且品质上乘。1999年被列为望海茶主要基地,统一使用望海茶品牌。以茶山茶为主,产出的望海茶上市后,不仅得到专家的首肯,也受到社会消费者的赞赏,“茶山茶”不愧早已被宋代著名茶学家蔡襄誉为品在日铸之上名茶。
  随着望海茶品质的稳步提升,茶文化活动日趋活跃,2007~2008年春季采茶季节,县农林局、县妇女联合会、茶山林场在茶山林区共同举办宁海县第一和第二届采茶大赛,获得成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从进一步弘扬被宋代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誉为“品在日铸之上”的历史名茶“茶山茶”,提高以其为基地的望海茶的知名度,2006年,林场积极向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等部门申报千年历史名茶“茶山茶”原产地遗址。市茶文化促进会为确认历史名茶遗址,组织相关专家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多方论证,组长周时奋(宁波市历史文化研究者),在2007年3月24日组织并带领11名专家到宁海县茶山林场实地考察。经专家们详细考察,并听取了汇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论证和现场考察后,专家们认为,茶山为千年名茶的原产地遗址,历史资料翔实,现实依据充分。参加考察的专家有:宁波市林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开荣、宁波市文广局文博处处长邬向东、宁波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林士民、宁海县农林局总工程师林伟平、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姚国坤、宁波市文博学会会长董贻安、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龚烈沸、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教授程启坤、宁波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葛其浪。陪同考察的有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岭、宁海县茶山林场场长邬福兴。2007年3月30日,在宁波新兴大酒店召开建立茶山茶文化遗址纪念碑论证会,论证会由原宁波市林业局局长,现任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殷志浩主持。论证会上,专家们在听取茶山林场的申请汇报后,进行严格又认真的论证,充分肯定茶山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品质,确定在茶山建立茶事碑,在一片掌声中,获得通过。参加会议的有宁波市市政府副秘书长柴利能、宁波市市政府原副市长,现任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徐杏先和全体专家组成员,及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市林业局、市文化局、宁海县农林局、宁海县茶山林场等单位负责人。
  论证会后,就怎样立碑,选择在什么地方,广泛征求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最后确定将“茶事碑”竖立在茶山林区第二茶区大磨注山下的小山包上。在小山包上建造了一个双层六角石凉亭,称“望海亭”。亭柱上有宁波曹厚德先生撰联,云:茶山胜地,到此皆仙客;云顶名园,登临无俗人。凉亭前建有近26平方米的半圆平台,平台周边排列红石雕花栏杆,铺设268米的游步道连接云顶山庄广场。茶事碑竖立在凉亭之内,茶事碑使用的是乌金沙花岗岩,高2米,宽1米,重量达0.9吨,凿刻碑文,烫金填嵌,茶山茶事碑由宁波市人民政府落款,碑文内容:
  茶山为宁海东部高山之首,脉系天台,源连赤城。居高而提携港湾,瞻首以目接海宇。苍郁美如华盖,古名盖苍,南朝陶弘景游于此,有“真逸”刻石在焉。宋宝元中,有白衣道者植茶山中,自此所产特盛。治平中,僧宗辩携呈于蔡襄,襄谓其品在日铸上。茶山茶以茶色、汤色、叶底“三绿”称世。岁月湮圮,古台州四大名茶,唯茶山以望海一品独名。今山有茶园千余亩,辟茶文化旅游景区曰东海云顶。茶之为道,入之山水,植于口碑久矣,赞曰:
  百代茶韵,绵延盖苍;
  茶兴盛世,千亩绿装;
  名茶名胜,相得益彰。
  茶事碑亭总投资16.66万元。
  2008年4月18日上午宁海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茶山茶茶事碑揭碑仪式,这天阳光明媚,茶事碑前人头攒动,石凉亭周边彩旗飘扬,一块大红的丝绸盖在茶事碑上。参加揭碑仪式的主要领导有:宁波市副市长陈炳水,宁波市林业局局长胡剑辉,宁海县副县长邬汝跃,宁波市原副市长、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徐杏先,秘书长殷志浩,宁波市林业局副局长汤社平、孙云,宁海县农林局局长冯继红,总工程师林伟平,以及市县各部门嘉宾。
  宁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葛国标主持揭碑仪式,陈炳水副市长和邬汝跃副县长致辞,之后,陈炳水、徐杏先为茶山茶事碑揭碑。宁海县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祭茶仪式。
  茶山茶文化遗址纪念碑的建立,极大地充实了宁海县茶文化的历史内涵,也是宁波市茶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确立了宁海千年产茶的历史,推进了宁海茶文化旅游,促进茶经济发展。
  第四节 立项引资
  从1999年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以来,场领导班子开动脑筋,在县林特局领导、专家的重视和帮助下,争取项目,引进资金。2004年4月14日,时任宁海县委书记的郑金平,在县农林局、科技局等部门负责人陪同下,考察茶山林场茶叶生产。2005年4月29日,宁海县人民政府马晓晖县长,由农林局金伟平局长等陪同,考察茶山茶叶生产,引起马晓晖县长对开发茶山茶文化旅游的高度重视。
  争取足够的资金开发茶山名茶基地,是壮大茶叶产业的前提。林场于2003年5月27日,与宁波市林特种苗繁育中心合作,开发望海茶基地。由宁波市林特种苗繁育中心投资20万元,其中11万元用于改造老茶园200亩,9万元用于发展无性系良种50亩。2007年申报宁海县科技项目,获得望海茶有机栽培技术星火示范基地拨款10万元。
  2007年由宁海县农林局牵头,申报《宁波望海茶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补助资金78万元;同年,建立望海茶采穗圃基地,获得宁波市林业局补助资金10万元和宁海县农林局补助资金2万元。从1999年建立名茶基地,实行望海茶产业以来,共争取各方面补助资金254.58万元,建成望海茶生产基地1053亩。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