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济林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5-1973年,宁海县林场主要种植油茶、油桐、山核桃等经济林木,后逐步改造为用材林。同时,林场发展柑橘等水果种植,1980年代后,逐步转向茶园、苗圃地等经营。经济作物品种更新改善职工福利待遇。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经济作物

内容

“三籽”
  1955~1957年,垦荒队及后来的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垦荒造林。油茶作为经济特产林,同样受到重视。此段时期,先在茶山林区种植油茶340亩。从1958~1973年,除种植油茶外,还发展油桐、山核桃、板栗、棕榈等经济林木,油茶作为林场的发展重点,面积发展到1678亩,其中,1959年460亩、1960年550亩、1963年157亩、1964年151亩、1973年20亩。
  1955~1957年,种植油桐675亩;1958~1964年,又发展油桐160亩。1960~1963年,种植板栗147亩,1966年种植山核桃55亩。这些经济林木种植后,林场每年进行抚育管理。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1993年采摘鲜籽30392公斤,销售收入3.13万元。由于“三籽”培育管理花工花时较多,效益较低,之后,逐步改造为用材林。
  水果
  林场水果以柑橘为主。柑橘以白莲寺果园产量为主。白莲寺柑橘良种场于1954年建立,前身为白莲寺果园。1958年,称宁海县一市白莲寺柑橘场。1963年5月并入茶山林场,初称白莲寺林区,1966年改称红旗林区。1976年6月,白莲寺柑橘良种场复建,更名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1981年12月改称宁海县柑橘良种场。
  1958~1961年,国家投资白莲寺柑橘场51万元,发展柑橘359亩,23640株,各类果苗55亩。1973年开始,选育柑橘罐藏良种。1978年,其中3株果苗被全国第十届柑橘罐藏品种协作会议评为推广良种。1979年,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被农业部定为华东一级柑橘良种繁育基地,柑橘产量,1961年18吨,1975年增至125吨。
  1959年由林校的师生在东仓林区(灵峰寺)种植柑橘3亩,1960年发展29亩,1969~1979年又新增了50亩。至1980年,林场柑橘面积82亩,共产柑橘210吨(不包括白莲寺橘场)。1965~1975年,林场相继在东风林区对家山、岭脚林区桃湖坑发展桃60亩,又在岭脚林区田湾、桃湖坑等地发展梨30亩,还种植小麦李、杨梅、梨、枇杷、柑橘等并在地里套种西瓜、黄瓜等食用果类。其间,各林区都普遍种植各类水果和蔬菜,因地制宜,根据季节不同,及时更换食用瓜果品种。产出的水果以低价出售或分配给职工,改善场内职工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场逐步放弃了对经济作物的经营管理和品种的更新,柑橘、梨园改造成了茶园、苗圃地,由茶叶、苗木等取代。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