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场办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场办企业
分类号: F326.25
页数: 9
页码: 159-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林场为解决就业问题创办多个企业,包括小木材加工厂、茶厂等,后逐渐发展为木器厂、上海茶山木器厂等,但因管理、资金等问题部分倒闭。林场还成立营林公司、松材线虫病清理专业队等,承接绿化工程,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企业经营

内容

20世纪60年代,随着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特别是家属、子女数量的大量增加,林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家属子女就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场部报请上级批准,于1964年4月创办了小木材加工厂,安排职工、家属进厂就业。1965年建起了茶厂,但规模小、设备简陋、经济效益低,工作环境艰苦。到了70年代末,又相继办起了服装厂、林机修配厂,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相继倒闭。直到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林场的办场方针与经营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全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走林工商一体化的道路,林场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用林场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起了上海茶山木器厂、精制茶厂,扩建了木材加工厂。到了2000年以后,精心打造望海茶生产基地,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望海茶加工厂。
  小木材加工厂
  小木材加工厂是林场最早创办的企业之一。1964年4月,在本场茶山林区创办小木材加工厂,厂长由林场副场长俞迪程兼任。办厂初期,职工动手建造、安装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购买柴油发电机进行发电,组织生产。主要的加工原料是林场在抚育林木时间伐下来的小树和残次林木,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损坏的林木。小木材加工厂利用小材小料等材料加工纱滚、柴刀柄、泥刀柄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很受当地老百姓的青睐,生产出来的纱滚销往省内各棉纺厂,但当时销量不大,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到了1969年3月,由于原材料短缺,无法维持小木材加工厂的生产需要,林场决定将小木材加工厂搬到双峰林区(柏油塘)继续生产。
  1969年6月,双峰柏油塘(现国家级森林公园)小木材加工厂开始筹建厂房,小木材加工厂由林区负责人兼管。8月,林场职工自己动手安装简单的机械设备,如木材剥光车、圆锯、简易车床等。1969年底,小木材加工厂开始生产,以半成品加工为主,产品有8折尺、学生尺、普通民用尺,还有棕棚架、打气筒柄、消防斧柄等,除了上述产品外,还生产半成品手拉车车杠,直接供应力洋水库、车岙港水库的大坝建设。尺类产品销往镇海塔寺尺厂,销售形势较好,产品质量比较稳定,既增加了林场的收入,也解决了林场一部分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1970年初,随着红卫林区、茶山林区、东风林区、新建林区木材采伐量的不断增加,林场再次研究决定,把小木材加工厂从双峰柏油塘搬回茶山林场场部所在地——岭脚,继续进行小材小料的综合加工生产,厂长仍由副场长俞迪程兼任。1970年4月,岭脚木材加工厂动工建设简易厂房。5月,开始浇基脚和安装机械设备,8月,开始加工生产,继续生产以尺类为主的半成品,销往镇海。1971年8月,缪根堂任小木材加工厂厂长。随着加工种类的增多,现有的加工设备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林场职工自己动手设计、自行加工打眼机、螺纹车、剥光车等机械设备,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在此期间,主要生产以电烙铁柄为主,销往南京等地,半年后因销路不畅停止生产。1972年9月,生产陆军棋、象棋等棋类产品,但由于技术质量不过关,尤其是颜色问题不能解决,半年后就停止生产。1973年初,到杭州购买积木样品,同年开始生产积木玩具,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生产得到发展。
  产品全部供应给宁海中百公司,因为质量较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1975年10月,石陵才任小木材加工厂厂长。1976年3月,建成简易厂房300平方米,投资4000元。1978年初,建成新厂房180平方米,投资1.08万元。新安装24寸带锯1台,以及平刨、压刨等机械设备,开始生产加工门窗架、棕棚架、木栓、拖把柄等木制半成品,主要销售宁海本地,销售量逐年提高。1978年11月,厂房改为职工大食堂,新厂址移到原场办学校,作为过渡厂房,12间面积480平方米,投资1.58万元。张兴全任木材加工厂厂长,产品还是以加工门窗架、包装箱为主。
  1980年,建造完成新厂房385平方米,其中加工车间235平方米,木材通风仓库150平方米,总投资2.25万元。同时,又新添36寸带锯机1台及其他加工设备。在增加硬件设施的同时,厂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此时有职工30余人,厂部设立领导班子,班子成员3人,王定美任厂长。财务上实行报账制,财务人员2人,车间分带锯组、落段组、包装箱组、油漆组等若干个生产组。各林区设立木材加工点,加工木材半成品,扩大生产规模,销售额大幅增长,全厂年产值得到较大提升。
  1982年,经林场请示,宁海县农业委员会下达(浙宁农〔1982〕30号)文件,同意茶山林场小木材加工厂更名为“宁海县茶山林场木器厂”。1984年9月,林国良任木器厂厂长,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生产上实行定额管理,工资、奖金分配与生产业绩挂钩,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制度。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职工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1988年10月,邬国富任木器厂厂长。随着林场木材采伐量的逐年增加,市场对木制产品的急剧需求,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林场决定对木器厂扩大生产规模。1989年,新建木材加工综合楼1610平方米,投资37.8万元,建木材干燥通风车间296平方米,投资5.92万元;成品仓库265平方米,投资1.9万元;更新28寸、32寸带锯各1台,新安装电器设备1.2万余元。总投资达46.82万元。厂房建成后,大大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减少了木材的损耗,产品从原来的粗加工半成品、原条木出售为主,转向加工成品和精品等。1984~1989年,生产家具和办公用具18583件、生产小方凳10684件、圆木器1010件、木制包装箱104522只、锯材1752立方米,销售产值225万元。
  茶山木器厂就地取材,利用林场的林木资源优势,因此,长久不衰。木器厂的正常生产,不仅解决了林场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还是林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木器厂生产的木制产品以满足本县的需求为主,材质好、品质优,特别是造房子用的门窗架、杉木寿方板等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林场利用间伐下来的小材小料,综合利用率高,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从建办小木材加工厂到木器厂的44年来,累计加工木材1.98万立方米,加工木器产品42万余件,产值600万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年为林场解决剩余劳动力40~50人。
  随着国家对生态林业的高度重视和本县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要求,国家对木材采伐量严格限制,林场更加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林业。在此背景下,自1999年开始,林场的3.5万余亩山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林场的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在缺乏木材资源的前提下,林场木器厂于2006年11月关闭。
  上海茶山木器厂
  1979年,改革之风吹进林场,推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林场在上海这个大市场寻找发展空间,决定在上海建办茶山木器厂上海工场,利用自身的木材资源在上海进行加工销售。
  1980年,林场聘请上海市黄浦区文化用品公司退休职工汪友才为厂长,兼任打样设计技术人员,并委派邬国富协助,开始筹建茶山木器厂上海工场。1982年,林场又派张贤侠、王昌坤等去上海协助工作。办厂初期主要生产办公用具卡片箱,由场小木材加工厂加工半成品卡片箱,从宁海梅岙码头装船运往上海,在上海工场进行组装成办公用具后,销往上海市场。自1980~1985年,实现产值116万元,销售收入100.35万元,每年上交林场利润6万元。当时,建办上海工场未经上海有关部门批准,5年间厂址移了2次,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遇到困难。
  1985年,委派王全成去上海协助上海茶山木器厂工作,办理营业执照等事宜,多方努力,经上海经济协作办公室批准,正式建立国营上海茶山木器厂。张贤侠任上海茶山木器厂厂长。其间,该厂有林场管理人员及职工11人,木匠等生产人员13人。1986年1月,周剑庆任上海茶山木器厂厂长。从1987年1月开始,该厂由周剑庆承包经营,除安排林场职工10人外,每年上交林场承包款8万元。1988年1月20日,该厂失火,烧毁简易木工房150平方米,经济损失2万余元。1990年7月,王定美任上海茶山木器厂厂长,并承包经营该厂,第一年上交林场3.85万元,第二年上交林场4.5万元,共计8.35万元。1992年,由林场职工吴其章承包经营,承包期3年,第一年上交林场3.5万元,第二年上交林场4万元,第三年上交林场4.5万元,共计12万元。1995年5月,由林场职工陆建成承包经营,承包期2年,共上交承包款13.5万元。其中第一年为6万元,第二年为7.5万元。1997年6月,由桥头胡镇陆家村徐长元承包经营,承包期从1997年6月30日至2000年12月31日,为3年零6个月。上交林场承包款8.75万元。
  上海茶山木器厂在生产经营期间,厂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对上海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生产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产品,尤其是家具、办公用品等很受上海消费者欢迎,销售产值逐年递增,1986~1990年实现销售收入308.3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0万元,每年解决林场就业人员15人,解决社会就业人员30人。上海茶山木器厂不仅为林场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又作为林场在上海的窗口,对获取木器产品的市场信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有经济模式局限性的凸显,上海茶山木器厂在经营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加上管理、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局限性,上海茶山木器厂经营极其困难。1987年后,林场冲破条条框框,决定开始承包经营。但林场由于对承包经营这种新形式缺乏监管经验,难以从发展角度指导经营,最终使上海茶山木器厂停止运作。
  木材经营部
  1988年3月,林场在宁海城关桃源南路28号与县农村经济委员会,宁海大梁山啤酒厂联合建造商用住宅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其中一层商铺建筑面积405平方米。该楼于1989年8月竣工,林场分到一层202.5平方米,四层套房99平方米。一层作为木器产品的销售门市部。10月,“茶山林场木器厂家具商场”在宁海桃源南路28号挂牌营业。1990年10月,又在力洋镇建办茶山林场木器厂家具门市部,主营木器家具,兼营农具,包装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
  1996年2月,经宁海县林业特产局(宁林〔1996〕7号)文件批准,同意茶山林场设立宁波市北仑茶山建材经营部,杨宏如兼任经理。批准经营范围为: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实际经营的产品是杉木打桩树,由于产品单一,销售业务少,经营成本高等原因,至1998年关闭,亏损11.6万元。上述门市部的建立,主要为林场木器厂提供木制产品的销售窗口,在各个时期为林场的林木产品进入市场拓宽了流通渠道。
  茶厂
  1965年10月,茶叶简易厂房建成。随着茶叶面积扩大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茶山、彭坑和岭脚3个林区陆续建造了茶叶初制厂房。1986年9月,场精制茶厂建成。
  1999年,林场配合宁海县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于2000年改造精制茶厂,新建造了一条标准化的“望海茶”加工生产线(详见第八章《茶叶生产》)。林机修配厂、服装厂
  1978年6月,林场向宁海县林业特产局请示,要求批准建立茶山林场林机修配厂。8月,县林业特产局(宁林字〔1978〕48号)文件批复,同意林场建办国营宁海县茶山林场林机修配厂。1979年1月,又经宁海县工业交通办公室批准。该厂主要业务经营范围为:修造林业机械设备,修造木工机械和茶叶机械,加工各种五金仪表产品。林场委任王全成兼任厂长,王定美、张贤侠为副厂长。9月,林场利用原场办学校房屋,改修为厂房并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厂长为张贤侠。1980年1月,该厂由于受资金、人才、销售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在销售过程中盲目签订合同,导致大批产品资金无法收回,在运行1年多时间后倒闭,林场损失资金8.2万元。
  1980年8月,林场向县林特局及县农业办公室提交《关于要求批办服装厂》的报告。报告要求解决林场多种经营发展不快,事业经费欠缺,造林资金困难等问题。林场认为建办服装厂可以搞活林场经济,还可以安排场内100多个女职工;办好服装厂既能减轻女职工的劳动强度,又能增加林场的经济效益。9月,县林业特产局同意建办。1981年4月,宁海县农业办公室下发关于茶山林场建办服装厂的批复,同意林场开办宁海县国营茶山林场服装厂,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性质为场属厂,人员由场内职工调剂解决。
  服装厂厂址选在岭脚,厂房由原职工大会堂改建,王兴和任服装厂厂长。1980年10月,林场选送20余名女职工到上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服装加工培训。回场后,以这批受训职工为骨干,并从上海聘请服装厂退休的技术人员为顾问,开始进行服装设计和生产。但运行不到2年,由于信息不灵,设计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产品大批积压,货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该厂倒闭,造成林场经济损失10余万元。
  车木厂、工艺美术厂
  1996年3月,本场负责人从媒体上得到有关合股建办车木厂(木碗厂)的信息。4月,由场长朱小富带领场有关人员到广东汕尾进行考察并决定建厂。6月,林场又派员到衢州华东机械厂定购设备1套,投资31.5万元。10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1997年初开始生产运行,厂房由原木器加工厂改造而成。1998年3月,林场(甲方)将车木厂承包给王张广(乙方)经营管理,并与王张广签订车木厂承包合同,承包期从1998年4月至2001年4月,期限为3年。乙方单独立户,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合同规定甲方投入的生产流动资金30万元,在2000年12月前,乙方必须偿还14万元,以及付清银行利息。同时,乙方产品销售的价格、成本核算等由甲方参与洽谈,以防资金流失。但是由于甲方过于信赖乙方,致使乙方全程控制产、供、销,躲避甲方监管。该厂从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运行2年后停止生产,产品收入全部被乙方所得。乙方违反合同规定,又不向甲方说明,私自逃走,造成甲方投入的132万元资金血本无归。甲方为追回投放的生产流动资金和货款,派人查找王张广的活动线索,多次上门追讨,结果未追回分文。
  1996年5月,林场建办工艺美术厂,主要以雕刻工艺品(菩萨)为主,兼营毛竹工艺品的生产,聘请张伟钱为负责人,全权负责该厂的生产和销售。按照双方合约,林场根据实际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部分流动资金,年终时,如产生利润,张伟钱得30%,如亏损则在其本人工资中扣30%~50%作为赔偿。原材料以本场的枫香、樟木为主,适当向外收购。由于管理混乱,工艺美术厂至1998年年底关闭,办厂不到2年,不但林场投入生产资金18.31万元收不回,还损耗枫香、樟树和杂木等200立方米。工艺美术厂负责人张伟钱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林场管理不善,产品销售到货款回收,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致使部分货款被张伟钱挪用。为此,林场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张伟钱败诉,但法院执行不力,此事也不了了之。
  同年,又相继办了竹器厂、电话机架厂等,最终均以经营不善,亏损停业。
  营林公司
  21世纪初,宁海城区周边山体需大面积绿化,林场经研究决定成立营林公司。利用本场的技术优势和多年积累的管护经验,对外承接绿化工程。2002年2月,林场取得了四级园林绿化资质认证,3月,承接了宁海城关镇石家西山山体绿化工程(5标),面积283亩,标的36万元。2002~2008年,陆续承接绿化工程2102亩,实现产值249.4万元,创利82万元。
  松材线虫病清理专业队
  从1999年开始,宁海大面积发生松材线虫病,尤其是与象山县接壤的胡陈、长街、大佳何等地尤为严重。县林特局将松材线虫病防治任务分配给茶山、五山2个林场承担。茶山林场负责胡陈、长街、力洋、茶院、一市、越溪、大佳何等7个镇乡和跃龙、桥头胡街道部分地方的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清理工作。为此,林场专门成立清理松材线虫病专业队。2001年,林场抽调各部门人员18人,由邬福兴场长负责,组织民工100余人,分成5个专业队,历时1个多月,重点将胡陈、长街2个乡镇的所有病死松木全部清理下山,并对清理后的松树伐桩、松树枯枝分别进行消毒和焚烧处理,清理下山的松树病死木,从胡陈港码头运往江苏南通疫木加工厂,通过专业处理后再加以利用。林场利用松树病死木的收入弥补专业队的清理费用,不足部分由林业主管部门再拨入相应的松材线虫病清理专项资金。由于是首次进行此项工作,经验不足,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2002年,总结上期清理松材线虫病的经验教训,改变工作方法,精简管理人员,由林场顾贤可负责此项工作,孔祥川、童强富2人协助,采取承包制,组织民工60余人,分4个专业队,清理松树病死木。2003年开始,由顾贤可、孔祥川2人负责,清理面积扩大到胡陈、长街、力洋、茶院、越溪、一市、大佳何、桥头胡、跃龙等9个乡镇、街道,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7个月,即从10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2001~2006年,6年时间共清理松树病死木912.95万斤,林场收入333.95万元。得到松材线虫病专项补助资金25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