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病治虫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病治虫技术
分类号: S763
页数: 21
页码: 136-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50多年来,宁海县茶山林场遭遇多次大面积病虫害,通过组织职工防治、请求技术人员指导、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等方法,成功控制了毛竹枯梢病、杉木黄化病、柳杉毛虫和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积累了病虫害防治经验。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防病治虫技术

内容

50多年来,全场曾发生过4次大面积的病虫害。第一次是毛竹枯梢病,第二次是杉木黄化病,第三次是柳杉毛虫危害,第四次是松材线虫病。这几次病虫害分布面积广,受害程度深,给林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历次病虫害发生之初,场部组织职工及时防治,由于欠缺经验和防治知识,只得向上级报告,请求派技术人员到林场观察指导,企盼得到防治良方。
  1968年,岭脚林区小麦子地林点,山脊迎风和土壤瘠薄林地的杉木出现严重黄化,多数枝叶呈黄褐色,重则枯死。除此,还发现低洼积水性黄化,发病面积780余亩。1973年后,病害逐年加重,不论低山、峡谷、山脊、高山,不分新老杉木均出现黄化现象,为此,林场专门组成以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杉木黄化病防治小组,对杉木黄化病的症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观察其变化情况,逐步摸清了杉木黄化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然后进行病理性和生理性试验,营林措施防治试验、幼林扩带施肥试验和开沟排水试验,从各种试验中形成了综合防治的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开沟排水等措施,杉木黄化病得到控制。
  1981年,彭坑林区后门山林点首次发现毛竹枯梢病,新竹的竹梢枝叶发黄干枯,严重的整株毛竹死亡。由于缺乏防治办法,毛竹枯梢病逐步蔓延扩大,为了控制病害的进一步扩大,林场请求县林特局派技术人员来实地检查指导,帮助治病。1982年,在县林特局科技人员和本场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钩去带病的枯梢,砟掉病竹,清理病区地面的残枝败叶,然后集中烧毁,以此彻底清除病源。通过反复试验,见效比较明显,到1986年,毛竹枯梢病得到治愈。
  1982年,茶山林区月边林点首次发生柳杉毛虫,危害面积200亩,死亡柳杉40亩。1989年,虫害迅速蔓延,成灾面积5000亩,死亡面积314亩。1995年,成灾面积8000亩,死亡面积162亩。2002年,成灾面积8000亩,死亡面积80亩。4年里被柳杉毛虫危害致死的柳杉面积达596亩,造成立木损失和立木生长量损失3.8万立方米,严重制约了柳杉林的正常生长。针对这一损失,林场组织力量边防治边研究,从柳杉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找准消灭害虫的突破口,力求取得最佳效果。通过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林相,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虫。①施放白僵菌防治。②烟雾防治。③水剂防治。④清除虫茧,减少虫源。⑤灯光诱杀和引诱剂诱杀。由于坚持上述方法实行综合治虫措施,2004年后,柳杉毛虫得到有效控制。
  1991年9月,毗邻的象山县发生松材线虫病,东仓林区与象山西周地区山连山,松材线虫病很难防范。1996年,此病侵袭林场东仓林区,逐步向其他林区传播,场内大量马尾松、包括小量黑松无不受此劫难,受害面积达3000多亩,病死松树30余万株。由于此病来势猛、蔓延快,宁海县多处遭受松材线虫病危害,引起宁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镇乡分别专门成立指挥机构,统一部署灭虫抗病,采用砍去病树,烧毁病树,清理病源;水陆两路设卡检查,加强检验检疫,违者按植物检疫法规给予处罚。在技术与行政上双管齐下,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治理。1999年,林场成立松材线虫病清理专业队,在完成本场除虫防病任务的同时,还负责宁海东部9个乡镇、街道松材线虫病的防除工作;同时林场同宁波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联手合作,分析研究灭虫办法。2002年,进行了松细枝+培养皿分离镜检松材线虫试验,试验取得显著效果,对消灭松材线虫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平时,林场科技人员还参与林木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研究解决小范围经常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起到积极作用。如点蝙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从点蝙蛾幼虫食性极杂,寄生植物广达48种的特性入手,寻找点蝙蛾致命弱点,采取对症下药,达到消灭其目的。因此分析研究点蝙蛾幼虫的特性非常有针对性,只有掌握它的特性才能控制、消灭它,才能对林木起到良好的保护。
  附:杉木黄化病发病原因及防治试验
  杉木黄化病是危害杉木成林幼林的主要病害。受害杉木地下主侧根腐烂,地上部分枝叶发黄或发红,自下而上,自里向外,枝叶稀疏,生长停滞,逐渐枯死,是当前林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摸索杉木黄化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1977年春,林场在省林科所的指导下,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发病原因探讨和防治试验,现将我们的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一、杉木黄化病症状及其发展规律
  (一)分布和危害情况
  我场自1961~1965年共营造杉木林1700亩。据调查,黄化病发病率达40%,病害从1986年开始逐年加重,不论低山、峡谷、山脊、高山,不分新老林均出现黄化现象。1973年以来营造的1000余亩杉木幼林,目前除明显小面积低洼积水处呈黄化外,其余呈零星株到几十亩,但山脊迎风和土壤瘠薄林地黄化严重,多数枝叶呈黄中带绿,重则枯死。目前,我场已有100余亩杉木因黄化枯死而改种柳杉、松类等其他树种。
  (二)症状
  杉木患黄化病,地上枝叶失绿发黄,地下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烂根(由须根到侧根逐级腐烂,重者主根也烂),枝叶黄化程度与根系腐烂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年病害木未老先衰,提早结实,自然整枝明显,顶端枝叶发黄或发红,在黄化植株的针叶上间有炭疽病和细菌性病斑,夏秋旱季枝梢枯萎,翌年春季有一个转青长新梢的过程。随着病情逐年加重,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植株枯死,枯死枝叶呈黄褐色。
  在黄化林中间同时呈现叶片发红的植株,大部分发生在夏秋干旱季节,但多数杉木黄化针叶呈直接枯死而不转红的状态。发红的叶片有三种类型:
  1.从叶尖向叶茎逐渐变红,然后变褐;
  2.红色斑点状,似针头大小,呈橘红色;
  3.块斑云雾状,呈橘红色。
  为了观察黄红叶的变化情况,研究其是否是因感染病原菌所致,还是生理性枯死,1979年4月12日我们在岭脚林区薄刀岩下选择了1963年营造的杉木叶片发黄和发红的植株各5株,每株选4个标准枝,每枝选20片标准叶,经观察其结果见表6—7、表6—8。
  (三)杉木黄化病发展规律
  1977年3月中旬,我们设立了杉木黄化林定株观察标准地,根据一年来的观察结果,5月以后黄化程度普遍加重,旱季(8月)开始更严重,不但感病指数提高,而且发病率增加,霜降以后因黄化针叶逐渐脱落,黄化程度表现一度好转,翌年春季曾有一度抽梢返青过程。
  二、发病原因调查和试验
  杉木发生黄化病因素复杂,经过试验观察和调查,发病原因主要是土壤积水、黏结、瘠薄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变反应。该病无明显发病中心,也无感染蔓延趋势,从感病到枯死时间长的可达十余年。据观察,我场杉木黄化病有三种类型:
  1.积水性黄化。山口山岙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表径流,杉木根系因不能吸收养分和水分,逐渐窒息腐烂,反映到地上部分枝叶发黄、发红,重则整株枯死。
  2.山地黄化。土壤贫瘠,活土层浅薄,下层土壤板结黏重,通气性差,底层属岩层或不透水层,雨季土壤积水,旱季干旱板结,杉木扎根困难。当根系深入底层时,因渍水须根逐渐腐烂,呈海绵状发黑,皮层易剥落,则地上部分水分养分失调而至黄化。我场杉木黄化病多数属这一种类型。
  3.土壤缺肥而引起黄化:红黄壤含氮、磷肥少,特别氮素肥更缺。杉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足,就会出现黄化症状;如采取深翻、施肥、培土等措施,黄化症状就会明显好转。
  为了探索杉木黄化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我们在调查、观察同时,进行了两方面试验:
  (一)病理性试验
  为了探讨杉木黄化是否因病毒和病原菌引起,我们进行了嫁接、分离接种和农药防治试验。1977年3月12日,选择了20棵生长正常且周围无黄化的四年生杉木植株作砧木,采集黄化幼林中Ⅲ级黄化项侧梢作接穗,采用形成层对接法进行病健木嫁接。据6月8日观察,19株成活,一株被牛损坏,成活接穗明显返青,砧木未发现黄化,新梢生长正常。同时,5~7月,我们又从黄化林中采集Ⅲ、Ⅳ级针叶和腐根进行4批45块组织分离培养,均无得到主要致病菌。3~10月,我们对三块杉木黄化成幼林地分别进行了敌克松、百菌清、六六六粉、五氯硝基苯、硫酸亚铁等8种农药试行灌根、泼浇、环状根施等方式的防治试验,均无效果。根据上述三种试验,我们排除了病理性原因。
  (二)生理性试验
  1.微量元素试验。分别对杉木黄化病中幼林试验林地施用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镁、硼砂等9种微量元素进行防治试验。据观察,单独使用微量元素无明显防治效果。
  2.营林措施防治试验。
  中龄林扩带培土施肥试验。选择1963年营造的中龄林140株作扩带培土施肥试验,分七组,每组20株,采用全垦45厘米、30厘米两种不同深度、1米宽的水平带状,然后分别施入氮、磷肥和不施肥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深翻施肥对中龄林黄化返青有一定效果。详见表6—9。
  幼林扩带培土施肥试验。6月14日,我们于岭脚林区小麦子地选择1975年营造的杉木黄化幼林250株,分5组,每组50株,采用深挖扩带,分别施用尿素150克/株、过磷酸钙150克/株、猪栏肥10斤/株、单纯扩带培土和不扩带培土不施肥作对照。试验结果见表6—10:
  同时,我们又选择两年生杉木黄化植株100株,分五组,每组20株,采用一般松土除草,单因子施肥即尿素100克/株、过磷酸钙150克/株、猪栏肥10斤/株和双因子施肥即尿素150克+过磷酸钙150克/株,一组作对照,其试验结果见表6—11。
  杉木黄化林开沟排水试验。选择1963年营造的杉木中龄林80株,顺山坡纵向分别开1米、0.5米两条不同深度的排水沟,挖土培于林内。从开挖的剖面看,底层土壤湿润,岩层上有径流,杉木根系伸向底层长期浸渍,影响输导组织的功能,引起烂根而发生黄化现象。试验表明,开沟排水对积水性黄化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详见表6—12。
  为了摸清土壤质地和肥力情况,我们对幼、中龄杉木部分林地的土壤进行了土层和肥力测定。测定结果,感病杉木黄化病土壤的AB层浅薄,在37~78厘米间,C层大多为不透水层;pH值为5.5~6.5;土壤三要素,AB层硝态氮5~15PPM,磷3.5PPM,钾25~150PPM,黄化程度轻或无黄化症状的土壤,土层厚,肥力高。证明土壤条件是杉木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详见表6—13。
  综上所述,从初步的调查试验看,杉木黄化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其发生和发展同土壤的水、肥、气及抚育管理等因素关系极大。因此,防治杉木黄化病的根本措施在于选好杉木宜林地,采用良好的造林技术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杉木抗病能力。尤其在沿海山区栽杉,不宜选择土层浅薄、瘦瘠、板结、积水和迎风山坡,而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良好的土壤。必须提倡因地适宜种树和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提高造林质量,实行全垦或带状整地,开栽植穴,表土回底;造林时,防止苗木损伤,做到穴大根舒,苗正深栽,保证杉木健康生长。对已发生黄化病的林地,有条件的尽量增施氮磷肥。对土壤板结瘦瘠的林地,应进行深翻抚育,疏松土壤。积水地带应开沟排积水,有利根系发育生长。
  (此文原载于1979年《宁海科技》第1期。)
  附:松细枝+培养皿分离镜检松材线虫试验
  摘要:将松树上的1、2、3龄枯枝或萎枝条切成薄片,置培养皿分离线虫,镜检表明,枯萎松枝条上松材线虫检出率为52.4%,其中马尾松枝条检出率为75.0%,黑松枝条检出率30.8%;1年生枝条检出率为37.5%,2年生枝条检出率为45.0%;针叶灰色样本检出率为33.3%,针叶枯黄样本检出率为57.1%。检出含有松材线虫的样本共重30.98克。共检出松材线虫39条,平均1.259条/克,其中马尾松样本平均1.093条/克,黑松样本平均1.508条/克。该法可用于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松材线虫,松枝,培养皿,分离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林毁灭性疫病,一旦发生会使松林资源、景观、生态和环境遭受重大破坏,很难控制[1][2]。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核心是预防,而预防的核心是在松林内及早、及时、准确地发现松材线虫病的病原。
  若要寻找松材线虫病的病原,在松材线虫流行的松林内,由于有大量病死木存在,故在松树木质部取样镜检出病原线虫也比较容易;但在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周边地区提取大量样本供分离镜检并不容易,这就使得发现早期松材线虫病病原相当困难。笔者通过从健康松树上采集枯萎的,或针叶失绿的1~3年生细枝,用培养皿分离法,镜检出松材线虫,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材料为马尾松(Pirus Massoniana Lamb.)和黑松(Pimus ThunbergiiParl.)1~3年生枯枝或萎枝;实验设备为培养皿、常用光学解剖镜和显微镜、Bp2药物天平。
  1.2方法
  在野外用高枝剪从健康松树上剪取1~3年生的枯枝和萎枝样本(1年生枯,2年生不一定枯;3年生枯,2年生、1年生必枯,所以1年生枯枝是指1年生枯、2年生不枯的枝条,以此类推;所谓健康松树的标准是外观健康除极少量枯枝外,当年均有新梢抽长;用刀砍破松树主干能见大量松脂外溢)。在室内,首先观察松枝条的外观,记载树种、枝龄、针叶色泽、松墨天牛补充营养痕迹(简称“补痕”)及韧皮部色泽;接着去掉针叶,用自来水淋洗枝条,再用开水淋洗,晾干;然后用剪枝刀分枝龄截取枝条,在天平上称重;并用剪枝刀把各级枝条切成厚2毫米左右的小圆片,置入培养皿,每皿加水10~15毫升分离线虫,培养皿加盖避免尘埃污染分离液,过2小时后用镊子移去松木片,置培养皿于解剖镜下观察分离液内是否含有松材线虫。若有松材线虫在镜下计数,并挑出线虫在显微镜下镜检形态。同时剔除拟松材线虫(Bursaohelenchuls Mucronaturs)和其他线虫样本。
  2.结果与分析
  经对21个样本分离镜检表明,用松树枝条和培养皿能灵敏地在健康松树的枯萎枝条上分离镜检出松材线虫。在这次样本中,黑松样本13个,占61.9%,马尾松样本8个,占38.1%;1年生样本8个,2年生样本11个,3年生样本2个,分别占31.8%,52.4%,9.5%。检验结果显示11个样本被检到松材线虫,占52.4%,且不管是黑松还是马尾松都能检到松材线虫。检出量最高为3号黑松样本,达10条,平均每克样本为2.94条。检出1条线虫的有6,20,21号样本3个(见表6—14)。
  从表1可以看出,从健康松树的嫩枝上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和检出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2.1与树种有关
  马尾松枝内松材线虫检出率高于黑松枝内松材线虫检出率,但枝内平均松材线虫含量马尾松不及黑松。马尾松样本8个,有6个样本检到松材线虫,检出率为75%;黑松样本13个,检出4个样本带松材线虫,检出率为30.8%。检出松材线虫的6个马尾松样本,总重8.3克,松材线虫共20条,平均为1.093条/克;检到松材线虫的黑松4个样本,总重12.6克,共19条松材线虫,平均1.508条/克,比马尾松高38%。这个结果反映出马尾松对松材线虫抗性强于黑松的事实。[3][4][5]
  2.2与补充营养状况有关
  被松墨天牛补充营养的松枝条共有样本14个,检出松材线虫的样本有10个,其中有9个样本有明显的补充营养痕迹,占64.29%;只有1个带松材线虫的样本没有发现补痕,占14.28%。马尾松补充营养率为100%,高于黑松46.15%的补充营养率,这说明2个问题:①与上述分析一致,表明马尾松抗性强于黑松,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补充营养传播[6][7],大量传入松材线虫的黑松死的多,活的少,而马尾松却活的多死的少;②松墨天牛更喜爱在马尾松上补充营养。
  2.3与松枝条症状有关
  松树枝条症状主要表现在针叶色泽和韧皮部色泽2个方面。在21个样本中有6个样本针叶尚绿,与完全健康的针叶相比有些失绿,检到松材线虫的样本有2个,占33.33%,并且均为马尾松;6个针叶灰色的样本检到松材线虫的有2个,占33.33%,并且均为黑松;针叶红黄色样本7个,检到松材线虫样本4个,占57.14%,黑松和马尾松各占2个。这说明①随着针叶失绿程度的加深,松材线虫检出率会逐渐提高;反之,松树若有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松针必然会逐渐失绿直至枯萎。②松枝韧皮部的色泽与松材线虫检出率关系密切,特别是当韧皮部的色泽由绿色转为棕色或黑色时,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必将明显上升。如在此次镜检中,在韧皮部绿色样本中只检出松材线虫7条,而在棕黑色样本中,竟检出了线虫30条。
  2.4与枝龄有关
  1年生枝条样本8个,检出松材线虫样本3个,占37.5%;2年生样本11个,检出松材线虫样本5个,占45%;3年生枝条样本2个,检出松材线虫100%。这说明松材线虫检出率与木质部含量有关,1年生枝条皮厚木质部少,线虫少;3年生枝皮薄木质部多,线虫多。同时也说明与补充营养状况有关,2个3年生样本补充营养率为100%,而1年生枝条补充营养率为62.5%。
  3.结论与讨论
  用松枝+培养皿法能灵敏地检测到松枝内松材线虫的存在,表明这种方法能替代目前检测松材线虫常用的贝尔曼漏斗法[8][9]。与之相比,培养皿法具有样本用量少、占用空间少、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在冬季用培养皿分离线虫可以在恒温箱内进行,克服低温时期线虫不易分离的难点。
  该项技术还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行方法。目前早期诊断松材线虫病多采用流胶法[10][11]。这个方法要求先对松树在胸高部位打圆孔,2d后再到现场观察圆孔内松脂流量,对流量少的或无松脂的松树才采集枝条样本检测松材线虫。目前运用流胶法尚需克服工效问题,而应用松枝+培养皿法无需打孔观察流脂环节能极大提高效率。
  从枯枝或萎枝上检测到松材线虫病,说明松材线虫病会引起松树的局部枝条枯萎,但并不一定会导致全树枯萎,这在马尾松上表现尤为明显。松树的局部枯萎现象曾引起早期松材线虫研究者特别关注,并证实在枯枝木质部上能用贝尔曼漏斗法检到松材线虫12],然而这种现象目前被忽略,认为是个别现象,多见于不适宜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实际上即使在宁波这样松材线虫病大流行地区[13][14][15][16],局部枯枝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只要认真观察,采集各龄级的枯枝样本还是容易的。
  通过局部枯枝现象可进行松材线虫的早期防治。一旦枯枝检测发现有松材线虫病原,就可用截枝方法去除病枝,来阻止松树整株枯死。笔者曾对3株有局部枯枝的黑松作截枝处理获得100%砍伐的防治效果。这表明没有必要将局部枯枝树砍伐,甚至全林皆伐。这对公园风景松林或古松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特别适用。
  参考文献
  [1]孙肇凤:中国科协组织并邀请专家专题考察松材线虫病的防治[J],林业科学,1999,35(4):37。
  [2]程瑚瑞:松材线虫萎蔫病的发生和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1988,2(1):11~16。
  [3]杨宝君、胡凯基、王秋丽:松树对松材线虫抗性的研究[A],见杨宝君,朱克恭,周元生等,中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与治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97~314。
  [4]周国梁,程瑚瑞: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11):81~84。
  [5]杨宝君,王秋丽,邹卫东:不同松树品种对松材线虫的抗性[J],植物病理学报,1987,14(4):211~214。
  [6]来燕学:松墨天牛的飞行特性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指导思想[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93):320~324.
  [7]来燕学、周永平、俞林祥等:松材线虫病新疫点成因机制初探[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4):425~429。
  [8]方促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AndersonEJ,YanggharaI:A Method of Estimating of Motilenematodes in LargeNurober of Soil Sanples[J],phytopathology,1950,45(4):238~239.
  [10]刘伟、杨宝君、徐福元等:马尾松、黑松松材线虫树的早期诊断[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5):455~460.
  [11]杨宝君、刘伟、徐福元等:松树品种、接种量及线虫来源对流胶法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3):251~255。
  [12]朱克恭,姚仕义,张进义等:关于松材线虫病侵染的研究[A],见杨宝君,朱克恭,周元生等,中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与治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97~314。
  [13]来燕学、张世渊、黄华正等:松墨天牛在松树枯萎中的作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13(1):75~81。
  [14]来燕学:松材线虫病自然扩散特性及防治策略[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20):170~175。
  [15]来燕学、周永平、张义丰等:飞机超低量喷洒保松灵防治松材线虫病[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3):282~287。
  [16]来燕学:宁波萎蔫松树木质部内线虫类型镜检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1993,13(1):40~41。
  作者:来燕学、王亚红1、顾贤可2:1.宁波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浙江宁波315000;
  2.宁波市宁海县茶山林场,浙江宁波31560。
  附:点蝙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点蝙蛾是鳞翅目昆虫中较为原始的类群,特别是成虫形态和行为明显异于鳞翅目其他昆虫。研究其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对于鳞翅目昆虫的深化有其重要意义。点蝙蛾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林业和园林中重要的蛀干害虫。
  点蝙蛾幼虫钻蛀林木主干的韧皮部分和木质部,形成坑道,影响林木生长,导致林木遭风折,甚至整株枯死,给林业生产和园林绿化造成严重威胁。1980~1982年和1984~1985年,笔者在浙江省宁海县茶山林场对点蝙蛾的寄主植物种类、生物学发生的生态环境及其防治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现整理如下:
  一、寄主林木种类
  点蝙蛾幼虫食性极杂,据查寄主植物有33科48种。大多是造林主要树种及重要的果树和药材。主要寄主植物有杉木、柳杉、泡桐、白榆、木荷、喜树、冬青、合欢、黄荆、白栎、算盘子、大青、葛藤等。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为大型蛾子,头小、顶具长毛,触角丝状很短,复眼大,口器退化。成虫体色及前翅形态见表1,后翅为灰褐色,无明显斑纹。雄蛾前足胫节和足跗节宽扁,两侧具长毛,静栖时伸向头的前方。前、中足均退化,失去步行作用,后足较小,胫节膨大,均具一束橙红色刷状毛束,雌蛾缺。雌雄各足跗节末端具一对粗大的爪钩,适于攀悬物体。成虫股部分各节纵向延长,呈长圆筒状,分节极为显著。
  虫卵呈圆形。显微镜观察卵壳上具菱形花纹,直径0.6毫米,初产时为乳黄色,后变成黑褐色。
  幼虫黄白色,体长50~70毫米,头部为黄褐色,头颅两侧触角处各具6枚眼,每3枚为一行,外行成直线,内行略呈弧形,上腭坚硬,褐色,末端具4个齿突,前胸背板黄褪色,除气门附近外全部骨化,胴部各节背面具3块褪色毛片,前1块大,后两块小,排列成“品”字形,上具原生刚毛,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深褐色,趾钩双序环。
  蛹长圆筒形。雌蛹体长40~50毫米,雄蛹35~43毫米,体褐色。头部为黑褐色,头顶背面具粗糙的棘突。头顶均具4个尖角状突起。股部第2~8对气门较明显,背面第3~7节前,后缘各具一列朝后的棘突,前列长达气门,后列略短,腹面第4~7节后缘均各具一列朝前的波形棘突。
  三、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史
  点蝙蛾在浙江省宁海县为2年一代,从中、老龄幼虫在树干或灌木的髓心中越冬,生活史见表6—16。
  (二)生活习性
  1.成虫羽化
  成虫羽化期为5月下旬至6月底。成虫羽化前2~3天,蛹体借股部背、股面反向着生的刺突,常从坑道底“锉动”至蛀孔口,顶破孔口的丝盖和粪屑苞。一遇惊扰,迅速返回坑道底。羽化时蛹第1~2股节前露出蛀孔外;2~3分钟后,成虫爬离蛹壳,翅呈卷曲状紧贴于股背部;20分钟后,翅呈屋脊状覆盖于虫体之上,静伏于被害植株的枝干上。蛹壳遗留蛀孔口,日久不落。
  2.飞行
  成虫日间均悬挂于林下灌木枝叶下,状如枯叶,于清晨3点36分到4点53分,日暮18点33分至19点49分飞行。起飞前,双翅稍许分离,不时颤抖,然后突然起飞,忽上忽下,瞬间掠过,高度为2~10米,距离达10~50米。据测定,9头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时数为8分32秒(5分50秒~11分21秒),成虫期平均飞行数为52分29秒(35分0秒~92分30秒)。日平均飞行情况见表6—17。
  3.交配
  蝙蛾交配活动均在飞行时间进行,据观察雌雄交配均为一字形,雌蛾在上,雄蛾在下。1982年6月7日,在宁海茶山林场野外观察一对点蝙蛾交尾,交尾时间长达15小时,交尾完毕,雌蛾即刻产卵,而雄蛾即刻死亡。
  4.产卵
  雌蛾在飞行中产卵,产卵量极大,平均产卵量达4228粒,最低2424粒,最高7639粒。
  5.寿命和性比
  点蝙蛾成虫平均寿命为8.3(6.5~11)天,雌雄性比,据1982年21头成虫观察,雌雄性比为1:1.1。
  卵。点蝙蛾卵均散落于地面或地被植物上,无黏着性,初产卵为乳黄色,2小时后变为黑色,卵平均孵化率为76.46%(74.13%~78.78%),卵历期13~19天。
  幼虫。卵孵化时,幼虫咬破卵壳,腹部先出。初孵幼虫脱出卵壳后,在林下落叶层或腐殖质或疏松的土团中,取食落叶、碎屑或腐殖质。初孵幼虫行动极其活泼,受惊扰迅速后退。3龄前后,于7月下旬,幼虫陆续离地,开始钻蛀林木。幼虫沿树干螺旋形爬行,找到适宜的场所即将臀足固定,吐丝结椭圆形丝网,将虫体覆盖于网下。幼虫钻蛀杉木、柳杉针叶树时,先在韧皮部近水平地蛀钻一圈,呈环割状,然后蛀入髓部,向下蛀钻,截断树木养料和水分的输送,使植物迅速枯萎。待植物枯亡时,幼虫转株危害。被害植株的坑道短且窄。幼虫钻蛀泡桐、女贞等阔叶树时,直接从蛀孔口向下蛀髓部,影响植株的生长,但一般不枯死。幼虫蛀入直至成虫羽化,在自然状态下不再转株危害,被害植株的坑道相对长且宽(见表6—18)。
  幼虫边蛀食边将剩余的片状蛀屑和粪排向丝网,粘于网上,成黄褪色的类屑苞。此苞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加大变厚,经风吹日晒,变成黑褐色。待幼虫老熟时,此苞往往环状地包裹树干。幼虫钻蛀的坑道通直内壁光滑,略呈圆柱形。幼虫白天一般不取食,日暮后,常爬至孔口,啃食周围边材,日久成一圆勺状凹陷。植株遭害后,蛀孔下的主干上丛生不定芽;若蛀孔距地面较近,蛀孔的主干上向下长出许多不定根,蛀孔上方的主干或遭风折,或逐渐枯萎。点蝙蛾幼虫发育期较长,历时16~17个月。
  蛹。点蝙蛾幼虫老熟后,在坑道中部及底部吐丝做圆形的黄色丝柱,堵住坑道成蛹室。老熟幼虫居于蛹室内,头向上化蛹。蛹均能借腹部反向着生的刺突,常在上午7~9点,下午16~18点,在坑道中上下活动。如受惊扰,亦能借此逃避敌害。点蝙蛾的蛹历期为27.3天(26~30)天。
  四、发生与生态的关系
  (一)发生环境
  据观察点蝙蛾3龄前幼虫均生活于湿润腐殖质丰富的地面和树丛。凡雾气浓重,土壤肥沃的山区及终年积水的溪旁树林,乃至树木繁茂,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园林、庭园密植的绿篱、阴暗的沿墙树丛,均是点蝙蛾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点蝙蛾严重发生的杉木等针叶林地,土壤多为pH值5.2~6.1的酸性土壤。这些土壤上,生长着大量的黄荆、大青和野桐籽等灌木。秋后,叶落地面,3龄幼虫取食这些灌木的残叶碎屑。针叶树遭幼虫蛀蚀后,迅速枯死。这些林下灌木是中龄幼虫转株危害及越冬的中间寄主和场所,亦是成虫良好的栖息环境。
  (二)成虫羽化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湿度直接影响成虫羽化。据1982年5月22日至6月16日在宁海县茶山林场观察21头成虫显示,成虫羽化时刻仅在15点32分至18点35分,其余时刻均不羽化。该时是一日中湿度较大,温度也转高的时刻,羽化时刻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7%(42%~94%),平均温度为23.2℃(16.3℃~26℃)。
  (三)天敌的制抑作用
  点蝙蛾种群的数量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敌的影响,调查和饲养中发现该虫有5种天敌。
  1.球孢白僵菌寄生点蝙蛾幼虫和蛹。球孢白僵菌寄生导致蝙蛾幼虫死于蛀孔外虫苞内或孔口坑道中。若死于孔外,蝙蛾幼虫体卷曲僵硬;死于坑道中,虫体僵直不卷曲。每年5月底至6月,9月至10月初的两个温度较高季节幼虫和蛹易遭此菌寄生,寄生率在7.7%~11.0%。1982年5月25日,在茶山林场采集的82头幼虫,其中9头寄生,寄生率达10.98%。
  2.悬茧蜂寄生点蝙蛾中龄幼虫。4月下旬至5月,该蜂幼虫老熟,钻出寄主蜂外,结茧化蛹。一头寄主能出多达14~212头茧。茧呈黄白色,纺锤形,在寄主尸旁聚成一团,外覆绒毛状物,于5月中旬羽化。据杭州植物园草地采集的62头幼虫,其中3头寄生,寄生率达4.8%。
  3.蠼螋,6~7月,此虫在落叶层及腐殖顶土层中擒食3龄前生活林地上点蝙蛾幼虫。
  4.蚕饰腹寄蝇,寄生于点蝙蛾老熟幼虫体内,食尽寄主内含物,仅剩头壳及体壁,体壁变黑。每头寄主体内可寄生1~10头蝇蛆。据野外调查寄生率达3.5%。
  5.姬蜂(学名待定)。寄生点蝙蛾老熟幼虫。单寄生,5~6月间点蝙蛾蛹期时,成蜂羽化,寄主仅残存蛹壳,或蜂平均寿命9(5~13)天。五、防治试验及措施
  (一)控制虫源
  点蝙蛾主要通过苗木和原木的调运传播。据茶山林场苗圃中苗木调查,均发现有点蝙蛾危害的苗木。1982年,据调查茶山林场3年生白榆苗被害率达12.8%,杭州植物园泡桐苗被害率达17%。为防止蝙蛾的传播蔓延,凡具粪屑苞的苗木应就地焚毁,原木应从蛀孔向坑道内注射药剂后,方能外运。
  (二)清理林地
  杉木和柳杉等针叶树林地,被害植株枯死后,当年幼虫即蛀转入林下大青树等灌杆部,并在其中越冬。秋季结合林地抚育挖除林地下及林缘的灌木,清除其越冬场所。1981年11月,在宁海县茶山林场进行清理试验,一块面积6亩的3年生柳杉林中的434株幼树,试验前点遭蝙蛾危害的株数为28株,危害率为6.5%。10月25~26日采用全面削草抚育,凡林下大青树、算盘子等灌木连根挖除,清出林地焚毁。另一块近5亩的同龄柳杉幼树339株,当年危害20株,危害率为5.9%,未作处理,以作对照,两林相距700米,据1982年11月24~25日检查,前者被害3株,危害率为0.7%,后者17株,危害率为5.0%。
  (三)化学药剂防治
  利用幼虫蛀食后,坑道向下,呈通直和光滑的特征,注射化学农药,在宁海县茶山林场白榆苗圃地,选用杀虫剂对每株注射3两,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根据茶山林场柳杉林地防治试验,9月中旬施药,11月初剖视植株,检查防治效果达41%。余活虫行动迟缓,口吐紫色液体,呈中毒状态,此药药效较长,稍后检查定获得良好药效。
  注:作者为赵锦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金烈章,原林校教师、林业工程师、林场副场长,现已退休。此文写于1988年5月24日,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