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营林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营林技术
分类号: S725
页数: 8
页码: 129-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茶山林场通过实践发现黑松不适应当地环境后,转向发展柳杉和杉木。经过观察和调查,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和树种混交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经验,为杉木林的生长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营林技术

内容

1955~1959年,林场绿化造林的树种有黑松、金钱松、杉木、檫树、油茶、茶叶和毛竹等,但主要以黑松为主。黑松非宁海本地树种,据介绍比较适宜滨海丘陵地区生长,其材质较好,遂由舟山引入,未经试种就大面积发展。按照理论黑松在茶山林场种植,立地条件十分适宜。黑松种植后3~5年内,生长发育状态良好,没有异样反应。6年后,黑松水土不服的弊端逐步显现,开始发现黄化、生长慢、易患立枯病等问题,因为东南方向海洋季风大,东南坡山地的黑松开始黄化枯死。据此,林场领导引起警觉,带领场内科技人员上山踏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实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从土壤、温度、湿度等立地条件到造林、管理等环节进行解剖分析,认为黑松的最大弱点是怕风寒高湿,尽管茶山属滨海丘陵地区,理论上认为是适宜的,但实际上反差很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证明黑松在茶山没有发展前途。到1976年,逾3万亩的黑松所剩无几,仅有几棵也残次老化。在找到黑松失败的原因后,林场停止发展黑松,重新研究选择新的树种绿化造林。1976年,场领导组织科技人员从场内各林区、林点查找自然生长发育好的树种,分析它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又在当地调查,茶山历史上有过什么林木树种,有过哪些大树好树,以期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树种。当地有经验的老农民表示:“当阳油茶背阳杉,松树上岗勿落湾,胖杉顶风旱能担,杂木混交病少患。”说明杉木、马尾松、胖杉(柳杉)是茶山历史上有过的较好树种,在选择立地条件时,要把油茶种植在向阳的山地,杉木种在山湾土层深厚的地方,马尾松耐旱抗风,在山岗上可以发展,柳杉顶风,抗逆性强,即使种在山坳风口也经受得了,遇到干旱也无大碍。这也提醒了林场在今后造林时需注意树种搭配,不要单挑一两种树种,注意多种树种混交。多种针阔叶树种在一起,可降低病虫传染危害。场林技术人员调查时,在岭脚林区南腰、鼓岩下林点,彭坑林区梅树湾沙丘田顶、坟山路顶林点等地发现9棵(优树)自然生长的柳杉、杉木粗壮旺盛,枝繁叶茂。证明柳杉、杉木比较适宜茶山的自然环境,当地社会提供的情况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从1977年开始,通过2~3年对柳杉、杉木的专门观察,认为柳杉、杉木的确符合茶山的立地条件,遂决定大面积发展。到目前,柳杉、杉木在人工造林面积中占60%以上,成为茶山林场的当家树种。通过林业理论和林场营林的实际相结合,在树种的选择、植树造林和林木抚育等各个方面,林场的科技人员摸索和推出了符合本场实用见效的经验与措施。在600米以上的山地选择以柳杉为主,搭配金钱松、柏类进行混交造林;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以杉木为主,搭配阔叶的木荷、檫树等树种混交造林。这些造林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林场一直坚持至今。如《1981年杉木林生长状况与环境关系的调查报告》,分析了杉木生长与小气候的情况,摸清杉木生长的土壤要求以及杉木混交林的效果,这为因地制宜发展杉木林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同时也汲取如黑松造林失败等方面的教训。
  附:茶山林场杉木林生长状况与环境关系的调查报告
  我场位于浙东沿海(东经122°,北纬29°),海拔最低120米,最高872.6米,山势陡峻,面临海风吹袭,终年多云雾。年平均温度16℃,1月平均温度4.4℃,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31.9℃,极端高温为36.5℃,最低温度﹣9.6℃。相对湿度平均为80%左右(6~9月为84.6%)。年降雨量1646毫米,夏季降雨665毫米占40%。全年5℃以上生长期305天。以上条件适宜杉木的生长。
  杉木是浙江省主要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等特点。其成材标准为林分平均高10米,胸径16厘米以上,20年生每亩出材10立方米。为达此指标,除选育优良品种外,还必须创造最适于杉木生长的立地条件。
  (一)杉木生长与小气候
  杉木对小气候条件要求较为严格,这些因素主要是温、湿度、风力和日照。杉木喜生于背风空气湿度较大的地方。风力强,往往会引起杉木偏冠,抑制生长,同时风大蒸发量也大,叶片易引起机械损伤而感病。如寺湾里20年生杉木林,背风山湾平均树高7.45米,胸径13.86厘米,每亩蓄积9.93立方米;迎风坡杉木林平均树高5.42米,胸径12.63厘米,每亩蓄积6.61立方米;风口杉木林平均树高仅5.10米,胸径7.60厘米,每亩蓄积2.32立方米,且干形弯曲、枝叶枯黄。
  杉木造林宜选阴坡的中下部、山脚及山谷背风处,高山可选山坡中下部风力微弱的立地环境造林。我场杉木垂直分布仅达600米,超出此限,如地处海拔650米的茶山林区,由于近海风大等原因,1958年成片种植的杉木生长不良,严重感病。
  日照长短、强度以及湿度条件等也影响杉木生长。杉木是中性偏阳树种,不宜采用林冠下造林,但阳坡日照时间长、强度大,当杉木处于速生阶段气温在23℃~27℃时,生长加速,而当气温超过27℃,林地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速,导致土壤干燥和林木的生理过程受到影响,杉木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量下降。从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看,由于自上而下日照强度的不同,使之存在温度上的差异,如山脊林地光照强烈时间长、气温高、湿度小,山坡次之,山湾日照时间短、强度小、气温较低、湿度较大,正好适于杉木生长。如对寺湾20年生杉木林调查,山湾林分每亩年材积增长量0.738立方米,山腰林分0.503立方米,山脊林分仅0.349立方米。岭脚中潭顶山湾林分15年生杉木年均高生长0.717米,胸径生长1.034厘米,年材积生长量1.105立方米。
  (二)杉木生长和土壤
  选好造林地是保证成林的基础,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要注意土壤肥力和质地。杉木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湿润而又排水良好,过于干燥瘠薄的土壤及低洼积水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不宜种杉。根据我场林地调查:
  1.乌沙土:是杉木林材积年生长量1立方米以上的林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山谷山湾,土层厚度1米以上,颜色带黑,腐殖质层20~40厘米,有机质含量大于2%,中壤土,疏松而水热气条件好,土壤pH值在5.5左右。此种土壤适于培育速生丰产林和作大径材经营。
  2.黄泥土:面积最大,分布在山坡地,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表层棕黄色,含中量有机质,心土多为黏壤质至黏质。此种土壤适宜培育速生丰产林和作中径材经营,加强培育管理,亩年材积生长量可到0.5~0.7立方米。
  3.老红土:主要分布在山上部,尤以山脊为多。土层厚而肥力低,底层为红色、黏质,排水通气性能差。杉木在此种土壤上生长不良,生理性黄化严重,亩年材积生长量仅0.3~0.5立方米。此种土壤植杉只能作小径材经营。
  4.走马沙(石渣土):分布在山脊和山顶处为多,土层薄质地松散,不宜种植杉木。
  沿海山区种植杉木其生长不及中心产区。从我场10~20年生杉木林生长情况看,大致分五类:每亩林分年平均材积生长量1立方米以上的一类林分,占面积的10%左右;平均材积生长量在0.7立方米以上的二类林分占20%左右;0.5立方米以上的三类林分占30%;0.3~0.5立方米的四类林分占30%;0.3立方米以下的五类林分占10%左右。经调查,我场20年生林分只有40%左右,可提供胸径14厘米以上的中径用材,其余大部分只能提供小径材(见表1)。
  经解析木调查,杉木在一般情况下其树高和胸径生长旺盛期限为4~15年,它们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15年间。20年生杉木,立地条件适宜,年材积生长率达12.35%,山坡黄壤土类型年生长率5.6%,红壤土类型仅2.7%~4.1%(见表2),且易出现早熟早衰现象,连年生长量在10年后急剧下降,病虫危害严重。
  杉木留养密度,根据我场立地条件和间伐小径材能够利用条件下造林密度宜大,初植土壤深厚肥沃的立地每亩栽植300株,土壤瘠薄立地每亩栽植400株,20~30年轮伐期主伐保留100~150株较合理。根据林分生长调查,10年生杉木林分每亩保留150株,15年生每亩留养130株,20年生每亩立木100株为宜,留养少了,减少蓄积量,留养多了,影响培养中、大径级材。
  (三)杉木混交林效果调查
  杉木纯林的弱点有不利改善地力,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海拔较高的山地,易遭冰雪、风害。我场采用杉木、柳杉混交,杉木、短叶松混交,混交后不但能抗风折,且生长比纯林好。
  1.杉木、柳杉混交林。我场地处沿海孤山,秋冬风大、干旱、气温低、冰雪多,尤其是高山、风口和迎风坡,即使土壤深厚肥沃营造杉木纯林也难成功。彭坑林区海拔440米3林班4小班,1963年进行杉木、柳杉株间混交造林,混交后,由于柳杉抗风耐寒性比杉木强生长快,直接为杉木起防风抗寒保护,使杉木也能健康生长。
  2.杉木、短叶松混交林。杉、松混交在我场不管是两种同时造林或杉木生长不良再混种短叶松,都能促使杉木成材成林。如海拔420米的长石垅,16年生松杉混交林,主要由于混交短叶松耐干旱瘠薄,主根发达,穿透能力强可深入底层增加土壤孔隙度,同时为杉木形成防风和避荫条件,有利杉木根系和树体的生长。
  3.杉木与檫树或光皮桦混交林。我场1961年曾在海拔400米梅树湾营造杉、檫行间混交林;1965年在海拔200米南腰口营造杉木、光皮桦混交林(见表3),从我场杉木同阔叶林树种混交生长情况看不如纯林好,主要因为阔叶树生长比杉木快而冠幅大,尤其阔叶树种混交比例偏高,杉木长期处在树冠下故生长不良。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