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造林
分类号: S725.7
页数: 5
页码: 86-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茶山林场在1955~2008年间进行绿化造林,初期以黑松为主但不成功,后逐步转向柳杉、杉木等树种。经历不同阶段,注重科学造林,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加强经营管理。后期重点消灭荒山,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推进森林旅游开发。2000年后规划桃花溪森林公园,使林木结构更合理,获批省级森林公园。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绿化造林

内容

1955~1959年,浙江省林业厅对全省各林场造林树种进行规划设计,提出沿海低山以旺生树种黑松为主要绿化树种的意见。茶山林场根据省厅意见,5年造林23446亩,其中安排栽种黑松16459亩,占当时已造林面积的70.2%,其次杉木2560亩,柳杉1496亩,油茶765亩,油桐675亩。另外,还有麻栎、樟树、金钱松等树种。这5年是林场初建时期,各项事业白手起家,尤其作为林场主要任务的绿化造林,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又缺少深入全面调查的地情气象资料,仅凭几位熟悉农业生产的当地农民作指导,因此植树造林缺乏科学性,虽然在造林方法上根据不同山体地形条件开展带状和块状整地,但由于茶山地属风寒高湿地带,不适宜黑松的生物特性,造林并不成功。前5年黑松生长比较旺盛,也能经受高山寒冷,但是,黑松幼林遭到松梢螟蛾的危害,致使大量黑松顶梢黄化,成片枯死。20世纪90年代末,最后一批黑松在茶山林区的小磨注和五鹰峰全部枯死。
  1960~1970年,全场各林区集中力量,大抓造林工作,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10年间,全场绿化造林面积达28043亩,造林的主要树种有柳杉、杉木、黑松、茶叶、油茶和其他一些阔叶类树种。其间,造林最多是1965年,面积达5613亩。这10年时间里,前3年遇到全国性困难时期,林场职工既要承担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艰巨任务,又要战胜困难,解决粮食自给问题。1966~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按照当时中央的号召,既要抓革命又要促生产,是时有一批职工参加造反组织,开展大串联、大批判,林场正常工作遭到严重干扰,造林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5年间,仅绿化造林9252亩,年均造林1850亩,比前5年的年均数下降37.03%。
  1971~1979年,全场绿化造林11530亩,主要树种是柳杉、杉树、金钱松等。其间,有两次造林的小高潮,一次是1976年,造林面积2169亩,一次是1978年,造林面积达2796亩。这阶段造林比较注重实际,讲究科学,并总结高山种黑松失败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寻找适地树种。1974年,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高山上以及处于风口中的柳杉生长比较茂盛,彭坑林区樟棚林点于20世纪60年代营造的柳杉,单株高度达12米以上,最大的胸径有24厘米,从中得到启发,柳杉具抗风抗寒的优点,适宜在600米以上的高山发展。又通过茶山林区南峰岗5亩柳杉造林试验,证明柳杉可作为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再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依据土层厚度,植被状况,山形地势,土壤肥力等级等因子优选树种。并从硬件上加大投资,分别在茶山南峰岗和岭脚建立气象哨,专门配备气象观察员,测定温度、湿度,以现实气象信息指导营林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了经营管理。明确场、林区、生产队的责任制,把营林责任目标细化贯彻到队,种树定额到现场,成本核算到株,工种实行“四定二奖”,逐步健全计划、生产、财务、技术各项管理措施,做到生产有计划,劳动有定额,出勤有考核,质量有标准,成本有核算,成绩有记录,优秀得奖励;种、补、改相结合,在栽种树木的同时,全面检查补植。由于黑松不适宜高寒山地,前段时间改种的黑松部分得病枯死,活着的少部分已结顶变为“小老头树”,无望成材。通过查验,改种其他树种,面积为5299亩,其中1979年就改种了2524亩。对无望成材的黑松以及其他一些残次林木区块和低产林进行改造,改造面积达到3349亩;造林作业更加精细,树种搭配更趋合理。造林前部分山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宽带整地,宽带整地要求高,既要挖去柴株、石块,深度又必须达40厘米以上。达到这个标准,有利幼林生长。整地面积(带状、块状林地)5393亩,其中质量比较好的带状面积1731亩。树种从纯针叶林逐步改造为针阔混交林,有利于防治病虫害。
  林场全体职工在植树造林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服从领导安排,在艰苦环境下开山整地,抓时间、赶季节,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那时开山整地时,有几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北风呼啸,天降大雪,面如刀割。大家带去的午饭才吃了半碗,雪马上填满了全碗,有时午饭冷硬得吃不下去,只能找点山水拌饭。手脚冻开裂,皮肤被荆棘划出血,那是家常便饭。为了保证春季能种树,尽管寒风刺骨,粮食不足,职工们顾不上劳累,坚持垦荒,开山整地。不但没有人发牢骚,吐怨言,仍保质保量完成整地任务。
  1980~2008年,全场造林面积6238亩。这段时间林场林业工作重点是消灭荒山和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推进森林旅游开发,全面发展林业经济。在抓消灭荒山的同时突出抓好林相改造,促使林相科学合理,有计划有目标地扩大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同时选择速生快长,经济效益好的树种,达到既能绿化美化环境,又能生财增收的目的。林场重点工作是要消灭荒山,根据本场森林规划设计,各林区按年份具体落实消灭荒山的指标。1980~1999年,全场植树造林5365亩,主要树种除柳杉、杉木外,新增了日本扁柏、檫树等种类。1994年,茶山林场实现了县政府下达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其间,各林区十分重视对各林点区块自然飞籽生长的木荷、红楠、华东楠木、青岗栎、甜槠等阔叶树种的抚育,在纯针叶林地带嵌种阔叶树,促进林相混交。从2000~2008年,林场林业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在生态公益林管理上,林场于2000年起着手规划桃花溪森林公园的建设,同时继续加强现有混交林、毛竹林的疏伐养护,在原有基础上,淘汰杂柴劣木,着重增加阔叶林比例,使软阔与硬阔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选择留养木荷、枫香、楠木和青岗栎,增添自然景观的美感。通过林场员工近6年的精心管护,全场林木结构更趋合理,尤其是桃花溪等地2.3万亩林地报经省林业厅审核,批准宁海县桃花溪为省级森林公园,成为真正以生态为主的生态公益林,起到风景旅游、环境保护、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以及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作用。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