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营林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4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营林生产
分类号: F326.275.5
页数: 18
页码: 79-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营林生产活动涵盖了育苗、造林、抚育及采伐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生产概况

内容

营林生产由育苗—造林—抚育等主要环节构成。林场在营林生产中,遵照上级指示,制订中长期森林经营方案,十年一规划,每年有目标。然后,按规划目标,详细设计,确定营造的树种及营造面积,再按造林面积计算育苗数量,由苗木数量的要求多少决定采集种子。年度计划目标经确定后,分解细化落实到林区,由林区负责实施。50余年来,林场共造林69257亩,投放资金479.78万元,其中育苗246.69万元,造林106.86万元,抚育126.23万元。前40年,林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造林抚育、绿化荒山的工作之中。由于荒山面积大,1955~1969年间,造林缺乏经验,树种选择不当,影响造林成果。1970年后,通过调查研究和多次科学实验,总结经验教训,挑选优良树种,改进造林方法,逐步提高了造林质量。到1994年完成了县政府下达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并取得绿化造林的阶段性成果。后十几年,重点突出改造林相,抚育林木,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推进森林旅游开发,全面发展林业经济。同时,林场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按照森林法规程序和科学的营林要求,正确处理生长量与采伐量的关系,实行合理间伐林木,有计划地限额采伐林木。
  第一节 育苗
  采种、育苗是植树造林的基础工作。林场育苗的种子一般以自采种子为主,育苗方式有种子育苗、扦插育苗两种。在计划经济年代,林场的种苗生产既要根据各林区的造林任务多少来确定育苗的数量,又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严格按计划进行。建场初期以培育松类苗木为主,以林区为单位,各林区因地制宜,把苗圃地选择在交通比较方便,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日光充足的地块。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场林技术人员,总结经验,把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将苗圃地选择到造林地附近的地块。林场在茶山林区的月边、青岩头、路田,彭坑林区的上倒斗、寺湾、上塘、大尧岭、大梧桐、二爿地、樟棚,东仓林区在岩洞、寺溪滩、牛料峧,岭脚林区的桃湖坑、小麦子地等几十个地方选择了苗圃地。1958年,采集马尾松种子715斤,杉木种子80斤,育苗25.2亩。1959年,采集马尾松等种子1100斤,育苗94亩,其中针叶树种育苗63亩,每亩种子25斤,阔叶树种育苗6亩,每亩种子40斤。1960年,采集种子3320斤,其中杉木500斤、黄山松1800斤、马尾松150斤、黑松600斤、檫树270斤,育苗131.4亩,其中马尾松9.54亩、黑松63.52亩、杉木36.35亩、柳杉2.2亩、梓树0.5亩、桉树2亩、女贞和白杨4.2亩、枇杷0.7亩、山核桃12.34亩。1961年冬,林场组织人员赴舟山普陀、岱山等地采集黑松种子150斤,育苗6亩。1963年,采集檫树等种子400余斤,育苗175.26亩,其中新育苗131.73亩,留床苗、移植苗43.53亩。1966年,林场各林区育苗累计321.22亩,除自种277万株外,其余苗木向社会出售,出售苗木282.12万株,金额7119.43元。
  1966年3月18~21日,宁海县林木育苗技术操作现场会在茶山林场召开,会议主题是:改变种苗生产落后于造林发展的状况,力争种苗建立在稳定的高质量的基础上,保持每年的造林进度和造林的质量。当时分为三批召开,茶山林场与茶院、东仓、胡陈、长亭、龙浦、民主、建设、黄墩、薛岙、梅林、凤潭、越溪等12个公社分管林业的领导和各林场的负责人参加了第三批会议,这次会议到会人数115人,时间3天。
  1967年,育苗95亩。1969年,育苗43亩,其中马尾松22.9亩、檫树10亩、苦楝6.1亩、杉木2亩、柳杉2亩。1974年,育苗100.04亩,其中新育苗39.58亩,新育苗包括杉木7.8亩、柳杉6亩、马尾松4.5亩、麻栎9.54亩、苦楝5.85亩、泡桐1.08亩、女贞1.08亩、白榆0.7亩、棕榈0.93亩、香樟2.1亩,留床苗20.97亩。1976年,育苗25.9亩。1977年5月,林场派出技术人员金烈章等赴江西庐山植物园、庐山林场采购日本扁柏、花柏枝条1000余斤运回林场,在茶山林区进行扦插培育。1979年,育苗49.01亩,其中新育苗11.27亩,移植苗13.58亩,扦插苗1.69亩,留床苗22.47亩,主要树种金钱松、短叶松、马尾松、柳杉、湿地松、火炬松、水杉、柏木、杉木等。经过实地试验,柏树类与金钱松等适宜高山的立地条件。1980年,又向江西庐山林场调入日本扁柏、花柏、华山松、金钱松、冷杉等41种共231斤种子,运回林场,在茶山林区育苗28.78亩。
  2001年6月,本场采集红楠、华东楠(鲜果)种子,在西吴、石门2个村的租借地上育苗35亩。11月,又在梅林镇半洋村租地20亩,培育山桐籽、冬青、光皮树苗木。2002年春,林场从山上移植1800余株3~15厘米红楠小树到桃湖坑苗圃地培养。5月林场无偿接管宁海县林特局梅林苗圃80亩,至此梅林苗圃扩展到102亩。场部派林雷国、叶玉秋夫妇负责管理苗木生产。由于梅林苗圃地土壤黏性大,小苗生长差,加之育苗前期投入大,资金周转困难,苗木价格又连年下跌,2003年11月,经林场班子研究决定,将102亩苗圃整体出售给跃龙园林绿化公司,收入36.1万元。
  从2001年开始,林场建立苗圃基地,培育的种苗基本上是商品苗木,以对外销售为主,自用很少。
  林场地处沿海高山,温度低霜期长,寒风冰冻影响春播苗木生长,春播苗木在3月中旬播种,“谷雨”前后苗木破土出苗,苗顶梢幼嫩,常遭霜冻危害,造成苗木冻死冻伤。为避免苗木损害,林场从1977年开始进行了柳杉冬播育苗试验,经过试验取得了成功,冬播育苗与春播育苗相比较,冬播育苗具有明显优点:
  苗木粗壮。冬播苗(苗龄330天),苗高平均54.1厘米(苗最高达79厘米),地径0.62厘米(地径最粗0.75厘米);而春播苗(苗龄215天)苗高平均18厘米,地径粗0.25厘米。冬播苗高和地径粗分别比春播苗增长3倍和2.5倍。
  病虫害少。春、夏季节多雾、雨天气,土壤水分多,空气湿度大,适宜病虫系列传播。幼嫩的春播苗很容易遭受赤枯病菌的侵染和害虫危害;而冬播苗在12月出苗,寒冬季节病虫少,翌年梅雨发病旺季,苗木已粗壮,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因此,很少感染病害,即使有虫害,也比较轻微。
  耐旱抗寒能力强。冬播苗木发芽早,扎根深,生长期长,木质化程度好。很少受早霜危害;而春播苗嫩,受早霜危害一般达10%左右,冬季苗木至7月中旬苗高已达26厘米,地径粗0.3厘米,且根系发达,须根多,对高温干旱等恶劣环境抵抗能力强,在盛夏高温季节,只要适量浇水,不搭荫棚,也能安全越夏,而春播苗,由于苗木幼嫩,扎根浅,易遭灼伤或旱死。
  缩短育苗时间,降低成本。冬播育苗,当年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省去了种子贮藏和催芽等工序。种子发芽率高(室内发芽率达64.1%),出苗整齐,成苗率高,因而可节约播种量。苗木经1周年的培育,即可出圃造林,比春播育苗节约时间1年。从而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少造林成本。在历年的育苗中最突出的是苗圃地里的杂草丛生,解决除草作业化工大,费用高。从1978年开始进行化学除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杉苗圃地应用25.0%除草醚,灭草率达90%以上,每亩节省除草用工60个,资金73.20元,不仅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又降低育苗成本,还提高了苗木的产量、质量和造林成活率。1980年春,用前年冬播苗造林,是年7月19日抽样调查,成活率达97%,平均生长量高达10.4厘米。
  1958~2008年,共育苗2599.51亩,年均51.99亩,除满足本场绿化造林需要外,还向本县各地供应了大量苗木。2004年后,茶山林场少数尚未绿化和补植的林地不需专门育苗,仍有一部分留床苗可以利用。
  第二节 造林
  1955~1959年,浙江省林业厅对全省各林场造林树种进行规划设计,提出沿海低山以旺生树种黑松为主要绿化树种的意见。茶山林场根据省厅意见,5年造林23446亩,其中安排栽种黑松16459亩,占当时已造林面积的70.2%,其次杉木2560亩,柳杉1496亩,油茶765亩,油桐675亩。另外,还有麻栎、樟树、金钱松等树种。这5年是林场初建时期,各项事业白手起家,尤其作为林场主要任务的绿化造林,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又缺少深入全面调查的地情气象资料,仅凭几位熟悉农业生产的当地农民作指导,因此植树造林缺乏科学性,虽然在造林方法上根据不同山体地形条件开展带状和块状整地,但由于茶山地属风寒高湿地带,不适宜黑松的生物特性,造林并不成功。前5年黑松生长比较旺盛,也能经受高山寒冷,但是,黑松幼林遭到松梢螟蛾的危害,致使大量黑松顶梢黄化,成片枯死。20世纪90年代末,最后一批黑松在茶山林区的小磨注和五鹰峰全部枯死。
  1960~1970年,全场各林区集中力量,大抓造林工作,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10年间,全场绿化造林面积达28043亩,造林的主要树种有柳杉、杉木、黑松、茶叶、油茶和其他一些阔叶类树种。其间,造林最多是1965年,面积达5613亩。这10年时间里,前3年遇到全国性困难时期,林场职工既要承担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艰巨任务,又要战胜困难,解决粮食自给问题。1966~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按照当时中央的号召,既要抓革命又要促生产,是时有一批职工参加造反组织,开展大串联、大批判,林场正常工作遭到严重干扰,造林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5年间,仅绿化造林9252亩,年均造林1850亩,比前5年的年均数下降37.03%。
  1971~1979年,全场绿化造林11530亩,主要树种是柳杉、杉树、金钱松等。其间,有两次造林的小高潮,一次是1976年,造林面积2169亩,一次是1978年,造林面积达2796亩。这阶段造林比较注重实际,讲究科学,并总结高山种黑松失败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寻找适地树种。1974年,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高山上以及处于风口中的柳杉生长比较茂盛,彭坑林区樟棚林点于20世纪60年代营造的柳杉,单株高度达12米以上,最大的胸径有24厘米,从中得到启发,柳杉具抗风抗寒的优点,适宜在600米以上的高山发展。又通过茶山林区南峰岗5亩柳杉造林试验,证明柳杉可作为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再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依据土层厚度,植被状况,山形地势,土壤肥力等级等因子优选树种。并从硬件上加大投资,分别在茶山南峰岗和岭脚建立气象哨,专门配备气象观察员,测定温度、湿度,以现实气象信息指导营林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了经营管理。明确场、林区、生产队的责任制,把营林责任目标细化贯彻到队,种树定额到现场,成本核算到株,工种实行“四定二奖”,逐步健全计划、生产、财务、技术各项管理措施,做到生产有计划,劳动有定额,出勤有考核,质量有标准,成本有核算,成绩有记录,优秀得奖励;种、补、改相结合,在栽种树木的同时,全面检查补植。由于黑松不适宜高寒山地,前段时间改种的黑松部分得病枯死,活着的少部分已结顶变为“小老头树”,无望成材。通过查验,改种其他树种,面积为5299亩,其中1979年就改种了2524亩。对无望成材的黑松以及其他一些残次林木区块和低产林进行改造,改造面积达到3349亩;造林作业更加精细,树种搭配更趋合理。造林前部分山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宽带整地,宽带整地要求高,既要挖去柴株、石块,深度又必须达40厘米以上。达到这个标准,有利幼林生长。整地面积(带状、块状林地)5393亩,其中质量比较好的带状面积1731亩。树种从纯针叶林逐步改造为针阔混交林,有利于防治病虫害。
  林场全体职工在植树造林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服从领导安排,在艰苦环境下开山整地,抓时间、赶季节,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那时开山整地时,有几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北风呼啸,天降大雪,面如刀割。大家带去的午饭才吃了半碗,雪马上填满了全碗,有时午饭冷硬得吃不下去,只能找点山水拌饭。手脚冻开裂,皮肤被荆棘划出血,那是家常便饭。为了保证春季能种树,尽管寒风刺骨,粮食不足,职工们顾不上劳累,坚持垦荒,开山整地。不但没有人发牢骚,吐怨言,仍保质保量完成整地任务。
  1980~2008年,全场造林面积6238亩。这段时间林场林业工作重点是消灭荒山和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推进森林旅游开发,全面发展林业经济。在抓消灭荒山的同时突出抓好林相改造,促使林相科学合理,有计划有目标地扩大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同时选择速生快长,经济效益好的树种,达到既能绿化美化环境,又能生财增收的目的。林场重点工作是要消灭荒山,根据本场森林规划设计,各林区按年份具体落实消灭荒山的指标。1980~1999年,全场植树造林5365亩,主要树种除柳杉、杉木外,新增了日本扁柏、檫树等种类。1994年,茶山林场实现了县政府下达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其间,各林区十分重视对各林点区块自然飞籽生长的木荷、红楠、华东楠木、青岗栎、甜槠等阔叶树种的抚育,在纯针叶林地带嵌种阔叶树,促进林相混交。从2000~2008年,林场林业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在生态公益林管理上,林场于2000年起着手规划桃花溪森林公园的建设,同时继续加强现有混交林、毛竹林的疏伐养护,在原有基础上,淘汰杂柴劣木,着重增加阔叶林比例,使软阔与硬阔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选择留养木荷、枫香、楠木和青岗栎,增添自然景观的美感。通过林场员工近6年的精心管护,全场林木结构更趋合理,尤其是桃花溪等地2.3万亩林地报经省林业厅审核,批准宁海县桃花溪为省级森林公园,成为真正以生态为主的生态公益林,起到风景旅游、环境保护、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以及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抚育
  林木管抚
  据不完全统计,1955~2008年林木抚育面积累计达21.15万亩/次,总投资金额126.23万元。幼林所处的立地条件各不相同,土壤肥沃,湿度较高的山地,林间枝柴、藤蔓、杂草既茂密又长得快,土壤贫瘠湿度低的山地则相反。林场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安排幼林抚育。幼林抚育从造林的当年开始连续抚育3年,一般每年安排2次,第一次在5~6月间进行,第二次在8~9月进行。幼林抚育以清除柴草、松土施肥为主。杉木第二次抚育以削草、扩穴为主,连续扩穴2年。幼林抚育既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又因害设防对高寒地带的幼林铺草保暖,以免冻害。
  20世纪50~60年代,是林场植树造林的旺盛时期,幼林抚育任务繁重,除了初种树木一般性的抚育外,当幼林林分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进行一次全面整枝,割除缠树藤蔓,清除枯枝和根基萌芽,以保持树干挺直。70~80年代,部分林木进入中龄林时期,鉴于林木生长状况、抚育工作视林木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期,在做好幼林的正常性抚育外,对中龄林进行整枝,林木郁闭度达到0.8以上,林木个体间两极分化趋向明显,进行第二次间伐,整枝抚育,同时伐除腐木、多叉木、风雪压折的残次木,以及生长过密的林木。但杉木不实行整枝,柳杉10年以上的因树适量整理下层枝条,以促进柳杉的生长发育。林场根据上级下达的采伐计划和林木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间伐抚育。2005年5月,林场计划对3000亩中幼林进行抚育,并向县农林局汇报,要求其向宁波市林业局争取立项拨款。经争取,市林业局同意中幼林项目建设方案,并予以及时批复。6月,林场组织抚育,对中龄林郁闭度达到0.9以上的,进行间伐抚育。至2006年10月,完成中幼林抚育面积3428亩,其中杉木、金钱松、柳杉、日本扁柏林1834亩,硬阔林885亩,针阔混交林709亩。市林业局拨款24万元,林场配套资金11万元,共投资35万元。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要求的提高,上级将林场33532亩林地面积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范围,按照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办法,更加重视管理,集中精力加强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管理标养,以保护全县生态环境,涵养力洋水库、西林水库、胡陈港水库的水源,防止上游水土流失,并增添东海云顶主要景区桃花溪森林公园景点的景观,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管治。
  毛竹管抚
  建场时,林场毛竹林面积小,分布零星,生长较差。只有彭坑自然村划入林场一片毛竹林。建场后,经人工栽培,毛竹扩鞭等方法,毛竹面积逐步扩大,通过精心培育,竹园面貌日益改善。1959~1979年,全场新造毛竹林872亩,1980~1999年,又种植毛竹150亩,2000~2008年,毛竹扩鞭348亩。经过50年的发展,全场现有毛竹林2506亩,毛竹立竹量54.98万株。其中水土保持竹林399亩,风景竹林(用材竹林)2107亩。壮龄竹占85.16%,老龄竹占14.84%。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林场加大了对毛竹林的抚育。规划彭坑林区驻地前山、后山、太公湾、樟彭等为毛竹重点发展基地,确定鲍如新为毛竹队队长,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总结推广鲍序新多年积累的毛竹管护经验,对毛竹林精心管护、培育。
  护笋养竹。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毛竹队采取尽量不挖或少挖冬笋,如要挖冬笋也采取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合理留养小年竹,解决了大、小年笋产量高低立竹量多少的不均衡状况。
  精心抚育。以劈山松土施肥为主要手段,每年的7~8月劈山抚育,清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此时雨水多,气温高,清理的杂草在1~2个月内全部腐烂,肥效高,能促使竹林生长,同时采取连续几年劈山抚育,收到了遏制灌木杂草再生的效果。8~9月,深翻松土,施放猪、牛栏等有机肥。松土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以增加肥力,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除此之外,对竹山的大小石块进行清理并集中垒堆。
  合理采伐。采伐的竹龄大小关系到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2~3度(2年为1度)生最强,因此,毛竹队一般采取砍四留三的伐竹方式,为了培养大径级的毛竹林,适当推迟竹龄砍伐。
  通过以上几种抚育管理方法,彭坑、岭脚两个林区毛竹生长旺盛,最大毛竹眉径达16寸。
  20世纪80年代前,毛竹作为商品材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由于林场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毛竹收购任务,1964年8月,县林特局、商业局、供销社联合通知,对全县毛竹生产作出成绩的产区给予布票补助,林场获补助布票400市尺。此后,又相继获得布票补助2000市尺。1981年后,为了防止台风吹倒毛竹,林场对毛竹采取钩梢,利用毛竹梢做毛料产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开始,由于民工短缺,生产成本上升,林场相继建造了13条毛竹山机耕路,长度7.94公里,投资64万元,既解决了小工短缺的矛盾,又节约了成本,方便毛竹林的日常抚育管理。
  第四节 采伐
  到1965年,建场之初种植的树木已经满10年,经过林场精心管护培育,少量树木可以间伐。对需要间伐的木材(包括枯立木、风折木和病腐木),均由林场上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有计划地组织采伐。间伐下来的小材小料全部调拨给林场自办的小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销售。1965~1979年,林场采伐木材8151立方米。
  1979年1月,省林业厅关于《国营林场若干问题的规定》下达后,林场拥有了独立的经济核算权和因场制宜的生产自主权。1981年后,本场按照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木材采伐证办法》,每年编报主伐、抚育间伐设计(申请)表,经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省林业厅批准,取得《国有林采伐证》,并按计划采伐。1985年8月,省人民政府颁发《浙江省森林采伐管理办法》,规定自1986年起,对森林采伐实行限额制度,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从1991年起,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林场按照用材林消耗量必须低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八五”计划期间年森林采伐设计方案。
  林场从1986年开始,采伐数量逐年增多,1994年后,全场的收入以木材销售为主。以1995年为例,木材销售3500立方米,收入225.31万元,占林场收入的57%。1999年,受松材线虫病危害,场内的松木全部枯死,经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增加木材采伐计划12587立方米,其中松木8788立方米。采伐计划下达后,场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采伐作业,完成采伐数量7729立方米,其中松木5953立方米,采伐的病害木材专门运往江苏南通疫木加工厂处理。2001年之后,国家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全场的木材采伐数量有所减少,每年控制在1500立方米左右。2008年春,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造成林区大面积冰冻,全场大部分的柳杉、金钱松、杉木被冰雪压折,一时成为一片白茫茫的断头树,如不采取措施及时采伐,断头树不仅将自身枯死,还可能产生病害危及其他林木。林场报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及时采伐受灾残次木材3326立方米。
  40多年来,林场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凭证采伐各种林木64218立方米。采伐的木材主要供应本场的木材加工厂生产,生产、销售生活日用品、文具用品、工艺品、农业生产工具和建筑材料,一部分供应市场和寺庙用材。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