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森林植被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5
页码: 3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林场森林类型多样,以人工林为主,占56.71%。主要森林类型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地矮林、竹林和经济林。天然次生林面积占41.81%,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有重要作用。人工林以柳杉、杉木、柏树、金钱松等为主,总面积达17838亩。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植被

内容

林场森林类型多样,受历史原因和人为影响,原始或半原始森林稀少,只有五鹰峰下栈道一带小部分地段残存半原始森林,现在天然林多为次生林。随着造林事业的发展,人工林的比重不断增加。据调查,人工林面积已占林场有林地面积的56.71%。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及林相,全场31452亩有林地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地矮林灌丛,竹林,经济林等,6个主要森林类型。
  一、针叶林
  针叶林包括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针叶林是林场森林类型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类型,针叶林面积12068亩,占有林地面积38.37%。林场针叶林以柳杉林、杉木林和金钱松林为主,这3种树林类型面积为8490亩,占针叶林面积70.35%。在乡土树种中,除金钱松外均为常绿树种,林相特点多为单层次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针叶林混交成片。柳杉(胖杉)、杉木主要分布在茶山林区的肚搭杨、大磨注、月边和彭坑林区的寺湾、大尧岭,小麦子地和东仓林区的岩洞、大树孔等几个林点,海拔高度在400~800米的山地。柳杉以高、大著称,其乔木层可分两层,上层树高12~18米,郁闭度0.8。由于柳杉占绝对优势,亚层落叶阔叶树因长期受压,发育不良,逐步衰退,灌木层主要是一些耐阴湿的树种,草本层比较发达,一般高0.2~0.5米,以蕨类为多,层外植物、附生植物和苔藓植物较发达。
  二、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彭坑、岭脚林区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7877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5.04%。乔木层由优势树种杉木、柳杉、金钱松、马尾松(马尾松因松树松材线虫病危害,几乎全面枯死,已被清理)、青岗栎、木荷、红楠、华东楠、苦槠、沙朴、光皮华、枫香等组成,总郁闭度在0.6~0.7。由于林层相对稀疏,林下灌木层有杜鹃、胡枝子、白栎、短柄袍、山矾、乌饭树以及一些竹类(如苦竹),还生长着虎刺、平地木等。伴生藤本类有油麻藤、扶芳藤、猕猴桃、野葛藤、南蛇藤、大血藤、中华常春藤、香花崖豆藤和紫藤等,在山岙阴湿地有苔藓植物。形成阔叶林种群优势和种群分布的格局表明,青岗栎、木荷、红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虎皮树种群为间隙型,钩栗种群为衰退型,各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存在着差异。种群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中的个集在其水平空间的分布状况,反映了种群内的个集间在水平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恢复阔叶林后主要靠萌芽更新,有少量天然的实生苗,两者共同恢复了阔叶林相,形成了目前的针阔混交林。
  三、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地带性植物,历史上在茶山广为分布,后由于人类长期频繁活动的结果,尤其是烧山放牧和烧炭的破坏,造成原生植被日渐退缩。建场后长期封山育林,常绿阔叶林逐渐恢复生机,在彭坑和岭脚林区400米以下的山地形成天然次生林带,面积4971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5.81%。
  茶山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多样,根据组成结构和环境条件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青岗类林、樟楠类林、槠栲类和其他常绿阔叶林。
  青岗类林 在壳斗科青岗属为建群种所组成的森林中,以青岗栎、小青岗、褐叶青岗分布较广,在岭脚林区的桃花溪峡谷两边、彭坑林区下坑、大梧桐林点广泛分布,乔木层的组成树种,主要是青岗栎、木荷、甜槠、浙江樟、华东楠、红楠、香港四照花(又名野荔枝),以及少数落叶树种如浙江柿、山槐等,多为1~3个亚层,郁闭度0.8。灌木层主要有映山红、山胡椒、乌饭、檵木等,盖度稀密不等,草本层主要是蕨类。
  樟楠类林 樟楠类林有樟树林、红楠林、华东楠林等。樟树多以散生为主,在岭脚林区、彭坑林区、东仓林区均有分布,由于其环境要求特殊,只宜在低海拔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1996年,林场工艺美术厂因雕刻工艺品(菩萨)需要而大量采伐樟树、枫香,致使蓄积量严重下滑,目前只有房前屋后、林道公路旁少数散株。华东楠在桃花溪东、西滴水等地有带状林分,有的植株高大,有的成丛生长,最大的一棵高12.6米,胸径44厘米,树冠占地240平方米。红楠数量多,4个林区均有垂直分布,是一个非常适宜茶山立地条件的树种,与其他常绿阔叶林伴生一起。最大的一棵红楠高11米,胸径达45厘米,树冠占地面积80平方米。樟楠类林乔木层除华东楠占优势外,尚有青岗栎、木荷混交其间,郁闭度0.8。灌木层有箬竹、杜鹃、野生茶、隔药柃等,以及较多乔木幼树,高0.6~2.4米,盖度60%,草本层以蕨类、苔藓植物为主,盖度为20%~80%。
  槠栲类林 槠栲类林分为甜槠、苦槠、米槠、钩栗、石栎等,在茶山林场以槠类占优,岭脚、彭坑2个林区甜槠、苦槠蓄积量较为丰富,场部食堂后槠类成林,据其地势,甜槠、苦槠与木荷等混交生长,伴有枫香、青岗栎。乔木层高5~9米,郁闭度0.5~0.7。灌木层有山苍子、山皮黄、杜鹃等及上层林木的幼苗幼树。草本层有淡竹叶、细叶麦冬、蕨类、苔藓类等,高0.1~0.4米,盖度10%~15%。
  四、山地矮林
  山地矮林多分布在东仓、茶山2个林区,面积达2673亩,占林地面积8.50%。这2个林区海拔高度大,常年气温较其他2个林区低,风霜雨雪和台风使一般树种生存困难,高度600米以上的林地除柳杉、柏树、冷杉等乔木外,生长着杜鹃、乌岗栎、野海棠、香港四照花、茅栗、豆梨、胡颓子、野山楂、黄檀、乌饭树、金缨子、栀子花等矮林与灌木丛,一般高度在1~2米,郁闭度0.8。草本层多为箬竹、苦竹、芒、荩草、蓟、金栗兰、蕨类与禾本科草类等,盖度较为稀疏,但在这一区域,仍能看到有较多的野生沙朴和山玉兰。尤其是沙朴,其树种是高大的乔木,在低山缓坡生长茂盛,生命力很强。但到了高山,受风雪和低温的影响,逐渐退化,变成平矮多叉的“小老头”树。
  五、竹林
  竹林是林场的经济树种之一。其中毛竹林面积2506亩,占有林地面积的7.97%,主要分布在彭坑与岭脚林区,零星分布在东仓林区,少量分布在茶山林区。其次常见的有鳗竹、黄壳竹、苦竹、水竹、金竹、箬竹,这些竹林在各个林区广为分布。建场初期,鳗竹各林区均有分布,20世纪70年代初,茶山庵周边鳗竹生长旺盛,茂密成林,大的眉径5~6寸。植树造林后,鳗竹生长受到柳杉、金钱松等大乔木遮阴等方面的影响,鳗竹植株变小,扩鞭受到抑制,现在面积减少。但在茶山林区、岭脚林区鳗竹丛仍然普遍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箬竹在茶山盆地小溪两边、茶山庵前后、月边护林点周围密布成片,生长旺盛。经人工造林,树木成林后,箬竹林逐渐减少,现在虽有踪迹,但大面积箬竹林已不存在,尚有的已成为林下植被。
  六、经济林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林场大力发展一批油茶、油桐、乌桕等“三籽”经济林,由于收入少效益差,逐渐放松管理。现有的零星油茶已成为林下植被,并无经济收入。柑橘的种植面积曾经不少,但随着红旗林区的划出而单独复建成场后,目前柑橘数量不多。林场经济林的主要树种是茶叶,茶叶面积1053亩,加上其他经济林304亩,占全场有林地面积的4.31%。茶叶主要分布在茶山林区,近年彭坑、岭脚、东仓林区有了新的发展。除人工栽培外,野生茶叶在各林区的灌木层中随处可见到。
  青岗类林、樟楠类林、槠栲类林、山地矮林、灌木林丛多属天然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主要由封山育林形成的,其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特别是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功能,人工林是无法比拟的,因此,近年来林场加大了保护力度,合理经营天然林,采取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资源,尤其是在立地条件差,难以造林的岩头山和陡坡形成了现有的天然次生林。茶山林场现有天然次生林面积14322亩,占山地总面积的41.81%。高山陡坡、大小溪流的源头周围均有天然次生林的存在,对保护水土和水源涵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下游的力洋水库、西林水库、胡陈港水库的蓄水和宁海东部农田灌溉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人工用材林各林区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7838亩,蓄积量103520立方米,占全场总面积的50.52%和总蓄积的86.58%。林内层次明显,林相整齐。20世纪60年代人工营造的黑松,幼林长势很好,到70~80年代,黑松大面积发病枯死,90年代后马尾松遭受松材线虫病侵害,大面积的松树发病枯死,全部被清除。在原黑松枯死的山上进行林地改造,种上了大批的柳杉、柏木混交林。对受松材线虫侵害枯死的马尾松进行砍伐清除、集中处理,并对山地进行封山育林,成为林场部分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柳杉、杉木、柏树、金钱松等为主。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