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貌
分类号: P942.3
页数: 5
页码: 19-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林场境内的茶山属于天台山脉中段,山体广阔,有大小山峰50余座,主峰磨注峰海拔872.6米。林场山地广阔,茶山水系发达,有桃花溪、彭坑、百丈水等溪流,为下游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土壤分为红壤和黄壤二类,适宜林木生长。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地貌

内容

山脉
  林场境内大小山峰50余座,归总茶山。茶山山体属天台山脉中段。浙江中支仙霞岭山脉向东北延伸为大盘山,大盘山向东北延伸为天台山,天台山一分支向西北蜿蜒进入宁海境内,经马岙望海岗、龙宫太阳山、黄坛香山、宁海城中至铜岭岗向东延伸构成茶山。茶山又名香茶山,有香茶穿城山脉之称。天台山—茶山山脉是白溪与凫溪的分水岭,茶山主峰磨注峰(旧称大磨注),海拔872.6米,为宁海东北境内大山高峰之最,又是宁海的四大名峰之一。最低海拔(场部驻地)茶山岭脚95米,相对高度778米,坡度一般在25°~45°之间,属低中山、丘陵地形。茶山主峰磨注峰向东经小磨注、南峰岗,折北往七姐妹崖又向东延伸至五鹰峰(五额头)、墩台山,势下而起平窑山、郑公山;由七姐妹崖向北延伸经月边、长垄岗、东搬山(海拔810.8米)至炭山到象山入东海;茶山主峰磨注峰经南峰岗向东南直下小麦子地、岭脚,到力洋结局;磨注峰向南直至彭坑。茶山,又名盖苍山,峙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据台州宋嘉定府志《嘉定赤城志》记载:“茶山濒大海,绝顶睇诸岛溆,纷若棋布,以其地产茶,故名。”宁海民间传说茶山为东海五座仙山之一,流传着许多茶山的故事,茶山龙的传说,茶山茶的来历,茶山庵的起源等(详见丛录)。
  山地
  林场山地广阔,面积35306亩,(据2007年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数字)由于降水较丰富,溪流水系发达,山地切割较深,造成地貌比较破碎,坡度普遍较大。
  丘陵、低山 根据宁波市林业科学研究所1990年对茶山林场的实地勘查,海拔200~500米的丘陵面积15646亩,占山地面积的44.3%,主要分布在彭坑林区和岭脚林区,500~800米的低山山地面积19523亩,占山地面积的55.3%,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137亩,占山地面积的0.4%,主要分布在东仓林区和茶山林区。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面积857亩,占山地面积的2.5%,斜坡在16°~25°的山地面积12090亩,占山地面积的35.3%,陡坡在26°~35°的山地面积17502亩,占山地面积的51.1%,坡度在36。以上的山地面积为3802亩,占山地面积的11.1%。林场境内地形复杂起伏多,孤山四面迎风,坡度陡斜。这些特殊的丘陵、低山地形地貌主要受海洋性气候的长期影响而逐步形成。
  盆地、谷地 茶山主峰磨注峰折北经南峰岗、七姐妹崖,向东北延伸庵后岗、青岩头绕了一个大圈,在中间形成一个山顶盆地,面积千亩有余,盆地泉眼多,水源足,湿地面积占半数,并且土层厚,水草丰富,为茶山林区驻地。通过改造,盆地四周辟为茶园,湿地改建水库,由于地处大山之上,又称“云顶天池”,经开发,建成“云顶山庄”景点。重山之间,有宽狭不等的岭脚、彭坑等谷地。面积较大的岭脚谷地辟为岭脚林区和场部驻地,面积较小的彭坑谷地辟为彭坑林区驻地。
  水系
  茶山水系发达,溪流众多。据《宁海县志》(1993年版)记载,全县流域10平方公里以上的独立河流有14条,其中5条河流源自茶山,占全县14条独立河流水源的35.7%。力洋溪的上游是桃花溪,茶院溪的上游为彭坑,中堡溪的上游是岩洞坑,西仓溪的上游为炭山,汶溪的上游是茶山盆地的天池、百丈水。茶山林场境内较大的溪流有桃花溪、彭坑、百丈水,还有竹腰坑、田湾坑等小溪和云顶天池,除田湾坑注入桃花溪外,其余均独流成河。由于林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水源充足,这些溪流长流不息,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力洋水库、胡陈港水库、西林水库和涨坑水库,为下游6个乡镇、街道10余万名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桃花溪 桃花溪原名桃花坑,又名桃湖坑,为林场境内第一大溪,源自茶山北峰月边大湾入黑龙潭,斗折蛇行,顺流而下,经南向岭脚、力洋孔,汇入力洋水库,出沥水大溪(力洋溪),复往南流至毛屿港会合三门湾,汇入东海,全长14.5公里。支流有西滴水、南腰坑、田湾坑,其中,田湾坑在岭脚会合。桃花溪流量较大,常年不息,水质清净可直接饮用,流域中自然风景点密集,是桃花溪(省级)森林公园的中枢地带。
  彭坑 彭坑源自茶山大磨注,向南直下寺湾经彭坑林区驻地,再由南折西,流经落塘、泥树崀注入西林水库,出水库向东南顺茶院溪汇合毛屿港,到三门湾入海,全长18.5公里。彭坑为场内的第二大溪流,流域面积较大。流域内多常绿阔叶林、竹林,自然生态平衡,水源涵养充分,水流清澈,基本无泥沙,水质优良。
  云顶天池、百丈水 云顶天池与百丈水同为一条水系,上游为云顶天池。云顶天池原称茶山上、下水库,供发电用水。2007年,东海云顶旅游区建成后,上水库通过周边砌坎修整和绿化,下水库通过改造加固,蓄水量增加,湖面增宽。两个湖面积为8800平方米。成为一大景点,供游客观赏游玩,改称“云顶天池”。天池源自茶山盆地四周泉水汇成,一年四季不干不涸,即使在大旱年份也从不断流。天池出水直下百丈水瀑布,经中百丈水和下百丈水,向西流经龙潭、储家、双林慈云佛学院、铁界吴村,顺汶溪向北折东注黄墩港,再流经象山港入东海。云顶天池、百丈水,水资源丰富,水头落差高,蕴藏着蓄能发电的潜力,有关部门已做勘测概算,计划兴建抽水蓄能电站。该流域地形险峻,自然景观奇特,开发前景远大。百丈水流域全长12公里,水资源丰富,是桥头胡镇生活生产用水的主源头。
  岩洞坑 岩洞坑源自炭山,经岩洞过岙里王,入赖家流汇入中堡溪,过四十八洞桥注入胡陈港水库,直出五屿门奔向三门湾到东海,流域全长14公里。在20世纪60年代,岩洞坑因流域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冲击造成中堡溪溪床淤积,给沿岸人民带来不少灾害,中堡溪溪面只见卵石不见流水。后经林场多年植树造林和中堡溪流域改造,目前状况大有改善。
  竹腰坑 竹腰坑源出茶山庵后岗,向东北经竹腰过涨坑村,出大佳何入象山港,溪流短,流域面积少,但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高,水流不断,为下游的大佳何镇以及涨坑村等千户居民供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土壤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工作暂行分类方案》标准,茶山林场土壤分红壤和黄壤二类。
  红壤土类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14454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2.20%。红壤多由流纹岩、砂岩、页岩、凝灰岩、花岗岩等及第四纪红色黏土残积物风化体,在亚热带气候长期作用下发育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除茶山山顶盆地外,坡地红壤地一般厚度在30~7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为4.0~5.5,质地以黏壤土与壤质黏土为主,阳离子交换量小于30~35毫克当量/100克黏土,除饱和红壤外,盐基饱和度小于35%。因红壤的成土母质及其生产植被等差异,其肥力不一,比较适宜酸性林木生长。
  黄壤土类 黄壤分界线在海拔500米以上,面积19797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7.80%。黄壤母质多为酸性火成岩的风化残坡体,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为主植被与湿热的山地气候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成。一般以沙质黏壤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反应。淋溶较强,胡富比、盐基饱和度等均较红壤略高,脱硅富铝作用较红壤差。由于成土环境较阴湿,土体中氧化铁水化程度高,土壤(B)层呈黄色或棕黄色,以令化合水的针铁矿和多水氧化铁为主,及较多黏土中矿物的蛭石、多水高岭土、水云母、之水铝石等特点,区别于红壤。在低、中山山地的山脊或山峰,植被以禾本科草丛为主,间有灌丛,表层为松厚而无结构的香灰土,矿化程度较低。黄壤表层有机质积累较多,含量多大于5%,全氮含量高,磷钾比较丰富,是自然肥力较高的林业土壤。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