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3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12
页码: 1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然环境多样,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盆地和谷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但也会遭遇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自然环境

内容

茶山林场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处宁海县东北部,东经121°33′~121°37′,北纬29°21′~29°25′,东临象山县尖岭头,南至茶院、力洋,西连桥头胡,北接大佳何,毗邻6个乡镇、街道,连接30多个村庄。东西相距16公里,南北跨度6公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距宁海县城跃龙街道36公里,距宁波市区112公里。
  场部坐落茶山岭脚,场以山冠名,故称茶山林场,林场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并有若干山谷盆地。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水系发达,溪流纵横,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夏多雾露,夏季多台风,冬天多冰雪和霜冻。
  第一节 地貌
  山脉
  林场境内大小山峰50余座,归总茶山。茶山山体属天台山脉中段。浙江中支仙霞岭山脉向东北延伸为大盘山,大盘山向东北延伸为天台山,天台山一分支向西北蜿蜒进入宁海境内,经马岙望海岗、龙宫太阳山、黄坛香山、宁海城中至铜岭岗向东延伸构成茶山。茶山又名香茶山,有香茶穿城山脉之称。天台山—茶山山脉是白溪与凫溪的分水岭,茶山主峰磨注峰(旧称大磨注),海拔872.6米,为宁海东北境内大山高峰之最,又是宁海的四大名峰之一。最低海拔(场部驻地)茶山岭脚95米,相对高度778米,坡度一般在25°~45°之间,属低中山、丘陵地形。茶山主峰磨注峰向东经小磨注、南峰岗,折北往七姐妹崖又向东延伸至五鹰峰(五额头)、墩台山,势下而起平窑山、郑公山;由七姐妹崖向北延伸经月边、长垄岗、东搬山(海拔810.8米)至炭山到象山入东海;茶山主峰磨注峰经南峰岗向东南直下小麦子地、岭脚,到力洋结局;磨注峰向南直至彭坑。茶山,又名盖苍山,峙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据台州宋嘉定府志《嘉定赤城志》记载:“茶山濒大海,绝顶睇诸岛溆,纷若棋布,以其地产茶,故名。”宁海民间传说茶山为东海五座仙山之一,流传着许多茶山的故事,茶山龙的传说,茶山茶的来历,茶山庵的起源等(详见丛录)。
  山地
  林场山地广阔,面积35306亩,(据2007年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数字)由于降水较丰富,溪流水系发达,山地切割较深,造成地貌比较破碎,坡度普遍较大。
  丘陵、低山 根据宁波市林业科学研究所1990年对茶山林场的实地勘查,海拔200~500米的丘陵面积15646亩,占山地面积的44.3%,主要分布在彭坑林区和岭脚林区,500~800米的低山山地面积19523亩,占山地面积的55.3%,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137亩,占山地面积的0.4%,主要分布在东仓林区和茶山林区。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面积857亩,占山地面积的2.5%,斜坡在16°~25°的山地面积12090亩,占山地面积的35.3%,陡坡在26°~35°的山地面积17502亩,占山地面积的51.1%,坡度在36。以上的山地面积为3802亩,占山地面积的11.1%。林场境内地形复杂起伏多,孤山四面迎风,坡度陡斜。这些特殊的丘陵、低山地形地貌主要受海洋性气候的长期影响而逐步形成。
  盆地、谷地 茶山主峰磨注峰折北经南峰岗、七姐妹崖,向东北延伸庵后岗、青岩头绕了一个大圈,在中间形成一个山顶盆地,面积千亩有余,盆地泉眼多,水源足,湿地面积占半数,并且土层厚,水草丰富,为茶山林区驻地。通过改造,盆地四周辟为茶园,湿地改建水库,由于地处大山之上,又称“云顶天池”,经开发,建成“云顶山庄”景点。重山之间,有宽狭不等的岭脚、彭坑等谷地。面积较大的岭脚谷地辟为岭脚林区和场部驻地,面积较小的彭坑谷地辟为彭坑林区驻地。
  水系
  茶山水系发达,溪流众多。据《宁海县志》(1993年版)记载,全县流域10平方公里以上的独立河流有14条,其中5条河流源自茶山,占全县14条独立河流水源的35.7%。力洋溪的上游是桃花溪,茶院溪的上游为彭坑,中堡溪的上游是岩洞坑,西仓溪的上游为炭山,汶溪的上游是茶山盆地的天池、百丈水。茶山林场境内较大的溪流有桃花溪、彭坑、百丈水,还有竹腰坑、田湾坑等小溪和云顶天池,除田湾坑注入桃花溪外,其余均独流成河。由于林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水源充足,这些溪流长流不息,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力洋水库、胡陈港水库、西林水库和涨坑水库,为下游6个乡镇、街道10余万名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桃花溪 桃花溪原名桃花坑,又名桃湖坑,为林场境内第一大溪,源自茶山北峰月边大湾入黑龙潭,斗折蛇行,顺流而下,经南向岭脚、力洋孔,汇入力洋水库,出沥水大溪(力洋溪),复往南流至毛屿港会合三门湾,汇入东海,全长14.5公里。支流有西滴水、南腰坑、田湾坑,其中,田湾坑在岭脚会合。桃花溪流量较大,常年不息,水质清净可直接饮用,流域中自然风景点密集,是桃花溪(省级)森林公园的中枢地带。
  彭坑 彭坑源自茶山大磨注,向南直下寺湾经彭坑林区驻地,再由南折西,流经落塘、泥树崀注入西林水库,出水库向东南顺茶院溪汇合毛屿港,到三门湾入海,全长18.5公里。彭坑为场内的第二大溪流,流域面积较大。流域内多常绿阔叶林、竹林,自然生态平衡,水源涵养充分,水流清澈,基本无泥沙,水质优良。
  云顶天池、百丈水 云顶天池与百丈水同为一条水系,上游为云顶天池。云顶天池原称茶山上、下水库,供发电用水。2007年,东海云顶旅游区建成后,上水库通过周边砌坎修整和绿化,下水库通过改造加固,蓄水量增加,湖面增宽。两个湖面积为8800平方米。成为一大景点,供游客观赏游玩,改称“云顶天池”。天池源自茶山盆地四周泉水汇成,一年四季不干不涸,即使在大旱年份也从不断流。天池出水直下百丈水瀑布,经中百丈水和下百丈水,向西流经龙潭、储家、双林慈云佛学院、铁界吴村,顺汶溪向北折东注黄墩港,再流经象山港入东海。云顶天池、百丈水,水资源丰富,水头落差高,蕴藏着蓄能发电的潜力,有关部门已做勘测概算,计划兴建抽水蓄能电站。该流域地形险峻,自然景观奇特,开发前景远大。百丈水流域全长12公里,水资源丰富,是桥头胡镇生活生产用水的主源头。
  岩洞坑 岩洞坑源自炭山,经岩洞过岙里王,入赖家流汇入中堡溪,过四十八洞桥注入胡陈港水库,直出五屿门奔向三门湾到东海,流域全长14公里。在20世纪60年代,岩洞坑因流域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冲击造成中堡溪溪床淤积,给沿岸人民带来不少灾害,中堡溪溪面只见卵石不见流水。后经林场多年植树造林和中堡溪流域改造,目前状况大有改善。
  竹腰坑 竹腰坑源出茶山庵后岗,向东北经竹腰过涨坑村,出大佳何入象山港,溪流短,流域面积少,但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高,水流不断,为下游的大佳何镇以及涨坑村等千户居民供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土壤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工作暂行分类方案》标准,茶山林场土壤分红壤和黄壤二类。
  红壤土类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14454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2.20%。红壤多由流纹岩、砂岩、页岩、凝灰岩、花岗岩等及第四纪红色黏土残积物风化体,在亚热带气候长期作用下发育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除茶山山顶盆地外,坡地红壤地一般厚度在30~7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为4.0~5.5,质地以黏壤土与壤质黏土为主,阳离子交换量小于30~35毫克当量/100克黏土,除饱和红壤外,盐基饱和度小于35%。因红壤的成土母质及其生产植被等差异,其肥力不一,比较适宜酸性林木生长。
  黄壤土类 黄壤分界线在海拔500米以上,面积19797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7.80%。黄壤母质多为酸性火成岩的风化残坡体,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为主植被与湿热的山地气候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成。一般以沙质黏壤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反应。淋溶较强,胡富比、盐基饱和度等均较红壤略高,脱硅富铝作用较红壤差。由于成土环境较阴湿,土体中氧化铁水化程度高,土壤(B)层呈黄色或棕黄色,以令化合水的针铁矿和多水氧化铁为主,及较多黏土中矿物的蛭石、多水高岭土、水云母、之水铝石等特点,区别于红壤。在低、中山山地的山脊或山峰,植被以禾本科草丛为主,间有灌丛,表层为松厚而无结构的香灰土,矿化程度较低。黄壤表层有机质积累较多,含量多大于5%,全氮含量高,磷钾比较丰富,是自然肥力较高的林业土壤。
  第二节 气候
  林场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适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水组合较好。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受地貌组合的影响,年际、季节差异变化较大。气候总体上有利于林木生长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台风、冰雪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季
  茶山气候总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表现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
  春季,始于3月第六候,终于6月第二候,历时75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个阶段。初春,从3月27日至4月26日,31天。仲春,从4月27日至5月23日,27天。季春,从5月24日至6月9日,17天,本季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北进,交替激荡,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增热,气温波伏上升,天气变化多端,常出现低温阴雨或倒春寒和晚霜,有“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和“一日脱赤膊,三日头冻缩”的气候谚语。
  夏季,始于6月第二候,终于9月第五候,历时105天。分初夏、仲夏、季夏3个阶段。初夏,从6月10日至7月10日,31天。仲夏,从7月11日至8月24日,45天。季夏,从8月25日至9月22日,29天。本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冷空气北退,夏季风占绝对优势,多东南风,常出现高温、干旱或雷暴雨天气,亦是台风影响最频繁季节,有“小暑南风十八潮,晒得南山竹也叫”和台风过境“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等气候谚语。
  秋季,始于9月第五候,终于11月第五候,历时62天。分初秋、仲秋、季秋3个阶段。初秋,从9月23日至10月15日,23天。仲秋,从10月16日至11月4日,20天。季秋,从11月5日至11月23日,19天。本季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南移,大陆冷高压已基本形成并渐增南下,与减退的暖湿气流交锋,气温波伏下降,有“一番秋雨一番寒”的气候谚语。季秋阶段,天高气爽,晴朗回暖,俗称“十月小阳春”。
  冬季,始于11月第五候,终于次年3月第六候,历时123天。分初冬、隆冬2个阶段。初冬,从11月24日至12月27日,34天。隆冬,从12月28日至次年3月26日,89天。本季气候主要受北方干冷极地、大陆气团的季风所控制,冷空气不断南下,北风盛行,气温下降,常出现雨、雪、霜冻。冬至后气候变冷,有“头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廿七,檐前挂笔”之谚语。
  气温
  林场在茶山庵、南峰岗和岭脚相继建立气象哨以来,历年(1957~2008年)记录的气象资料综合表明,年平均气温14.1℃。据南峰岗海拔630米的气象哨观察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3.2℃,1月份平均气温1.6℃,7月份平均气温24.5℃,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年极端最低气温﹣10.7℃,出现于1958年1月11~16日。据设在岭脚海拔95米的气象哨观察资料,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4.1℃,由此可见,在海拔高度越高的山区气温越低,温差越大,从南峰岗的630米到岭脚的95米,相差535米,630米最低气温﹣10.7℃,95米最低气温﹣4.1℃相差6.6℃,气温垂直递减每百米1.23℃。《宁海县志》记载,1957~1986年茶山云峰庵年均气温13.5℃,20世纪90年代以后,茶山地区年均气温上升0.9℃。
  日照
  林场年日照时数在1900个小时上下。1967年因阳光普照久旱无雨,日照时数近2200个小时,1975年因阴雨绵绵,春雨连梅雨,日照时间不到1600个小时。日照时数随季节变化,一年中自12月份的“大雪”至次年“立春”,日照时数最少;从5月份的“立夏”开始至8月份的“处暑”,日照时数最多。山岗、阳面林地日照时数多,山谷、沟壑、阴面林地日照时数少。风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春季风向不稳定,夏季盛东到东南风,秋冬季偏北风较多,全年以海洋性东南风居多,年平均风速4~6米/秒,茶山山顶盆地最高风速可达7米/秒。春夏有雷雨大风,夏秋季有台风,冬季有寒潮,山顶盆地全年70多天时间有大风,冬季大风常伴冷空气南下,夏季大风(台风)常带来暴雨。
  霜
  明霜(不冻之霜)最早出现在11月中旬,晚霜出现在翌年4月,集中在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现,终霜一般在4月中旬。600米以上的山区,尤其是茶山林区的山顶盆地,初霜出现和晚霜终止与600米以下的林地相比,一般前后时差为30天,早15天见霜,晚15天终霜,无霜期210天,有霜期155天。600米以下山区无霜期240天,有霜期125天。
  雨
  据《宁海县志》记载:“1957~1986年,茶山年平均降水为1622.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5%,茶山地区每年3~6月为第一个雨季,其中3~4月下雨称春雨,降水量平均在310~4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9%~27%;5~6月下雨称梅雨,是全年的丰水期,降水量平均在480~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40%;7~8月,高温少雨蒸发量大,如无台风,降水量在350~460毫米以下,占全年降水量的21%~28%,遇到台风和强台风则暴雨、大暴雨倾注成灾。1956年“8·1”台风灾害,24小时降雨291毫米,1974年5月1日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为277.2毫米。9月秋高气爽,秋雨不多,降水极少,10月以后至翌年2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为冬季干旱,特殊年份也冬雨连绵,但雨量一般在300毫米左右。
  雪
  降雪平均初日在12月上旬或中旬。于3月中、下旬止,最迟至4月中旬。降雪日数一般在9天内。积雪日数平均7.4天,最多15天,最少0天,特殊年份除外。雪压5帕斯卡左右。茶山山顶盆地较为严重。年降雪日数一般在20~30天,年积雪日数平均20~40天,如1976年雪加冰冻43天不融化。
  雾
  茶山峙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直接受海洋季风吹袭,林地湿度较高,加之日照充分,水分蒸发量大,境内常云雾缭绕,尤其是茶山山顶盆地瞬间起雾现象常见,有时浓雾密布,百步之外难以看清物体,犹如黄山之云海。茶山之雾除秋季外,其余三季经常出现,最常见的为晚雾。当夜幕降临之际,晚雾随即出现,浓雾瞬间密布笼罩整个盆地,伸手不见五指,持续到翌日八九点钟逐步消散。由于茶山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冬季,雾凇常现,茶山雾凇是一大气象景观。
  第三节 气象灾害
  林场境内受北方冷风和东南海洋季风影响,气象复杂多变,灾异频繁。春季有低温、霜冻和连续阴雨;夏秋常有台风暴雨、高温和伏旱,有时还有冰雹;秋末有低湿、阴雨;冬季有寒潮侵袭,大雪冰冻或严寒。
  台风暴雨
  台风多出现7~9月之间,台风季节常伴暴雨,台风暴雨给林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有时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1956~2008年,招致林场重大损失的台风暴雨有10次之多。1956年8月1日,12号强台风在宁波象山县石浦登陆,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最大风速65米/秒,气压923毫帕,日最大雨量195毫米。1974年8月21日,13号强台风在台州三门县登陆,最大风速30米/秒,过雨量400毫米。1987年8月7日7号台风,风力9~10级,雨量239毫米。1988年7月30日,宁海县普降特大暴雨,24小时内雨量达到200~550毫米,暴雨中心在宁海西部地区,茶山雨量129毫米。1990年8月31日,15号台风造成1人伤亡,倒毁房屋5间等经济损失12.4万元。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在台州温岭县登陆,沿海最大风力10~11级,过雨量325毫米,正值天文大潮汛,“风雨潮”叠加,冲击堤坝,毁坏公路,房屋倒塌,电信中断,经济损失达111.92万元。2005年8月7日,9号“麦莎”台风在玉环登陆,茶山雨量达257毫米,风力大于12级,台风造成经济损失104万元。
  大雪、冰雹
  1978年2月22日,林场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雹灾害,夜晚响雷后接着下了冰雹,颗粒似蚕豆一般大,下雹1小时,平地积雹达7~10厘米。自23~25日连续3天,气温下降至﹣7℃。25日夜紧接着下了一场大雪,冰雹上加雪,越积越厚,积雪厚达1米有余,给林场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带来极大困难,造成很大经济损失。2008年1月15日,林场出现罕见的严重冰冻,25日后又连下大雪,持续时间半个多月,自建场来遭遇最为严重的自然冰冻灾害。此次冰冻灾害使5公里的高压电线中断,电杆冰冻断裂,茶山林区断电120天,电信中断,持续4个月无法通话。部分林木、毛竹因积雪时间长,负压重而被折断,林木损失蓄积量达2.2万立方米,毛竹损失5.2万株,直接经济损失53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