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宁海县茶山林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宁海县茶山林场
分类号: F325.1
页数: 11
页码: 6-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年宁海县茶山林场建立,经历多次名称和管辖范围变更,现名为宁海县茶山林场,管辖山林面积34251亩。林场组织机构历经变迁,现设“一室二科”,场部位于岭脚,办公条件有所改善。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管理概况

内容

1958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整风整编办公室、浙江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1958〕浙编字第664号)文件批准建立宁海县茶山林场。场部由茶山庵迁往彭坑,并接管原茶山并入岭峧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所有土地、林木和财产,孔万春为茶山林场负责人。
  9月,东仓公社和力洋公社派熟悉地情,有一定林业生产经验的农民韩和根、胡家荣、夏志洪、国荣祥、叶亦养、赖在炉、赖其苗、叶定翻等10人来茶山支援林场建设。
  1958年10月,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场名由此改为象山县茶山林场。出于管理上的方便,1959年2月,场部由彭坑迁往东仓林区(灵峰寺)。1961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宁海县建制,林场随之复名“宁海县茶山林场”,场部又从灵峰寺迁至岭脚办公。之后,场部办公地点未变。
  管辖范围变化
  建场后,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茶山林场建成10万亩以上的中型国有林场。为此,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周边社队以自愿无偿等形式划出荒山(茅草山和疏林山)归茶山林场经营。
  1958年9月,彭坑、岭脚等自然村并入林场,所属山林田地一并归林场所有,村民按当时的政策落实待遇。1958年底,林场管辖的山林面积为10.38万亩,此时,林场管辖的山林,面积最多,范围最广。1961年的“四固定”政策调整农村体制,其间划归周边社队、集体山林面积40374亩。1963~1966年,毗邻社、队的297亩插花山经调换和兑现后划归林场所有。1963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期间,陆续划归周边社、队集体的山林面积15065亩。1973年划给国有宁海县五山林场10758亩。1976年,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复建,林场划出面积656亩。经过7次区域调整,共划出山林面积69549亩。1982年,县政府部署开展“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通过“三定”工作的核实,确认茶山林场山林面积为34251亩,并对每一处山界定了四至,明确了权属,并登记造册、颁发了山林权证。
  组织机构变迁
  林场的党政组织机构设党支部和场部。党支部负责管理党务、人事、宣传教育等工作。场部下设课(科)、室、林区、厂、站,林区在场部领导下,指挥协调、组织辖区内林业生产。
  1958年6月10日,林场筹建,但尚未正式成立。1958年6月筹建时,置东仓、团结、岭脚、炭山、茶山和龙潭6个林业分区进行管理。1959~1960年,林场设8个林区、1个生产队,具体为茶山、彭坑、酱塘、桃花坑、岭脚、岭峧、岙里王、双峰8个林区和跃龙山生产队,各林区下设林业队。1963~1964年,调整为6个林区,保留茶山、彭坑、岭脚、双峰4个林区和跃龙生产队,新增设东仓、白莲寺2个林区。原岭峧、岙里王林区同东仓林区合并,原桃花坑林区同岭脚林区合并,原酱塘林区同彭坑林区合并。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旧立新,要求更名林区、生产队的名称,除茶山林区和双峰林区未更名外,其余林区、生产队都改变了称呼,彭坑林区改称红卫林区,东仓林区改称东风林区,白莲寺林区改称为红旗林区,岭脚林区改称为新建林区,跃龙山生产队改称为跃进生产队。1973年9月,双峰林区从茶山林场划出,并入五山林场。1976年4月,一市白莲寺柑橘场复建后,改称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1969年10月,宁海因新建电厂,需要址地,县革委会将跃龙山划拔给电厂,包括职工胡美根、李小章、董善递等3名职工。1977年,建立县城镇园林管理站,原茶山林场跃龙山土地、房屋等建筑物划给县园林站,其3名职工留在电厂。跃龙山作为宁海县城关风景点,供群众游览。1978年3月,留下的4个林区重新恢复原名,至今仍称茶山林区、彭坑林区、岭脚林区、东仓林区。
  1978年改革开放后,林场从搞活经济增加收入考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下,加快多种经营步伐,扩大了木材加工厂,改建茶叶加工厂,新建了上海茶山木器厂、服装厂、水电站、林机修配厂、无机化工有限公司、车木厂、工艺美术厂、大理石面电话机架厂,开发叶蜡石矿,还在宁海城关、力洋、宁波北仑设立木材、建材经营部。2005年,茶山桃花溪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林场以此为依托成立宁海县东海云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茶厂、水电站、东海云顶旅游公司稳步发展。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场的党政组织受到冲击,场领导受到批判、被“靠边站”,秩序混乱。1967年8月,根据中央大型工矿、企业进驻“军宣队”,抓革命、促生产,林场成立了以基干民兵连长为领导的生产指挥小组,负责林场的日常工作和林业的经营生产。1968年7月,成立了林场革命委员会筹建小组,根据“三结合”的原则,8月由革命领导干部、民兵代表、革命造反派代表组成场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负责管理林场的各项工作。1974年,恢复党组织,健全场党支部工作机制,党务工作正常运转。1980年,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场长负责制。群团组织自建场后逐步建立,1958年,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62年建立了工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群团组织受到冲击,各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随着场党政机构的恢复和工作机制的健全,群团组织活动也随之恢复。1985年宁海县政府行文,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场长负责制。现在,林场的党、政组织健全,现有正式中共党员30名。
  1958~1976年,场部没有设立明确的科室,内务日常工作统一由会计负责,各林区配备专业技术员、林业生产统计员和卫生保健员等。1977年开始,场内设机构为“一室二课”,即办公室、生产课、财务课。1984~1993年,内设机构为“一室三课”,即办公室、政工课、生产技术与财务课、供销总务课。1993~1999年,场内设机构改为“一室四科”,即办公室、人事保卫科、生产技术科、财务科、供贸科。1999年至今,内设机构精简为“一室二科”,即办公室、生产调拨科、财务科。
  至今,场部仍置岭脚。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场部办公条件自1977年后有所改善,从原来的石砌平房改造为新建的三层楼房。现在,场部办公楼是在原茶厂用房的基础上改造的,用房面积达到523平方米,其中办公室12间,会议室2间(76平方米),办公设施逐步添置和更新,连接了程控电话与宽带,2000年后开通无线电话,配置电脑12台,传真机4台,复印机3台。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