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海茶山垦荒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宁海茶山垦荒队
分类号: F325.1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宁波专区组织知识青年到宁海茶山垦荒造林,成立垦荒队,后转为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垦荒队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1954年,宁波专区依据国家计划,决定区内各县建办若干个林场。宁海县宜林荒山面积多,开发前景广阔,专区林业部门在了解情况后,认为宁海县茶山具有开办林场的基础。是年冬,专区号召,宁波城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当时在回乡务农知识青年邢燕子精神鼓舞下,广大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加。1955年9月初,专区行署从宁波报名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了150名,通过体检,组建队伍,去宁海县茶山垦荒造林。行前,专区林业和劳动部门在宁波西门郎官巷居委会组织队员学习培训3天。1955年10月3日,150名知识青年于宁波海曙区广场集合,在市劳动局赵诗谊、舒锡桂2位干部的带领下,各人自带铺盖行李,手执“开垦荒山,绿化造林”的红旗,分别乘坐5辆大客车,从宁波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宁海县梅林。梅林区公所接待了这批知识青年。午后,他们继续行进,下午5时到达茶山山下的涨坑村。村里招待晚饭,夜宿各家农户。10月4日早饭后,村民引路,各人肩挑行李步行登山,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到达茶山。
  当时的茶山荒无人烟,山上茅草丛生,藤蔓荆棘遍地,山下沟壑纵横,乱石成堆。山上只有一座古庵,称“茶山庵”,又名“云峰庵”,有大殿1座,楼房5间,两厢平房8间,是一处破烂不堪的四合院。这里便是这批知识青年的驻地。带队领导将部分平房和楼房的两层分给男队员作宿舍,其中18位女队员住在楼房一层,其余部分队员住新搭的茅棚。大家在茅棚里用毛竹搭成上下两层的床铺,以稻草为垫,作为职工寝室。大殿办食堂,小部分平房为办公室,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不久垦荒队正式成立。垦荒队以山为名,称宁海茶山垦荒队。当地政府派李乾宽担任指导员,吴加新任队长。垦荒队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以吹哨子指挥出勤、用餐、休息,时间分明,管理严格。垦荒队安顿后,立即投入生产。10月5日,当地公社派叶亦西、叶显权等8位老农民作为师傅,指导全体队员上山开垦荒山,除冰天雪地等特殊天气外,没有休息时间。尽管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但队员们的精神饱满,干劲充足,垦荒效率很高。不到一年时间,垦荒造地500亩,种番薯、洋芋301亩,水稻、玉米等30亩,同时还饲养牛羊515头,猪57只。
  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茶山垦荒队的组织机构已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4月,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撤销宁海茶山垦荒队,成立宁海县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