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置场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2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置场沿革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4
页码: 3-16
摘要: 置场沿革
关键词: 宁海县 茶山林场 沿革

内容

1955年10月,宁波专区组织150名知识青年,到宁海县茶山,成立垦荒队,开发荒山,植树造林。1956年垦荒队改建为宁海县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后于1958年建立国营宁海县茶山林场,至2008已经历了54年。50多年来,茶山林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节 宁海茶山垦荒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1954年,宁波专区依据国家计划,决定区内各县建办若干个林场。宁海县宜林荒山面积多,开发前景广阔,专区林业部门在了解情况后,认为宁海县茶山具有开办林场的基础。是年冬,专区号召,宁波城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当时在回乡务农知识青年邢燕子精神鼓舞下,广大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加。1955年9月初,专区行署从宁波报名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了150名,通过体检,组建队伍,去宁海县茶山垦荒造林。行前,专区林业和劳动部门在宁波西门郎官巷居委会组织队员学习培训3天。1955年10月3日,150名知识青年于宁波海曙区广场集合,在市劳动局赵诗谊、舒锡桂2位干部的带领下,各人自带铺盖行李,手执“开垦荒山,绿化造林”的红旗,分别乘坐5辆大客车,从宁波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宁海县梅林。梅林区公所接待了这批知识青年。午后,他们继续行进,下午5时到达茶山山下的涨坑村。村里招待晚饭,夜宿各家农户。10月4日早饭后,村民引路,各人肩挑行李步行登山,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到达茶山。
  当时的茶山荒无人烟,山上茅草丛生,藤蔓荆棘遍地,山下沟壑纵横,乱石成堆。山上只有一座古庵,称“茶山庵”,又名“云峰庵”,有大殿1座,楼房5间,两厢平房8间,是一处破烂不堪的四合院。这里便是这批知识青年的驻地。带队领导将部分平房和楼房的两层分给男队员作宿舍,其中18位女队员住在楼房一层,其余部分队员住新搭的茅棚。大家在茅棚里用毛竹搭成上下两层的床铺,以稻草为垫,作为职工寝室。大殿办食堂,小部分平房为办公室,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不久垦荒队正式成立。垦荒队以山为名,称宁海茶山垦荒队。当地政府派李乾宽担任指导员,吴加新任队长。垦荒队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以吹哨子指挥出勤、用餐、休息,时间分明,管理严格。垦荒队安顿后,立即投入生产。10月5日,当地公社派叶亦西、叶显权等8位老农民作为师傅,指导全体队员上山开垦荒山,除冰天雪地等特殊天气外,没有休息时间。尽管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但队员们的精神饱满,干劲充足,垦荒效率很高。不到一年时间,垦荒造地500亩,种番薯、洋芋301亩,水稻、玉米等30亩,同时还饲养牛羊515头,猪57只。
  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茶山垦荒队的组织机构已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4月,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撤销宁海茶山垦荒队,成立宁海县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
  第二节 宁海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
  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经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社长、副社长。社长吴加新、副社长沈阿娥,合作社驻地仍为茶山庵。当时,合作社的干部职工人数达到180多人,配备熟悉当地地情、富有管理经验的干部与有治山经验的老农,主要力量仍是原垦荒队的队员。队员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生产技能得到提高。同时,也逐步适应了高山生活的自然环境,经过合作社运动的宣传教育,生产成效显著上升,社员在干部的带领下,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正当植树造林蓬勃开展,林业生产初显成效之际,1956年8月1日,12号台风(史称“8·1”台风)在象山县石浦附近登陆。是日晚上23时至翌日7时,风力达12级以上,最大风速65米/秒,气压923毫帕,宁海城关雨量达219毫米,日最大雨量195毫米。海潮猛涨,狂风直逼茶山,合作社驻地茶山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大殿屋顶部分吹翻,楼房严重损坏,新建的茅草棚夷为平地,树木连根拔起,水稻等农作物颗粒无收,开荒地被泥石流覆盖。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7406元。是夜,社员在暴风雨中惊恐度过。遭台风袭击后,茶山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对社员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1956年底,合作社领导向县农业生产合作部汇报,得到领导同意后,百余名社员依依不舍地惜别茶山,返回宁波,仅留下34人。12月,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并入岭峧村高级农业合作社,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从此取消。尽管茶山与岭峧两社合并,但原茶山合作社的人员越来越少。1957~1958年间,经受“8·1”台风冲击后的茶山人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自然环境中,战天斗地,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因为现有的职工中缺少林业技术人员,所以无法继续进行有效的林业生产和科学造林。1958年3月,浙江省林业厅派出省林业勘察队来茶山实地勘察调查,详细了解和掌握茶山的实际情况,是月,从余姚调来一位林业技术员鲍耕农到茶山指导林业生产,组织开展林业科技基础工作,这为后续建立国有茶山林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宁海县茶山林场
  1958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整风整编办公室、浙江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1958〕浙编字第664号)文件批准建立宁海县茶山林场。场部由茶山庵迁往彭坑,并接管原茶山并入岭峧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所有土地、林木和财产,孔万春为茶山林场负责人。
  9月,东仓公社和力洋公社派熟悉地情,有一定林业生产经验的农民韩和根、胡家荣、夏志洪、国荣祥、叶亦养、赖在炉、赖其苗、叶定翻等10人来茶山支援林场建设。
  1958年10月,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场名由此改为象山县茶山林场。出于管理上的方便,1959年2月,场部由彭坑迁往东仓林区(灵峰寺)。1961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宁海县建制,林场随之复名“宁海县茶山林场”,场部又从灵峰寺迁至岭脚办公。之后,场部办公地点未变。管辖范围变化
  建场后,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茶山林场建成10万亩以上的中型国有林场。为此,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周边社队以自愿无偿等形式划出荒山(茅草山和疏林山)归茶山林场经营。
  1958年9月,彭坑、岭脚等自然村并入林场,所属山林田地一并归林场所有,村民按当时的政策落实待遇。1958年底,林场管辖的山林面积为10.38万亩,此时,林场管辖的山林,面积最多,范围最广。1961年的“四固定”政策调整农村体制,其间划归周边社队、集体山林面积40374亩。1963~1966年,毗邻社、队的297亩插花山经调换和兑现后划归林场所有。1963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期间,陆续划归周边社、队集体的山林面积15065亩。1973年划给国有宁海县五山林场10758亩。1976年,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复建,林场划出面积656亩。经过7次区域调整,共划出山林面积69549亩。1982年,县政府部署开展“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通过“三定”工作的核实,确认茶山林场山林面积为34251亩,并对每一处山界定了四至,明确了权属,并登记造册、颁发了山林权证。
  组织机构变迁
  林场的党政组织机构设党支部和场部。党支部负责管理党务、人事、宣传教育等工作。场部下设课(科)、室、林区、厂、站,林区在场部领导下,指挥协调、组织辖区内林业生产。
  1958年6月10日,林场筹建,但尚未正式成立。1958年6月筹建时,置东仓、团结、岭脚、炭山、茶山和龙潭6个林业分区进行管理。1959~1960年,林场设8个林区、1个生产队,具体为茶山、彭坑、酱塘、桃花坑、岭脚、岭峧、岙里王、双峰8个林区和跃龙山生产队,各林区下设林业队。1963~1964年,调整为6个林区,保留茶山、彭坑、岭脚、双峰4个林区和跃龙生产队,新增设东仓、白莲寺2个林区。原岭峧、岙里王林区同东仓林区合并,原桃花坑林区同岭脚林区合并,原酱塘林区同彭坑林区合并。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旧立新,要求更名林区、生产队的名称,除茶山林区和双峰林区未更名外,其余林区、生产队都改变了称呼,彭坑林区改称红卫林区,东仓林区改称东风林区,白莲寺林区改称为红旗林区,岭脚林区改称为新建林区,跃龙山生产队改称为跃进生产队。1973年9月,双峰林区从茶山林场划出,并入五山林场。1976年4月,一市白莲寺柑橘场复建后,改称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1969年10月,宁海因新建电厂,需要址地,县革委会将跃龙山划拔给电厂,包括职工胡美根、李小章、董善递等3名职工。1977年,建立县城镇园林管理站,原茶山林场跃龙山土地、房屋等建筑物划给县园林站,其3名职工留在电厂。跃龙山作为宁海县城关风景点,供群众游览。1978年3月,留下的4个林区重新恢复原名,至今仍称茶山林区、彭坑林区、岭脚林区、东仓林区。
  1978年改革开放后,林场从搞活经济增加收入考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下,加快多种经营步伐,扩大了木材加工厂,改建茶叶加工厂,新建了上海茶山木器厂、服装厂、水电站、林机修配厂、无机化工有限公司、车木厂、工艺美术厂、大理石面电话机架厂,开发叶蜡石矿,还在宁海城关、力洋、宁波北仑设立木材、建材经营部。2005年,茶山桃花溪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林场以此为依托成立宁海县东海云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茶厂、水电站、东海云顶旅游公司稳步发展。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场的党政组织受到冲击,场领导受到批判、被“靠边站”,秩序混乱。1967年8月,根据中央大型工矿、企业进驻“军宣队”,抓革命、促生产,林场成立了以基干民兵连长为领导的生产指挥小组,负责林场的日常工作和林业的经营生产。1968年7月,成立了林场革命委员会筹建小组,根据“三结合”的原则,8月由革命领导干部、民兵代表、革命造反派代表组成场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负责管理林场的各项工作。1974年,恢复党组织,健全场党支部工作机制,党务工作正常运转。1980年,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场长负责制。群团组织自建场后逐步建立,1958年,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62年建立了工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群团组织受到冲击,各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随着场党政机构的恢复和工作机制的健全,群团组织活动也随之恢复。1985年宁海县政府行文,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场长负责制。现在,林场的党、政组织健全,现有正式中共党员30名。
  1958~1976年,场部没有设立明确的科室,内务日常工作统一由会计负责,各林区配备专业技术员、林业生产统计员和卫生保健员等。1977年开始,场内设机构为“一室二课”,即办公室、生产课、财务课。1984~1993年,内设机构为“一室三课”,即办公室、政工课、生产技术与财务课、供销总务课。1993~1999年,场内设机构改为“一室四科”,即办公室、人事保卫科、生产技术科、财务科、供贸科。1999年至今,内设机构精简为“一室二科”,即办公室、生产调拨科、财务科。
  至今,场部仍置岭脚。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场部办公条件自1977年后有所改善,从原来的石砌平房改造为新建的三层楼房。现在,场部办公楼是在原茶厂用房的基础上改造的,用房面积达到523平方米,其中办公室12间,会议室2间(76平方米),办公设施逐步添置和更新,连接了程控电话与宽带,2000年后开通无线电话,配置电脑12台,传真机4台,复印机3台。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