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72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326.275.5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茶山林场位于浙江宁海东北部,始建于1958年,面积23平方公里。其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宁波知识青年垦荒绿化。历经多次山林面积调整和领导变动,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林区及茶厂、水力发电站、旅游公司的综合性林场。
关键词: 宁海县 林场 概况

内容

茶山林场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处宁海东北部,北纬29°21′~29°25′,东经121°33′~121°37′之间。东临象山县尖岭头,南至茶院、力洋,西连桥头胡,北接大佳何,东西相距16公里,南北跨度6公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距宁海县城19公里,宁波市区55公里(均为径距)。
  1958年8月,经中共浙江省委整风整编办公室、浙江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建立浙江省宁海县茶山林场,至2008年,已满50周年。50年来,林场全体职工在绿化造林、保护森林、多种经营、基础建设、开发旅游、美化环境等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宁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1955年10月,宁波专区行署组织150名宁波知识青年到茶山垦荒绿化,史称宁海茶山垦荒队。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林业也面临重整山河,绿化家园的重任。垦荒队刚到茶山时,茶山一片荒凉,山上茅草丛生,荆棘遍地,乱石裸露,山下低洼沼泽,沟壑纵横,只有一座破旧不堪的茶山庵,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垦荒队既要解决生活问题,又要组织生产。一方面修整破庵、旧屋,作食堂、办公之用,多余房间用于职工住宿。但由于房屋面积有限,另有一部分队员只能搭茅棚住。在茅棚里用竹片搭成上下两层的床铺,垫以稻草,把队伍安顿下来。另一方面,组织生产,发动队员上山开荒,种植林木。由于缺乏林业知识,当地政府从附近农村抽调10名老农民指导垦荒队林业生产。至1956年,随着全国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茶山垦荒队历时6个月,便结束其历史使命。是年4月,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撤销茶山垦荒队,批准成立宁海县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该社成立之初驻地仍在茶山庵,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住的是破旧平房与茅草棚,草棚难避风雨,雨天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冬天寒风呼啸,钻心刺骨;粮食短缺,吃饭连粗杂粮也难保证;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用的是锄头柴刀。他们在艰难困苦面前,咬紧牙关,坚持一边开荒造林,一边利用林地套种粮食,解决口粮不足的困难。但天不逢时,8月1日,12号强台风在象山石浦登陆,正面袭击茶山。合作社驻地的旧屋、草棚被台风吹翻夷平,新种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农作物颗粒无收,开荒地也被泥石流覆盖,合作社社员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经县农业生产合作部的同意,百余名社员惜别茶山返回宁波,仅留下34人继续生产。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县农业生产合作部一边将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并入临近的岭峧村农业高级合作社,一边向上级请示,要求省林业厅派员调查,勘察茶山。1958年3月,浙江省林业厅派出省林业勘察队到茶山进行实地勘察调查,详细了解茶山实际情况。同月,从余姚调来林业技术员,到茶山指导合作社的林业生产。合作社存在3年,至1958年5月结束。
  茶山垦荒队与茶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虽则存在不到4年的时间,但是职工们在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面前,坚决响应国家号召,安心山区,建设山区,白手起家,开荒造林达7000亩,为后来建立国营茶山林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1958年林场建立后,山林面积几经变化。建场最初的2年间林场的管辖范围逐步扩大,据统计,1958~1960年,全场山林面积10.38万亩,其中包括茶山境内的自然小村和单家独户的农民山场田地,双峰柏油塘林区、城关跃龙山等。1961~1970年的10年间,国家林业政策开始调整。1961年,根据国家“四固定”的政策和1963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林场陆续将5万余亩面积的山林划归邻近公社和生产大队集体管理。1969年10月,跃进生产队(跃龙山)划给宁海电厂。至1970年,全场山林实有面积48361亩。1973年国有五山林场成立,1976年宁海县红旗柑橘良种场复建,同时,县革委员决定将属茶山林场的红旗林区656亩土地划归该场。同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双峰柏油塘林区等万余亩面积山林划拨五山林场,到1983年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后,茶山林场山林用地面积确定为34251亩。
  建场后,场党政领导历经多次变动。1958年8月至1976年8月,孔万春历任场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党支部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其中,1966年12月至1968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林场民兵连长为领导的生产指挥小组代理场政外,孔万春担任领导职务长达18年。1976年8月至1983年6月,陆方才任党支部书记,历时7年,1976年8月至1982年2月期间,兼任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场长。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朱如庆任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兼任场长。1984年8月至1991年4月,胡朝官接任场长。1988年4月至1993年8月,应龙根任党支部书记。1991年4月至1993年8月,陈志励任场长。1993年8月至1999年3月,朱小富任党支部书记兼场长。1999年3月至今,邬福兴任党支部书记兼场长。林场内部生产单位和管理机构有分有合,2008年林场设茶山、岭脚、彭坑、东仓4个林区及茶厂、水力发电站、东海云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场部内设办公室,生产调拨科和财务科,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
  50多年来,林场全体职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绿化荒山,累计植树造林69257亩,投入营林资金479.78万元。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经济领域的一切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实施,林场也不例外,生产经营既要按照计划绿化造林,多种经营发展经济,又要自力更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但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先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钢铁”、“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林场的林业生产受此影响此起彼伏,波浪式向前发展。1958~1959年之间,时值“大跃进”运动,林业生产经营追求高指标,快速度,不顾林木的适地适树条件,大面积种植黑松,忽视种植质量,结果使1.6万余亩黑松发病枯黄萎缩,90%以上未成林,变成“小老头树”,损失惨重。1960~1969年,全场各林区集中力量,大抓造林,全力完成消灭荒山的任务。10年间,全场绿化造林面积达27993亩。此间1960~1962年,遭遇全国性困难时期,林场职工既要完成绿化荒山的艰巨任务,又要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因此,林场贯彻见缝插针、以林地套种杂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山垅田,“靠天田”种植水稻,利用苗圃地,幼林地套种番薯、玉米、大豆以及蔬菜,补充口粮欠缺部分。1958年9月,在东仓林区(灵峰寺)建办畜牧场。年底,存栏肉猪59头,牛112头,羊8只,当年收获稻谷、番薯、洋芋7.8万斤。“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0~1961年,全场林间套种农作物面积达到4400亩,收获粮食21.7万斤。1958~1961年4年间,年均存栏猪87头,牛95头,羊10只,突出解决吃饭问题。1980年后,农产品比例逐步减少,1984年后,农业生产基本停止。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批员工参加造反组织,脱离生产,林业生产受到干扰,这5年来造林面积仅9252亩,年均造林1850亩,比同期的前5年平均数下降37.03%,消灭荒山的任务无法完成。1971~1979年,全场造林11530亩,这期间重视科学造林,尤其对树种的立地条件、土壤肥力要求、树种搭配和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多方试验、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柳杉、杉木、金钱松、茶叶等几种适宜发展的品种。
  建场至今,林场在坚持发展林业生产的前提下,始终重视发展经济特产林,尤其视茶叶生产为林场的重头戏。茶山的茶叶种植历史达千年之久,据《嘉定赤城志》记载:“盖苍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一名茶山,濒大海,绝顶睇诸岛溆,纷若棋布,以其产茶,故名。”而且品质上乘,“治平(1064~1067)中,僧宗辨携之入都,献蔡端明襄,蔡谓其品在日铸上”。由于茶山山高雾多,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生长,林场从1957年开始种植茶叶,至2008年,已发展茶叶1217.5亩,主要品种为鸠坑种、浙农117、迎霜、乌牛早、智仁早和安吉白茶,从1959年产茶到2008年,50年来累计产干茶3074吨,年均62.7吨,产值1924.15万元,年均达38.28万元。自1999年生产望海茶以来,望海茶产值764.7万元,10年来年均产值76.47万元,比产名茶前年均增加38.19万元,增长99.26%。随着名茶效应,相继推进了茶文化、茶旅游和茶叶经济的发展。
  除茶叶之外,种植毛竹,深翻竹山,扩鞭发展毛竹林。目前,全场有毛竹林面积2506亩,立竹量达55万株,其中水土保持竹林399亩,风景竹林(用材竹林)2107亩。1955~1973年,种植油茶1658亩,油桐675亩,板栗147亩,山核桃55亩,后因产量低,效益差,逐步淘汰。
  1963年,林场接管一市白莲寺橘场,在其基础上发展柑橘332亩,橘树23640株,在东仓林区种植柑橘82亩。1976年红旗柑橘良种繁育场(即一市白莲寺柑橘场)复名独立后,林场柑橘面积只剩东仓林区(灵峰寺)的82亩,最高年产量为3.45万公斤。20世纪60~70年代,除柑橘外,还有桃60亩,梨30亩,其他水果有小麦李、杨梅、西瓜等,产出的水果以福利形式分给职工。20世纪90年代,林场改造果园,逐步由茶叶取代。
  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职工家属、子女大量增加,林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家属子女就业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林场经向上级单位请示批准后于1964年3月创办了小木材加工厂,安排职工家属进厂就业。1965年建茶厂,在20世纪70~80年代,又相继办起了服装厂、林机修配厂,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企业相继停产歇业。1978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林场的办场方针与经营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走林工商一体化的道路,由此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办上海茶山木器厂、精制茶厂、扩建木材加工厂。到1999年,又精心打造望海茶生产基地,添置茶叶生产先进设备,将精制茶厂改建成为宁海县一流的望海茶加工厂。场办企业为林场增加收益和解决职工家属子女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茶山矿产资源,开发叶蜡石。自1993~2004年,开采叶蜡石10.6万吨,销售金额达616.19万元。2003年,由于茶山被列入建造抽水蓄能电站和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县政府叫停采矿,到2004年,林场停采封矿,为弥补由此造成的损失,县政府每年给予20万元的经济补助。
  林场在荒山秃岭中进行林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建场后,首要的是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场部组织职工,自己动手,利用当地资源,当年新建砖木结构房屋610平方米,其中楼房300平方米,随后逐步积累资金,争取国家补助,陆续建房,逐步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场部的公共用房也随着本场经济状况好转而得到改善。从建场初期,几个人合住一间茅棚到2008年实现职工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
  建场初,全场既无公路也无像样的人行道。建场后,首先修建林区与林点的小道。到1965年,投资2.6万元资金,修通茶山岭脚至力洋长6.5公里的手拉车道,又建造了岭脚至彭坑林区2.5公里的林道,小麦子地至茶山林区4公里的林道,解决了主要几个林区间的道路交通问题。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林木蓄积量的不断增加,茶叶产量明显提高,林产品的产出和林业用肥、职工生活用品的进入,仅靠人力背运难以解决。于是,从1978年开始,林场向上级请示拓宽手拉车路,改建为公路,1979年8月,省林业厅批准同意改建公路。林场职工自己动手设计、施工,经过一年时间,力洋至岭脚全长8公里的公路修通。在县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1983年4月至1985年元旦,又修通岭脚至茶山林区10.87公里的公路。2005~2006年,力洋至茶山林区公路全线进行拓宽,并在路面上浇铺沥青,各林区之间也有简易公路相通,至2008年,场内通车里程达到25.13公里。
  林场远离城镇,1970年之前的15年时间里,职工照明只用矿烛、油灯。1968年6月,林场投资3万元,在茶山盆地修建水库,库容量达19万立方米,引水至百丈水下,建造小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于1970年9月20日建成发电。自此,林场职工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证,本场生产用电问题也得到解决。随着生产发展,小电站的原装机容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为此,林场向省林业厅、省水利局申请,扩建水电站。经审批,林场扩建电站,由75千瓦扩建成为320千瓦的水电站。水电站建在崎岖不平、地势险峻的龙潭坑,在运送个体1~3吨重量的发电机、变压器和水轮机时,完全依靠职工人力。根据机器重量,林场组织20余名职工在长8.2公里宽不足1米、高低不平的山岭小道行运,几步一歇,艰难地将发电机组抬到电站。1980年5月,茶山水电站(二期)竣工,投资33万元,1994年2月并入大电网。电站扩建后至2008年,除本场用电外,发电收入达到306.55万元。
  在林业生产建设中,上级重视林业科技和教育事业,1958年7月创办了初级林业学校,至1960年第二学期,共招收学生243人,为林场和公社培养了林业生产技术人员。由于国家经济出现暂时困难,1962年林校停办。1959年10月,为解决职工子女读书问题,林场建办小学。1966年9月又在岭脚开办学校,到1975年秋,学校新建校舍扩班,增加初中部,后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1978年初中段停办,1983年小学关闭。
  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林场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段时间林业工作的重点是,如期消灭荒山,建设生态公益林并加强管护,推进森林旅游开发,全面发展林业经济。在消灭荒山的同时搞好林相改造,扩大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选择速生丰产、经济效益好的树种,达到既能美化、绿化环境,又能生财增收的目的。各林区按照场部规划,具体落实消灭荒山的指标。1980~2008年,全场植树造林6238亩,除种植柳杉、杉木、檫树外,还新引进了日本扁柏、日本花柏等高山速生树种。1994年,林场完成了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其间,各林区重视林点区块自然飞籽生长的木荷、红楠、华东楠、青岗栎、甜槠幼林的抚育,并在纯针叶林地带嵌种阔叶树,促使形成混交林。1999~2008年,林场生产经营的重点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2000年起,着手规划桃花溪森林公园的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混交林、毛竹林的间伐,疏理抚育,淘汰杂柴劣木,补植增加阔叶树,使软阔与硬阔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选择留养木荷、枫香、楠木和青岗栎,保持青山常绿。经过6年的精心培育,以桃花溪为中心的2.3万亩阔叶林已达到森林公园的基本要求,并于2005年向浙江省林业厅申报,是年3月省林业厅批准,命名宁海县茶山桃花溪为省级森林公园。茶山桃花溪2.3万亩生态公益林,发挥了风景旅游、环境保护、涵养水源、保护水土以及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为力洋水库、西林水库、胡陈港水库注入长流不息的水源,惠泽宁海东乡十几万民众。林场生态优美、自然景色独特,投资开发旅游,建成东海云顶景区及其多个景点和配套设施,这一景区成为城乡民众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五
  50年的艰苦历程,带来50年的沧桑巨变。建场5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林场的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场总面积35306亩(据2007年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数据),其中,生态公益林33532亩(内含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面积16909亩,特用林(风景林)面积13830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1956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2.93%,林木绿化率96.67%。经过50年的建设,茶山林场成为宁波市第二大国有林场。
  50年来,林场绿化造林成绩显著,累计造林面积69257亩,(包括在落实政策后,划归近邻社、队的面积)。50年来,多种经营取得良好效益,全场生产木材64218立方米,年产值44.8万元;发展农牧业,套种粮食,解决了口粮不足的问题,渡过困难时期;兴办企业,解决了职工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使职工安心山区,建设山区;开采叶蜡石矿,建造水库、电站,积蓄资金,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已建成桃花溪省级森林公园、云顶山庄等旅游景区,经营面积2.3万亩,2008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140万元。
  50年来,林业科技成果明显。林场林科人员完成生产研究性论文,发表在省级及省级以上林业科技刊物的有8篇,其中林场林业科技人员协助省林科所主持的杉木黄化病发病原因及防治试验项目,获浙江省197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由场林科组协助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主持研究的《点蝙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一文,1990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入编《浙江林业志》。林校为本场和社会输送了200多名林业建设人才。
  50年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走上了依法治林的规范化轨道,森林公安、林政管理不断加强。同时还建立了省级云豹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50年来,林场收入逐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林业、特产、副业、水电等产值达到495.25万元,比1978年的35.83万元增加459.42万元,增长了12.8倍;职工平均年收入37817元,人均住房32平方米。全场干部职工享受宁海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5项保险。
  回顾50年的历程,历经曲折,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全场职工将在上级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继续艰苦创业,努力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为实现宁海山川更秀美,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知识出处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55年,下限止于2008年,全面系统记述了茶山林场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置场沿革、自然环境、森林资源、营林生产、森林管护、林业科技、多种经营、茶叶生产、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效果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权
相关人物
孔万春
相关人物
陆方才
相关人物
朱如庆
相关人物
应龙根
相关人物
陈志励
相关人物
邬福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岭峧村
相关地名
龙潭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