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编 商业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91
颗粒名称: 第十八编 商业 服务业
分类号: F721
页数: 46
页码: 637-6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7年宁海县商品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商业经营单位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私人企业数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1996年起商业局、物资局、粮食局等部门进行了改革,转向市场化管理。2000年,宁海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全面市场化,民营商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自主管理。1987年至2008年间,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兴起。
关键词: 宁海县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商业体制/639
  第一节 经营体制/639
  第二节 商业门类/643
  第二章 市场/645
  第一节 专业市场/645
  第二节 商街、店铺/646
  第三节 商场超市专卖店/648
  第三章 商品交易/652
  第一节 农副产品/652
  第二节 生活资料/656
  第三节 生产资料/660
  第四章 粮油购销/664
  第一节 粮食收购/664
  第二节 粮食销售/668
  第三节 粮食储运/671
  第四节 油脂购销/673
  第五节 饲料供应/674
  第五章 服务业/674
  第一节 餐饮住宿/674
  第二节 家政服务/676
  第三节 娱乐休闲/676
  第四节 中介服务/677
  第五节 其他/678
  第六章 专卖专营/679
  第一节 烟草/679
  第二节 盐业/680
  1987年宁海县商品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有商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设公司、商店、门市部等经营单位;集体企业主要在乡镇,县供销联社有基层供销社(当时区政府驻地,简称区社)、供销分社(当时乡政府驻地,简称分社)、供销社购销站(大行政村所在地)和合作商店等经营单位;私人企业数量少,由小店和小商贩组成。1996年4月,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商业局退出政府序列,成立宁海县商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7月组建县商业总公司;物资局改为县物资集团公司;粮食局实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两线运行;县供销联社转向经济实体。2000年,宁海商贸流通和服务业走向市场化,民营商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行业协会自主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1987年全县各类商业经营部门586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0亿元。1987—2008年,宁海县服务业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旅游休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等逐步兴起。
  第一章 商业体制
  第一节 经营体制
  国有商业企业 1987年,宁海县商业局所辖有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糖业烟酒公司、食品公司、石油公司、医药药材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商业综合公司、食品厂、乳制品厂、豆面制品厂、商业印刷厂等12家企业;宁海县物资局所辖有金属材料公司、燃料公司、金属回收公司、物资协作开发公司、化工轻工材料公司、建材公司、机电设备公司、生产物资服务公司及宁波浙宁物资公司和煤饼厂等10家企业;宁海县粮食局所辖有粮贸公司、饲料公司、直属粮库、贸易商场、粮油批发市场、粮食汽车队及长街、力洋、一市、岔路、桥头胡、西店、深甽、城关等粮管所,计14家企业;宁海县供销联社所辖有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特产公司、日杂畜产废旧物资公司、副食品公司、茶叶公司、工业品公司、储运公司等7家企业。计国有企业43家,经营部门161家。分别为农副产品61家,工业品批发8家、零售企业81家,仓储运输11家。从业人员3586人,固定资产总值2981.4万元。是年,国家缩减计划分配物资,国有企业自行到生产厂家和跨省市场直接采购商品,形成商品供应“双轨”制。1996—1998年先后实行小型企业改、转、租,全面推行承包经营及国有零售企业实行国有民营等经营。改制的国有企业42家,经营部门194家,职工3807名。2000年,国有企业仅留石油、民用爆破器材、粮食收储、盐业、烟草等公司和新华书店。
  集体商业 1987年,宁海县供销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县社)下辖集体经营部门有:供销综合公司和长街、力洋、一市、深甽、西店、桥头胡、梅林、黄坛、岔路、桑洲、环城等基层供销社,下属集体企业的经营部门372家,从业人员1538人;商业系统有商业综合公司县属集体商业的经营部门557家,从业人员1080人。集体商业经营部门合计929家,从业人员2618人。是年,商品销售额5358万元,占社会销售总额2.5860亿元的20.7%;1998—2000年,县社所属集体经营部门转制75家,分别为有限公司4家,股份合作制企业20家,有偿转让7家,注销25家,脱钩3家,解体16家,职工转变身份4357人。商业系统集体经营部门陆续改变性质,另组公司或私人经营。
  民营商业 1987年,经工商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5029家,从业人员7118人,营业额5819万元,占社会零售总额2.5860亿元的22.5%。2000年,有证民营商业18494家,从业人员35140人,营业额24.72亿元,占社会零售总额28.48亿元的86.8%。2008年,民营企业达19240户,从业人员4.04万人,营业总额50.5亿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6.1亿元的76.4%。其中限额以上规模民营企业(批发业资金2000万元以上,人员50人以上,零售业资金500万元以上,人员20人以上称限额以上企业)民营企业20家,从业人数3342人,销售总额13.32368亿元。
  第二节 商业门类
  1987年宁海县主要商业门类有粮食、食品、副食品、农副产品、糖烟酒、农业生产资料、百货、针纺织品、服装、医药、图书、五金交电、机电设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16类。商业经营部门5862家,从业人员11061人,分别为粮油食品24家146人,副食品91家403人,针纺织品8家49人,百货41家372人,医药7家63人,书店4家35人,日用杂品14家47人,石油1家6人,五金化工30家169人,农业生产资料54家237人,煤炭1家3人,其他专业和综合商店5587家9631人。饮食业626家1299人。服务业1036家1609人,服务业中有旅馆业137家346人,理发业213家304人,摄影业72家90人,消费品修理业357家378人,洗染业8家10人,其他服务业249家481人。1990年,商业经营部门6623家,从业人员1.1398万人,分别为粮油副食140家399人,纺织百货61家116人,医药7家74人,书店3家27人,日用杂品14家39人,五金交电31家179人,农资69家318人,其他商店6298家1.0246万人。2008年,全县商业经营部门11742家。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40家,从业人员2240人。分别为百货业5家1278人,烟草1家194人,纺织服装2家21人,文化体育用品5家51人,医药2家38人,家用电器4家188人,汽车2家22人,矿业建材五金5家22人及果品蔬菜、石油及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与电子产品等8家324人。服务业1029家,有餐饮住宿130家,家政服务20家,娱乐休闲128家,美容美发478家,各类中介311家,修理、打字、照相等29家。其他便民服务有公共设施服务、厨卫水道、装潢设计、铝塑门窗装配、报亭、速成培训、涉外翻译等200余家,还有皮货、古董、杂货街头设摊、走街串巷的擦皮鞋等500余人。还有商品配送中心、自动售货亭、电话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等便民购物行业。
  第二章 市场
  第一节 专业市场
  1987年,宁海县有专业市场10个。分别为:小商品市场4个,耕牛市场2个,仔猪市场1个,竹木市场3个。1990年,小商品市场得到发展,耕牛市场和小型竹木市场退市。2008年,有专业市场21个,其中小商品市场8个、家居市场1个、综合性市场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7个、花木市场1个、装饰建材市场1个、旧机动车交易市场1个,总占地28.11平方米,建筑面积20.13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35.42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5个。
  百家农产品市场 称农批市场,位于跃龙街道人民大道与桃源路口西北侧,建于1992年2月,1993年二期扩建,用地面积1.2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2.00平方米,摊位400余只,经营户300余户。经营商品主要有副食品、日杂百货、粮油制品等六大类,3000余种。市场商品辐射奉化、象山、天台、三门、新昌等地。2006年成交额6.6亿元,2007年7.3亿元,2008年7.8亿元。
  红枫生资建材市场 位于跃龙街道中山西路,始建1999年年底,2002年扩建,用地8万平方米,营业及仓储面积6.00万平方米,摊位757只,经营户318户。经营装饰建材商品,有品牌商品总代理或特约经销80余户,商品辐射象山、三门、奉化等地。2008年,市场成交额7.2亿元。
  东海禽蛋饲料市场 建于1994年,位于西店镇王家村,用地2.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90平方米。场内有摊位185只,分设粗饲料、精饲料、鱼粉3个交易区及鲜鸭蛋收购点。饲料销售辐射舟山、台州、绍兴等地。2008年成交饲料24万吨,成交额3亿元;成交鲜鸭蛋5000吨,成交额4000万元。
  跃龙综合市场 位于跃龙街道人民大道和北斗路口东北侧,1997年1月建成。用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地下层为停车场,一层为水产、肉食、蔬菜、副食品等综合交易区,营业面积1.00万平方米,摊位650只;二层为家私交易区,营业面积6500平方米。场内有冷冻贮藏等设施和电子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及电子监管系统。市场成交额,2006年8.5亿元,2007年10.2亿元,2008年11.9亿元。
  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1998年建于跃龙街道桃源路环岛,2007年9月迁至桃源街道下洋吴,用地2.66万平方米,建有1.50万平方米大跨度钢结构交易大厅及辅助用房2000平方米。场内设果品交易区,摊位300余只;粮油交易区,营业房50余间;宁海名特优商品购物中心,营业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有冷冻贮藏、食品检测、金融、运输、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2008年成交水果5万吨,成交额1.50亿元,粮油成交额4.60亿元。
  第二节 商街、店铺
  1987年,宁海县城主要商业街路27条,商业批发、零售店铺(以下简称店铺)6145家,商品零售额2.06亿元。1995年有各类店铺9371家,商品零售额11.47亿元。2005年全县有各类店铺10928家,商品零售额34.73亿元。2008年,主要商业街路67条,各类店铺1.17万家,商品零售额57.49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2.5倍、1.9倍、27.9倍。
  城区商街店铺
  1987年,城区为原城关镇,面积6.25平方千米,商贸业服务人口3.2万人。2008年,城区面积25.8平方千米,分设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4个街道,商贸业服务人口近20万人。
  跃龙街道 1987年有各类店铺756家,主要商贸活动集中于中大街、桃源路(现南门大桥至环城北路)、北大街、小北门路、车站路等商业街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先后拆建和延伸扩建东大街、西大街、桃源路、东海路、气象路、北斗路、车河路等商业街路,新建了兴宁路、人民大道、中山路、天寿路、正学路、怡惠路、坦坑路、银菊路、徐霞客大道等商业街路。其中桃源南路经延伸扩建后,街面拓宽,购物环境改善,有各类店铺664家。主要经营服饰鞋帽、百货、家电等商品,众多品牌服装和其他名牌产品聚焦,成为精品服饰一条街,是老城区的主要商业街;1996年新建成的人民大道综合商业街,全长2346米,有各类店铺307家,数家大型市场、超市、综合商场集中经营,是新城区主要商业街;中山中路东起桃源路,西至兴宁环岛,亦为新城区商业中心,全长736米,有各类店铺467家,沿街电子通信产品经营具有相当规模,成为电子通信产品一条街;兴宁南路、中路全长3080米,是跃龙街道辖区最长的商街之一,南止大溪,北与桃源街道的兴宁北路南端衔接,有五金工具、机电设备等店铺250余家,形成颇具特色的五金工具和机电设备专业街。2008年,跃龙街道有主要商业街路24条,大小店铺5000余家(含餐饮服务业)。
  桃源街道 2004年后建成以金水路、新桥路为主街,连接周边街路,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区商业中心和商街。2005年华庭住宅小区建成后,成为住宅小区配套的华庭社区商业中心。街区内商业服务门类齐全,有菜市场、超市、小日杂食品店、手机卖场、装饰装潢等店铺140余家,2006年被评为宁波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一条街。
  梅林街道 1992年后,先后新建成振兴街、梅林东路、花园街。至2008年,有主要商街5条,各类店铺300余家。
  桥头胡街道 2002年建万商路,2008年有主要商街3条,各类店铺近300家。
  中心镇商街店铺
  西店镇 1990年新建铁江路、滨海路。1992年甬临线改道后,原甬临线过境公路改建成南北路,两侧店铺林立,成为主要商业街。2008年,有主要商街5条,各类店铺700余家。
  长街镇 原有老街、中街、环河街3条商街,1987年后陆续建成多条街道。1988年改建扩建环河街;1997年建成工商街;1998年建成东兴路,长2550米,宽26米,为主要商街;2002年建成保险路、邮电路等。2008年,有主要商街9条,各类店铺500余家。
  岔路镇 1989年建成育才路。1998年,结合甬临线拓宽改造,建成人民路。2000年建成岔前大道。2008年,有主要商街4条,各类店铺近200家。
  第三节 商场 超市 专卖店
  商场 1987年宁海县最大的商场是位于县前街的百货商店;1987年10月,位于桃源南路的百货大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同月位于桃源南路的糖烟酒大厦投入使用;1994年1月,位于人民大道的宁海大厦商城落成,建筑面积10510.8平方米。是年有偿划拨给糖烟酒公司。1996年10月出租给太平洋百货公司经营。1990年,主要商场有发烧友家电商场、永乐家电商场、国美电器商场、星晨电器商场、同心通讯电子产品商场、华欣电脑商场、雅华汽贸商场、庆华汽贸商场等专业性商场相继开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40家,零售额26.5亿元。1992年9月在城区桃源路开设宁海县精品商厦,注册资金50万元,营业面积150平方米,从业人员11人,主要经营百货、服装、照相器材等商品。1996年4月,更名成立为宁海县国大百货纺织品有限公司,下设精品商厦、国大商厦、宁海金店3个商场。2008年,国大百货商厦、精品商厦营业面积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410人,营业额1.44亿元。1994年5月,在气象北路创办经营工业生产资料的宁海县国宏机电商场,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机电设备等商品。2008年组建浙江国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设跃龙路环岛商场、气象北路商场、兴宁中路商场、兴宁北路商场,国宏电器环岛商场,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从业人员200余人,营业额4.65亿元。1994年下半年,久久机械有限公司、升一物资有限公司先后开业。1996年10月,太平洋百货商场在宁海大厦开业,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从业人员300人。2008年太平洋百货营业面积1.60万平方米,设有278个专柜,经营商品有百货、钟表、珠宝、服装等8大类6万余种,从业人员630人,营业额20.10亿元。
  超市(连锁店) 1996年1月,小小超市在北大街开业,注册资金50万元,经营百货、食品、日杂等商品2000余种,从业人员12人,营业额200万元。是年8月、12月分别在大北门、东门开设小小超市连锁店。2008年,小小超市在街道、社区、农村开设直营连锁店42家,总营业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从业人员800余人,营业额1.1828亿元。1997年上半年,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开设三江超市;1998年,舟山天天惠超市有限公司开设连锁店;2001年,镇海家世界超市有限公司开设连锁店,2007年与三江超市合并,改名为三江超市气象路店;2006年,宁波北仑的加贝购物俱乐部,在跃龙街道人民大道开设加贝超市,将鲜活水产、鲜肉、蔬菜等生鲜食品引入超市,2008年营业额1.2亿元;2008年5月,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开设世纪联华宁海金昌连锁店,营业面积1.9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800人。2008年全县登记在册的大小超市381家,超市营业额6.76亿元,约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6%。
  专卖店 2004年1月,雅戈尔专卖店开业;12月,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海尔专卖店开业;2002年5月,城关康尔专卖店开业;9月,城关樱花卫橱专卖店开业。至2008年登记在册的专卖店27家。按地区分,本县品牌商品专卖店5家,县外品牌商品专卖店22家。按行业分,家电品牌商品专卖店2家,卫橱品牌商品专卖店1家,服饰鞋类品牌商品专卖店22家,其他品牌商品专卖店2家。
  第三章 商品交易
  第一节 副产品
  棉花 1981—2008年宁海县棉花主要种植地为长街、力洋、茶院、胡陈、一市等地。由宁海县特产公司统一经营,长街棉花厂、胡陈港棉花厂及苔芳、牛台棉花加工点收购加工。1987年棉花总产量为5201吨,收购量为4932吨。1990年棉花种植面积减至55549亩,总产量3870吨,收购2534吨;2000年种植面积为2.35万亩,总产量1606吨,收购500吨。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9312亩,总产量764吨。皮棉收购价格随市变化,1987年每50公斤237元;1991年为338元,奖化肥50公斤;1996年,棉花购销取消统一调拨,转入市场交易,价格升至每50公斤617元;2000年每50公斤降至380元。
  蚕茧 1987—2001年,宁海县蚕茧主产地有前童、岔路、长街等。1987年桑园面积3072亩,收购227吨。1994年桑园面积7084亩,产量605吨,收购276吨,蚕茧主要销往海宁、桐乡等地。1997年“8·18”台灾后,桑园面积减至219亩,产量156吨,收购115吨。2002年县供销联社停收,民营企业购销随行就市。
  茶叶 1987—2008年宁海县茶叶主产地有茶山林场、望海岗林场,桑洲、深甽、茶院、黄坛、岔路、跃龙等乡镇街道。1987年全县茶园3.23万亩,产量2056吨,收购量1500吨。1989年9月,宁海茶厂停业,10月,县茶叶公司转型为非国有的县茶业有限公司。1992年茶叶市场开放,实行源头征税,特产税率4%,收购量1100吨。1999年,县政府打造“品牌”战略,培育出列入宁波市十大名茶“望海茶”和“望府茶”,浙江省十大名茶“望海茶”。2008年茶叶经营公司20家,其中望海茶叶有限公司、望府茶叶有限公司及县茶业有限公司为三大名茶企业;有望海峰、尖顶山、润发、洋珠等7个商标。是年茶叶产量3315.7吨,销售额1.2亿元,名优和高档绿茶占24.8%。
  柑橘 宁海县柑橘种植品种40多个,以温州蜜橘为主。1987年柑橘种植面积50500亩,产量2.76万吨,县内销售5520吨,销售额660万元。1997年种植面积5.04万亩,产量63880吨,县内销售9580吨,销售额766万元。是年由于受台风影响,柑橘滞销。2000年柑橘面积4.28万亩,产量1.63万吨,县内销售4880吨,销售额780万元。2008年4.23万亩,产量96.00万吨,县内销售6.00万吨,销售额4800万元。
  其他鲜干果 宁海县内生产瓜果有杨梅、梨、桃、枇杷、梅、李、柿、葡萄、猕猴桃及草莓、西瓜等,干果有香榧、板栗、瓜子等。1987年,总产2.65万吨,市场交易量9992吨,成交额884万元。1993年,县农林局与供销社相继建立杨梅、枇杷、葡萄、猕猴桃、香榧等生产基地,2008年总产12.03万吨。市场交易量5.00万吨,成交额1.5亿元。其中:杨梅1.07万吨;梨2721吨;桃2770吨;枇杷2065吨;柿子127吨;葡萄1184吨;猕猴桃12吨;瓜类9.9万吨;其他1214吨。白枇杷、翠冠梨远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2007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宁海县翠冠梨基地、白枇杷基地为“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和“中国名果白枇杷基地”称号。
  蔬菜 1987年,蔬菜集市交易32处,全天候棚屋市场5处,摊位1800个。成交量5997吨,交易额199万元。鲜菜5893吨,交易额164.3万元。其中萝卜489吨、青白菜2022吨、黄瓜108吨、青椒78吨、茄子112吨、蒜葱61吨、其他1126吨;干菜104吨,成交额34.70万元。分别为笋干19吨、黄花菜12吨、粉丝27吨、其他46吨。此外,豆制品1600吨,交易额240万元。2000年钢棚市场21处,占地6.74万平方米,摊位4291个。成交量44480吨,成交额7182万元。2008年钢棚市场遍布城乡,达到34处,占地11.94万平方米,摊位6439个。蔬菜成交量9.05万吨,占总产量14.41万吨的62.7%,成交额1.99亿元,分别为鲜菜8.91万吨、1.68亿元,干菜1290吨、0.31亿元。
  第二节 生活资料
  针织纺织品 1987年棉布、混纺布、涤棉、纯化纤布、呢绒、绸缎等销售311.9万米,各类服装、汗衫背心、卫生衫裤、针织内衣等销售98.7万件,毛线11.8吨。1992年,国有商业和供销联社企业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活”,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公司,与民营企业一道进入市场。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针纺服饰品销售总额达4.56亿元。是1987年同类销售总额990万元的47倍。
  百货商品 1987年民营企业销售量上升,国营和供销联社企业销售量下降。1987—1992年毛巾、皮鞋、胶鞋、塑料、火柴、肥皂、洗衣粉、保温瓶、缝纫机、手表等10类商品略有上升。1993年,民营零售商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货,外地企业落户宁海,升级换代的科技新产品面市,取代传统的一些商品,如打火机代替火柴,合成洗衣粉取代了“咸肥皂”。2008年百货商品零售额达1651万元。
  五金家电 1987—1992年,彩色电视机年销售量从340台升至4300台,电冰箱从1550台升至1.63万台;自行车、电风扇、洗衣机相对平稳;收音机、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黑白电视机,退出销售市场。1993—2008年,大屏幕高清液晶彩色电视机、(VCD、DVD)影碟机、空调器、热水器(电、煤气、太阳能)、吸尘器、饮水器,新型厨具、微波炉、脱排油烟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网上游戏机、数码照相机及按摩器、渔具、自动麻将桌、健身器材与休闲用具等先后上市销售。2008年,销售家用电器企业119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4家,销售额35.15亿元;电脑企业154家,手机企业189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4家,销售额9.52亿元;渔具店40余家,年营业额达700万元。
  摩托车 宁海县1970年开始销售摩托车。2008年专卖店达37家,社会拥有量5.4万辆(其中轻便车2639辆),每百户拥有量24.5辆。
  汽车 1989年,交易量305辆,交易额1040万元。1999年交易量772辆,交易额1390万元;2008年交易量4032辆,交易额达1.28亿元。是年社会汽车拥有量3.20万辆,分别为计载货汽车2000辆,小型车2.9万辆(其中轿车2.80万辆)。社会百户拥有量8.7辆,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11辆。
  糖 1987年,国家计划供应,凭票购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幼儿园儿童和3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分别为0.3公斤、0.2公斤、0.3公斤和0.5公斤。此外,产妇每人2.5公斤,人工流产每人1公斤;安排柑橘加工用糖100吨,蜜蜂过冬用糖30吨。全年销售4076吨。1989年国家计划减至1639吨,糖烟酒公司外地采购881吨(按国家最高限价每吨2800元供应),全县销售2520吨,保证了民用和特殊用糖。1991年食糖取消票证,敞开供应。1994年食糖产销市场化,糖烟酒公司进口古巴糖以平稳市场。2008年,销售食糖5000吨,销售额280万元。
  酒 1987年糖烟酒公司经营本地产黄酒、白酒、啤酒及外地产花色酒,全年销售888吨,其中黄酒176吨、啤酒625吨、白酒87吨。1993年融入市场,酒类销售量大增。2008年全县酒类销售额9.41亿元。
  豆面制品 1987年计划行业用粮豆425吨(含议价125吨),其中,黄豆25吨、蚕豆50吨,其他行业用粮(指米面、机面、素鸡)50吨。全年生产豆腐92.3吨、香干140.8吨、油豆腐58.4吨、米面26.7吨、机面99.6吨,产值22.65万元。1988年7月1日起取消计划黄豆,豆制品议价供应。1990年县豆面制品厂从山西自行采购黄豆5.00万吨。春节供应城区居民,香干、油豆腐等制品每人0.75公斤。1991年豆面制品由民营企业加工生产,前童“古镇三宝”等特产品牌,销往沪杭甬等地。
  猪 1963年被省政府列入生猪重点县,每年有计划上调任务。1987年上调生猪1.58万头,1987—1992年上调生猪8.32万头,占县食品公司收购量的42.7%,1992年后生猪上调计划取消。
  1987年县食品公司从江西、四川购入冻肉2417头(145吨),7月、8月从安徽、舟山购入膘肉和冻肉237吨,全年供应1356吨。县政府出台养猪奖励政策,对全年报售10头以上户,每头补助平价饲料37.5公斤,20头以上户每头补助平价饲料75公斤,公母猪每头补助现金40元。岔路黑猪良种基地和岔路叶家岙母猪专业村给予无息贷款。是年9月1日市场肉价放开。1990年生猪地销网点从25个增加到30个,销售人员从89人增加到147人,全年地销2.70万头。1994年因发生口足病(即5号病),肉价升至每公斤20元。县食品公司从外地购入生猪7000头,限价条肉每公斤15元。200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4.3万头,存栏数10.20万头,出栏14.10万头,猪肉销量1.35万吨。1993年始,全县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共有22个屠宰食品站(点)。2001年整合为15个屠宰场(点),2004—2008年为7个屠宰场,分别为城关、长街、力洋、岔路、梅林、桥头胡和西店屠宰场,配有检疫检验人员,共有屠工(商)512人。1993—2008年,检出口足病病猪883头、病牛30头、病羊480头、病家禽8.10万羽,均进行了病畜禽无害化处理。
  禽蛋 1987年收购禽13.8吨(1.1091万羽),蛋1369.8吨。1994—1998年,年平均收购禽207吨,禽蛋1799.3吨。1986年7月县食品公司在辛岭创办养鸡场,形成种鸡、孵化、育雏、肉鸡饲养一体化生产。年饲养量3.5万羽,出售肉鸡1.02万羽,种蛋90吨,商品蛋27.2吨。每月供应东航机场鲜蛋750公斤。1988年为宁波市和县内提供鲜蛋200吨,肉鸡1.77万羽,种蛋17万只,苗鸡13万羽。1990年产蛋225吨,肉鸡5.2万羽、种鸡1100羽、苗鸡14.7万羽。1996年7月2日停办。
  2000年5月成立的宁波振宁牧业有限公司,从浙江大学家禽实验室引进土鸡饲养成功。2004年饲养肉鸡100万羽,2006年400万羽。2003年,农业部授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07年省工商局定为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2008年出栏300多万羽,肉鸡7475吨(交易额6500多万元),鸡蛋219吨(交易额350多万元),销往宁波、温州、杭州、上海。公司饲养户282家。2008年全县养鸭专业户达585家,年出栏r12.90万羽。
  第三节 生产资料
  工业建设物资 1987年,销售黑色金属3275.5吨,有色金属1374吨,水泥2.67万吨,玻璃3360箱,橡胶塑料原料2179吨,机床电动机、变压器1507台,汽车79辆等,销售总额达1.21亿元。1988年“7·30”特大洪灾后,组织供应钢材815吨、水泥2262吨、油毡3200卷、玻璃503箱、煤1400吨、汽车5辆等,支援灾区。1992年计划物资取消,供应钢材2.70万吨、有色金属2937吨、水泥2.44万吨、塑料原料5169吨、煤炭18.63万吨、汽车93辆、金属回收6783吨,销售额达2.30亿元。1992年后,建设物资随市供应。2008年,仅跃龙街道主要街路统计,供应建设物资的综合大型超市37家,玻璃装饰材料53家,五金、机电498家、工业原辅料129家,车类104家,厨卫水道40家。
  农业生产物资 1987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社专营。是年,供销部门供应网点123家,供应化肥42.20万吨、农药462吨、农膜10.5吨、中小农具12.1万件,全年销售额3200万元。1989年,供应化肥3.63万吨、农药502.9吨、农膜48.9吨。建立镇乡“庄稼医院”10个,农作物诊所6个,技术咨询站79个,配药站36个,配备农资辅导员32名。1993年农资市场开放,民营企业参与交易,供应化肥3.85万吨、农药567.60吨、农膜101.20吨。2008年,建立综合服务社19家,覆盖7个镇乡。全县销售网点400家,销售化肥73848吨、农药708吨、农膜20.5吨、中小农具14万件,销售总额5600万元。各类有机肥(如液态肥、叶面肥)比例上升到40%,低毒类农药已取代有机磷等中、高毒农药,高效低毒农药比例占30%;农膜有地膜、温室膜、遮阳膜等;中小型农具中,有喷雾器、喷粉机、修剪机等,传统的稻桶、犁耙、畚箕、竹箩、篾簟等供应减少。
  再生资源回收 1987年供销社系统收购单位78家,收购额91.70万元。其中,收购杂铜10.30吨,废铝17.30吨,废钢铁601.70吨,废橡胶29.0吨,废塑料42.7吨,其他废料21.50吨。2000年县政府设立再生资源领导小组,下设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行使管理职能。次年成立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上万人。是年回收废物达2.50万吨,收购额1.1亿元。2003年县供销联社组建宁海县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设置网点41家,收购额达1.90亿元。2005年持证回收企业发展到12家,加入宁海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企业达105家,收购额达3.50亿元。2008年全县回收再生物资10万吨,金额4亿元。其中回收杂铜1420吨,废铝2390吨,废钢铁8.33万吨,废橡胶4010吨,废塑料5910吨,其他2970吨。
  第四章 粮油购销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7—1992年粮食由粮站统一购销。1993年改粮食合同定购为指导性计划收购,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开,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开运行。2001年实施粮食购销改革,实行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市场化。1987—1998年国有粮食企业县内收购粮食281740吨,县外购入119270吨;县内销售382151吨,县外销售23577吨;县内购入油料22012吨,油脂6638吨。1999—2008年国有粮食企业县内收购粮食69922吨,为1987—1998年年平均值的29.8%;县外购入47521吨,为1987—1998年年平均值的47.8%。民营企业成交量则随行就市,相对稳定。2008年国有粮食企业购粮13351吨,销售9987吨;重点非国有企业购入22554吨,销售18741吨。粮食交易量28728吨,交易额8810万元。油脂交易10019吨,交易额6919万元。宁海县粮食自给率为29.8%,油脂自给率为15.4%。
  第一节 粮食收购
  1987—1992年粮油收购包括农业税、定购粮和议价粮油。政策性收购的农业税(以粮代税)延续到2006年,农户自愿与粮食部门签约的“定购粮”,延续至2008年。
  农业税粮 1987年收税粮4178吨。税粮,当年11月底前按早稻收购价,每50公斤17元计;其后按晚稻收购价每50公斤20.55元计。1988年“7·30”特大洪灾,年税粮减至2308吨;1993年收税粮3591吨,收购价统一为每50公斤44元,早、晚稻谷各缴其半。1994年收税粮5442吨,收购价每50公斤48元。1995年收税粮为1706吨,包括部分农民“以金(人民币)代粮”缴纳。1996年收税粮4152吨,恢复“实物征收,货币结算”,收购价升至每50公斤64.3元。1997—2000年税粮收购稳定在1996年水平。,2001年开始宁波市各县由市政府代缴农业税。2006年取消农业税征收。
  定购粮 1987年,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和粮食定购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与发放预购定金“三挂钩”政策,宁海县定购任务1.6万吨(含农业税),粮食部门在收购时,市场价低于定购价,则按定购价计收,反之按保护价计收,实行“价外补贴”。其标准为每50公斤晚粳谷补2.7元、糯谷补3.2元、杂交谷补2.4元。是年全县收购总量20345吨。1993年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改为指导性计划收购,将“三挂钩”物资改为价外现金补贴,粮食放开购销,全年收购30557吨。1994年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的规定,国有粮食企业实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双轨制运行机制,全年购粮食30557吨。1995年,县政府与镇乡签订“粮食定购任务责任状”,全面落实到村、户。1996年,敞开收购农民自给有余的粮食,购粮性质由农民承担义务变成国家对农民的保护和支持,收购23188吨,比上年收购13913吨增长39.65%。2001年,合同定购改为农民自愿订单收购,仅收购6041吨,比1996年收购22956吨减少3.8倍。
  议价粮 1970年收购议价粮,1987年继续,2000年后粮食销售自由经营,“议价粮”随之消失。2001年改为农户自愿售粮。1987—2000年14年间共收议价粮95849吨,平均每年6856.4吨。
  杂粮杂粮品种有二棱大麦、玉米、番薯、黄豆、蚕豆、高粱、粟米、杂色豆等。1987年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玉米524吨、蚕豆152吨、大麦2237吨、番薯干184吨、大豆489吨、其他杂粮112吨;1990年收购玉米972吨、蚕豆1879吨、大麦2520吨、番薯干8吨、大豆239吨、其他杂粮1692吨。1995年,收购玉米1吨、蚕豆716吨、大麦3吨、大豆57吨。
  第二节 粮食销售
  1987—2008年,粮食销售经过国有粮食企业统一销售,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销售,粮食市场自由交易三个阶段。
  城镇统销居民定量供应 1987年继续实行粮食统销。居民定量供应由县粮食局核发“宁海县居民粮食(油)供应证”,以户为单位,以人分类,标准定量,按月限量供应。居民持证到指定的粮站(点),凭省粮食厅统一印制的“定额粮票”购买。是年城乡居民供应食粮7174吨。1991年5月国务院统一提高统销口粮销售价,每50公斤标一早籼米由14.1元提至26.5元,标二早籼米由13.7元提至25元,标准面粉由17.0元提至27.0元,上白面粉由19.5元提至31.0元,全年销售6659吨。1993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粮食“统销”供应制度和平价粮食调拨制度,实行在需求总量宏观控制下的市场供应,除“军用粮票”继续使用外,停止使用居民口粮粮票。1994年,粮价上涨,牵动零售物价指数攀升。
  1995年县政府决定使用“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联同粮食供应券供粮,每张120公斤,以小张(10公斤)分月供应,即每50公斤标一早米87元,标一粳米106元,上白面粉104元,国家补贴居民每月5元~6元。1996年国务院通知,居民口粮销售价平均每千克再提高0.3元。
  补助用粮 1987年4月前实行补助用粮。临时工未达到同工种定量标准给予补助;干部参加劳动,按每人每月连同原定量不超过17.5公斤标准内补助;加夜班23时后每人次以0.075公斤~0.1公斤标准补助;还有出差补助粮、运动员补助粮、民兵集训补助粮等。是年4月,取消各项补助粮。
  行业用粮 豆制品加工业、饮食业、食品业等,既供应平价粮,又供应议价粮。1987年供应平价粮1297吨,占用量的42.7%;1988年为1132吨,占用量的35.2%;1989年912吨,占用量的30.5%;1990年893吨,占用量的19.4%;1991年起转议价供应。
  其他用粮1987—1992年平价销售195.8吨、民办教师449吨、饲料5665吨。1988、1989、1990年三年救灾粮4671吨,1994—1998年供应番薯432吨。
  杂粮销售 统购统销供应的杂粮品种有玉米、蚕豆、大麦、番薯干等。大麦供应啤酒厂,蚕豆供应酱油厂,玉米、番薯干及饲料粮供应饲料加工企业,大豆供应豆制品加工厂。1987年杂粮销售7408吨,1988年1131吨,1990年6871吨,1995年4580吨,1998年850吨。
  农村“三留”粮1987—1998年,农村“三留”粮(缺1993年)合计166.37891万吨,平均每年15.12536万吨,口粮占77.3%,种子占6.7%,饲料占5.9%,其他占10.1%。每年人均留粮285公斤,其中口粮平均244公斤。1987年对农村缺粮户继续实行议价供应,计460吨;1988年灾害影响,增至984吨;1990年退耕还林、种植业调整等,增至2119吨。1998年终止供应。1987—1998年累计供应28453吨。
  农村统销粮 1987年棉农、渔民等实行统销(平价)供应。全县供应农村统销户34890户,107108人,供应9764吨。1988年支持灾民,统销粮增至10927吨;1989年7月起压缩部分农民供应,全年减至9250吨;1993年取消农村统销粮供应。
  市场交易 1982年,粮食部门在老城区大北门菜市场,划地600平方米,作为粮食余缺交易所。交易日以传统集市日为主,年交易量3650吨。1993年1月1日起国务院批准浙江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1994年在小北门建立粮食交易市场,面积5760平方米。年交易量4380吨。各镇乡亦有专门场地作为粮食交易。2000年,全县从事粮油批发经营企业11家,批发量19520吨(其中从江苏、安徽购进的成品粮占92%);粮油经营户136家(其中城区104家),交易量39970吨。2008年,县内购入7302吨(其中国有企业7047吨),县外购入24.54万吨(其中国有企业6049吨)。年度粮食需求32.73万吨,分别为口粮15.32万吨,饲料用粮9.71万吨,工业用粮3.30万吨,食品酿造业用粮0.92万吨,销售县外3.43万吨。
  第三节 粮食储运
  调运 1987—1990年从县外调入粮食75256吨,平价粮占65.0%,议价粮占35.0%。主要品种有早籼米14798吨,小麦11359吨,其余为玉米、早谷、粳谷、上白粉、富强粉等;本县调出外县共41059吨,平价占87.0%,议价占13.0%。主要品种有小麦13613吨,上白粉8968吨,其余为早籼谷、早籼米、玉米、四号粉等。
  1993年起,国家取消粮食统销和计划调拨制度,由缺粮地区和余粮地区产销衔接,属市场买卖关系。
  仓储1987年全县国家粮食仓库共108个,仓容量61365吨;2008年仓库229个,仓容量65020吨。其中,租赁给民营企业仓库84个,仓容量25995吨。
  2003年,在桃源街道堤树村征地100亩,建造仓容5万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属中央储备粮总公司直接管理。2008年,在跃龙街道上金村征地102.6亩,投资1.12亿元,设计建造具有现代化储粮设施的仓容3000吨的中心粮库,建造日加工能力为100吨稻谷的粮食加工厂、县粮食交易市场及粮食配送中心,实行粮食收购、储存、加工、交易一条龙的管理模式。
  保粮 1987年,根据季节变化,保粮实施春抓密闭防潮,夏抓隔热防霉,秋抓降温杀虫,冬抓通风降湿的措施。1990年入库早稻谷在12月前粮温不高于20摄氏度,次年1月底不高于1摄氏度,夏季高温不超过2摄氏度,以防霉防虫,延缓粮食品质陈化。1994年5月,商业部发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实行仓储质量跟踪检验。
  第四节 油脂购销
  收购 1987年收购油菜籽1635吨。1994年收购油菜籽3235吨,1995年后油菜籽购销融入市场。1987年油菜籽主产区长街、力洋、一市。农民每亩留种15公斤外,全部由国有企业收购,每50公斤退油0.5公斤,是年收棉籽1628吨。1993年开放市场,国有企业收购量减少,1994年仅收棉籽262.5吨。1987—1994年国有企业收购花生、茶籽、芝麻等218吨。
  经营 1987—1994年,国有企业县内收购菜油5535吨,棉油1085吨,其他油1100吨等。期间,国有企业从县外调入油料106吨(其中花生63吨),油脂1852吨(含菜油1507吨,棉油125吨);调出油料4007吨(含菜籽2230吨、棉籽1562吨),油脂1758吨(含菜油1423吨,棉油241吨)。2008年专业经营食用油规模企业1家,大米、食用油综合经营规模企业7家。全县市民及行业、工业用油依靠各经营企业从江苏、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购入,投放市场交易。
  供应 1987年,居民按计划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2公斤,国庆、春节等每人增加0.1公斤。1992年起取消居民补助用油,1993年起取消居民平价定量供应,实行议价销售。实行平价供应食油的林特产区农民和渔民延至1989年,事业单位延至1991年,食品行业延至1993年。2000年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5公斤,2005年0.6公斤,2008年增至1.3公斤。2008年县内油料作物产油1357吨,仅为总需求的15%,其余从外地采购弥补。
  第五节 饲料供应
  饲料生产供应 1987年桥头胡饲料厂(1982年建)、城关饲料厂(1985年建)、力洋饲料车间(1985年设立)生产饲料。主要原料:玉米、米糠、四号粉、菜籽饼、棉籽饼、豆饼、麸皮、鱼粉、大麦及少量沸石粉、贝壳粉等。配制成蛋鸭饲料、仔猪饲料、中猪饲料、肉鸡饲料、奶牛饲料、对虾饲料、鱼饲料等产品。生产各种饲料6983吨,销售收入156万元。研制出550乳猪饲料、551小猪饲料、552大猪饲料、101鹌鹑饲料等。2008年加工饲料24694吨,业务收入5196.3万元,利润615.4万元。1988年缩减平价供应,扩大议价供应。1993年全部实行议价供应。1987—1998年国有企业供应平议价饲料3.5400万吨,年平均2950吨。其中平价占16.16%,议价占83.84%。
  农村安排精饲料 1987—1998年农村以生猪饲养量为主安排精饲料113034吨,平均每年10276吨。其中,生猪饲料占89.6%,其他禽畜10.4%。2008年全县饲料经营企业10家,年销售量达3万吨,营业额6100万元。其中,宁海县天丰兽药饲料经营部年销量4000吨左右;宁波振宁牧业有限公司桥头胡饲料经营部年销量3万吨。两家企业营业额均在500万元以上。
  第五章 服务业
  1987—2000年,商业服务行业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变大,服务项目由单纯店前服务到全程多项目服务,服务质量由简陋生活型到高层次享受型。2000年后,等级酒店、星级宾馆、咖啡馆、健身房、担保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相继兴起。
  第一节 餐饮住宿
  餐饮业 1987年,宁海县餐饮业626家,从业人员1099人,营业额640万元。其中国营9家,从业人员80人,集体52家,从业人员229人,个体565家,从业人员990人。国营大同酒家和镇办华侨饭店规模较大。1988年,县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组织对十个建制镇所在地个体厨师进行技术培训,获得厨师合格证书40人。1999年年底,所有国营集体餐饮业转让和拍卖。2000年,全县餐饮业879家,从业人员6060人,营业额18106万元。其中个体私营867家,占98.6%。2008年,餐饮业834家,从业人员22960人,营业额84950万元。其中国有集体控股4家、外商投资4家、个体私营826家,设在城区676家、乡镇158家。
  2000年4月,太平洋大酒店开业,注册资本500万元,餐饮为主,兼营娱乐、营业面积1.1万平方米,餐位1058个,从业人员310人。2004年被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一级酒店,2006年被评为特级酒店。2008年营业额4273万元,餐饮等级、营业收入为全县同行业之首。
  2002年10月,香溢大酒店开业,注册资本50万元,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餐位600个,从业人员123人。2004年被评为二级酒店,2006年被评为一级酒店,2008年营业收入911万元。至2008年,全县有国家等级酒店10家,其中特级1家、一级4家、二级5家,注册总资本19180万元。
  宁海县本帮菜、乡土菜丰富。2008年城区怡惠中路气象路口,集聚了前童三宝土家菜、外婆家乡菜馆、老邻居土家菜等经营农家菜、土家菜饭店,乡土特色浓厚,深受消费者喜欢。
  2008年,有快餐店133家,其中城区有肯德基连锁店3家,欧式牛排、日式料理等洋快餐6家。
  1984年梅林首家蒙口福川菜馆迁入,2003年1月,肯德基落户。2008年,城区四川要德火锅店3家,川湘赣菜馆10家,其他地方特色火锅店7家。
  2008年有大小正餐饭店348家(不含等级酒店),其中注册资本(金)10万元至20万元的48家,20万元以上的41家。元亨大酒店、国际太平洋大酒店、北湖宾馆、白云山庄大酒店、峡山海景海鲜舫、强蛟临港环球大酒店、水车农庄饭店等规模较大,设施较好。
  2008年,有小吃点心店329家,其中面食店108家。地方小吃主要有麦糕、包子、汤包、大饼、油条、豆浆、麦饼、麦饺筒、炊饭、面食等。较有名气的是老章包子,仅城区就有16家。外地进入宁海县城区的点心店,有兰州拉面40余家,福建沙县小吃30余家。
  2000年城区登记有夜排档100余家。2001年年底,老城区饮食夜摊全部迁入环城北路统一管理,称美食街,又称夜排档;2004年再迁至跃龙街道桃源中路198号场地。2008年,场地内有夜排档14家,营业时间为每天晚6时至次日凌晨2时,每档月营业额8万元~12万元不等。此外在跃龙街道徐霞客大道南岸、桃源街道兴工一路、梅林街道杨梅岭水库坝顶等地,每年夏天有众多季节性夜排档,共有摊位500余个。
  住宿业 1987年,位于老城关原孔庙的宁海县招待所、中大街的宁海旅馆和东方旅馆为全县最大的国有、集体住宿企业。1990年,全县住宿业130家,从业人员384人。其中国营集体38家,从业人员236人;个体92家,从业人员148人。1993年12月,沁园宾馆开业,1995年被评为三星级宾馆。1996年10月,跃龙宾馆开业。1998年1月,北湖宾馆开业。其间,个体小宾馆蓬勃兴起。2000年,住宿业285家,从业人员925人。其中国有集体或国有集体控股13家,私营9家,个体263家。2002年,天明山温泉大酒店开业。2003年6月,新世纪大酒店开业。2004年4月,天明山温泉大酒店、新世纪大酒店被评为四星级宾馆。2007年12月,涉外三星级宁海宾馆开业。2008年,住宿业383家。其中国有集体或国有集体控股10家,外商投资1家,私营12家,个体360家。设在城区326家,镇乡57家。按住宿业等级和规模分,其中星级宾馆13家,50个床位以上的中型宾馆(旅店)15家,个体小宾馆(旅店)355家。跃龙街道中山东路人民法院至桃源中路中山桥300米北侧街面,有个体小宾馆31家,形成个体宾馆一条街。
  第二节 家政服务
  1996年11月,吉利搬家社成立,专业从事搬家服务。2001年,诚信家政劳动服务有限公司、一串红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宁海县家政服务业20家,其中城区18家、西店镇2家。具有法人资格的4家,注册资本40万元。服务内容主要有搬家运输、家庭保洁、外墙清洗、家电维修、水电安装、管道疏通、照看老人小孩、其他家务劳动等。服务方式主要有全职保姆、儿童寄托、钟点工、预约上门服务等。从2002年开始,逢年过节的家务钟点工供不应求,跃龙街道五丰、车河、园丁三个社区成立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家政服务站,从业人员90人。
  第三节 娱乐休闲
  理发美容 1987年有理发业213家,从业人员304人,其中集体6家、个体207家。1987年宁海县商业局组织全县社会理发从业人员职称考核。1990年理发业290家,从业人员383人。1993年,有各式时尚烫发、美发、美(指)甲、护肤、瘦身等美发美容业接踵开张。1988年县商业局、供销联社、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协会联合组织10个镇的理发从业人员进行职称考核,有102人获得四级理发师和理发技工职称。2000年重新登记457家。2008年,全县有理发美发美容业478家,其中城区380家,镇乡98家。是年9月,成立县美发美容业协会。
  洗浴足浴 1987年国营浴室1家,仅在冬季开放。1994年11月,位于跃龙街道车河路的城关华清浴室开业。服务项目有大堂浴池、单间淋浴、擦背、修脚、按摩等,后又增设桑拿浴。2000年3月,跃龙街道气象路正学路口开设四川吴道子足浴连锁店。之后,富桥、西子等足浴服务进入。2008年淋浴足浴业52家,其中浴室31家、足浴21家,城区42家、镇乡10家。华清浴室、海阔天空沐浴中心、游泳馆浴室、华都足浴、皇城足浴、天园足浴等营业面积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
  茶馆、咖啡馆、酒吧 1993年3月,春来茶馆开业。2000年,经典咖啡、上岛咖啡、博士咖啡等开业。2000年10月,亨得利酒吧开业。截至2008年,全县有茶馆15家、咖啡馆14家、酒吧4家(不包括酒店宾馆内的酒吧)。
  娱乐健身 1996年5月,龙山旱溜冰场开业。2008年,宁海县旱溜冰场4家,其中城区2家、西店镇2家。2001年,台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兴起,2008年有台球室13家、棋牌室20家、健身房6家,其中一兆韦德健身房和弘奥健身中心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
  第四节 中介服务
  2008年,从事职业介绍、科技信息咨询、投资管理咨询、会计与税务事务服务、融资担保等中介企业317家。
  职业介绍 1994年,已登记从事职业介绍服务的有8家。2000年,个体职业介绍服务所迁入县劳动力市场内设点经营。2007年又将职介所迁出劳动力市场经营。2008年从事职业介绍服务的有13家,其中个体12家,外商投资1家。
  房地产中介 1994年,房地产中介行业已登记的有14家。1995年,县工商局、城建局、物价局联合对房地产中介的经营行为和收费标准进行规范。1998年,房地产中介服务内容扩大到代办新楼盘销售、银行按揭、房产证、土地证过户、抵押贷款等;代理范围从本地房地产扩大到县外房地产。2008年房地产中介业已登记的有118家。
  商品中介 2008年,从事商品中介业的有60家,其中旧机动车(二手车)中介51家,其他商品中介9家。
  资产评估 1995年,国有宁海县土地评估中心成立。2001年8月,正平房地产估价师事务所成立,提供房地产交易、抵押、入股及旧房拆建等价格评估服务。2006—2007年,宁波天润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杭州永正房产土地评估有限公司,分别在宁海县设立分公司。2008年资产评估业9家。
  会计、税务事务服务 1990年后,有宁海县会计师事务所、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分别隶属于县财政局、乡镇企业局、审计局,为企业提供验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服务。1999年年底,上述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改制或停办,个人合伙性质的宁海县跃龙会计师事务所成立,2004年歇业。2001年,宁波世明会计师事务所与宁波德威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在宁海县设立分所。2006年12月,正学会计师事务所成立,2008年6月歇业。2008年12月,德祥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是年,全县有会计师事务所3家,其中独立所1家、分所2家。2000年3月,中允税务师事务所成立,从事税务代理和记账代理等服务。2005年,立信税务师事务所成立。2008年,全县有税务师事务所2家,代理站6家。
  咨询服务 1993年9月,县科协设立科技咨询公司。2008年,全县有咨询服务业78家,其中,国有集体及国有集体控股4家,个体私营74家。按咨询服务门类分,企业管理咨询17家,企业投资咨询37家,商标专利咨询代理3家,市场信息咨询5家,科技咨询5家,工程造价咨询3家,健康咨询4家,教育咨询4家。
  担保业 2001年县政府组建宁海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2003年设立宁海县农业信用担保中心,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业大户贷款提供担保。2006年,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担保行业,私营担保公司发展。2008年,担保公司(中心)20家,其中国有2家,注册资本6000万元,私营18家,注册资本3.1557亿元。
  拍卖业 1992年,县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成立宁海县拍卖市场。1993年1月8日,拍卖市场公开拍卖国有出让土地——老城关派出所拆建地块,成为“宁海第一拍”。1996年,宁海县拍卖市场更名为宁海县拍卖行。2002年县拍卖行划归县资产经营公司,并与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合并,更名为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有限公司宁海分公司。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实施后,浙江天一拍卖有限公司、一通拍卖有限公司、宁波六禾拍卖有限公司等在宁海县设立办事处。至2008年,从事拍卖业的企业有11家,其中分公司1家,办事处10家。2007年拍卖成功358宗,金额1.3738亿元;2008年拍卖成功236宗,金额1.02亿元。
  第五节 其他
  修理业 1987年宁海县修理业387家。2000年,615家。2008年发展到650家。其中城区370家,镇乡280家。按修理行业分,汽车修理(含汽车装潢)61家,摩托车修理90家,家用电器修理98家,自行车、电瓶车修理167家,农机具修理86家,计算机维修35家,手机等电子通信产品修理45家,钟表、门锁、小五金、补鞋等日用品修理68家。此外,在城区街头设摊或走街串巷从事擦鞋服务的擦鞋匠近300人。
  打字复印业 1985年城关市门头巷37号,开办面向社会服务的机械铅字打字店。1988年,老城关鸡巷口的县内首家使用电脑打字的城关华芝打字文印部开业,次年店主参加省电脑打字比赛,获第二名。2000年,打字复印业17家,2008年发展到68家,其中城区47家、镇乡21家。文件资料复制印刷从机械铅字打字、纸油印,发展到电脑打字复印、一体机速印、电脑自动双面复印、大型工程图纸复制、商务广告彩印等。
  照相摄影业 1987年宁海县城区有国有宁海照相馆,1988年在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组织的社会摄影专业从业人员考核中有13名从业人员获得摄影技工职称。1990年,国营宁海照相馆投资20万元购置县内第一台彩色照片冲洗打印设备。1997年,丽星超相像工作室购进县内首台营业性数码照相机。2000年,中国台湾风格婚纱摄影流行。2004年,五山林场照相馆、丽都照相馆先后购置激光数码冲印设备。2008年,照相摄影业70家,其中城区58家、镇乡12家。摄影业对大型节庆、宴请贵宾、传统红白事、续修宗谱圆谱礼仪等进行现场服务。
  服装洗涤业 1987年下半年,位于县文化馆的乐乐干洗店开业,之后,一批仙居籍人开设干洗店。2000年服装洗涤业18家。服务内容主要有服装水洗、干洗、熨烫、皮衣上光等。2007年9月,成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服装洗涤行业分会。2008年,服装洗涤业73家,其中城区65家、镇乡8家,仙居籍人开设23家。
  租赁业 1990年有音像制品和书刊出租,2003年有钢管等建筑工具机械租赁。2006年出现汽车租赁。2008年,租赁业131家,其中音像制品出租49家、书刊出租18家、建筑工具机械租赁6家、汽车租赁(不含出租车)51家、其他租赁7家。2008年计算机软件开发业14家。
  第六章 专卖 专营
  烟草和食盐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两种国家专营产品,由专卖公司经营。烟草公司对烟草实施专卖;盐业公司对食盐执行专营。
  第一节 烟草
  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宁海县烟草销售业务归县糖烟酒公司经营。1991年1月从县糖烟酒公司划出,建立县烟草专卖局(公司),实行政企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受宁波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宁海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负责全县烟草专卖管理和批发经营业务,属国有企业性质。
  机构沿革 1987年,县糖烟酒公司按配给计划,从宁波、杭州、云南、广西等地调入卷烟。城区内定点供应,各乡镇由供销社及下属商店供应。1991年烟草公司成立后,进货渠道基本延续,销售经营根据供求情况调整。先后在岔路、长街、西店、力洋、一市、梅林、桥头胡设立经营部,进行批发销售。2000年9月,实施送货上门服务,将全县分为22条线路,直接送到零售户。2004年撤销岔路等经营部和城关配送中心,设立了城关、长街、西店3个市场部和客户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并将配送路线整缩至15条,配备市场经理、客户经理、电话座席员、配送人员,实行“访送分离”,初步建立“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配送模式。2005年5月,统一纳入全市集中电话订货、一库制配送,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启用营销系统和营销工具箱,开通“976177”服务热线,受理举报电话,接纳用户投诉。2006年,全面推进业务模式的转换,实现了卷烟货源由宁波市公司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2008年取消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属宁波市公司营销分支机构,改名“宁波市烟草公司宁海分公司”,县级烟草专卖局机构、职能和属地管辖不变。
  专卖管理 1987年实行卷烟凭票定额供应制。1991年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分级管制。烟草公司从云南、广西、杭州、上海诸地购进甲、乙级卷烟应市。宁波卷烟厂自行研发的(新)“大红鹰”品牌1995年投入市场后,缓解了甲、乙级卷烟紧俏的局面。1992年对全县所有卷烟零售单位(包括个体户)进行登记、审核,发放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在核定地区和经营范围开展业务,亮证经营、明码标价、接受监督。截至2008年,全县审批核准卷烟零售户5419家;1991—2008年查取各类违法经营事件13884件,查扣卷烟640135条,总值611.5万元。其中,假烟67088条,进口走私烟219773条,其他非法经营烟353274条。
  资产税利 1991年公司建立时,固定资产仅7.5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与糖烟酒公司分立负债60余万元。至2008年,拥有固定资产5543万元,流动资金2.22亿元;卷烟销售从15540箱,增加到35743箱;税利从79.76万元,增加到2.2亿元,增加275倍。
  第二节 盐业
  1996年5月27日,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县境内盐产品统一由宁海县盐业公司经营管理。
  机构沿革 1970年3月,成立国有宁海县盐业公司。1998年1月盐业专营机构省垂直管理,升格为地方一级局。实行政企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受浙江省盐务管理局(公司)和宁海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负责全县盐政管理和食盐批发经营业务。2005年,宁海县盐业公司资产划归浙江省盐业集团,并更名为浙江省盐业集团宁海县盐业有限公司,成为省盐业集团的子公司。
  县盐务管理局(公司)现下设办公室、财务科、运销科、盐政科4个职能科室,核定编制人员17名。截至2007年年末,企业资产总额达1123万元,实现销售额884.05万元,利润39.8万元。
  盐场变迁 宁海县制盐,始于隋唐,盛于宋至明代。新中国成立后,盐业由废转兴。改造与建设了一批新盐场,有长街制盐化工厂(后改名为长街盐场)、一市大林制盐场、力洋制盐化工厂、伍山盐场。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盐田逐渐萎缩。80年代以来,宁海原盐平均年产量约为5000余吨,1995年全县最高年产量达7658吨。1997年8月,因受台风、暴雨、高潮位袭击影响,宁波市盐业管理局下达甬盐专“关于伍山盐场不再列入盐产品计划的通知”,伍山盐场生产装置在1万吨以下,盐质差,已不宜从事盐业生产。2004年全县仅有的1560亩的伍山盐场转废,结束了宁海县千余年产盐历史。
  碘盐管理 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163号令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病危害条例》。是年10月1日起施行食盐加碘,供应碘盐。由卫生部门负责卫生监督管理,盐业机构负责碘盐加工、供应。
  1995年9月14日,浙江省卫生厅、轻工业厅联合制定《浙江省消除碘缺乏病“九五”计划》,提出1997—2000年计划目标,全省食用盐(包括牲畜用盐)全部加碘。1995年6月,宁海境内全面推行食盐小包装加碘供应。1996年,宁海县盐务管理局相应制定《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三年规划”》并报经宁海县人民政府同意实施。1998年10月通过专家组消除碘缺乏病考核评估,宁海县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的“三率”均在95%以上,符合年度考核目标。
  销售网络 1994年设立食盐销售网络单位12家,食盐零售商店1800余家。通过登记审验,发给食盐转批、零售许可证,合法亮证销售供应碘盐。对因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人群,实行定点供应非碘盐。设立非碘盐供应单位2家,即盐业有限公司营业厅、城关志峰烟酒店。1995—2007年,由于管理得当,网络健全,碘盐销售正常,县境内1996—2007年年供应量在3300吨~4300吨之间,平均3822.2吨/年。2008年11月开始,城区小包装食盐全面实行网络直达配送服务。持证零售商店可通过网上或电话预约方式,24小时内即可送达,镇乡零售业务由食盐转批点负责配送。建有城区仓库面积760平方米,库容450吨。
  盐政管理 1991年9月1日起,查缉私盐工作,复由盐业部门管理。1992年4月初,宁海县盐政执法归生产行政办公室管理,设在宁海县盐务管理局内。1996年7月18日,盐政执法职能从生产行政办公室中分离,增设盐政办公室。1997年,县政府发文规定,盐务管理局具有行政处罚实施(受委托)主体资格。1998年12月15日,撤销盐政办公室,成立盐政科。2002年3月,为加强缉查私盐力度,成立公安局驻盐业联络室(以下简称公安联络室)。公安联络室在业务上受当地公安局与盐务管理局双重领导,设有办案人员4人,由公安经侦和盐政人员组成。实行畜牧、工业、腌制用盐审批制度。通过所在村证明、实地考察、签订用户承诺书等途径,建立各类用户档案。用户到盐务局审批后购盐,并对其所购盐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严防畜牧、工业、腌制用盐流入食盐市场。1996—2008年,共查获涉盐违法案件129件,没收各类盐产品111.52吨,罚没款54481.55万元。2006年2月,1名因涉盐非法经营罪被法院判刑。
  盐业劳动服务部 1988年10月创办,属大集体企业性质,注册资金5万元,下设聚丰和五通两家商店。1998年12月,盐业劳动服务部改制纳入宁海县彩印包装厂。宁海县盐业劳动服务部注销。1992年11月18日,创办宁海县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成为省盐业塑料小包装盐袋定点生产企业,1998年12月改为股份制企业。股份由国有股、经营者集体股、个人股组成。股本总额为50万元,其中国有企业现金入股18万元,占36%。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安置职工19人,共创利润108万元。2001年6月,复合包装取代普通包装,省定点单位改设宁波有限公司,宁海县彩印包装有限公司随之歇业。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