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渔业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5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渔业科技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587-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水产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构建了由县、镇、乡、公司、场、社、村为一体的水产科技网络。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技术,进行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了水产养殖和捕捞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重视水产科技教育,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职称评定,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宁海县水产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渔业经济 水产科技

内容

水产科技机构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海洋环境监测站、三门湾水产研究所和科海水产研究所。有水产科技人员26人,其中总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9人,占全局在职工人员的63.4%,沿海镇、乡均配有渔技员,各水产养殖公司和较大的水产养殖场、合作社均配有专职水产技术辅导员,形成由县、镇、乡、公司、场、社、村为一体的水产科技网络。
  水产科技人员精心钻研,刻苦攻关,19个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其中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7项,市级8项,县级3项,获奖56人次,其中全国二等奖6人、省级19人次、市级23人次、县级8人次。2003年总工程师赵志东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劳动模范称号。
  第一节 科技引进
  1991—2008年,宁海海洋经济与渔业生产在科技引进、开发、创新、扩大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以海水养殖育苗技术为主体的几个项目中,有的为全国首例、有的在全省领先。引进48个鱼、虾、贝等新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15个高产技术,改造老塘17039亩。2008年全县海水养殖平均亩产520公斤,最高单位产量1077公斤,有19个科技项目分别得到了全国、省、市、县的科技成果奖、科技推广奖和农业丰收奖。
  水产养殖 海水养殖生产中引进的品种有卵形鲳、半滑舌鳎、大西洋漠斑牙鲆、美国硬壳蛤、金头鲷、横带髭鲷、青石斑鱼、刺参、美国红鱼、欧洲鳗,南美白对虾、澳洲淡水龙虾,还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短沟对虾、非洲草虾、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等21个品种。淡水养殖生产中引进的品种有异育银鲫、湘云鲫、革胡子鲶、鳜鱼、罗非鱼、大银鱼、加州鲈鱼、乌鳢、锦鲤、史氏鲟、牛蛙、中国林蛙、罗氏沼虾、红螯螯虾、南美白对虾、中华圆田螺、日本锦鲤、金鱼、育珠蚌、美国鲥鱼等。引进养殖品种时,也引进主要养殖技术。
  渔业捕捞 海洋捕捞生产中引进的有1970年从福建厦门捕捞队引进灯光围网技术,并根据浙江渔场特点进行了改装,获得了高产与发展。1975年引进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冷海水保鲜技术”,1978年引进了隔热舱保温技术,1992年从嵊泗县引进了蟹笼捕技术,至今已成为全县海洋捕捞的主要产业。
  第二节 科技研发
  七星鲈鱼全人工培育 1993年由县水产养殖公司为主,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省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共同合作,2月浙江省科技局立项,对七星鲈鱼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1995年,历经了亲鱼选育,人工授精、催产、孵化、营养育苗,饲养管理等各个技术环节,终育出仔鱼50万尾,体长5厘米~6厘米,投放在本县及奉化、象山等地网箱中养殖,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成功创全国首例,其后在广东、福建、山东省等地推广和应用。
  日本红鳍东方鲀工厂化全人工育苗 1986年县水产养殖公司与县水产局技术推广站共同合作,从日本引进受精卵,突破了受精卵在长途空运脱氧、工厂化孵化、幼苗培育、饲养管理等各个技术环节,育出了4厘米~5厘米仔鱼25万尾,在本县峡山网箱试养成功。为全国首例,次年部分成鱼出口日本。
  大黄鱼全人工育苗 1996年5月,县水产养殖公司与县水产局技术推广站共同合作,开展对大黄鱼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从福建省宁德市引进大黄鱼受精卵,育出4厘米~6厘米仔鱼50万尾,放在薛岙、峡山、象山等地网箱试养,当年幼鱼个体重150克,10月,鱼个体重400克~600克,市场售价120元/斤。1996年后,大黄鱼网箱养殖5000余箱,形成养殖产业。
  双斑东方鲀工厂化全人工育苗 1997年县水产养殖公司与水产局技术推广站合作,开展对双斑东方鲀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4月,选购了野生亲鱼120尾,通过人工授精、孵化、培育、管理各个技术环节,育出4厘米~6厘米仔鱼80万尾,投放于网箱池塘养殖,当年幼鱼个体重100克~150克,第二年个体重400克~600克,成为商品鱼,销往江苏等地,售价250元/斤~350元/斤,成为宁海县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泥蚶工厂化全人工育苗 1997年县水产养殖公司胡陈港育苗厂与宁波大学养殖系合作,开展对泥蚶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试验,5月,从乐清湾购入亲蚶800斤,经人工授精、催产和培育,2个月后,培育出泥蚶苗64斤,泥蚶苗价达2万元/斤。泥蚶人工育苗的研究成功,以及人工投贝自然增殖,为宁海县泥蚶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源,结束本地无泥蚶苗的历史。
  海水池塘封闭式内循环集约化生态养殖 2001年由县水产局总工程师赵志东主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越溪乡海旺养殖场、东部海洋经济开发公司共同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养殖试验,试养面积140亩。采取封闭式内循环方式,利用贝类净化的海水循环使用,做到废水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模式。当年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760公斤,最高池塘单产1077公斤,研究成果在舟山、宁波各地得到推广。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 2003年,县科技局在宁波市公开招标研究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项目,项目由宁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中标。项目中标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会同有关水产专家共同研究,育出虾苗3000万尾,并在淡水池塘内试养成功。经专家评审领先于全国水平,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苗种,还推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
  香鱼全人工工厂化培育 香鱼生长在淡水溪流,对水质要求非常高。1979年浙江水产学院课题组到宁海调查研究,1986年,成功育出香鱼苗7万尾,取得科研成果。县水产局在浙江水产学院的科研基础上,全人工工厂化育出香鱼苗441.5万尾。2001年局工程师张来顺在凫溪试养香鱼成功,使濒临绝迹的香鱼在宁海继续生存并扩大了产量。
  弹涂鱼半人工育苗 2007年5月,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与越溪乡褚友能弹涂鱼养殖场合作,开展对弹涂鱼土池人工育苗技术研究,6月,投放亲鱼75公斤,经3个月精心培育和科学管理,成功地繁育出弹涂仔鱼15万尾,为弹涂鱼养殖提供了苗种,也为全人工育苗打下基础。
  锦鲤全人工育苗 2004年宁海欣欣观赏鱼养殖场,从南方引进优质锦鲤鱼、水花鱼苗60万尾,进行土池培育,育成率55%,10月,又从日本引入“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25尾,其中雌鱼13尾,雄鱼12尾,经过培育、授精、催产,获得受精卵95万粒,孵化出幼苗60万尾,孵化率63%,培育鱼苗30万尾,鱼苗育成率为50%。
  其他 2006年双盘涂育苗厂对青蛤实行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成功。2007年长街海水育苗厂对蛏子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成功。2007年鲍鱼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成功。
  第三节 科技推广
  对虾养殖高产技术推广 1986—1993年,总结对虾在用水、饵料、管理、捕捞、清塘等五方面的对虾养殖高产经验,在全县推广。1992年对虾产量达610吨,是1986年的2.4倍,对虾养殖生产在宁波市获得“五个第一”,发展速度第一、平均亩产第一、产品规格第一、出口创汇第一、经济效益第一。
  对虾多茬养殖技术推广 1993年大佳何乡四勤塘对虾发病,逐渐蔓延到全县各地虾塘,养殖户经济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虾病暴发这一局面,乡政府多次组织渔业科技人员进行攻关,通过对海水检测分析、虾塘会诊、用药研究,探索出对虾多茬养殖技术,1994年全县推广多茬养殖技术后,将虾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大佳何乡大灾之年不减产,产值翻一番,去得了成效。
  生态化综合养殖技术推广 1994年综合养殖是虾、蛏、蟹、贝混养,因蛏子喜食虾塘中的浮游生物,它既可净化水质,减少对虾疾病,又可充分利用水面,稳收蛏子产量,优势互补、一举两得。
  低坝高网养殖技术推广 1985年,西店镇樟树村部分养殖户,毛竹作柱,上拉网片,小面积筑坝围塘养殖获得成功。水流较活,管理方便,蚶、蛤、青蟹、鱼、虾等均可养殖,投资小、土坝低、成本省、效益好。“低坝高网”技术,沿海各地应用广泛,养殖面积扩大。
  牡蛎棚架式、延绳式养殖技术推广 1978年,薛岙乡宏伟渔业队,进行水泥条立体养殖牡蛎,获得较好效益。1984年发展到6个镇乡、15个大队。1996年开始在旗门港发展了筏架式养殖。1998年加爵科村、峡山、西店等地养殖户,利用旧车轮胎条,在浅海区进行棚架式和延绳式养殖牡蛎取得成功,单产和效益比传统的垒石法和水泥条养殖提高3倍以上,此项技术在全县推广,使牡蛎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浮筏式养殖紫菜技术推广 充分利用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既肥育紫菜,又可以净化水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1999年长街镇月兰村村民在五屿门浅海区,浮筏式养殖紫菜30亩,当年收获效益甚好,此项技术迅速在全县推广。
  网箱养殖技术推广 1984年淡水水库试养,后逐渐扩展到象山港和三门湾养殖,从普通网箱养殖,发展到深水网箱养殖。2008年,深水网箱8985立方米,普通网箱76770平方米。这一技术的推广,既充分利用浅海水面,增加养殖面积,又提高养殖产量。
  工厂化养鱼技术推广 2001年东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一座4000立方米水体的工厂化海水养殖系统,并配有生物净化水处理装置、高压过滤器、海水深井、臭氧发生器等设施,先后开展牙鲆、河鲀等养殖。2005年越溪乡群英塘养殖户戴庆华先后在群英塘、西店凫溪两处投资270万元,进行工厂化养殖青、土石斑鱼,养殖成功并投放市场供应。
  第四节 科技教育
  20世纪50年代,宁海在峡山外岙开办水产初级技校,1960年改为中专,学制两年,由于经费无着落,1961年停办。1984年与宁海县农业技术学校联办水产养殖专业班,学制两年,1986年毕业生50名,同年停办。
  1987年开始,水产科技教育,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截至1999年共培训2600余人次,培训内容以水产养殖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相结合,教材使用高级工程师徐鹏飞编著的《浅海养殖》《海洋贝类养殖新技术》《海水种养500问》《滩涂低坝高网养殖》,要求学员掌握对虾养殖、多茬养殖、生态混养、虾病防治、低坝高网、虾、蟹、蛏、鱼、蛤混养,清塘和各种育苗、增氧,滩涂平养、蓄水、棚架、浅海浮筏、延绳等各项技术,师资由县水产局工程师等兼任。
  2000—2008年,注重对养殖户进行水产科技培训。县海洋与渔业局、县科协、各镇乡农办都在年初制订培训计划,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除养殖生产中的应知应会和实用技术外,重点围绕国内外水产新科技和新动态,学习掌握开发和创新各种水产品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各类养殖品种的病害、台风、赤潮等灾害的预防知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后,水产品加工、流通,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年培训人数均在1000人次以上。结合培训,县海洋与渔业局每年发放各种养殖技术及安全使用防治药品等技术资料1000余份。2003—2008年,市政府每年安排宁海县6名新型农民进宁波大学水产系学习,经费由市政府提供。2008年参加了由四川农业大学举办的现代渔业委培大专班,学制两年半,培训形式网络教育,参加对象水产企业技术员和专业养殖户,全县26名,培训经费由国家支付。通过水产科技教育和培训,615名养殖渔民获得技术职称。
  宁海县水产学会,开展水产科技培训工作,组织骨干会员编写《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泥蚶养殖技术》《河蟹养殖技术》等科普文章,还为县农函大编写部分水产教材,同时组织会员撰写科技论文,在《中国水产》《浙江渔业》等刊物上发表。学会还组织开展渔民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