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捕捞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捕捞作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584-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海洋捕捞业历经发展、调整与压缩三个阶段。1994-1996年,外海捕捞快速发展,投入资金新建钢质渔轮和线外船,捕捞产量增幅达25%。1996年后,渔业资源衰退,生产成本上升,产值收益下降,面临渔业协定生效和外海渔场区域裁减的挑战。1997年起,优化捕捞作业结构,发展成本低、能耗少的作业方式,蟹笼捕等作业增加,蟹产量和产值提升。2001年起,对未调整的渔船进行报废拆解,渔民转产转业,压缩捕捞生产,连续六年出现负增长,2006年捕捞产量比2000年减幅55.40%。
关键词: 宁海县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

内容

宁海海洋捕捞一般有5种作业方式——底拖网作业、灯光围网作业、流刺网作业、蟹笼捕作业以及沿岸游丝、蟹船等作业。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兴衰,海洋捕捞业历经发展—调整—压缩三个过程。
  1994—1996年,由于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发展,沿海乡、镇积极组建海洋渔业公司,外海捕捞队,加快新建钢质渔轮和线外船,更新捕捞设备,推进外海捕捞业的快速发展。钢质化、线外化作为全县海洋捕捞业的重点,三年内,全县经多方筹措,投入外海渔业发展资金4500余万元,新增钢质渔轮42艘,配备主机功率270~400马力,配置通讯导航等设备。使全县线外船发展到74艘。由于适渔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捕捞产量从1993年的1.2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1.5万吨,增幅达25%。
  1996年以后,新建的钢质渔轮和改建后的线外船大量增加,外海渔场捕捞强度大幅度增长,加上渔业资源继续衰退,柴油涨价,捕获量减少,生产成本上升,产值和收益直线下降,少数单位处于微利,多数单位保本经营,还有部分渔船亏本,渔业生产十分困难。同时又面临中韩、中日、中越渔业协定的签订生效,外海作业渔场区域大幅裁减,东海区船多、鱼少的矛盾日趋尖锐。从1997年开始,县渔业主管部门引导渔民对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发展成本低、能耗少、劳动强度低的梭子蟹笼捕、桁杆拖虾等作业。到2002年,增加到140艘,船只扩大,蟹笼增加,设备改善,从而提高捕捞能力,延长作业时间,扩大捕捞渔场。通过调整,2002年蟹产量5860吨,平均艘产41.8吨,总产值5000余万元,无一单位亏损。
  2001年以来,对未予调整的渔船,报废拆解,收缴马力指标,渔民转产转业。据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报废转产转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海县出台《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规划》,计划在五年内(2001—2006年)拆解60~150马力渔船80艘,引导渔民转产转业1080人,主机功率60~150马力的中小型木质渔船,列为报废的重点。经过五年努力,全县已完成拆解渔船79艘,收缴马力指标6838.7匹,转产转业渔民555人,国家补助资金345万元。通过压缩初见成效,全县海洋捕捞生产连续六年出现负增长,2006年海洋捕捞产量为10450吨,比压缩前2000年的16239吨减幅55.40%。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