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特色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582-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淡水养殖方面有着丰富的品种和悠久的历史。其中,香鱼作为名贵淡水鱼,经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成功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扩大了养殖区域。河鳗的人工养殖也经历了从试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但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养殖规模有所萎缩。此外,宁海县还尝试过中华鳖的养殖,但由于成本问题未能持续。河蚌育珠、锦鲤和金鱼养殖也是宁海县的传统养殖项目,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养殖状况有所变化。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澳洲龙虾、牛蛙和史氏鲟等品种也逐渐被引进和养殖,为宁海县的水产养殖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宁海县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

内容

香鱼 香鱼是宁海名贵淡水鱼,肉嫩味美,香气特异,清代为贡品。香鱼产于凫溪、白溪流域,自然生长数量不多。解放后,由于修建水库、整治溪流,以及沿海的环境污染,香鱼已濒临绝迹。1979年,浙江水产学院曹克驹老师等技术人员历经4年的科学研究,成功繁殖了香鱼苗,随后宁海水产部门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苗种技术的突破,扩大了香鱼的养殖区域,2008年香鱼精养面积35亩,总产量150吨。
  河鳗 河鳗人工养殖始于1987年,紫溪乡江窑村村民邬荣湖等4人,在县水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建池塘2.6亩,收购野生鳗种,用止水式方法养殖河鳗,产成鳗2吨。1988年4月,县水产局在南溪温泉创办河鳗养殖试验场,由局科技人员负责养殖,从福建莆田市聘请了技术师傅指导,投放鳗苗1.5公斤、野生鳗种33公斤进行试养,10月底起捕商品鳗60公斤,试养初获成功。1989年,县水产局在大佳何建立养鳗场,建池8亩,放养鳗苗9.1公斤,用止水式饲养河鳗,当年收获商品鳗250.4公斤,1994年改养欧洲鳗,2000年产成鳗16吨,产值100万元,年利润40万元。至2000年总产商品鳗37.72吨,由于市场行情低迷,养殖萎缩。
  中华鳖 俗称甲鱼,营养极为丰富,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91年,县第二职业中学,建池300平方米,采用大棚保温,地灶加热,放养幼鳖1081只,公母种鳖各170只,用饲料投喂,由于成本高,无利可图而告终。
  河蚌育珠 县内河蚌育珠历史悠久,尤其是长街地区河流纵横,育珠者众多,1993年育珠面积1500亩,胡陈港水库、长畈岭水库、力洋水库、前横上彭水库都先后养育珠蚌,出售珍珠。1993—2008年,全县共产珍珠4419.55公斤。
  锦鲤、金鱼 2003—2006年,童宁军在胡陈港建立了欣欣观赏鱼养殖场,从日本引进苗种,通过4年养殖,品种达20余种。2007年受下洋涂围垦采石的影响,欣欣观赏鱼养殖场停办。
  克氏原螯虾 俗称小龙虾,属虫壳类动物,市场价格2~3元/斤,2003年小龙虾身价抬高,市场价格升至12~14元/斤,2008年全县已发展到900亩,主要产地集中在长街、力洋、茶院等地。
  澳洲龙虾 学名红螯螯虾,越溪乡养殖户在县海洋与渔业局的扶持下,2006年引进,养殖面积30亩,2008年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养殖面积发展到130亩。
  牛蛙 牛蛙是一种大型肉用蛙,古巴引进,1991年8月桑洲镇田洋芦村民,到鄞县邱二村参观学习牛蛙养殖技术,9月由宁波市燃料公司投资一部分与田洋芦村7个养殖户共同合资经营牛蛙养殖,并从邱二村引进牛蛙蝌蚪3.5万只、种蛙70对,成了宁海县牛蛙养殖第一村,之后,由于市场原因,产业萎缩。
  史氏鲟 史氏鲟系古老的珍奇鱼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营养丰富,味感鲜美。2003年一市镇下洋陈村开始养殖史氏鲟,但规模较小。2005年永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白溪水库下游开始养殖史氏鲟,面积3亩,苗种来自北京受精卵,通过培育育出鱼苗2万尾,当年试养成功,产鱼2吨,至2008年已发展到10亩,年产史氏鲟7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香鱼
相关专题
河鳗
相关专题
中华鳖
相关专题
克氏原螯虾
相关专题
澳洲龙虾
相关专题
牛蛙
相关专题
史氏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