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品种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579-5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7至2008年间,宁海县水产养殖品种丰富,涵盖了海水和淡水两大类,共10类82个品种。其中,海水养殖主要包括贝类(如蛏子、牡蛎、蛤蜊、泥蚶、毛蚶、泥螺等)、虾类(如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蟹类(如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等)以及多种鱼类(如七星鲈鱼、大黄鱼、黑鲷等)。淡水养殖则从传统“四大家鱼”发展到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和其他类在内的38个品种。这些品种中,部分为传统品种,部分则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推广和试养成功的。宁海县的水产养殖业在此期间取得了显著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

内容

1987—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有10类82个品种,其中海水养殖5大类44个品种,淡水养殖5大类38个品种,除海水贝类和淡水家鱼的传统品种外,其余大部分品种均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推广和试养成功的养殖品种。
  贝类
  蛏子 学名缢蛏,俗称蛏,长街蛏子,是宁海传统产品。肉嫩味美,史有盛誉,驰名中外,是海水养殖中的大宗品种。2008年全县蛏子养殖面积58560亩,产量48500吨。
  牡蛎 俗称蛎黄,宁海县西店盛产褶牡蛎,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载:“宋进士冯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教居民聚石养之。”并有“牡蛎出铁江为佳”之赞语。铁江位于象山港尾西店,尤以西店牡蛎著名,驰名江、浙、沪一带,牡蛎是海水养殖中的主产品之一。宁海西店,是浙江省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2008年养殖面积24870亩,产量28600吨。近江牡蛎,分布于白峤港、铁江、黄墩港等港湾,白峤港中游一带为主产区,苗资源丰富,是近江牡蛎繁殖的优越海区。日本真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1996年引进并试养,由于口味较差及种苗不易解决,未能发展。
  蛤蜊 宁海蛤蜊品种有文蛤、花蛤、青蛤3种,其中长街青蛤2003年获浙江省博览会金奖。1995年开始以传统方式刮苗养殖,2007年人工育苗成功,开始大面积养殖,2008年发展到10305亩,产量8350吨。
  泥蚶 俗称蚶子、真蚶、瓦楞子,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尤以象山港泥蚶为最佳,历史上曾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本县苗源不足,发展缓慢,80年代初,采用投亲贝增殖,繁殖保护等措施,1997年人工育苗成功,养殖面积和产量均有发展和提高。
  毛蚶 宁海毛蚶资源丰富,1981年开始人工养殖,其肉质不亚于泥蚶,2008年全县毛蚶养殖面积40170亩,产量14844吨。
  泥螺 风味独特,品质优良,长街泥螺尤为著名。由于自然采捕量少又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89年伍山、山头乡渔民,采集海涂上的“泥螺蛋”(卵群)筑土塘蓄水孵化,培育成幼螺,开创了人工养殖泥螺的先例。1990年长街月兰村村民黄金富,用刮苗暂养分苗疏养方法养殖成功,三门湾沿海农民纷纷仿效,1998年养殖面积15900亩,产量750吨。2008年养殖面积8340亩,产量590吨。
  曼氏无针乌贼 2008年9月底产卵4万余颗,送育苗厂人工孵化育苗试养成功。
  虾类
  中国对虾 1972年从黄海南移试养,1985—1992年大面积养殖,1993年白斑综合征虾病暴发,发病面广,持续时间长,养殖数量逐年减少。
  长毛对虾 福建沿海品种,1991年大佳何乡开始引进养殖,1993年受中国对虾虾病暴发影响,后被南美白对虾所取代。
  日本对虾 本县沿海的自然虾种,俗称“车虾”,苗种较为丰富,是西店镇沿岸低坝高网的主要养殖品种,1988年县对虾育苗厂进行室内水泥池试养成功,出口日本。部分低坝高网也有养殖,由于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是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斑节对虾 从台湾省引进技术和虾种,20世纪90年代期间是全县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症的发生,未能大面积推广。
  刀额新对虾 苗种来自广东、福建,干露生命力较长,活对虾销售受消费者喜爱,但生长慢,病害难以控制,养殖面积较少。
  南美白对虾 1999年开始引进,并在大佳何、一市开展试养,由于它抗病力强,适应性好,产量高,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当家品种。
  脊尾白虾 本县沿海资源十分丰富,苗种随海水潮流进虾塘。白虾肉质鲜嫩,市场需求量大,已成为虾塘主要副产品。
  非洲草虾 2008年5月从广东湛江引进虾苗150万尾,在一市、越溪虾塘试养,是年8月中旬生长到12厘米以上,草虾市场需求量高,得到推广。
  蟹类
  锯缘青蟹 俗称青蟹,产于一市、东岙、西店、大佳何等三门湾和象山港区域。清光绪《宁海县志》称:蝤蛑,其品质尤以一市青蟹为佳,营养价值大,俗称“三只蝤蛑顶只鸡”。宁海一市镇毗邻三门湾,盛产青蟹,镇域内塘砂石底质,近海天然表蟹苗种富有,当地蟹农用野生、天然小鱼虾喂养,一市所产之青蟹是宁波市海产品的首个有机品牌。1985年,西店樟树村养殖户在低坝高网塘养殖青蟹,1990年以后,全县青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池塘生态养殖的主要品种。
  三疣梭子蟹 俗称白蟹,西店樟树村等地渔民从海洋捕捞梭子蟹,暂养育肥后上市出售,还有采捕自然蟹在低坝高网塘里养殖。1999年大佳何小安育苗厂,在省内首先取得该品种人工规模化育苗的突破,解决了大面积养殖的苗种问题,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
  鱼类
  七星鲈鱼 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自然苗种来源于山东,也有少量来自福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放苗规格在5厘米以上,投喂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和少量人工配合饵料,经两年的饲养,成品鱼规格每条在1000克以上,外销韩国。
  大黄鱼 大黄鱼自1996年开始养殖,苗种自育,当时养殖的势头和效益很好,但由于养殖的大黄鱼肉质与海洋自然生长的大黄鱼差别较大,市场卖不到好价格,再加上越冬困难,养殖数量逐渐减少。
  黑鲷 俗称铜盆鱼,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开始养殖,苗种来源于本县野生苗,也有来自山东的自然苗,在鲈鱼网箱养殖中,作为配养品种。
  美国红鱼 1998年从美国引进,生长速度快,但因肉味差,销售价格较低,只有少量养殖。
  双斑东方鲀 1997年开始养殖,其销售价格高,效益好,但销量不大,养殖面积较少。
  红鳍东方鲀 1986年从日本引进,试养成功,1987年部分成鱼出口日本,后日本市场压价,已中止养殖。
  黄姑鱼 2004年县建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自然苗进行网箱试养成功,因其生长快,病害少,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但因种苗与养殖技术等原因制约,仍在继续试验探索中。
  点带石斑鱼 2006年从广东引进,在越溪群英塘进行工厂化试养成功,销售价格55元/公斤。2007年,从越溪迁移至西店凫溪养殖石斑鱼,2008年又从福建引进“青斑”“土斑”4万尾,扩大养殖面积。
  弹涂鱼 又称跳鱼,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越溪乡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弹涂养殖场人工养殖弹涂鱼和半人工育苗成功,2008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100亩,产量55吨,年产值484万元。
  鲻鱼、梭鱼、梭鲻、斑鱼祭、矛尾虾、虎鱼除梭鱼有少量海水池塘单养外,其他鱼类均为县内海水池塘综合养殖和低坝高网养殖的常见品种。
  淡水养殖品种
  淡水养殖从过去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2008年的五大类38个品种。
  鱼类 有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鲫鱼、鳊鱼、鲤鱼、异育银鲫、河鳗、欧鳗、湘云鲫、革胡子鲶、罗非鱼、大银鱼、加州鲈鱼、乌鲤、锦鲤、史氏鲟、香鱼、淡水鱼、黄鳝、泥鳅、金鱼、鳜鱼、鲥鱼25个品种。
  虾类 有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青虾等品种。
  蟹类 主要为中华绒毛蟹。
  贝类 主要为中华田圆螺。
  其他类 有美国青蛙、中国林蛙、牛蛙、中华鳖、育珠蚌5个品种。淡水养殖中,南美白对虾已成为主要品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蛏子
相关专题
牡蛎
相关专题
蛤蜊
相关专题
泥蚶
相关专题
毛蚶
相关专题
泥螺
相关专题
曼氏无针乌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