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产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9
页码: 575-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1994年后,由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逐步将水产工作中心转移到养殖生产上。至2008年,水产养殖面积达25.68万亩,产量13.07万吨,成为浙江省海水养殖产业强县。养殖方式多样,包括滩涂养殖、低坝高网养殖、围塘养殖、浅海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淡水养殖。养殖品种丰富,涵盖贝类、虾类、蟹类、鱼类等多个类别,其中不乏传统品种和引进的新品种。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宁海县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

内容

1994年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宁海县的水产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养殖生产上来。2008年水产养殖面积达25.6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7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3.07万吨,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海水养殖产业强县,长街、越溪、大佳何、强蛟四个镇乡获海水养殖产业强镇、乡称号。
  第一节 养殖方式
  1986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9万亩,产量1.45万吨,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5.68万亩,产量13.07万吨,比1986年分别增长1.59倍和8.01倍,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77万亩,比1986年增加15.96万亩。充分利用滩涂、浅海资源,扩大养殖面积,开发、利用历史上一直荒芜和被大米草覆盖的高潮带,构建了低坝高网24815亩。2008年,滩涂面积扩大到135060亩,围塘81914亩,浅海开发利用10681亩。随着海水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沿海农民权衡利弊,纷纷转产转业,把原来的低产棉田、盐晒场、柑橘场等,都转向海水养殖,新开发旗门港、一市港、庆丰塘、三山港等,海水流到的地方,都建塘养殖、围垦养殖,养殖面积分布县域沿海各个港湾。
  滩涂养殖 滩涂养殖是沿海渔民的传统养殖模式,养殖方法分平涂养殖和蓄水养殖两种。平涂养殖主要在三门湾沿海的长街、越溪、一市等地,以养殖蛏子、泥螺为主。蓄水养殖在象山港尾铁江一带,在滩涂上筑起低坝,以养殖泥蚶、毛蚶为主。
  低坝高网养殖 这种养殖法是充分利用海涂资源,开发高潮带,方法简单,成本低,群众容易接受,综合养殖品种多、发展快、产量高、效益好,2008年已发展到24815亩。
  围塘养殖 1992年围塘养殖面积6000亩,产量810吨,平均亩产136公斤,1993年增至9810亩。由于中国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暴发,产量降到665吨,平均亩产67公斤。围塘养殖大面积亏损,养殖户积极应对,采取对虾二茬、多茬养殖和虾、蛏、蟹、鱼混养的方法,多茬多品种混养方法,克服了对虾病害的发生,提高了经济效益。2008年海水围塘养殖面积发展到81914亩,占全县海水养殖面积的35.9%。
  浅海养殖 主要有棚架式养殖和筏式、延绳式养殖。棚架式牡蛎养殖,在低潮区进行,优越于块石和水泥条的牡蛎养殖,是黄墩港、铁江养殖户主要养殖方法。白峤港也沿用这种方法养过近江牡蛎。筏式和延绳式养殖,作业区域在浅海,主要养殖海带、紫菜和牡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北方南移海带养殖成功,峡山、薛岙、西店等乡镇相继发展,1980年达7425亩。1985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海带产品滞销滑坡,只有象山港的大佳何井栏村少量养殖。1996年旗门港率先发展筏架式养殖牡蛎,1998年强蛟镇加爵科村、峡山、西店等地利用旧车轮胎条进行筏架式和延绳式养殖褶牡蛎,后从福建引进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1999年长街镇养殖户,在三门湾下洋涂五屿门一带低潮区,用浮筏式养殖坛紫菜和条斑紫菜。
  海水网箱养殖 是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法。1996年东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发了46只海水网箱养殖鲈鱼,同年从福建引进大黄鱼苗种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养殖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又发展深水网箱。2008年,普通网箱发展到67770平方米,深水网箱8985立方米。养殖品种主要是鲈鱼、大黄鱼、黑鲷,其次有双斑东方魨,美国红鱼等,同时也进行红鳍东方魨、杂交鲷、金头鲷、黄姑鱼、牙鲆、漠斑牙鲆等品种试养。其中鲈鱼主要出口韩国。
  工厂化养殖 2001年东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建成一座4000立方米水体,养殖鲈鱼、牙鲆、河魨等。2005年越溪乡群英塘养殖户戴庆华,投资140余万元,建成1200立方米水体工厂化养殖系统。2007年移养至西店凫溪,利用凫溪特定地下海水养殖石斑鱼,是年出售5000条产值20万元,2008年5月8只塘1200平方米水体全部投产,并有部分石斑鱼投放市场,售价35元/公斤。
  淡水养殖 2008年养殖规模为29145亩,平均亩产132公斤,其中水库11055亩、内塘9965亩、外荡6405亩、山塘1720亩,网箱3600平方米。
  第二节 养殖品种
  1987—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有10类82个品种,其中海水养殖5大类44个品种,淡水养殖5大类38个品种,除海水贝类和淡水家鱼的传统品种外,其余大部分品种均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推广和试养成功的养殖品种。
  贝类
  蛏子 学名缢蛏,俗称蛏,长街蛏子,是宁海传统产品。肉嫩味美,史有盛誉,驰名中外,是海水养殖中的大宗品种。2008年全县蛏子养殖面积58560亩,产量48500吨。
  牡蛎 俗称蛎黄,宁海县西店盛产褶牡蛎,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载:“宋进士冯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教居民聚石养之。”并有“牡蛎出铁江为佳”之赞语。铁江位于象山港尾西店,尤以西店牡蛎著名,驰名江、浙、沪一带,牡蛎是海水养殖中的主产品之一。宁海西店,是浙江省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2008年养殖面积24870亩,产量28600吨。近江牡蛎,分布于白峤港、铁江、黄墩港等港湾,白峤港中游一带为主产区,苗资源丰富,是近江牡蛎繁殖的优越海区。日本真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1996年引进并试养,由于口味较差及种苗不易解决,未能发展。
  蛤蜊 宁海蛤蜊品种有文蛤、花蛤、青蛤3种,其中长街青蛤2003年获浙江省博览会金奖。1995年开始以传统方式刮苗养殖,2007年人工育苗成功,开始大面积养殖,2008年发展到10305亩,产量8350吨。
  泥蚶 俗称蚶子、真蚶、瓦楞子,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尤以象山港泥蚶为最佳,历史上曾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本县苗源不足,发展缓慢,80年代初,采用投亲贝增殖,繁殖保护等措施,1997年人工育苗成功,养殖面积和产量均有发展和提高。
  毛蚶 宁海毛蚶资源丰富,1981年开始人工养殖,其肉质不亚于泥蚶,2008年全县毛蚶养殖面积40170亩,产量14844吨。
  泥螺 风味独特,品质优良,长街泥螺尤为著名。由于自然采捕量少又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89年伍山、山头乡渔民,采集海涂上的“泥螺蛋”(卵群)筑土塘蓄水孵化,培育成幼螺,开创了人工养殖泥螺的先例。1990年长街月兰村村民黄金富,用刮苗暂养分苗疏养方法养殖成功,三门湾沿海农民纷纷仿效,1998年养殖面积15900亩,产量750吨。2008年养殖面积8340亩,产量590吨。
  曼氏无针乌贼 2008年9月底产卵4万余颗,送育苗厂人工孵化育苗试养成功。
  虾类
  中国对虾 1972年从黄海南移试养,1985—1992年大面积养殖,1993年白斑综合征虾病暴发,发病面广,持续时间长,养殖数量逐年减少。
  长毛对虾 福建沿海品种,1991年大佳何乡开始引进养殖,1993年受中国对虾虾病暴发影响,后被南美白对虾所取代。
  日本对虾 本县沿海的自然虾种,俗称“车虾”,苗种较为丰富,是西店镇沿岸低坝高网的主要养殖品种,1988年县对虾育苗厂进行室内水泥池试养成功,出口日本。部分低坝高网也有养殖,由于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是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斑节对虾 从台湾省引进技术和虾种,20世纪90年代期间是全县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症的发生,未能大面积推广。
  刀额新对虾 苗种来自广东、福建,干露生命力较长,活对虾销售受消费者喜爱,但生长慢,病害难以控制,养殖面积较少。
  南美白对虾 1999年开始引进,并在大佳何、一市开展试养,由于它抗病力强,适应性好,产量高,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当家品种。
  脊尾白虾 本县沿海资源十分丰富,苗种随海水潮流进虾塘。白虾肉质鲜嫩,市场需求量大,已成为虾塘主要副产品。
  非洲草虾 2008年5月从广东湛江引进虾苗150万尾,在一市、越溪虾塘试养,是年8月中旬生长到12厘米以上,草虾市场需求量高,得到推广。
  蟹类
  锯缘青蟹 俗称青蟹,产于一市、东岙、西店、大佳何等三门湾和象山港区域。清光绪《宁海县志》称:蝤蛑,其品质尤以一市青蟹为佳,营养价值大,俗称“三只蝤蛑顶只鸡”。宁海一市镇毗邻三门湾,盛产青蟹,镇域内塘砂石底质,近海天然表蟹苗种富有,当地蟹农用野生、天然小鱼虾喂养,一市所产之青蟹是宁波市海产品的首个有机品牌。1985年,西店樟树村养殖户在低坝高网塘养殖青蟹,1990年以后,全县青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池塘生态养殖的主要品种。
  三疣梭子蟹 俗称白蟹,西店樟树村等地渔民从海洋捕捞梭子蟹,暂养育肥后上市出售,还有采捕自然蟹在低坝高网塘里养殖。1999年大佳何小安育苗厂,在省内首先取得该品种人工规模化育苗的突破,解决了大面积养殖的苗种问题,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
  鱼类
  七星鲈鱼 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自然苗种来源于山东,也有少量来自福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放苗规格在5厘米以上,投喂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和少量人工配合饵料,经两年的饲养,成品鱼规格每条在1000克以上,外销韩国。
  大黄鱼 大黄鱼自1996年开始养殖,苗种自育,当时养殖的势头和效益很好,但由于养殖的大黄鱼肉质与海洋自然生长的大黄鱼差别较大,市场卖不到好价格,再加上越冬困难,养殖数量逐渐减少。
  黑鲷 俗称铜盆鱼,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开始养殖,苗种来源于本县野生苗,也有来自山东的自然苗,在鲈鱼网箱养殖中,作为配养品种。
  美国红鱼 1998年从美国引进,生长速度快,但因肉味差,销售价格较低,只有少量养殖。
  双斑东方鲀 1997年开始养殖,其销售价格高,效益好,但销量不大,养殖面积较少。
  红鳍东方鲀 1986年从日本引进,试养成功,1987年部分成鱼出口日本,后日本市场压价,已中止养殖。
  黄姑鱼 2004年县建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自然苗进行网箱试养成功,因其生长快,病害少,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但因种苗与养殖技术等原因制约,仍在继续试验探索中。
  点带石斑鱼 2006年从广东引进,在越溪群英塘进行工厂化试养成功,销售价格55元/公斤。2007年,从越溪迁移至西店凫溪养殖石斑鱼,2008年又从福建引进“青斑”“土斑”4万尾,扩大养殖面积。
  弹涂鱼 又称跳鱼,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越溪乡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弹涂养殖场人工养殖弹涂鱼和半人工育苗成功,2008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100亩,产量55吨,年产值484万元。
  鲻鱼、梭鱼、梭鲻、斑鱼祭、矛尾虾、虎鱼除梭鱼有少量海水池塘单养外,其他鱼类均为县内海水池塘综合养殖和低坝高网养殖的常见品种。
  淡水养殖品种
  淡水养殖从过去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2008年的五大类38个品种。
  鱼类 有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鲫鱼、鳊鱼、鲤鱼、异育银鲫、河鳗、欧鳗、湘云鲫、革胡子鲶、罗非鱼、大银鱼、加州鲈鱼、乌鲤、锦鲤、史氏鲟、香鱼、淡水鱼、黄鳝、泥鳅、金鱼、鳜鱼、鲥鱼25个品种。
  虾类 有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青虾等品种。
  蟹类 主要为中华绒毛蟹。
  贝类 主要为中华田圆螺。
  其他类 有美国青蛙、中国林蛙、牛蛙、中华鳖、育珠蚌5个品种。淡水养殖中,南美白对虾已成为主要品种。
  第三节 特色养殖
  香鱼 香鱼是宁海名贵淡水鱼,肉嫩味美,香气特异,清代为贡品。香鱼产于凫溪、白溪流域,自然生长数量不多。解放后,由于修建水库、整治溪流,以及沿海的环境污染,香鱼已濒临绝迹。1979年,浙江水产学院曹克驹老师等技术人员历经4年的科学研究,成功繁殖了香鱼苗,随后宁海水产部门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苗种技术的突破,扩大了香鱼的养殖区域,2008年香鱼精养面积35亩,总产量150吨。
  河鳗 河鳗人工养殖始于1987年,紫溪乡江窑村村民邬荣湖等4人,在县水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建池塘2.6亩,收购野生鳗种,用止水式方法养殖河鳗,产成鳗2吨。1988年4月,县水产局在南溪温泉创办河鳗养殖试验场,由局科技人员负责养殖,从福建莆田市聘请了技术师傅指导,投放鳗苗1.5公斤、野生鳗种33公斤进行试养,10月底起捕商品鳗60公斤,试养初获成功。1989年,县水产局在大佳何建立养鳗场,建池8亩,放养鳗苗9.1公斤,用止水式饲养河鳗,当年收获商品鳗250.4公斤,1994年改养欧洲鳗,2000年产成鳗16吨,产值100万元,年利润40万元。至2000年总产商品鳗37.72吨,由于市场行情低迷,养殖萎缩。
  中华鳖 俗称甲鱼,营养极为丰富,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91年,县第二职业中学,建池300平方米,采用大棚保温,地灶加热,放养幼鳖1081只,公母种鳖各170只,用饲料投喂,由于成本高,无利可图而告终。
  河蚌育珠 县内河蚌育珠历史悠久,尤其是长街地区河流纵横,育珠者众多,1993年育珠面积1500亩,胡陈港水库、长畈岭水库、力洋水库、前横上彭水库都先后养育珠蚌,出售珍珠。1993—2008年,全县共产珍珠4419.55公斤。
  锦鲤、金鱼 2003—2006年,童宁军在胡陈港建立了欣欣观赏鱼养殖场,从日本引进苗种,通过4年养殖,品种达20余种。2007年受下洋涂围垦采石的影响,欣欣观赏鱼养殖场停办。
  克氏原螯虾 俗称小龙虾,属虫壳类动物,市场价格2~3元/斤,2003年小龙虾身价抬高,市场价格升至12~14元/斤,2008年全县已发展到900亩,主要产地集中在长街、力洋、茶院等地。
  澳洲龙虾 学名红螯螯虾,越溪乡养殖户在县海洋与渔业局的扶持下,2006年引进,养殖面积30亩,2008年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养殖面积发展到130亩。
  牛蛙 牛蛙是一种大型肉用蛙,古巴引进,1991年8月桑洲镇田洋芦村民,到鄞县邱二村参观学习牛蛙养殖技术,9月由宁波市燃料公司投资一部分与田洋芦村7个养殖户共同合资经营牛蛙养殖,并从邱二村引进牛蛙蝌蚪3.5万只、种蛙70对,成了宁海县牛蛙养殖第一村,之后,由于市场原因,产业萎缩。
  史氏鲟 史氏鲟系古老的珍奇鱼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营养丰富,味感鲜美。2003年一市镇下洋陈村开始养殖史氏鲟,但规模较小。2005年永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白溪水库下游开始养殖史氏鲟,面积3亩,苗种来自北京受精卵,通过培育育出鱼苗2万尾,当年试养成功,产鱼2吨,至2008年已发展到10亩,年产史氏鲟7吨。
  第四节 基地建设
  苗种基地 1974年县车岙港养殖场,全人工育出对虾苗2.3万尾,开创了宁海县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的先例。1985年8月新建宁海县胡陈港对虾育苗厂,当年竣工,规模水体600立方米。1992年县渔工贸总公司在大佳何乡建立了综合育苗厂,随着对虾养殖生产的发展,沿海各地都纷纷兴建了以育对虾苗为主体的兼育蟹、鱼等育苗厂、场。1974—2008年,全县有育苗厂、场21家,育苗水体2万余立方米。累计育出虾、蟹、鱼苗179.75亿余尾(只),其中对虾苗178.32亿只,香鱼苗0.0051亿尾,鱼苗0.0057亿尾,蟹苗1.2164亿只,澳洲龙虾苗0.2亿只,总产值达1.8亿元,为全县海淡水养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苗源。
  科技示范基地 2008年有国家级园区、基地5个,宁海县双盘涂水产养殖公司,2001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项目基地,2002年被列入宁波市生态养殖健康示范园区;双盘涂水产养殖公司、大佳何镇高湖塘水产养殖场2002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6年10月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缢蛏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06年12月被农业部命名为首批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2008年1月东部海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大和水产养殖公司,被农业部命名为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基地。
  2007年有关部门抽检的12批次、100余个养殖品种,合格率达100%,是年宁海县荣获全国无公害水产品标识使用示范县。2008年,经国家、省、市相关部门认证,有34家水产养殖企业,面积63457亩,为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有17个品种为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