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4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环境保护
分类号: F326.4;X55
页数: 2
页码: 574-5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境内的三门湾和象山港受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影响,生态恶化,影响水产养殖业。20世纪70年代发现牡蛎生长受柴油和铜超标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宁海县加强了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建立了监测实验室和监测站,并实行了三县区域联动保护三门湾环境。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监测发现富营养化严重,赤潮时有发生,养殖功能下降。定点定期监测在陆源排污闸口和码头进行,监测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也加大了象山港环境保护力度。污染事故频发,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县海洋与渔业局进行调解处理。同时,宁海县还进行了人工鱼礁建设,以改善海洋环境。
关键词: 宁海县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内容

宁海境内的三门湾和象山港由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生态日益恶化,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西店牡蛎生长缓慢,水产局在产地抽取海水送县防疫站化验,化验结果发现柴油和铜超标,影响了牡蛎生长。198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1989年4月,宁波市出台《象山港水产资源保护条例》,宁海县水产局根据以上法律法规,于2002年建立宁海县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购买设备和仪器,2005年成立宁海县海洋环境监测站,加强了海洋周边环境保护,2006年6月宁海会同象山、三门县实行三县区域联动,举办“中国三门湾海洋论坛”,发表《宁海宣言》共同来保护三门湾的沿海环境,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宁海县对象山港海域(黄墩港、铁江),立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境监测,其监测结果是:海域富营养化严重,环境质量整体下降,氯、磷和个别重金属严重超标。赤潮时有发生,2008年3月26日赤潮又在象山港发生,于4月2日退去,其种类以中肋骨条藻为主,海区养殖功能明显下降。黄墩港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极差,呈红色警示。铁江海域环境质量,呈橙色警示。
  定点定期监测 在县域周边陆源排污闸口和码头,设定10处监测点,即青珠塘闸口、钓鱼礁、双盘涂、旗门塘、高湖塘、店前王、庆丰塘、强蛟码头、铁江和白峤港入海口,每年4—11月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2~3次的突击和应对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温、pH值、盐度、COD、DO硝酸盐度等常规指标,监测结果每月报送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抄送沿海镇乡和规模较大的养殖公司等单位。
  2002年3月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加大了象山港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象山港专门成立了环境监测站,市县监测站共同配合,密切注视和监测象山港的环境状况。
  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县城北面10个陆源排污口,每年约有2000万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近海,造成沿海环境污染,影响养殖生产。2006年11月,对店前王村实地调查,发现黄墩港水色异常,并伴有刺鼻的气味,蚶子、牡蛎大量死亡,存活的也是体形消瘦,色泽发绿,是水质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养殖生产量急剧下降,从1995年的365.2吨下降到2006年的85.8吨,下降率达3.25倍,严重影响养殖户生产。2006—2008年全县共发生30起污染事故,给当地养殖户造成250万元的经济损失,县海洋与渔业局牵头协调进行调解处理,补偿养殖户资金达170余万元。
  人工鱼礁建设 2008年,县海洋与渔业局在铜山北首投入资金180万元,建设人工鱼礁。投放137个人工礁体,形成了2000立方米的海底空间。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