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业企事业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3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农业企事业单位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562-566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宁海县的县级事业单位、区乡农技站以及农林牧场的历史沿革、人员编制、职责范围以及部分单位的转制和改革情况。县级事业单位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植物保护、农林科教信息、种子公司、林业特产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木材运输巡查大队、农机监理站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等。区乡农技站包括区农技站、区林特站、区域畜牧兽医站、乡镇农科站、乡镇林特站、乡镇农经站和乡镇农机站等。农林牧场部分则介绍了县良种场、青珠农场、青珠农场畜牧服务公司、岔路黑猪良种繁育场、茶山林场、五山林场和南溪林场等单位的建立、发展、转制和现状。
关键词: 宁海县 事业单位 农业生产

内容

第一节 县级事业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198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10月更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86年6月增挂县农技培训学校牌子。1989年4月县农科所更名为农业实验场,隶属于县农技中心,中心内设粮油、土肥、植保、经作、科教等股、室和能源站、招待所、实验场,编制41人,1996年实有41人。1997年3月撤销县农技中心、农业实验场,原农技中心人员分别编入新组建的县农技总站、县植保总站、县农技培训学校3个事业单位。县农技总站编制15人,2008年实有14人,负责全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农村能源工作。
  县植物保护总站 1984年6月建立县植物检疫站。1985年2月成立县植保测报植检站。1986年6月归入县农技中心。1997年3月分立,编制16人,2008年实有15人。负责全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
  县农林科教信息中心 原为农技培训学校,1986年6月挂牌在县农技中心,1997年3月分立,编制10人。2007年7月更名为县农林科教信息中心,挂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宁海县分校牌子,编制8人,2008年实有9人。负责全县农业技术培训、科教信息、农民信箱、农技“110”和农广校工作。
  县种子公司 1979年建立,1989年11月增挂县种子管理站牌子,编制33人。2004年10月实行内部改革。2007年7月县编委撤销挂在种子公司的县种子管理站牌子。2008年种子公司实有22人。负责全县农作物种子引进、生产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和储备工作。
  县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 1984年4月成立县森林植物检疫站,同年8月与县林科所、林特局林业股、特产股合并成立县林特总站,列入县林特局建制。2005年1月县编委同意增挂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牌子。2007年7月增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牌子。编制24人,2008年实有22人。负责全县林业特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
  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1987年5月建立县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1992年10月建立县畜牧中心,由县畜牧兽医站、畜禽防检站、畜禽品种改良推广站以及县畜牧兽医联站(集体)联合组成,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1993年建立县兽医卫生监督所,归畜牧中心管理。2004年3月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增挂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中心牌子。中心编制8人。2006年3月县编委同意建立县畜牧兽医局,挂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牌子,定编8名,与县畜牧中心合署办公。县畜牧中心增加事业编制14名。2008年4月县编委同意县畜牧中心增加事业编制11名,共计33名。县畜牧中心2008年实有12人。负责全县畜牧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动物疫病诊断及防控工作。
  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 1987年6月为农业局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总站。1992年3月隶属于县农经委,更名为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编制4人。2004年6月增挂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牌子。2008年实有6人。负责全县农村财务、经营管理、审计、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
  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1999年5月县编委同意农业局生产法规科增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牌子,不增编,同年6月建立,人员从农技总站、植保总站、种子管理站、畜牧中心抽调。2007年5月县编委同意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撤销挂在法规科的牌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7年7月县编委同意增挂县种子管理站牌子,编制6人。负责全县农业行政执法,职能有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种子苗木管理及鲜活农产品运输、检疫、签证等。
  县木材运输巡查大队 原为县木检站,1982年10月在西店、黄坛、胡陈、城关设立竹木检查站,黄墩、大佳何设流动检查站,1985年撤销,保留城关竹木检查站。1989年7月经县编委核定,县竹木检查站编制8人。1991年7月在梅林、桑洲设站。2003年1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木材运输巡查大队,在梅林设站。2008年实有8人。负责全县木材流通、经营管理等工作。
  县农机监理站 1984年7月设农机监理站。负责核发农用车辆驾驶证、行驶证,乡村道路拖拉机事故处理,路查路检等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1984年农机培训站与农机研究所合署办公。1988年4月再设农机化技术推广站,1989年6月建立农机化技术服务中心。1992年9月更名为县农机化技术学校。1998年10月县编委定名为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负责大中型拖拉机驾驶技术和农机修理工培训及指导服务工作。
  第二节 区乡农技站
  区农技站 1957年全县8个区镇均成立区农技站,为农业局推广农业技术派出机构,各站配备农技干部7人~8人,包括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畜牧、农经人员。1987年7月全县区农技站定编50人。1992年撤区并乡,区农技站随之被撤销,当时8个区农技站有农技干部53人,大部分分流到乡镇。
  区林特站 1971年起各区陆续建立林特站。1986年全县7个区林特站有林特技术人员24人。1989年7月全县区林特站定编45人。1992年撤区并乡,区林特站随之撤销,当时7个区林特站有林特干部41人,大部分分流到乡镇。
  区域畜牧兽医站 1974年3月成立县畜牧兽医联站(集体)和8个区站,有人员97人。1986年12月建立县畜牧兽医联站中心站。1993年11月撤销县畜牧兽医联站和各区畜牧兽医站,设立城关、西店、桥头胡、岔路、一市、力洋、长街7个区域畜牧兽医站,编制61人。1994年县人事局,农业局公开招聘全民事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人。2008年实有47人。2008年5月农林局聘任责任畜牧兽医员46人,核实到各镇乡、街道。
  乡镇农科站 1972—1973年全县49个公社除峡山外均建立农科站,全县有50多人,1982年增至102人,1986年调整为55人。1989年5月根据上级“一乡一聘”文件,核定49人,县人事局、农业局公布招聘全民事业乡镇农技人员45人,1991年补招5人。1992年撤区并乡后落实到镇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定编81人,2007年实有64人。2007年12月县政府根据省定标准定编48人,2008年5月县农林局聘任责任农技员38人,隶属于镇、乡、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镇林特站 1971年起山区乡配林管员,1986年全县有乡林管员22人。1990年又招聘全民事业乡镇林技员30人,共52人。1992年撤区并乡落实到镇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定编88人,2007年实有73人。2007年12月县政府根据省定标准定编61人。2008年5月县农林局聘任责任林技员46人,隶属于镇乡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镇农经站 1961年10月各公社配财务辅导员。1987年6月各镇乡相应设站。1972年先以“三不脱”形式进农行系统大集体,再回公社转为国家干部48人。1980年通过考试录用正式全民事业干部36名,1984年临时聘用12名。1987年7月区乡农经员定编38人。1992年经县人事局,农经委考核录用县聘农经员30名。1993年10月定编60人,2007年全县实有农经员91人。2007年12月县政府根据省定标准定编43名。2008年5月县农林局聘任责任农经员39人,隶属于镇乡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镇农机站 1975年下半年全县设立公社农机管理站49个,配备农机管理人员76人。1986年全县有专职农机员39人,兼职11人,建立农机服务站15个,农机修理网点81个,共有服务人员150人。1992年撤扩并后归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007年实有35人。2007年12月按省定标准定编31人,隶属于镇乡街道农技服务中心。
  第三节 农林牧场
  县良种场 1959年建于城关大北门外。1986年干部职工37人,耕地337亩,其中水田323亩,旱地14亩。以生产粮油作物种子为主,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1980年后场办工业逐步发展。
  1993年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1998年10月转制,全场占地266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893平方米,耕地97亩,有6个工厂和1个场部,工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场产值的90%以上,净资产946.24万元。在职职工111人,离退休48人。企业改革形式,家电十厂,第一工
  具厂作商业、住宅用地面向社会拍卖;节水设备厂、兽药厂、玻璃仪器厂、麦芽厂、老畜牧场、新家电十厂内部公开竞价有偿转让;办公楼、现有耕地等财产由主管局接管。职工安置办法打破全民所有制身份,解除劳动合同与新组织的各厂受让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场部人员分流到各企业。随后各企业撤迁,耕地全部用于城市建设。良种场停办,办公楼和部分保留资产由农林局管理。
  县青珠农场 1956年3月组建,场部驻地青珠黄珠山脚。1986年全场476户,1536人,固定职工861人,干部62人,共有耕地5400亩、林带110亩、湿地340亩、其他650亩。以经营农业为主,工副业结合,农业主要种植棉花、柑橘、瓜类、豆类等作物。
  1998年10月转制,仍保留国有企业性质。有农业用地4950亩、虾塘176亩、鱼塘130亩,净资产862.2万元。在职职工457人,农场内居住1320人。改制形式,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定编9人(含分场3人)。工资实行补贴制,工作由主管局考核,场部继续承担辖区内行政管理与农场土地及部分保留资产管理职能。职工以30年土地承包权冲抵安置补偿金,与场部解除劳动合同,税赋及社保费等全部由个人缴纳。
  2008年全场有西关、朝阳、后门港3个分场,总人口1320人,在职职工362人,离退休职工449人,有耕地5000亩,其中旱地2000亩、柑橘2000亩、水产养殖1000亩。
  县青珠农场畜牧服务公司 原青珠农场养猪场,建于1958年,隶属于农业局。1998年10月转制,占地42078平方米,建筑面积7878平方米,存栏公母猪650头,商品猪4000余头,年出栏肉猪1万头,净资产48.49万元。转制后更名为甬青畜牧有限公司,职工25人,不愿入股2人和提前退休2人,入股21人。2006年更名为宁波海联牧业有限公司。
  县岔路黑猪良种繁育场 1992年5月县政府拨款85万元在梅林祁家山建场,占地14亩,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
  1994年6月通过省级验收成为省一级种猪场。2003年12月与宁波振宁牧业有限公司合股成立县绿生牧业有限公司。2008年有岔路黑猪公猪8头,母猪180头,存栏1300多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正式职工5人,临时工5人。
  茶山林场 1958年8月建,国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县林特局。1993年茶山叶蜡石矿开采。1999年成为望海茶生产基地,2001年取得国家有机茶认证。2005年3月桃花溪森林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占地500多公顷。2005年8月林场与县旅游开发公司、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宁海县东海云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东海云顶旅游,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景区于2007年4月28日营业。
  1986年核定总面积3.43万亩,全场职工197人,总人口387人。1987—2008年累计育苗658亩,生产间伐木材4.7万立方米,采伐毛竹36.5万株,生产茶叶11024吨。2008年林场经营面积3.53万亩,林业用地3.46万亩,其中毛竹2506亩,茶叶1357亩,活立木总蓄积11.96万立方米,立竹54.98万株,森林覆盖率92.93%。2008年,在职职工62人,退休107人。林木资产1115万元,固定资产509万元,产值495万元。全场设茶山、彭坑、岭脚、东仓4个林区,场部驻地岭脚林区。
  五山林场 1973年10月建,国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县林特局。1989年9.9千米双峰林区公路竣工。1991年在城西黄泥山征地106亩,建立国家级杉木良种基地。1996年在城关建成4000平方米五山林场大楼。2000年双峰林区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并与宁波白溪水库管理局合作,共同开发宁波天河风景旅游区。2001年西溪林区与宁波野鹤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野鹤湫旅游区。
  1986年经营总面积2.98万亩,全场职工102人,总人口223人。1987—2008年累计育苗690亩。迹地更新2.03万亩,采伐木材7.14万立方米,毛竹40万株。2007年林场经营总面积3.27万亩,林业用地3.23万亩,其中毛竹2871亩,茶叶69亩。活立木总蓄积17.82万立方米,立竹60万株,森林覆盖率94.38%。2008年在职职工71人,离退休职工60人。林木资产1076万元,固定资产830万元。全场设双峰、白沙、香岩、高湖、西溪5个林区,1个国家杉木良种基地,1家木材加工厂。场部于1989年由西溪林区迁入城关。
  南溪林场 1965年建,直属宁波市管辖。199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宁波市南溪温泉森林公园。1995年南溪林场和温泉疗养所合并,建立宁波市天明温泉山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0年3月宁波市政府将天明温泉山庄整体移交,委托宁海县政府管理,同年6月成立宁海县温泉风景区管理处,隶属宁海县旅游局管理,国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1986年经营总面积9707亩,全场职工34人,总人口55人。2007年林场总面积9792亩,其中林业用地9387亩、毛竹174亩、茶叶26亩。活立木蓄积6.72万立方米,立竹2.35万株,森林覆盖率94.63%。2008年在职职工25人,离退休职工33人。
  县柑橘良种场 1958年10月建,隶属于县林特局。1993年11月由事业场转为企业场。1999年4月以土地经营权抵职工安置补偿金形式完成转制,仍为国有企业性质。在职职工85人,退休职工59人。在职职工85人分别分到5亩土地,其中塘地2.7亩,柑地2.3亩,以经营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退休后经营权由场收回),并与场部解除劳动合同,转为自谋职业人员。退休职工59人,划给社保部门统筹解决。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定员5人,工资实行补贴制,工作由主管局考核,场部继续承担辖区内行政事务和部分保留土地及资产管理职能。
  2008年有退休职工75人。经营总面积980亩,其中水产养殖380亩、柑地230亩、杨梅30亩、场保留及回收土地266亩。房屋6000多平方米。
  县木材公司 1955年9月建,1985年1月划归县林特局管辖。1990年9月将县木材厂并入木材公司。1998年12月转制,原资产评估拍卖后,资金全额上交国资办。在职职工81人,3人提前退休,78人支付安置费后,自愿重新组建私营股份公司(宁海县木材有限公司)。离退休职工23人划给社保部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