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
页码: 5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过去几十年中面临了多种家畜和家禽疫病的挑战,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病、山羊痘、生猪高热综合症、鸭瘟、鸡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鼻炎和小鹅瘟等。为应对这些疫病,全县采取了春秋大防疫和常年免疫相结合的预防措施,并强化了定点屠宰管理、实施了产地检疫和市场补检、加强了动物疫病处理和犬类管理整治。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保障了畜禽的健康和市场的安全。
关键词: 宁海县 畜牧业 疫病防治

内容

家畜疫病 1992年年底青珠农场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全县当年由此病引起小猪死亡约400余头。1995年猪气喘病在一些规模场出现,持续感染,死亡率较低。1998年猪链球菌多发,小猪关节病较多。2000年秋至2002冬,由外省引进山羊中发现山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病例,先在一市、水车、前童沈坑岙等地传播,死亡率高达70%以上,全县死亡羊1900余只。2007年秋,山羊痘在长街、岔路等地又有发生。2004—2007年生猪高热综合症时有发生,城乡接合部吃下脚料的猪场发病较多,年均死亡约2000余头。
  家禽疫病 1991—1992年鸭瘟流行,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和死亡较严重,西店等蛋鸭养殖密集地区发病较多,4万只蛋鸭死亡。1994—1995年鸡球虫病发生较多,在一些饲养条件较差的养鸡场出现,死亡率高达20%以上。1994—1998年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死亡率为15%~20%,全县2万只鸡死亡,后经法氏囊病疫苗预防后得到控制。1992—1996年专业户饲养的鸡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传染性鼻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全县每年约有5万羽鸡死亡。2000年前后小鹅瘟传入宁海,1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西店、越溪等地发病较多,全县死亡0.8万只雏鹅。
  疫病控制措施 全县实行春秋大防疫和常年免疫相结合的预防措施。每年3月、9月前后都要开展春秋大防疫工作,对县境内所有应免畜禽按照法定动物疫病免疫病种进行强制免疫,并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对已免畜禽进行免疫效果检测分析和传染性流行病学监控,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强化定点屠宰管理。1993年3月建立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1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屠工屠商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和《关于加强肉食市场管理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动物防疫部门配合县经贸部门先在城关区域站搞点,后在全县推开,大部分镇、乡都设立屠宰点。2005年前后整合全县生猪屠宰点,至2007年全县为7个,提高了屠宰检疫质量。
  实施产地检疫和市场补检。防止未经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各区域兽医站对小猪交易市场,禽及畜禽产品交易摊位实施补检。2005年6月启动畜禽产地检疫,在全县设立18个检疫点。并对县外调入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调运前申请,调入后报检,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备案管理。
  加强动物疫病处理,防止疫病蔓延。动物发生疫病,防检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会同当地政府及时处置发病现场和病死动物,落实疫病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病传染和流行。
  开展犬类强化管理整治,免疫挂牌,预防控制狂犬病。1987年9月开始规定饲养家犬须经批准免疫挂牌,否则作野犬捕杀。全县城乡家养和流浪野犬数量较多,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市容市貌。2004年11月县政府要求在全县开展犬类专项整治工作,并成立县犬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农林局作为县犬类管理工作牵头部门,县畜牧兽医总站具体承担办公室工作。2005年全县免疫犬5000只,捕杀未免疫犬152只。2007年9—11月开展一类限养区的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以捕杀为主,免疫为辅。重点整治城区的主要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以及城郊接合部,经过一个半月的专项整治,共捕杀违章犬471只,免疫家犬185只,城区违章养犬现象得到遏制。至2008年,全县犬只存栏20512只,免疫17396只,强制捕杀3116只。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