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森林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2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森林保护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531-5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面临多种林木病害和虫害问题,包括42种病害和1034种虫害,以及175种害虫天敌。为应对这些问题,1984年成立了县森林植物检疫站,负责病虫害的检查和防治。历史上,宁海县曾遭遇柳杉毛虫、马尾松毛虫等虫害,以及松材线虫病等传入病害,但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清理措施,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此外,宁海县还注重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防火机构和保护小区,加强了宣传教育、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提高了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 宁海县 林木病害 森林保护

内容

病虫害防治 县内林木病害42种;虫害19目、101科、1034种;害虫天敌8目、33科、175种。常见病害有叶枯病、黄化病、炭疽病、芽枯病、膏药病、根结线虫病、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毛竹枯梢病、疮痂病等。常见虫害有赭色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卷叶蛾、白蚁、蓟马、黄叶虫、尺蠖、毛虫、天牛、蚧壳虫、桑螟、竹螟、竹蝗、柳杉毛虫、竹小蜂、鞭角华扁叶蜂、拟松材线虫、竹卵圆蝽、红蜘蛛、潜叶蛾等。外传入病害有柑橘黄龙病,虫害有松材线虫、橘小实蝇。
  1984年4月,成立县森林植物检疫站。9名工作人员先后经省森林植物检疫研讨班培训,考核合格,聘任为专职森林植物检疫员。2008年有8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负责对全县森林病虫害的检查和防治工作。
  1982年茶山林场首次发生了柳杉毛虫,危害面积200亩,死亡柳杉40亩。因当时防治经验不足又缺乏资金,虽然年年防治,但未得到有效控制,至1989年成灾面积5400亩。1989—1990年用生物防治进行试验,收到一定效果。1991年用烟雾熏杀和生化喷雾防治,防治效果较好,从而控制了柳杉毛虫的蔓延。
  1989年全县发生马尾松毛虫害2万亩,主要分布区域在原山水乡的瓦窑头村、花山村,大佳何乡的溪下王村,建设乡的铜岭徐、史家、麦岭、汶溪周、道士桥、铜岭祝村和茶山林场的彭坑林区。特别是彭坑林区和铜岭徐、麦岭、史家村的2000亩松树针叶全部吃光,造成松树成片枯死。之后,害虫又在铜岭徐、麦岭、史家村的山厂、农舍、道路、水塘、农田出现,遍地是虫。农林部门组织群众喷药围歼,冬季摘茧灭卵,终于消灭虫害。
  1992年象山县开始发生松材线虫病,并逐步向与宁海县接壤的长街镇、胡陈乡、大佳何镇沿线蔓延,1997年零星枯死松树642株,199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2003年发病面积43016亩,枯死松树154752株。至2008年累计枯死松树780562株,折45864立方米。1998年宁海县成立松材线虫病防范工作指挥部,经过十年的清理和化学、生物防治,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速度。2008年发病面积39870亩,枯死松树40231株。
  2002年跃龙街道下白峤村100亩毛竹林受到竹蝗侵害。2004年跃龙街道上白峤村、檀树头村、深甽镇深甽村111亩毛竹林受到竹蝗侵害。后及时进行生化喷治,危害势头得到控制。
  2002年筹建宁海县甬联热压木制品厂,利用松疫木加压多层板。2006—2007年先后筹建宁海县梅林岙胡锯板切片厂、跃龙街道湘斌木制品厂。进行松疫木定点加工。2002—2008年安全利用松疫木25260立方米,其余约20604立方米松疫木就地烧毁。
  森林防火 1960年国有茶山林场成立应急扑火队,队员40余人。每年冬季到翌年春季每天24小时专人值班。
  1980年县森林防火工作由县林特局林政股负责,联络各区林特站及各公社林管员宣传森林防火和组织火灾扑救,进行过火面积和损失统计,以及火烧迹地的绿化工作。
  1984年3月22日下午2时茶山林场茶山林区由于高压线脱落引起森林火灾,该场职工施永良同志在扑火中触电牺牲。1985年9月12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6年3月成立县护林防火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和《浙江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1990年更名为“宁海县森林防火指挥部”,2007年11月更名为“宁海县森林消防指挥部”,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总指挥,人武部、县府办、农林局领导任副指挥,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等14个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农林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确保森林防火人、财、物的落实。同时各镇乡、街道成立森林消防指挥所,以每年的11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为森林防火期,其间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制。
  1987年县林特局购入森林防火专用车1辆、对讲机2部,1990年增购对讲机20部,有、无线电话转换器1台。到2008年,各镇、乡、街道均配有森林消防专用车共18辆,风力灭火机210台,2号工具5810把,柴刀556把,扑火服装1300套,手提话筒470只,对讲机40部。县森林消防储备物资有风力灭火机6台,油锯2台,灭火水枪10支,脱卸式灭火拍20把,2号工具200把,柴刀100把,阻燃服装100套,扑火头盔100顶,腰带包100只。2008年投入60万元安装森林消防电视监测设备1套,分别在茶山、杜鹃山安装监测摄像头。1993年全县各镇、乡建立10人以上的应急扑救小分队22支。2008年各镇、乡、街道共有专职巡山护林员106人,半年性野外火源管理巡查员622人,季节性巡查员805人,野外火源管理巡查队120人,半专业扑火队18个517人,义务扑火队18个456人。分布在全县各林区的交通要道和易燃场所,并配有手机。
  1994年全县广播宣传1600余次;新立防火牌153块;书写墙头标语170幅;电影宣传60余场次;利用各种会议教育120次。1997年县教委把《森林防火告家长书》发给每个学生;桥头胡镇向各户印发《森林防火告村民书》;新增防火墙标2300余条;每年县、镇、乡(街道)、村签订《森林防火(消防)责任状》,奖、惩纳入年终考核。
  2000—2004年县每年投入资金10万元,2005年投入110万元,2006年投入300万元,2007年、2008年各投入110万元用于森林消防。
  2004年发生森林火灾16起,火警19起。过火面积6297亩,受害面积3748亩。
  野生动物保护 198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从此,县林特部门对野生动物依法进行管护。森林植被的恢复,食草动物(野猪、黄麂、兔子等)大量增多,使食肉动物云豹等有了生息的环境。经宁波市林业局2000年陆地野生动物调查,宁海县有陆地野生动物94科470种。经《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广泛宣传,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有很大提高。1991—1999年共收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5只,除2只误捕重伤死亡外,其余3只送杭州、宁波动物园圈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4只送宁波动物园圈养。至2007年群众主动送交和收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29只、苍鹰1只、省重点保护动物眼镜蛇169条、五步蛇12条、黑眉锦蛇37条、大王蛇70条、猫头鹰80只,一般保护动物蛇类2524条、青蛙1800余只,全部放归大自然。
  1996年林业公安科对全县民用猎枪进行依法收缴。根据森林面积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依法发放猎捕证和猎枪,至2008年12月共发放猎捕证210本,猎枪由公安部门核发。捕猎人员凭证、枪合理捕猎。同时收缴对人畜和野生动物有害的电网捕兽器3只、铁夹360只、鸟网3张。
  2006年创建“茶山云豹自然保护小区”,2007年创建“胡陈港候鸟自然保护小区”。
  2007年11月,全县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11家,驯养梅花鹿188只、蓝孔雀200只、贵妃鸡300只、绿头鸭500只、环颈雉500只、火鸡100只、林蛙250万只、棘胸蛙10万只、灰天鹅2000只。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