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特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林特生产
分类号: F326.2
页数: 4
页码: 527-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1987年至2008年间,经济林面积显著增加,茶叶、水果等产量及产值大幅提升。茶叶产业经历了多次结构调整,名茶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望海茶等品牌享誉市场。蚕桑产业在1994年达到历史高峰后逐渐下降,但果叶两用桑的引进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竹业作为宁海县的优势产业,竹林面积不断扩大,竹材加工和竹笋制品产业蓬勃发展,多个竹笋品牌获得省市级奖项。
关键词: 宁海县 森林资源 资源管理

内容

1987年全县有经济林112216亩,其中茶叶33287亩,产茶2250吨,产值832万元。
  油茶籽、桕籽、桐籽2877亩,产量35吨;干果741亩,产量7.5吨;棕榈70亩,产棕片32吨;桑园3072亩,产茧227吨;水果72169亩,产量26575吨。2008年经济林157678亩,其中茶叶39576亩,产茶3315.7吨,产值10929万元;水果110132亩,产量124173.3吨;桑园1018亩,产茧15吨,产桑果820吨;油茶214亩;桂花176亩。
  茶叶 唐朝,宁海就有茶叶生产。北宋时,县东茶山盛产茶山茶。茶山之顶磨柱峰高872.6米,屹立可望海,茶山是望海茶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茶山一年四季云雾环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独特的小气候,适合生产优质名茶。宋代至今,宁海民众视茶叶为经济作物,山区农民将其作为主要的创收项目。1987年全县有茶叶33287亩,2008年发展到39576亩,总产量3315.7吨,产值10929万元,其中名优茶520.1吨,产值10032万元,大宗茶2795.6吨,产值896万元,名优茶产量占总产的15.69%,而产值占总产值的91.8%。
  宁海茶叶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矮化密植型鸠坑群体种为主,1974年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1990年后,无性系良种茶叶得到迅速推广,2008年有良种茶叶21699亩。品种有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福云6号、劲峰、乌牛早、迎霜、平阳特早、白茶等27个。早、中、晚品种基本合理。茶山,望海岗等地高山云雾多,出产的茶叶成为望海茶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茶叶产业结构经历2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以大宗茶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80年代中期,大宗茶以生产烘青为主转向生产珠茶为主。2000年后,烘青生产绝大部分调整为珠茶生产,同时也生产部分蒸青。1996年开始开发有机茶。1998年宁海县望府茶业有限公司首期200亩茶叶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茶发展中心有机食品生产认证,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有机茶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县有机茶生产面积7500亩,其中通过IMO认证的有机茶基地3000亩。2002年9月望海茶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83年,岔路镇湖头村葛明振等30余户合股创办宁海县茶砖厂,生产“宁字”牌茯砖茶,主销新疆等牧区,宁海始有黑茶类茶品。2008年,葛明星创办宁波赤岩峰茶叶有限公司,生产“元音”和“赤岩峰”牌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经国家批准为边销茶定点生产基地。“赤岩峰”茶叶是明清时的贡茶,“赤岩峰”黑茶年产量达四千余吨,其基地遍及梁皇山及全县各茶区。“赤岩峰”黑茶外形美观,色泽黄亮,香气醇和,口感醇厚。
  名茶开发,1984年新创名茶“望海茶”获省级名茶称号。先后开发“宁海第一尖”“望府银毫”等名茶。20世纪90年代又开发“汶溪玉绿”“赤岩茶”等全国、省市级名茶8只。生产面覆盖茶山、望海岗2个产茶基地以及深甽、城关、桥头胡、桑洲、茶院、大佳何等16个产茶乡镇。茶叶品牌多,规模小,竞争力低,1999年县政府实施名茶品牌战略,成立“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确立了望海茶龙头品牌地位,并形成以“望府银毫”“汶溪玉绿”为补充的名茶品牌生产格局。望海茶的“望海峰”、望府银毫的“望府”商标于2003年、2004年分别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望海茶”2003年获中国市场驰名品牌,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望海茶、望府茶于2002年、2006年各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2007年均被评为宁波市八大名茶。2007年12月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全国茶叶百强企业称号。
  2008年春,宁波市人民政府在宁海茶山茶叶基地立“茶事碑”,以纪念宁海茶山千年产茶历史。
  蚕桑 1987年有桑园3072亩,普通桑树品种为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湖桑199。发蚕种6491张,产茧227吨。1994年桑园发展到7084亩,发蚕种17055张,产茧605吨,为历史最高年份。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桑园面积1018亩,其中果叶两用桑818亩、普通桑200亩。发蚕种373张,产茧15吨,产桑果820吨。果叶两用桑品种为十大桑树良种之一,于1996年春由省农科院引进试种2亩。2008年已发展到818亩,其中胡陈乡381亩、前童镇250亩、跃龙街道180亩、梅林街道7亩。
  竹业竹子是宁海森林资源的一大优势品种,是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全县重点镇、乡竹林地流转面积已达2.4万亩。1987年全县有竹林135215亩,2008年发展到208080亩,其中毛竹200276亩,小杂竹7804亩。全县有万亩以上竹林的镇、乡5个,最多是黄坛镇,达62042亩,其次是深甽镇,达47138亩。2008年全县竹业一产产值10780万元,其中采伐原竹400万株,计4400万元;产竹笋281100吨,计6380万元。二产加工产值15200万元。三产产值1600万元。三项合计总产值27580万元。1987—2008年累计采伐原竹3858.69万株。
  竹业加工,现有竹加工企业2家。“七超板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在全县设立了初级加工点8家,年竹材加工消耗量250万株~300万株。2006年黄坛镇投资1400万元,创建“方舟竹业有限公司”,同年7月投产,日加工竹材30吨。竹炭具有神奇的消毒、杀菌、防辐射和除臭等功能,2004—2006年,全县批准建炭窑22支,其中双峰大岭头村6支,大佳何葛家村8支,黄坛应家坑村8支。竹炭可利用残次竹、老竹、竹株头、竹梢和加工厂的废弃竹为原料,年生产竹炭150吨,提取竹醋液60吨。
  竹笋品牌,2001年“怡野”牌精制“羊尾笋”获得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浙江省农博会银奖;2003年获浙江省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辈辈红”牌“油焖笋”2003年获浙江省农博会优质奖。“辈辈红”牌“竹笋干”2005年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野鹤湫牌笋干2006年获浙江省农博会优质奖。“辈辈红”牌笋干2007年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竹笋制品防生化质量技术应用与推广”于2007年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04—2008年经宁波市绿色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宁海县城关新世纪蔬菜食品厂、高山果蔬开发有限公司、黄坛野鹤湫高山蔬菜加工厂、林特技术服务公司、黄坛双峰农业服务总公司、大佳何农业服务总公司、岔路镇农业服务总公司等7个单位为无公害农产品(竹笋)产地,总面积94357亩。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