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7
页码: 518-52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宁海县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蔬菜、食用菌、果用瓜、草莓以及水果(特别是柑橘)的种植历史、面积、产量、品种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需求的增加,宁海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技术也日益提高。同时,食用菌、果用瓜、草莓等经济作物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水果方面,柑橘作为宁海的主要水果,经历了品种调整和生产恢复的过程,目前已成为宁海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关键词: 宁海县 作物种植 经济作物

内容

经济作物有蔬菜类、果用瓜类、水果类、棉糖类和药材类等。
  蔬菜 种类繁多,全年都可以种植。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多,对蔬菜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解决“菜篮子”问题,1987年县里已在城郊等地建有城镇常年蔬菜生产基地750亩,专门供应城关蔬菜市场。同时大棚蔬菜开始种植。
  1987—1998年全县年均蔬菜种植面积3.37万亩,产量7.6万吨。1998年双峰、岔路等高山地区开始试种以椒类、茄子为主的高山蔬菜,获得成功,后推广到黄坛、深甽、前童、桑洲等高山地区,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7000亩,品种从椒类、茄子发展到黄瓜、萝卜、花生、西瓜、四季豆等十几种,“泉丰牌”高山蔬菜打入宁波、舟山等地市场。蔬菜种植效益好,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蔬菜种植专业户、专业村发展较快。强蛟镇后舟村、西店镇横路葛村、深甽镇大里村等较有名气。
  200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1879亩,亩产1735公斤,总产9万吨。2001年开始4万多亩马铃薯列入蔬菜产业,全县高山蔬菜,大棚蔬菜,出口订单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宁波国盛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蔬菜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的龙头企业,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12.32万亩,亩产1827公斤,总产22.5万吨,1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500多个。初步形成东部平原出口加工型蔬菜产业带,中北部近郊型大棚蔬菜产业带,西部高山蔬菜产业带。2008年马铃薯列入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面积82214亩,亩产1754公斤,总产144171吨。
  蔬菜种类,主要有白菜类、根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葱蒜类、鲜花生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等14个种类,250多个品种,在保留传统特色品种外,更新了200多个品种。宁海本地特色品种有:水车萝卜、山水茭白、胡陈洋芋、乌脚杆芋、长街雪里蕻、绿皮豆等。
  蔬菜栽培,推广大棚栽培新技术,使用低毒高效新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使蔬菜生产安全可靠,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道路。
  食用菌 1983年,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主要栽培品种有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等。1987年全县有菌种场17个,菌种18万瓶,鲜菇产量1002吨。1991—2001年菌种场10个,菌种10万瓶~12万瓶,鲜菇产量400吨~500吨。2002年开始菌种数量逐渐增加,2007年菌种32万瓶,鲜菇产量510吨。2008年种植74亩,总产量141吨。主要在黄坛、强蛟等地种植。
  果用瓜 宁海历来有种果用瓜的习惯,夏季食用瓜以西瓜消费量最大。品种以西瓜为主,兼有脆瓜、黄金瓜、白香瓜、甜瓜、网纹瓜等。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2.43万亩,亩产2263公斤,总产5.5万吨,其中西瓜2.17万亩,亩产2327公斤,总产5.05万吨,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外地市场。此后种植面有所减少,1996年最少,仅1.1万亩,1999年开始回升。2000年温岭、玉环等外地瓜农进入宁海长街、力洋等地承包种植大棚西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果用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成为一大产业。2004年最多种植3.5万亩,其中西瓜3.4万亩。2008年全县种植果用瓜面积3.11万亩,总产8.02万吨,其中西瓜2.89万亩,亩产2650公斤,总产7.66万吨,甜瓜1248亩,亩产1692公斤,总产2112吨。
  果用瓜栽培,1990年后以小拱棚地膜栽培为主,2000年前后开始推广大棚栽培新技术。2003年为了减少土传病害,开始推广嫁接西瓜,为提早上市,推广大棚四膜覆盖促早栽培,12月底播种育苗,2月底移栽,4月中下旬成熟上市。“泉丰牌”西瓜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优西瓜称号,同时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7年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
  西瓜品种,1990年前后推广新澄1号、浙蜜1号、新红宝等,2000年后推广早佳8424、浙蜜3号、西农8号、抗病948等。小西瓜有黑美人、小天使、早春红玉、小兰等。甜瓜有伊丽莎白、甜甜1号、玉姑、蜜橙、洋香瓜等。
  草莓 1985年秋,从安吉引进宝丰、宝交2个品种,在桥头胡种植。开始系露天栽培,后逐步使用地膜、小弓棚。1992年在桥头胡金牛山等地种植7亩,以大棚地膜覆盖栽培为主。2003年全县扩大到254亩。2008年种植267亩,亩产1684公斤,总产449吨。主要分布在桥头胡、梅林、桃源等地。品种以丰香为主,还有红颊、章姬、千禧、凤冠等。
  宁海水果种类较多,以柑橘为主,杨梅次之,还有枇杷、梨、桃、梅、李、柿、葡萄、猕猴桃等。1987年全县水果面积7.22万亩,总产量2.65万吨。2001年开始,扩大到8.67万亩,总产量6.79万吨,杨梅、梨、枇杷等水果种植面积增加较快。2008年水果面积11.01万亩,总产量12.42万吨。
  柑橘 是宁海主要水果,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87年面积5.05万亩,产量2.46万吨。1996年面积5.75万亩,产量8.03万吨。1997年遭受强台风袭击,沿海橘园损失严重。品质差,销路不好,价格暴跌,严重挫伤了橘农种橘积极性,县里为了减少橘农损失,动员城关居民购买“爱民橘”。1998年全县柑橘面积下降到5万亩以下。为提高柑橘品质和经济效益,打开销路,适应市场需求,1999年调整品种结构,在温州蜜柑的植株上进行高接换种,全面推广接种朋娜脐橙和引进国外优质高产新品种,之后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4年柑橘生产开始恢复了生机,2008年全县柑橘面积4.26万亩,其中山地橘面积7000亩左右,总产9.61万吨。主要分布在胡陈港水库两岸。
  1995年宁海脐橙获全国第二届农博会银奖,1997年获宁波市名牌称号。2002年朋娜、纽荷尔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2006年纽荷尔脐橙、宫川蜜橘评为宁波市十大名果称号。产品销往宁波、杭州、上海、东北等市场。
  柑橘品种,温州蜜柑特早熟品种有山川、崎久保、市文、日南1号;早熟品种有宫川、兴津、甜口;普通温州蜜柑有大叶尾张、南柑4号、宁红、海红;杂柑有天草、伏宫、西柚、胡柚、象山红。脐橙品种有朋娜、纽荷尔、纳维里娜、佛罗斯特、弗雪尔等。椪柑品种有衢州椪柑、太田椪柑、本地早、伊于柑。金柑有金弹、牛奶、以色列金柑等。全县有60多个柑橘品种,现存以温州蜜橘为主,占全县面积80%,橙类面积占5%,其他本地早、杂柑、文旦、柚类、金柑等占15%。
  杨梅 是宁海传统水果。品种有白峤杨梅大木叶、西店杨梅真梅,还有细木叶、白杨梅、水梅、乌梅、炭梅等。1980年后开始引进慈溪荸荠杨梅、黄岩东魁杨梅等新品种。2005年引进舟山晚稻杨梅。1987年全县面积5953亩,产量1129吨。1997年发展到1.06万亩,2004年增加到3.06万亩。2008年面积3.33万亩,总产量14609吨。主要分布在胡陈、力洋、茶院、一市、跃龙、西店等地。一市、胡陈、力洋杨梅2006—2007年通过认证为国家级绿色食品。2008年一市松鹰东魁杨梅获“中国十大精品杨梅”称号。
  枇杷 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宁海在370年前已种植枇杷。1985年开始在古渡、前童、岔路等地进行规模化种植,面积1200多亩,品种有大红袍、软条白沙、夹脚、洛阳青等。1987年全县面积1984亩,幼树多,产量少。1989年进入生产期,产量224吨。
  1990年前后,一市镇利用良好山地资源开始发展枇杷,1993年年初产出。1994年在一市村枇杷园发现一株白沙枇杷,性状表现突出,果大、味甜、品质佳,此后几年在县农林科技人员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该单株得到迅速繁育和扩展,2000年开始在全县推广。
  2003年经国内专家鉴定为优质白沙枇杷新品种,定名为宁海白枇杷。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认定,成为宁波市首个全国果树推广良种。2005年以来,宁海白枇杷在生产上全面推广,截至2008年宁海白枇杷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市,成为中国白沙枇杷主栽品种之一。
  2004—2007年宁海白枇杷分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2007年获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十大名果和“中华名果”称号。由县农林局冯健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宁海白’枇杷品种选育及基地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作为主要成果之一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优秀论文《枇杷新品种“宁海白”的特性》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宁海县枇杷生产技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
  香榧 双峰香榧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在榧坑、逐步、中央山、里坑、里塘等村种植。榧坑村于明洪武元年建村,建村前有榧树,村旁有溪坑,村名以榧树溪坑取名,称榧坑。为了大力发展香榧,县成立发展香榧领导小组,规划在双峰乡建立万亩香榧生产基地,并聘请诸暨市香榧研究所专家为技术顾问。1991年建立双峰香榧苗圃园,采摘当地木榧(香榧的一个品种)为种子,繁殖苗木。1999年,双峰育出10万株香榧苗木,在杨染村、榧坑村进行嫁接。至2008年,双峰地区10多个村已发展香榧5000余亩、1.5万多株,64%的树可结果投产。榧蒲每公斤16元,干榧每公斤160元。2012年,双峰香榧基地面积7300亩,是宁波市唯一的香榧产业基地。双峰有山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盛林业专业合作社、补兴香榧专业合作社等6家专业合作社经营香榧产业。
  桃 种植以奉化玉露桃为主,还有黄桃。2003年引进早熟桃砂子早生,2004年引进湖景蜜露桃,2006年引黄桃优质品种,定名为王爱山金桃,2008年引进日本优良品种红玉玉露桃。1987年全县面积9515亩,产量134吨。后因品质和销路问题,面积逐渐减少,1999年最少,仅1774亩。2001年开始恢复发展,2008年面积8873亩,产量4244吨。全县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在胡陈、力洋、长街等地。2006年胡陈蜜桃,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
  梨 种植以沙梨品种为主。1990年后引进黄花梨,因易受台风侵害,1995年开始引进翠冠梨。2003年长街镇洋湖村种植翠冠梨600亩,2007年发展到1000亩,成为该村主导产业,户均收入万元以上,同年7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定为全国优质翠冠梨“中华名果基地”,并授牌。1987年全县梨面积1936亩,产量461吨。2000年扩大到4827亩,2008年面积7110亩,产量3688吨。全县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在长街、胡陈两地、面积都在千亩以上。
  葡萄 1987年种植面积352亩,产量43吨。2000年后面积逐渐扩大,2008年面积1211亩,产量1181吨。主要在胡陈、长街、大佳何等地种植。品种有高妻、红宝玉、腾稔、臣丰、金皇后等。
  柿子 1998年种植面积429亩,产量30吨。2008年面积695亩,产量96吨。主要在桑洲、岔路、长街、力洋等地种植。品种有本地柿、日本甜方柿、牛奶柿等。
  李子 2008年种植李子面积2500亩,产量1000吨,品种有小麦李、金塘李、大石早生、红晶李、布朗李等。
  其他水果 梅种植面积795亩,产量300吨,品种有大青梅、黄梅。猕猴桃296亩,产量66吨,品种有海沃特、红阳、野生猕猴桃等。
  棉花 是传统经济作物,在东南沿海一带塘地种植,前作一般套种大小麦、蚕豆等,夏季间作绿肥。1987年种植7.16万亩,亩产皮棉73公斤,总产5201吨。因种植效益不高,面积逐渐减少,调种其他作物。1996年种植4.5万亩,1997年遭受强台风袭击,棉田海水倒灌,基本枯死,损失惨重,实收2509亩,总产52吨。2000年种植面积降到2.35万亩,总产1606吨,每百斤皮棉收购价从617元降到380元,严重挫伤了棉农积极性,棉田改种其他作物。2008年全县只有力洋、长街、茶院、胡陈等4个镇乡种植,面积9312亩,亩产皮棉82公斤,总产764吨。
  棉花品种,1990年前后以中棉12为主,泗棉3号为辅,1998年引进苏棉12,2001年推广湘杂棉2号、3号、慈抗杂3号等。棉花栽培,1989年起推广高产模式栽培、双百棉工程、地膜覆盖、全程化学调控、化学除草等技术。
  甘蔗 有糖蔗、果蔗两种。1987年前由于糖蔗价格低,糖厂陆续停办,糖蔗已很少种植。1988年起以作为水果食用的果蔗为主,各地都有零星种植,面积千余亩。2008年全县种植1008亩,亩产2004公斤,总产2020吨。
  麻类 有苎麻、络麻两类。1987年种植苎麻1400亩,亩产58公斤,总产81吨,络麻亩产123公斤,总产5吨。1990年后就很少种植。苎麻品种有黑皮蔸、芦竹青。
  药材 宁海种植较少,有白术、丹参、贝母等。1992年种植241亩,亩产174公斤,总产42吨。此后种植面积在200~300亩之间。2008年种植49亩,总产10.8吨。主要分布在深甽、桑洲等地。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