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3
页码: 514-5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耕作制度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而不断改革。1992年前以粮食生产为重点,推广多熟制种植模式。1993年后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广“两旱一水”为主的“新三熟制”。2000年后取消粮食定购任务,鼓励农民按市场导向调整耕地种养结构,扩大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三旱制”面积增多。水稻是宁海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一年可种两季,主要品种包括早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以及多种籼稻、粳稻和糯稻品种。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单季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关键词: 宁海县 农业经济 种植经济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以农作物种植制度为中心,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而不断改革。1992年前,宁海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为了提高粮田复种指数到220%以上,在低丘平原地区推广大小麦/油菜/蚕豆/洋芋—早稻—连作晚稻三熟制,或绿肥/冬闲田—早稻—连作晚稻两熟制;山区低山区推广大小麦/油菜/蚕豆/洋芋—单季稻两熟制,或绿肥—单季稻一熟制,高山地区冬闲田—单季稻一熟制。1990年全县三熟制面积8万余亩,两熟制面积15.58万亩,一熟制面积2.45万亩。
  1993—1999年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为重点。早稻、大小麦等种植效益不高的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早稻种植面积从1992年16万余亩,减少到3.8万亩。耕作制度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993年开始推广“两旱一水”为主的“新三熟制”多种种植模式,亩产值比“老三熟”提高1倍至3倍以上。主要有菜/洋芋/蚕豆/大小麦—菜/瓜/玉米/大豆/芋艿/花生—水稻,菜/洋芋/大小麦—水稻—菜/大豆/玉米等17种以上模式。到1999年“两旱一水”种植面积达12万亩,粮田复种指数下降到206%,三熟制面积4.5万亩,两熟制面积17万亩,一熟制面积2万亩。
  2000年开始,宁海县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国有粮食企业与农民自愿签订粮食订单制度,鼓励农民按市场导向自主调整耕地种养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在“两旱一水”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菜/洋芋/蚕豆—菜/瓜/大豆/玉米/芋艿/花生—菜/秋大豆/秋玉米/秋花生/秋洋芋等“三旱制”面积增多了。2008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1987年的65万亩减少到33.6万亩,早稻,连作晚稻和大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已很少种植了,粮田复种指数已降到154%。三熟制面积1.39万亩,两熟制面积8.05万亩,一熟制面积增加到11.2万亩。旱地耕作制度。棉地推广大小麦/蚕豆/—棉花套种两熟制,其他旱地菜/大小麦/洋芋/蚕豆—夏玉米/夏大豆/番薯/花生/南瓜/菜—秋玉米/秋大豆/秋花生/秋洋芋/菜等三熟制或两熟制。1990年旱地一年种三熟制粮食作物面积1.1万亩;1999年种三熟制面积0.3万亩,两熟制面积2.5万亩,一熟制面积1.4万亩;2008年种三熟制面积0.55万亩,两熟制面积4.3万亩,一熟制面积3.2万亩。
  第二节 粮油作物
  水稻
  水稻 是宁海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一年可种两季。按熟制分为早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按品种类型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制种方式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早稻以常规稻为主,单季稻以杂交稻为主,晚稻有杂交稻、常规稻、粳糯稻。
  面积产量 1987年水稻种植面积43.19万亩,亩产353公斤,总产152377吨,其中早稻15.89万亩,单季稻9.43万亩,连作晚稻17.87万亩。1993年早稻、连作晚稻等种植效益不高的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改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而单季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26万余亩,总产110913吨,其中早稻面积3.8万亩,单季稻面积17.99万亩,连作晚稻面积4.38万亩。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减少,特别是早稻和连作晚稻种植面积直线下降,2003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只有4亩,2006年连作晚稻种植面积只有9亩,而单季稻2000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种植面积20.28万亩。200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8.57万亩,亩产409公斤,总产75985吨。
  主要品种 早稻:二九丰、浙辐九号、浙733、加育293、280;杂交籼稻:汕优63、汕优64、协优46、协优64、协优9308、协优371、协优914、中浙优1号、8号、粤优938、甬优4号、6号、9号,两优培九、两优6号、天优998、扬两优6号、Ⅱ优2070;粳稻:秀水11、秀水47、甬粳18、宁67、秀水09、嘉花1号、甬优1号、3号、秀优5号;糯稻:祥湖84、台糯1号、绍糯9714、浙糯5号、甬优5号、10号、甬糯34。
  良种繁育 1981年县种子公司在长街建立杂交稻制种繁育基地,最多时制种面积达到3500亩,2000—2002年减少到300亩。主要品种有汕优63、协优46、协优371等,平均亩产125公斤。2004年与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繁育甬优系列杂交籼、粳稻制种,2008年制种面积达到2600亩,平均亩产132公斤。1987—2008年共生产杂交稻种子265万公斤,早稻种子120万公斤,粳、糯稻种子40万公斤。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栽培主要推广技术 高产模式栽培、吨粮工程建设、轻型栽培(旱育秧、抛秧、直播)、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1991—1993年宁海被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县,总投资460万元,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小麦
  大小麦 主要春粮作物以稻田种植为主。1987年种植面积15.33万亩,总产24856吨,其中大麦6.71万亩,亩产180公斤,总产12067吨,小麦8.62万亩,亩产148公斤,总产12789吨。因种植经济效益不高,1993年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9年面积降到8.59万亩,总产15111吨。2000年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扩大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大小麦种植面积又大幅度减少,2008年大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到2.09万亩,总产5064吨,其中大麦2158亩,亩产260公斤,总产562吨,小麦18756亩,亩产240公斤,总产4502吨。大麦品种主要有浙农大3号、秀麦3号、花30、核组8号等。小麦品种有扬麦5号、11号、12号、158、浙麦1号、2号、丽麦16、温麦10号等。技术上推广稻板麦、化学除草等。
  玉米 是主要旱粮作物,可种夏秋两季。玉米品种有岔路本地玉米、丹玉13、苏玉1号、2号、掖单12号等。1987年种植面积5500亩,亩产218公斤,总产1200吨。1993年开始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00年达1.04万亩。为适应蔬菜市场需要,先后引进苏玉糯1号、2号、金银糯、彩糯、超甜1号、2号、3号等以鲜食为主的新品种。2008年种植面积11965亩,亩产241公斤,总产2884吨。
  油料
  大豆 是主要旱粮作物,可种夏秋两季。1987年种植2万亩,亩产91公斤,总产1829吨,至1996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多亩。1997年最少种植13871亩。1998年开始作为鲜食毛豆,贩销外地市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最多种植48317亩,总产6799吨。2008年种植39754亩,亩产137公斤,总产5436吨。大豆品种有岔路早豆、长街绿皮豆、白皮豆、大黄豆、乌皮青仁、浙春2号、3号、407、春丰早、台湾292、75、88等。
  蚕、豌豆 以蚕豆为主,是主要冬种作物。1987年种植面积2.07万亩,亩产102公斤,总产2108吨。1990年前后作为鲜食,力洋、长街、胡陈等地大量销往外地市场,并由企业收购加工成速冻鲜蚕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2年达4.32万亩,2000年最多种植4.7万亩,总产4644吨。2003年因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减少到2万多亩。2008年种植22381亩,亩产103公斤,总产2311吨。蚕豆品种有慈溪大白蚕,从日本引进陵西一寸、慈溪大粒1号等。豌豆品种有中豌4号、6号、台中11号、浙豌1号、象豌1号等,种植面积1500余亩。其他杂豆有绿豆、赤豆、豇豆等。2008年种植面积5268亩,亩产105公斤,总产552吨。
  油菜 1987年种植面积3.70万亩,亩产92公斤,总产3398吨。2000年最多种植5.26万亩,总产5399吨。后因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面积逐渐减少。2008年种植2.18万亩,亩产116公斤,总产2548吨。油菜品种有九二58系、九二13系、浙油758、高油605,2000年后推广种植双低油菜,浙双72、沪油15、沪杂油5号、湘杂油1号等。栽培上推广直播免耕稻板油菜。
  花生 过去种植面积较少,为适应市场需要逐渐扩大。1987年种植面积1400亩,亩产104公斤,总产145吨。1999年扩大到5004亩,总产826吨。2008年种植7966亩,亩产172公斤,总产1368吨。花生品种有天府3号、9号、10号、白沙2号、大红袍、小京生等。
  芝麻 有黑白两种,历来种植面积较少,但分布广泛,各地都有零星种植。1987年种植700亩,亩产51公斤,总产36吨。2008年种植851亩,亩产78公斤,总产66吨。以本地农家品种黑芝麻和白芝麻为主。
  杂粮
  番薯 是主要旱粮作物,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种植较多。1987年种植面积1.77万亩,亩产372公斤,总产6583吨。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到1.3万亩左右。2008年种植13542亩,亩产436公斤,总产5907吨。番薯品种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胜利百号、浙薯1号、徐薯18、瑞薯1号等。2004年县科技局从省农科所引进紫甘薯渝紫263在桥头胡铜岭徐等地种植10多亩,2008年全县扩大到1000亩,每公斤价格比普通番薯高3倍多。
  马铃薯 俗称洋芋,在宁海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以“小黄皮”为优,品质好,个头均匀,淀粉含量高。洋芋可作蔬菜也可作粮食,在统计名录上2000年前作为粮食,2001年开始作蔬菜,2008年又作粮食。可在山地和稻田种植,以稻田为主,生长季节短,一年可种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1993年种植面积15639亩,亩产1171公斤,总产18315吨。胡陈、力洋等地组织贩销外地市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4.43万亩,2005年最多种植4.76万亩,总产63117吨。2008年种植3.68万亩,亩产1395公斤,总产51343吨,其中秋马铃薯2000余亩。洋芋品种有胡陈本地东仓种小黄皮为主,胡陈乡年种植面积7000余亩,总产8400多吨,销往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等市场。2004年胡陈乡马铃薯基地以及“梦鼎牌”小黄皮马铃薯被认证为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国家级绿色食品。此外还有从东北引进的东农303、克新1号、4号、甬薯1号等品种。2004年从内蒙古、甘肃引进美国大西洋加工薯片专用种,在胡陈、长街、大佳何、岔路等地种植700多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2007年宁海洋芋入选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受农业部推介。
  芋艿 1998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2008年扩大到6400亩,亩产1400公斤,总产8960吨。为提早上市,1990年后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6月下旬就可上市。品种有本地种乌脚杆芋,深受城乡居民喜爱,还有青秆芋、红仔芋、水芋、奉化芋艿头等。
  附:
  绿肥品种有紫云英(红花草子)、苜蓿(黄花草子)、绿萍、田菁等。绿肥作为传统有机肥料和畜禽青饲料,以稻田种植为主,棉地间作为次。1987年种植面积11万亩,亩产鲜草1250公斤。后因化肥使用量增多,绿肥面积逐年减少,2001年降到1.83万亩。2008年只有少数种植,面积2899亩。
  第三节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有蔬菜类、果用瓜类、水果类、棉糖类和药材类等。
  蔬菜 种类繁多,全年都可以种植。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多,对蔬菜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解决“菜篮子”问题,1987年县里已在城郊等地建有城镇常年蔬菜生产基地750亩,专门供应城关蔬菜市场。同时大棚蔬菜开始种植。
  1987—1998年全县年均蔬菜种植面积3.37万亩,产量7.6万吨。1998年双峰、岔路等高山地区开始试种以椒类、茄子为主的高山蔬菜,获得成功,后推广到黄坛、深甽、前童、桑洲等高山地区,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7000亩,品种从椒类、茄子发展到黄瓜、萝卜、花生、西瓜、四季豆等十几种,“泉丰牌”高山蔬菜打入宁波、舟山等地市场。蔬菜种植效益好,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蔬菜种植专业户、专业村发展较快。强蛟镇后舟村、西店镇横路葛村、深甽镇大里村等较有名气。
  200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1879亩,亩产1735公斤,总产9万吨。2001年开始4万多亩马铃薯列入蔬菜产业,全县高山蔬菜,大棚蔬菜,出口订单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宁波国盛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蔬菜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的龙头企业,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12.32万亩,亩产1827公斤,总产22.5万吨,1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500多个。初步形成东部平原出口加工型蔬菜产业带,中北部近郊型大棚蔬菜产业带,西部高山蔬菜产业带。2008年马铃薯列入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面积82214亩,亩产1754公斤,总产144171吨。
  蔬菜种类,主要有白菜类、根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葱蒜类、鲜花生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等14个种类,250多个品种,在保留传统特色品种外,更新了200多个品种。宁海本地特色品种有:水车萝卜、山水茭白、胡陈洋芋、乌脚杆芋、长街雪里蕻、绿皮豆等。
  蔬菜栽培,推广大棚栽培新技术,使用低毒高效新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使蔬菜生产安全可靠,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道路。
  食用菌 1983年,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主要栽培品种有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等。1987年全县有菌种场17个,菌种18万瓶,鲜菇产量1002吨。1991—2001年菌种场10个,菌种10万瓶~12万瓶,鲜菇产量400吨~500吨。2002年开始菌种数量逐渐增加,2007年菌种32万瓶,鲜菇产量510吨。2008年种植74亩,总产量141吨。主要在黄坛、强蛟等地种植。
  果用瓜 宁海历来有种果用瓜的习惯,夏季食用瓜以西瓜消费量最大。品种以西瓜为主,兼有脆瓜、黄金瓜、白香瓜、甜瓜、网纹瓜等。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2.43万亩,亩产2263公斤,总产5.5万吨,其中西瓜2.17万亩,亩产2327公斤,总产5.05万吨,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外地市场。此后种植面有所减少,1996年最少,仅1.1万亩,1999年开始回升。2000年温岭、玉环等外地瓜农进入宁海长街、力洋等地承包种植大棚西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果用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成为一大产业。2004年最多种植3.5万亩,其中西瓜3.4万亩。2008年全县种植果用瓜面积3.11万亩,总产8.02万吨,其中西瓜2.89万亩,亩产2650公斤,总产7.66万吨,甜瓜1248亩,亩产1692公斤,总产2112吨。
  果用瓜栽培,1990年后以小拱棚地膜栽培为主,2000年前后开始推广大棚栽培新技术。2003年为了减少土传病害,开始推广嫁接西瓜,为提早上市,推广大棚四膜覆盖促早栽培,12月底播种育苗,2月底移栽,4月中下旬成熟上市。“泉丰牌”西瓜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优西瓜称号,同时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7年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
  西瓜品种,1990年前后推广新澄1号、浙蜜1号、新红宝等,2000年后推广早佳8424、浙蜜3号、西农8号、抗病948等。小西瓜有黑美人、小天使、早春红玉、小兰等。甜瓜有伊丽莎白、甜甜1号、玉姑、蜜橙、洋香瓜等。
  草莓 1985年秋,从安吉引进宝丰、宝交2个品种,在桥头胡种植。开始系露天栽培,后逐步使用地膜、小弓棚。1992年在桥头胡金牛山等地种植7亩,以大棚地膜覆盖栽培为主。2003年全县扩大到254亩。2008年种植267亩,亩产1684公斤,总产449吨。主要分布在桥头胡、梅林、桃源等地。品种以丰香为主,还有红颊、章姬、千禧、凤冠等。
  宁海水果种类较多,以柑橘为主,杨梅次之,还有枇杷、梨、桃、梅、李、柿、葡萄、猕猴桃等。1987年全县水果面积7.22万亩,总产量2.65万吨。2001年开始,扩大到8.67万亩,总产量6.79万吨,杨梅、梨、枇杷等水果种植面积增加较快。2008年水果面积11.01万亩,总产量12.42万吨。
  柑橘 是宁海主要水果,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87年面积5.05万亩,产量2.46万吨。1996年面积5.75万亩,产量8.03万吨。1997年遭受强台风袭击,沿海橘园损失严重。品质差,销路不好,价格暴跌,严重挫伤了橘农种橘积极性,县里为了减少橘农损失,动员城关居民购买“爱民橘”。1998年全县柑橘面积下降到5万亩以下。为提高柑橘品质和经济效益,打开销路,适应市场需求,1999年调整品种结构,在温州蜜柑的植株上进行高接换种,全面推广接种朋娜脐橙和引进国外优质高产新品种,之后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4年柑橘生产开始恢复了生机,2008年全县柑橘面积4.26万亩,其中山地橘面积7000亩左右,总产9.61万吨。主要分布在胡陈港水库两岸。
  1995年宁海脐橙获全国第二届农博会银奖,1997年获宁波市名牌称号。2002年朋娜、纽荷尔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2006年纽荷尔脐橙、宫川蜜橘评为宁波市十大名果称号。产品销往宁波、杭州、上海、东北等市场。
  柑橘品种,温州蜜柑特早熟品种有山川、崎久保、市文、日南1号;早熟品种有宫川、兴津、甜口;普通温州蜜柑有大叶尾张、南柑4号、宁红、海红;杂柑有天草、伏宫、西柚、胡柚、象山红。脐橙品种有朋娜、纽荷尔、纳维里娜、佛罗斯特、弗雪尔等。椪柑品种有衢州椪柑、太田椪柑、本地早、伊于柑。金柑有金弹、牛奶、以色列金柑等。全县有60多个柑橘品种,现存以温州蜜橘为主,占全县面积80%,橙类面积占5%,其他本地早、杂柑、文旦、柚类、金柑等占15%。
  杨梅 是宁海传统水果。品种有白峤杨梅大木叶、西店杨梅真梅,还有细木叶、白杨梅、水梅、乌梅、炭梅等。1980年后开始引进慈溪荸荠杨梅、黄岩东魁杨梅等新品种。2005年引进舟山晚稻杨梅。1987年全县面积5953亩,产量1129吨。1997年发展到1.06万亩,2004年增加到3.06万亩。2008年面积3.33万亩,总产量14609吨。主要分布在胡陈、力洋、茶院、一市、跃龙、西店等地。一市、胡陈、力洋杨梅2006—2007年通过认证为国家级绿色食品。2008年一市松鹰东魁杨梅获“中国十大精品杨梅”称号。
  枇杷 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宁海在370年前已种植枇杷。1985年开始在古渡、前童、岔路等地进行规模化种植,面积1200多亩,品种有大红袍、软条白沙、夹脚、洛阳青等。1987年全县面积1984亩,幼树多,产量少。1989年进入生产期,产量224吨。
  1990年前后,一市镇利用良好山地资源开始发展枇杷,1993年年初产出。1994年在一市村枇杷园发现一株白沙枇杷,性状表现突出,果大、味甜、品质佳,此后几年在县农林科技人员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该单株得到迅速繁育和扩展,2000年开始在全县推广。
  2003年经国内专家鉴定为优质白沙枇杷新品种,定名为宁海白枇杷。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认定,成为宁波市首个全国果树推广良种。2005年以来,宁海白枇杷在生产上全面推广,截至2008年宁海白枇杷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市,成为中国白沙枇杷主栽品种之一。
  2004—2007年宁海白枇杷分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2007年获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十大名果和“中华名果”称号。由县农林局冯健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宁海白’枇杷品种选育及基地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作为主要成果之一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优秀论文《枇杷新品种“宁海白”的特性》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宁海县枇杷生产技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
  香榧 双峰香榧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在榧坑、逐步、中央山、里坑、里塘等村种植。榧坑村于明洪武元年建村,建村前有榧树,村旁有溪坑,村名以榧树溪坑取名,称榧坑。为了大力发展香榧,县成立发展香榧领导小组,规划在双峰乡建立万亩香榧生产基地,并聘请诸暨市香榧研究所专家为技术顾问。1991年建立双峰香榧苗圃园,采摘当地木榧(香榧的一个品种)为种子,繁殖苗木。1999年,双峰育出10万株香榧苗木,在杨染村、榧坑村进行嫁接。至2008年,双峰地区10多个村已发展香榧5000余亩、1.5万多株,64%的树可结果投产。榧蒲每公斤16元,干榧每公斤160元。2012年,双峰香榧基地面积7300亩,是宁波市唯一的香榧产业基地。双峰有山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盛林业专业合作社、补兴香榧专业合作社等6家专业合作社经营香榧产业。
  桃 种植以奉化玉露桃为主,还有黄桃。2003年引进早熟桃砂子早生,2004年引进湖景蜜露桃,2006年引黄桃优质品种,定名为王爱山金桃,2008年引进日本优良品种红玉玉露桃。1987年全县面积9515亩,产量134吨。后因品质和销路问题,面积逐渐减少,1999年最少,仅1774亩。2001年开始恢复发展,2008年面积8873亩,产量4244吨。全县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在胡陈、力洋、长街等地。2006年胡陈蜜桃,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
  梨 种植以沙梨品种为主。1990年后引进黄花梨,因易受台风侵害,1995年开始引进翠冠梨。2003年长街镇洋湖村种植翠冠梨600亩,2007年发展到1000亩,成为该村主导产业,户均收入万元以上,同年7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定为全国优质翠冠梨“中华名果基地”,并授牌。1987年全县梨面积1936亩,产量461吨。2000年扩大到4827亩,2008年面积7110亩,产量3688吨。全县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在长街、胡陈两地、面积都在千亩以上。
  葡萄 1987年种植面积352亩,产量43吨。2000年后面积逐渐扩大,2008年面积1211亩,产量1181吨。主要在胡陈、长街、大佳何等地种植。品种有高妻、红宝玉、腾稔、臣丰、金皇后等。
  柿子 1998年种植面积429亩,产量30吨。2008年面积695亩,产量96吨。主要在桑洲、岔路、长街、力洋等地种植。品种有本地柿、日本甜方柿、牛奶柿等。
  李子 2008年种植李子面积2500亩,产量1000吨,品种有小麦李、金塘李、大石早生、红晶李、布朗李等。
  其他水果 梅种植面积795亩,产量300吨,品种有大青梅、黄梅。猕猴桃296亩,产量66吨,品种有海沃特、红阳、野生猕猴桃等。
  棉花 是传统经济作物,在东南沿海一带塘地种植,前作一般套种大小麦、蚕豆等,夏季间作绿肥。1987年种植7.16万亩,亩产皮棉73公斤,总产5201吨。因种植效益不高,面积逐渐减少,调种其他作物。1996年种植4.5万亩,1997年遭受强台风袭击,棉田海水倒灌,基本枯死,损失惨重,实收2509亩,总产52吨。2000年种植面积降到2.35万亩,总产1606吨,每百斤皮棉收购价从617元降到380元,严重挫伤了棉农积极性,棉田改种其他作物。2008年全县只有力洋、长街、茶院、胡陈等4个镇乡种植,面积9312亩,亩产皮棉82公斤,总产764吨。
  棉花品种,1990年前后以中棉12为主,泗棉3号为辅,1998年引进苏棉12,2001年推广湘杂棉2号、3号、慈抗杂3号等。棉花栽培,1989年起推广高产模式栽培、双百棉工程、地膜覆盖、全程化学调控、化学除草等技术。
  甘蔗 有糖蔗、果蔗两种。1987年前由于糖蔗价格低,糖厂陆续停办,糖蔗已很少种植。1988年起以作为水果食用的果蔗为主,各地都有零星种植,面积千余亩。2008年全县种植1008亩,亩产2004公斤,总产2020吨。
  麻类 有苎麻、络麻两类。1987年种植苎麻1400亩,亩产58公斤,总产81吨,络麻亩产123公斤,总产5吨。1990年后就很少种植。苎麻品种有黑皮蔸、芦竹青。
  药材 宁海种植较少,有白术、丹参、贝母等。1992年种植241亩,亩产174公斤,总产42吨。此后种植面积在200~300亩之间。2008年种植49亩,总产10.8吨。主要分布在深甽、桑洲等地。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主要病虫害
  粮油作物。水稻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细条病、恶苗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褐稻虱、白背稻虱、灰飞虱)、黑尾叶蝉、稻蓟马、稻象甲等。麦类有赤霉病、锈病、麦蚜等。玉米有玉米螟。番薯有番薯小象岬、甘薯瘟、黑斑病。大豆有豆荚螟,蚕豆有赤斑病、蚕豆象。油菜有菌核病、霜霉病。花生有褐斑病。经济作物,棉花有棉铃病、棉铃虫、棉红铃虫等。蔬菜瓜果有猝倒病、枯萎病、灰霉病、软腐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菜青虫、小菜蛾、夜蛾、蚜虫,螨类、跳甲类、斑潜蝇等。柑橘有疮痂病、溃疡病、叶螨、锈壁虱、
  蚧类、潜叶蛾。果树有梨锈病、小食心虫、桃褐污病等。
  主要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
  水稻纹枯病,常发性病害,对产量威胁较大,中偏重至大发生,面积80%,防治农药有井岗霉素、好力克、爱苗。
  白叶枯病、稻瘟病,1990年后轻发生。2004年在大佳何下葛村首先发现,后在各地均有发生条纹叶枯病,程度较轻。1987年桥头胡区3000亩水稻发生细条病。1995年开始,800亩水稻发生恶苗病。
  螟虫(大螟、二化螟),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杂交稻普及,专食性的三化螟未见危害。杂食性的大螟、二化螟连续成为水稻主要危害,一年发生三到四代,一代中发至中偏重发生,面积20%,二代中发生,面积95%,三代~四代中偏重发生,面积20%,螟虫以二代~三代危害为主,1993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大发生。1999年一代三代大发生。防治二代螟虫为主,农药有杀虫单、精虫杀手、锐劲特、山瑞、三唑磷等。
  稻纵卷叶螟,四(2)代中偏重至大发生,面积70%,五(3)代中至中偏重发生,面积50%,六(4)代中至中偏重发生,面积20%。1995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5年大发生。卷叶虫1995年大发生,为历史罕见。防治农药有毒死蜱、锐劲特、山瑞、三拂、阿维菌素等。
  稻飞虱,2005年前中至中偏重发生,六(4)代发生面积50%,七(5)代发生面积95%。褐稻虱中偏重至大发生,面积70%,2005—2007年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其中2006年全县造成枯黄倒伏面积600亩。白背稻虱中发至中偏重发生,四(2)代为主,七(5)代中发,面积70%,2000年大发生。防治农药扑虱灵、吡虫啉、锐劲特、毒死蜱等。
  稻象甲,1989—1991年发生面积2万亩。
  麦类赤霉病中等发生,防治农药有多菌灵、托布津等。油菜菌核病中偏重发生。
  菜青虫、小菜蛾、蚜虫、跳甲类、斑潜蝇在蔬菜瓜果中偏重发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中偏轻发生。猝倒病、炭疽病、枯萎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软腐病为常发性病害中等发生。B型烟飞虱2005年入侵,局部地区对番茄、椒类危害严重。
  鼠情中等发生,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1995年长街发现东方田鼠,危害面积12600亩,第二年自然消失。鼠药有溴敌隆、溴鼠灵。
  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1976年在城郊跳头村设立病虫测报站。1985年2月成立县植保测报植检站。2003年在粮油作物病虫害测报的基础上,增加蔬菜病虫害测报和鼠情监测工作,设立病虫观测区,进行定点、定时、定田调查,每隔3~5天一次。2005年起在长街、胡陈、前童、梅林、跃龙等5个镇乡、街道安装5盏虫情测报灯和2个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年发布13期、4000余份,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使病虫害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实行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技术。其物理防治应用杀虫灯,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信息素、小菜蛾迷向诱蕊、色板、防虫网等。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制剂如大印、苦参碱、BT制剂等。化学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新型药剂锐劲特、氯虫苯甲酰胺、好力克、爱苗、绿颖、甲维盐等。还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加快手动喷雾器更新换代,全县新型植保器械占有率达60%以上。
  1994年建立县植物医院和23家分院,从业人员30多人,开展植保技术咨询服务,即开方又卖药,及时解答农民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年咨询接待万人以上。
  1990年开始开展春季灭鼠工作,并列入县政府对镇乡政府的考核内容。2007年全县农田灭鼠12万余亩,农户灭鼠6万余户,鼠密度由灭前农田8.3%下降到1.12%,室内4.4%下降到0.85%,降低了鼠类危害。
  农业植物和鲜活农产品运输实施检疫制度,防止毁灭性病虫和危害性杂草传播,保护农作物生长。1984年建立县植物检疫站,设专兼职植检员2人,2008年有专职植检员5人,开展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检疫防控工作。2005年2月在雪坡村和凫溪村设立两个点和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开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检疫签证。2006年全县设立34个病虫监测点,对鲜活农产品实行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和调运检疫。2004年有害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传入,发展速度较快,经过几年集中清除,苗期药物防治,秋季人工割除,2008年基本上得到控制。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