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6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综述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6
页码: 509-5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和主导产业分布,划分为三大农业区,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1987年至2008年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主导产业包括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优势特色农产品有茶叶、土鸡、西瓜等。通过人才培训、生产规模扩大、质量标准提升、品牌创建等措施,主导产业得到重点扶持和培育。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各类农作物平均亩产值差异较大,经济作物亩产值较高。
关键词: 宁海县 农业经济 经济体制

内容

第一节 区域布局
  根据宁海县自然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主导产业分布情况、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及发展潜力,2006年,全县划分为三大农业区。
  西部生态农业区 为深甽、黄坛、岔路、前童、桑洲5个镇113个村。区域面积59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0.8%。其中林地70.3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43%;耕地5.79万亩,占全县耕地16.4%,其中水田4.81万亩、旱地0.98万亩。人口11.37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22.37%。西部山区半山区主要种植水稻、麦、油菜和番薯、玉米、大豆等杂粮,根据自然生态环境,重点培育发展名优茶叶、高山蔬菜、竹笋、水果、香榧等产业,构建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
  中北部近郊型农业区 为县城中心区、西店、强蛟、大佳何等镇及象山港部分海域,共157个村。区域面积56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9.1%。其中林地45.6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28%;耕地8.98万亩,占全县耕地25.42%,其中水田8.0万亩、旱地0.98万亩。人口23.6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46.46%。该区自然条件优越,传统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城市范围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其发展方向是围绕城市化和工业化,大力发展近郊型生态农业。主要种植蔬菜瓜果、水稻、油菜和玉米、大豆、番薯等杂粮,重点培育发展为城市服务的蔬菜瓜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
  东南部沿海现代农业区 为长街、力洋、胡陈、茶院、越溪、一市6个镇乡及三门湾部分海域,共128个村,区域面积7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0.1%。其中林地47.6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29.1%;耕地20.56万亩,占全县耕地58.18%(其中水田10.94万亩、旱地9.62万亩);人口15.84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31.17%。该区是县域内水产品及粮食、蔬菜瓜果、水果、柑橘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其发展方向是面向宁波市和其他周边大中城市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型、外向型现代农业,加快浙江东海岸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建设。主要种植水稻、麦、油菜、蔬菜瓜果、棉花和马铃薯、番薯、蚕豆、大豆、玉米等杂粮,以及柑橘、杨梅、枇杷、桃、梨等水果。重点培育订单蔬菜、优质水稻、蔬菜瓜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987年以后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促进了农产品消费结构的提升,为农业各产业结构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987—2008年,宁海县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1.8%下降到10.4%,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8.8倍。农村劳动力大批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趋向合理。肉类、禽蛋、蔬菜瓜果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农业比重下降最多,渔业比重上升最快。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61.4%下降到2008年的29.6%;渔业产值从12.8%上升到46.4%,海水养殖面积22.77万亩,居全省第一;林业产值从5.9%下降到3.6%;牧业则比较平稳占20%。
  农业种植业结构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粮、棉、油生产模式,注重粮食生产的同时着重提高种植效益,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各种经济特产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8年比1987年减少了31.3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6.23万亩,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1.52万亩。各种经济特产蔬菜瓜果、茶叶、水果等发展较快。经济作物产值从1987年1.0184亿元增加到2008年7.1241亿元,增长了5.99倍。其中茶叶产值从832万元增加到1.0929亿元,增长了12.13倍;水果产值从2414万元增加到1.9816亿元,增长了7.21倍;蔬菜产值从3172万元增加到2.1626亿元,增长了5.82倍;果用瓜产值从880万元增加到1.2929亿元,增长了13.69倍。
  第三节 主导产业培育
  1987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成为宁海农业的主导产业;茶叶、土鸡、西瓜、无公害蔬菜、竹笋、柑橘、枇杷、水产品成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杨梅、生猪及禽蛋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人才培训、生产规模、质量标准、品牌创建、企业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
  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县农技部门和乡镇、街道每年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150多期,参加培训农民1.3万多人次,并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分发农业技术资料和现场指导。1997年开始,农业局、林特局、海洋与渔业局、农机总站联合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在农学、蔬菜、果树、茶叶、畜牧、水产、农经、农机8个专业,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到2008年年底有10097名农民获得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2001年3月农林局建立农技“110”办公室,对农民进行常年技术咨询服务。2004—2005年宁海县被农业部、团中央、财政部列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县,培训新型农民2000多人。2005年建立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在网上发布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购销信息。1994年7月起开展农技干部联户办粮食丰产方,2004年提升为联基地、联大户、联企业的“三联”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建立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08年已成立高山蔬菜、西瓜、林特、茶业、柑橘、枇杷、竹业、畜牧兽医、蜂业、水产等10个专业协会和注册登记1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主导产业有序发展。
  制订各种扶持奖励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财政补助。1990年后开始对种养殖大户在良种引进、购买大型农机具、农用物资、售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发展主导产业。1992年开始组织主导农产品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种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评比会。2008年,望海茶、振宁土鸡等12个农产品获得了35个金奖。望海峰牌、望府牌茶叶、振宁牌土鸡、泉丰牌西瓜、花蕊牌蜂蜜、百欢牌腌制蔬菜获得浙江省名牌称号。望海峰、望府、振宁、百欢牌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
  2008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64万亩,总产值2.4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6.36亿元;蔬菜种植面积8.22万亩,总产值2.16亿元,其中高山蔬菜面积0.62万亩,产值0.19亿元;果用瓜种植面积3.11万亩,总产值1.29亿元;茶叶种植面积3.96万亩,总产量3316吨,产值1.09亿元;水果种植面积11.01万亩,总产量124173吨,产值1.98亿元,其中柑橘4.26万亩,产量96135吨,产值0.99亿元,枇杷1.05万亩,产量2176吨,产值0.3亿元;竹笋总产量28110吨,产值0.64亿元,产原竹400万株,产值0.44亿元;宁海土鸡出栏720万只,产值1.17亿元。
  第四节 经济效益
  1987—2008年农业总产值从3.2815亿元,增加到32.1714万元,增长8.8倍,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73倍、5.07倍、8.71倍、34.63倍。农业总产值中间物质消耗从7676万元,增加到9.5673亿元,增长11.46倍,农业增加值从2.5139亿元,增加到22.6041亿元,增长7.99倍。中间物质消耗增幅大于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
  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987年6.9862亿元增加到2008年506.3203亿元,增长了71.5倍。农村经济各项费用从3.8344亿元增加到436.8876亿元,增长113倍。农村经济纯收入从3.1518亿元
  增加到69.4327亿元,增长21倍。农民所得总额从2.6325亿元增加到36.2723亿元,增长1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68元增加到10332元,增长14.5倍。农村经济各项费用增幅大于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小于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幅。
  2008年农作物平均亩产值,粮食作物(水稻、大小麦、玉米)757元/亩,油料作物784元/亩,棉花986元/亩,蔬菜2630元/亩,茶叶3195元/亩,水果1799元/亩,柑橘2330元/亩,果用瓜4160元/亩。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