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编 质监安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89
颗粒名称: 第十四编 质监安检
分类号: F273.2
页数: 18
页码: 489-5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6年后,计量失准引发的经济纠纷增多,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了对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标准化管理,同时打击造假售假行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实行综合监督管理。县安全生产局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重视预防和日常管理。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本县进出口商品的检验和卫生检验,履行经济卫士职责。
关键词: 宁海县 质量技术监督 生产管理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质量技术监督/491
  第一节 标准化和计量管理/491
  第二节 质量监督管理/494
  第三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495
  第四节 行政执法/496
  第二章 药品食品监管/497
  第一节 药品监管/497
  第二节 食品综合监管/498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499
  第一节 安全管理/499
  第二节 安全监察/501
  附:1990—2003年宁海县较大安全事故/503
  第三节 安全生产宣教/504
  第四章 检验检疫/504
  第一节 出口商品检验检疫/504
  第二节 行政执法/505
  第三节 专项整治/506
  1986年后,计量失准引发经济纠纷增多,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计量法治监督,对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实行标准化管理和生产领域的监管,同时做好产品商品质量、计量的监督及标准化检查,“打假治劣,扶名扶优”,打击造假、售假的违法行为,为公众服务。随着人民群众对产品、食品存在问题的关注,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从生产销售的源头抓起,实行综合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县安全生产办公室升格为局后,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和实施一系列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重视日常管理和平时教育,突出预防为主,排除隐患,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本县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入境食品的卫生检验及动植物检验。依法施检,严把国门,履行经济卫士的职责。
  第一章 质量技术监督
  第一节 标准化和计量管理
  1986年后,县内买卖双方因计量失准引发的经济纠纷增多,县技术监督部门加强计量的法治监督,按期对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和加强生产领域监督管理的同时,做好产品商品质量、计量的监督及标准检查后的处理事宜,“打假治劣,扶名扶优”,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服务。
  标准化管理 1979年10月,国家颁布《标准化管理条例》,宁海县工业系统对“形位公差”和“公差配合”等基础标准进行宣传贯彻。1982年,国家颁布《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开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工业企业进行标准化工作整顿验收,按标准对新产品生产进行严格审查。至1986年共审查16个产品,标准化验收合格的企业11家。
  1988年,金友淋浴器厂的电热淋浴器产品标准提升为国家淋浴器产品标准。1990年,万安阀门厂的减压阀产品标准提升为国家减压阀产品标准。1994年起对6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逐个规范了产品标准。1996年,帮助煤气表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通过标准化水平确认,是年全县6家生产企业均取得生产许可证。1997年,宁海县被列为全国8个消灭无标生产工作试点县之一。为此宁海县成立了消灭无标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是年8月宁波市消灭无标生产工作现场会在宁海召开。10月宁海县召开了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会议。会后,经过半年努力,调查2000多家企业,帮助企业复印标准文本2878件,发放标准登记证1350家,帮助3家宾馆起草餐饮标准。产品标准化管理覆盖率从34.96%提升到96.05%。1998年,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登记、发证、年审等开始采用电脑软件管理,该软件为宁海县自行设计,被列入宁波市市级计算机推广应用课题,并在全市11个县市区质监系统广泛应用。是年8月,通过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验收,获国家级“消灭无标生产先进县”称号。浙江省有5个市级质量监督局和24个县(市)质量监督局到宁海县学习取经。
  1999年,制定了《消灭企业无标生产动态管理工作规范》和《企业生产标准编制操作流程》,被列入市级计算机推广应用课题的《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证管理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在全省质监系统广泛应用。2000年,按标准化工作要求,重点整顿压力锅、煤气表和电热淋浴器行业,使其规范生产。共完善管理标准30个,技术标准19个,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通过企业标准化水平确认。9家压力锅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全县19个乡镇对企业建立产品执行标准数据库,实现企业产品标准无纸化查阅。城关镇人民大道按城市街容标准进行创建,通过市级验收。实施《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标准宣传,要求生产企业从2000年4月1日起生产加工的服装标识必须符合GB52964—1999标准,从6月1日起,依法进行监督检查。自行开发成功《企业标准编写模板》软件,并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在全省和省外部分地区企业推广应用。2001年,组织全县17个雕刻机新兴企业严格按产品标准开展生产。其中3个单位达不到标准要求,自行停产转行。是年,召开全县黄酒生产企业会议,对黄酒新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培训30人。2002年,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确立并推广汽车用橡胶制品和家用电器产品为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重点。2003年,发布实施县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缢蛏养殖技术规范》和《无公害食品锯缘青蟹养殖技术规范》;涂料、文具2个行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宁波得力集团有限公司等58个企业产品标准依法备案;宁波金海雅宝化工有限公司主持起草的“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2004年,组织开展了玩具安全、食用油、家具使用说明等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全县22家企业和89个食品企业标准得到清理。2005年,在文具行业中竭力打造“宁海标准”,得力、彬彬、松鹤、云峰等公司参与起草了削笔器、订书机、文件夹、固体胶等5项国家、行业标准。吉德、天普两家公司分别参与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驱动洗衣机”和“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的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行业标准起草并发布实施。2006年,宁海县委、县政府对专利转化技术标准和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企业给予奖励;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议立项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宁海县有12个项目入围,占到全市以企业为主体项目数的41.4%,在全国各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望海茶栽培技术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同时创建了大和围塘海水养殖、振宁土鸡养殖、泉丰西瓜栽培等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意见》,宁海县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技术标准战略联席会议制度。2008年,宁波凯博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宁波辰光数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起草的“数控雕铣机”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计量管理 1987年1月1日起,停止市制杆秤生产,按标准生产公斤制杆秤。市制台秤采用更换铁尺或剥换市制尺片,压力表采用更换旧表面进行改制。整个改制于年底结束。1988年1月1日起,市场一律使用公斤制杆秤,依法查处市制杆秤。建立温度二次仪表、交直流电压电流表和直角尺标准装置。1991年,根据计量法规定,对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在用计量器具,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实行定点、定期强制检定。对全县15吨以上地秤、粮食系统购销计量器具实行强检,并建立管理台账和强检周期检定计划表。古得医疗机械厂生产的血压机领取了生产许可证,年生产量为华东之首。1992年,各医院在用的血压计(表)、心电图仪、天平、砝码实行强检,并建立管理台账和强检周期检定计划表。
  1993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技监督发〔1993〕26号文件,要求28家黄金首饰经销店配备与其相适应的计量器具,并执行强制检定。1995年起,对全县加油站所用的176台加油机执行强制检定。1997年起,对全县锅炉使用的压力表执行强制检定。蓝宝石牌1.6升煤气表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1998年起对全县集贸市场在用电子计价秤执行强制检定。1999年,15家企业与县计量技术测试所签订计量器具检定和管理服务协议书。
  2000年,全县5家煤气表生产企业通过计量水平确认,领取了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自行开发的《企业计量管理系统》软件经评定通过,由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发行。督促全县眼镜店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并进行强制检定。全省计量服务经济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全省半年度计量工作总结会议在宁海县召开。2001年,工业企业计量标准器有11家23项通过考核。2003年,县方正秤量计量站挂牌营业。2005年,煤气表检定装置建标,通过考核。2006年,水表检定装置建标,通过考核。2007年,蓝宝石牌煤气表获国家免检产品证书。
  2008年,耐电压测试仪、泄漏电流测试仪、交直流电压、电流、电阻功率表、万能角度尺等4个新项目通过建标考核,煤炭质量检测、新型墙体材料检测、食品检测等项目取得资质认定证书。全县25家集贸市场在用衡器,15个加油站的加油机、8家液化石油气公司和11家眼镜店的在用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和监督管理。
  第二节 质量监督管理
  2001年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由县经济委员会划归县质量监督局。是年,豹王电池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大梁山啤酒等5个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吉德电器公司通过洗衣机生产条件考核。2家煤气站通过市级“放心煤气”考核,帮助9家企业通过安全认证。2002年,特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荣剑英前来讲课,40多家名牌产品负责人接受培训。2003年,开展了强制性产品认证,30家企业通过了3C认证,3家企业通过强制性计量认证。11家食品加工企业领取生产许可证。2004年,首度建立宁海县工业企业质量档案,建档企业425家。全县11家压力锅生产企业经国家质量抽查,4家企业压力锅产品检验不合格。2005年,宁波杰友升电器公司生产的灯具系列获国家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志清阀门等6种产品获省级名牌,11种产品获市级名牌,全县13家眼镜经销企业、6家建筑门窗生产企业领取生产许可证。
  2006年,宁海县政府对创建各级产品名牌和各类认证给予奖励。是年,《宁海县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实施,检查重点产品企业372家,督促生产企业整改内容达190条,产品质量趋于稳定。4200家企业建立基础电子信息档案。2007年,宁波如意机械公司生产的液压车获国家名牌产品。
  第三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1980年,由劳动部门组织司炉人员进行持证上岗培训。至2000年培训司炉工452人。1982年成立锅炉检修安装队,负责锅炉安装、检修和排除故障等工作,建立锅炉档案。1996年,查禁不合格锅炉57台,其中现场解体9台,查封17台,修理改造16台,限期整改15台。2001年10月宁海县被确定为省级锅容管特设备普查整顿试点单位。2002年,出动普查人员700余人次,走访企业1500余家,检测锅炉395台,压力容器889台,其他特种设备768台,查封解体不合格锅炉和压力容器21台。同时查获超期使用液化石油气灌装瓶72只。2003年,开展对全县24家游乐场所的大型活动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出整改通知10份。对全县土制锅炉发现一台拆除一台。对50家76台升降机使用单位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
  2004年,组织对工业压力管道普查,完成102家企业的压力管道申报,82家企业的80013.2米工业压力管道经过现场核查,通过市级验收。推进液化石油气钢瓶整治,完成气瓶产权改革165105只,其中办理转让21362只、托管143743只。28家冷库的安全设施实施专项整治。查获企业货用简易升降机77台,完成改造后使用25台,报停47台,拆除5台。全县400余家使用锅炉压力容器企业进行日常性监督检验和水质检验管理。是年增设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监督所宁海受理点,将机电类、承压类、特种设备纳入日常性监督。当年受理机电类特种设备258台。举办司炉工、压力管道、压力容器操作人员4期培训班,共培训213人。2005年,开展日常性保平安大检查。检查宾馆、商场、浴室、游乐场所、化工企业、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等162家,查处无证使用小型锅炉13台、土制锅炉(柴油桶)2台,现场封存无证制造并存在严重隐患的码头吊车4台和货梯3台。全县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6家,分别通过安全评价。5个小区煤气和液化气站管道通过评审。首度举办起重机操作人员和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96人,次年培训454人。494家(次)企业接受安全监察,查处无证使用锅炉和压力容器13台,拆除土锅炉4台,查封在用机电类特种设备25台,承压类特种设备19台,发监察指令书309份,立案26起,罚款18.8万元。2007年,开展“许可利剑”行动,重点检查使用起重机械和气瓶充装单位30家,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11份,查封5台设备,立案6起。举办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管理及操作人员培训班,共培训920人。2008年,开展隐患排摸治理工作,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20家,发现安全隐患340余起,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134名。9月,开展推进落实特种设备使用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试点工作。
  第四节 行政执法
  1989年,在城关地区开展严厉惩处经销伪劣商品的活动。集中质检、工商、文广、物价、防疫、公安部门计60余人,检查534家经营单位,查获无许可证、无厂名厂址和劣质电器20余种计39440件;变质和过保质期罐头、饮料16484瓶(听)、霉变食品462公斤;假冒名酒850瓶;“扫黄”类刊物186件;进口旧西装9件;不合格计量器具450件;冒牌自行车、皂粉、珍珠霜等76件。1990年,成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黄酒、碳酸饮料、罐头食品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考核。1992年,对全县13家汽水饮料厂生产的27个产品按国家标准进行监督检验。合格仅5个产品,合格率为18.5%,对不合格产品的企业,限期10天整改后复查,仍不合格的按有关法律予以处理。
  1995年召开部分饮料厂厂长会议,议定软包装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4%,出厂价格不得低于0.18元/包;粒粒橙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得低于6%,出厂价格不得低于0.55元/瓶;汽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得低于4%,出厂价不得低于0.22元/瓶。产品的标识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1996年,组织稽查人员对全县700余家食品商店进行检查和质量法宣传。对各乡镇所在地121家食品商店进行突击检查,共封存酱油、食醋2万余包,销毁变质酱油1000多包,对有关情况进行新闻曝光。1998年,查封黄、白酒70埕,没收劣质酒135瓶,检查30多家商场和商店的销售情况,5000多件儿童玩具被查封,50面不合格国旗被没收。1999年,设立宁海县公安局驻质监局联络室。出动580人次,检查250家企业。查处产(商)品总标值240万元。铲除生产假冒牙膏壳等制假窝点4个,立案36件,其中万元以上案件5起。2000年,全县燃料加油站的加油机全部安装税控装置。2001年,突击检查可冲式手电筒、有毒大米和脱脂棉纱。对学校周边75家商店进行拉网式检查。查获违法生产地条钢企业2家,查封地条钢18吨。2002年,建立质量问题投诉举报制度,开通投诉举报电话。对铝制品、橡胶、电器、印刷等104家企业标准,安全认证,生产许可证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厂检验。2003年,查处非法冶炼“地条钢”案件14起,捣毁生产窝点8处,没收地条钢14吨、钢模305副,同时会同县经贸、工商和电力部门,切断电源,吊销执照,之后连年关注,得以治理。2006年,建立3C认证企业、许可证生产企业、QS认证企业以及曾有违法生产记录的企业数据库。2007年,检查企业956家次,查处产(商)品总标值111万元,立案95起,其中大要案26起,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起,铲除制假窝点16个,罚没款101.02万元。开展食品安全五大特别行动,检查生产企业55家,在企业巡查过程中进行现场快速检测56批次。2008年,检查企业917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98起,其中立案96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标值达26.2万元。铲除制假窝点5个,罚没款123.5万元。县质监局制定《宁海县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和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培训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59人。
  第二章 药品食品监管
  第一节 药品监管
  全县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对象583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3家,药包材生产企业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6家,药品批发企业1家,药品零售(含连锁)93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4家,医疗机构454家,全县药品(含医疗器械)年生产和销售额超过4亿元。
  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 依托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辐射全县农村的6个药品配送中心,构建药品供应网,全县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覆盖面达100%,药品配送率达85%;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药品监管网,聘任17名乡镇药品协管员、398名药品信息员;全县医疗机构开展药房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至2008年年底已创建规范化药房415家,创建率99.3%,通过“两网一规范”省级示范县验收。
  GMPGSP认证 全县完成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3家,完成GSP认证的药品批发经营企业1家、药品零售企业91家。对新开办药店的关键岗位人员和药店需要变更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药学专业知识及药品法律法规书面测试。
  药品市场秩序整治 为整治药品市场秩序,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邮政、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办案机制。坚持以打假治劣为主线,以农村药械市场为重点,围绕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打击药品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开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小药店”“药品打假在农村”等专项整治,特别是“药品冒充非药品”专项整治工作于2007年首先在宁海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在全国、省、市全面推开,确保了全县药械市场秩序规范有序,近年来没有发生过群体性药害事故。2002年以来,全县共出动1万人次,检查单位4500家次,受理群众举报投诉400件,立案330件,结案330件,罚没款达340万元。2008年开展特殊药品检查,对含兴奋剂药品进行专项整治中,检查生产企业3家、批发企业1家、零售企业260家次、医疗机构700家次,含兴奋剂药品2200余种。
  药械诚信体系建设 辖区内所有涉药单位登记造册,结合行政检查和稽查处罚记录,建立健全全县药品质量信用档案,对药械监管对象实施A、B、C三级分类管理,并录入局OA系统。至2008年共有3家药厂和103家药品经营企业建档和电子化,447家药品使用单位已建立档案。按照医疗器械生产分类管理办法和诚信生产企业评分表,对全县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综合打分,2家评为诚信等级,4家评为守信等级。
  药品监督抽验和不良反应监测 对质量可疑药品针对性抽验,2007年共抽验药品585批次,不合格81批次,不合格率为13.8%。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610例,未发生漏报、瞒报、迟报现象,上报率达100%。2008年,又抽验药品215批次,其中不合格24批次,不合格率达11.2%;快检71批次,发现可疑药品16批,并送宁波市药检所检验;医疗器械监督抽验6批次,全部合格。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50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29例。
  药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管严格规范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发布行为,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发布监测网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药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督检查工作网络。2008年共查处了药品违法广告17件,医疗器械违法广告3件,移交工商部门处理5件。
  信息化建设药品食品监管实行县、市联网,实现OA网上办公自动化操作,实施稽查网上办案,增加执法透明度;开展“药械网上直通车”,与涉药企业联网,要求药品流通企业上报数据,初步实现药品网上实时监管。
  第二节 食品综合监管
  综合监管 2005年,宁海县增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监察机构。5月份成立了宁海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例会。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协调委员会对410家食品生产企业概况调查,录入数据库。190个食品生产企业参加了业务培训。是年,进行食品安全整治,出台《宁海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应监管的153家企业实行A、B、C、D分级管理,19家食品生产企业申报QS认证。
  2006年,22家重点食品企业负责人向同行发出食品质量安全诚信倡议书,设立单独跟踪信息数据库,其中5家获省市名牌产品。豆制品小作坊按区域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条件、统一检测和统一品牌。全县大、小茶叶生产企业采取加工联合体和公司加散户形式整合。
  2007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行集体用餐、节日市场安全、豆制品、保健食品广告等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455人次,检查经营企业和小作坊562家,立案13起,涉案货值30余万元,责令整改通知书67份。
  2008年,对“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理中,共筛查14113名婴幼儿,确诊93名患儿,其中8名住院治疗,并治愈出院。全年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584家,取缔无证照185家,立案查处104件,罚没款18.98万元。2008年完成豆制品市场调查摸底,在跃龙等4个街道先行开始豆制品整治工作。
  食品安全“三网”建设 截至2008年,宁海县对食品安全基本建成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每个乡镇都有连锁超市,覆盖面实现100%,338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放心店,覆盖面占应创建行政村的100%。组建了向阳等3家食品配送中心,聘请398个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监督员。并筹建宁海县食品检测中心,检测设备仪器采购和安装结束,招聘了专业技术人员,并开始试运行。是年,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力洋镇、桥头胡街道为试点单位。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
  第一节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1990年,制定宁海县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标准,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1992年6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县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宁海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考核范围包括: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渔业捕捞作业事故等分类指标,采用百分制计分。根据考核实施办法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控制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直属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与所辖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2004年全县签订各级责任书3068份,2005年签订5668份,2006年签订5700份,2007年签订5333份,这一举措取得明显效果,后在全省推广。
  安全生产警示谈话制度 2005年5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县监察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警示谈话制度的意见》。制度规定,视事故隐患严重程度,按照属地和行业管理原则,对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及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谈话,及时提醒警示有关部门单位及人员,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责成被警示谈话对象对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和问题限期整改。至2008年,全县累计组织对3个乡镇6名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谈话。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1991年开始,在全县生产经营单位中开展安全达标活动,分4类44条细则制定安全评定标准,当年有370家企业参与评定“安全达标企业”“安全生产合格班组”活动。2005年起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在全县机械制造、危险化学品生产、非煤矿山等行业企业中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达标管理制度,评定标准包括基础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三部分内容。经省、市考核组考评,2005年达省级标准化1家,2006年达省级1家,市级5家,2007年宁波双林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达国家二级标准,省级达标1家,市级达标2家。2008年省级达标2家,市级达标4家,县级规范化达标24家。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1994年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报送制度。1998年4月起,实行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督查制度,督查安全生产任务完成情况,重要事项落实、事故隐患整改、事故查处结案情况。2001年4月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例会内容涉及上阶段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计划,研究、部署隐患排查及重大安全生产安排。2006年12月,制定《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07年1月起,在全县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全县普查生产经营单位17010家,查出隐患单位1543家,当年完成整改单位1371家,整改率88.9%。2008年排查隐患单位22536家,排查出一般隐患23982条,当年整改23705条,整改率98.8%,整治完成重大隐患25处,到期整改率100%,名列市级考核前茅。
  “安康杯”竞赛活动 1999年起,由总工会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联合举办“安康杯”竞赛活动,每年一届。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2004年起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重点行业安全监管
  危险化学品监管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重新修订条例,对各部门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化学品处置环节的职能作了明确规定,经济贸易部门负责经营许可证的发放,2004年机构改革后,由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实行安全评价管理,全县13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中80家通过安全评价,对未在规定期限完成评价企业依法查处直至关停。2005年全县危化品企业安全评价199家,发证158家。2006年对分散经营的26家油漆经营商店进行整治,统一搬至红枫油漆专业市场,对全县63家(处)重大危险源开展普查,网上登记和GPS定位进行全程监控。2007年,剔除易制毒化学品使用企业,重大危险源调整为37处,当年危险品新办证企业21家,换证38家,变更1家,2008年全县共有持证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167家。
  烟花爆竹监管 2000年8月县人民政府发文,取缔烟花爆竹违法生产行为,关闭全县所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县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经营规范许可工作,2005年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接管,行使经营许可证年检核发制度,当年,全县231家烟花爆竹经营点,经审核办理临时许可证203家。2006年1月21日起施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对烟花爆竹安全许可证的申领作出明确规定。
  非煤矿山监管 2001年起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开展治理,督促生产单位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推广开采新工艺、爆破新技术,实现机械化作业,淘汰落后工艺,对非煤矿山的公共安全、开采工艺、机械设备进行全面安全评估分级。2004年39家矿山企业评估合格,清理关闭4家。2006年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19家。2008年注销不符合开采准入条件的露天矿山14家。
  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县财经不断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用于城区道路改造、消防安全、安全监察装备、亮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投入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81万元,2006年投入1888万元,2007年投入2070万元,2008年投入2190万元。
  应急管理及救援演练 2002年6月,县政府制定《宁海县处置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之后不断完善涉及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交通、火灾事故等领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5项。2005年12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开发园区首次组织开展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演练;2006年,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开展5次生产事故应急演练;2007年,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开展20次应急演练,内容涵盖消防逃生疏散、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突发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防洪救灾等范围。
  第二节 安全监察
  日常监管
  挂牌制度 1988年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安全事故挂牌制度,分黄、蓝牌,对存有事故隐患,限期整改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黄牌,对发生事故,存在安全问题严重事故单位挂蓝牌。1989年3月,县政府转发宁波市《关于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实行挂牌制度的若干补充规定》,进一步细化行政处罚标准,挂牌期间,对挂蓝牌单位扣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的奖金,并下调一级工资。1989年4月25日宁海县人民检察院因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成为首例挂交通蓝牌单位,1989年挂黄牌2家、蓝牌8家(交通安全4家、防火安全1家、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单位3家),1990年挂黄牌1家、蓝牌4家,1991年挂蓝牌10家(交通5家、工矿3家、消防2家),1992年挂蓝牌3家,1993年挂蓝牌3家,1994年挂蓝牌4家,1995年挂蓝牌4家,随着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挂牌制度结束。
  安全生产检查 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历年来对不同季节及重大节假日安全生产,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展开安全检查工作,督促有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同时,安全生产管理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日常安全检查。2004—2008年宁海县安全生产检查表
  事故监察
  事故统计 经过不断努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2004年成立安全生产专门监察管理机构后,各项事故指标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行政执法
  2006年成立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该大队为局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单位。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储存企业,营运客车和出租车行业、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及海上作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各种事故隐患358次,其中查处矿山隐患101起,整改231处隐患,停产停业整顿3家,发出整改指令书9份,通报1家,行政处罚6家,罚款金额11600元。查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数31条,现场检查笔录11份,提出整改意见33条;对4家单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调查询问笔录10份,责令限期改正并经济处罚共计3.1万元;全年因生产安全事故处罚5起8人。
  2007年,立案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57件次,共处罚金125.85万元,其中事故处罚94.1万元,受理举报、投诉案件6个,结案6个,其中,生产安全死亡事故5件(7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人,受到政纪处分干部2人,通报批评2人。
  2008年,受理安全生产举报、投诉案件5个,结案5个,现场检查记录164份,下发整改指令书110份,先后对38家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事前行政处罚,下达强制措施决定书12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烟花、矿山企业立案查处5家,责令限期改正并经济处罚共计5.2万元。立案查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5起。
  附:
  1990—2003年宁海县较大安全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 1990年10月20日,1辆温州市瓯海县东风牌大客车在桑洲岭公路发生翻车,造成4人死亡、29人重伤的重大交通事故。1991年3月11日,宁海长途运输公司驾驶员驾驶东风牌客车,途经甬临线K41+900处与货车交会相撞,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7人轻伤。1991年3月18日宁海县供销储运公司驾驶员驾驶东风半挂车,途径甬临线K73+100处与三轮简易车(三卡)相擦,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1993年10月16日,鄞县一牌号为浙江02/A1647面包车与临海籍浙江09/A0092东风牌大卡车在宁海境内相撞,造成4人死亡、18人受伤,其中6人重伤。1993年10月18日,双峰乡大陈村驾驶员驾驶浙江02/E54573手扶拖拉机违章搭乘9人,在榧逐公路K1+20处操作不当坠入6.8米深处,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1994年6月5日,西店团堧村驾驶员驾驶浙江02/E2252农用四轮车载客12人,途经茅洋村路段与来车交会时相撞,造成7人死亡、6人受伤。1994年7月2日,1辆乘坐28人浙江02/E0562面包车从桑洲开往宁海方向,途经甬临线K95处,因避让行人,驶出右侧路面向右翻转起火,当场烧死9人,伤12人,其中9人重伤。1995年1月11日新昌县汽车运输总公司一辆东风牌66ZB型大客车,核载45人,在从宁海开往新昌途中载客75人,于象西线K84+850宁海龙宫山皇岭处,驾驶员违章驾驶翻入高差17.4米深的山崖,造成11人死亡、44人受伤。2003年1月30日,宁海县黄坛水库处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11名乘客死亡,18人不同程度受伤。
  火灾事故 1994年7月22日,黄坛镇前山村村民堂屋起火,烧毁42间民房,23户受灾。2001年8月27日,城关镇百亩洋村发生火灾,烧毁房屋16间,受灾户11户。
  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 2007年3月24日,宁波加贝超市租赁宁海西店镇一闲置厂房做经营店面,在违章拆除装修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3人死亡事故。
  渔业安全生产事故 1989年4月8日,一市镇(原七市乡)箬屿村门前港,当地村民在乘船放养蛏子时,发生翻船事故,造成30人落水,其中8人死亡。1992年10月18日,一市镇褚家村7吨位载重个体船行驶至一市港礁头嘴急转弯处,发生倾翻,43人落水,造成3人死亡、3人轻伤。1993年6月4日,强蛟镇新田村尤华秀的浙宁机504轮在大戢山西面5里处沉没,造成1人死亡、3人失踪事故。1995年2月8日,宁海西店镇个体船主动员20余名村民修船,在扳船时压死2人,压伤5人。1996年10月27日,浙象副机207载重80吨的吸砂船与宁海兴航12号载重370吨的货船,在象山港双礁北侧500米处交会时相撞,207号船沉没,船上5名船员落水,2名获救,3人死亡。
  校园安全事故 2001年6月7日,宁海六中一教室突发屋顶坍塌事故,造成学生1死14伤,其中2人重伤。
  第三节 安全生产宣教
  1988年5月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月”活动,1989年3月,宣传《浙江省劳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县受教育职工2万人次,据统计各企业、单位出墙报321期,黑板报53期、骨干培训31期。宣传期间,县橡胶厂组织500多名职工,举办了历时3天的《条例》学习班,并发动群众对照条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隐患整治。
  1991年6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开展首个安全生产周活动,自1991—2001年连续开展11期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2年开始确定每年6月为“安全生产宣传月”。历次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渠道,以刊出黑板报、悬挂横幅、图片展、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文艺演出、广场咨询等形式,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安全生产岗位培训 1989—2004年,对不同工种、行业人员共举办57期安全生产岗位培训,培训学员5938人次,组织消防培训1500人,特种作业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17期992人次。2005年,举办18期安全生产岗位培训,1118人参训。
  全员培训工程 2006年4月启动全员培训工程,当年投入专项经费46.8万元,参加培训156015人,其中培训师资2025人,村、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5092人,特种作业人员1722人,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47176人,提前完成宁波市下达9.8万人培训任务的158.4%。2007年,全县完成全员培(复)训人员153728人,乡镇(街道)以上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6781名,企业从业人员145868名,特种作业人员参训1079人,经考核915人取得特种作业岗位证书。2008年培(复)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村(居)主任、治保人员2589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培训2960人,从业人员参训16万人。
  第四章 检验检疫
  第一节 出口商品检验检疫
  1994年成立宁海出口商品检验局,1999年三检合一,成立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纺织、服装、食品、机械、轻工、电子等六大类产品,50余家出口企业30种商品实施商品检验。以后,逐步发展到机械设备、电子电器、金属制品、文体用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医学、纸制品等八大类主导行业,玩具、文具、五金工具和灯具等四大特色行业,300余家出口企业近180种商品进行检验。至2008年经检验检疫的重要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类、轻纺类和农副产品类。主要商品是液压搬运车、阀门、小家电、灯具、五金工具、轴承、电池、水果罐头、服装、棉纱、
  胶鞋、不锈钢制品等。
  1994—2008年共检验检疫116293批,货值25.0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和38%;签发普惠制产地证书共49362份,签证金额11.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和28%,减免进口国关税5700万美元;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17603份,签证金额4323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8%和42%。认真贯彻落实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依法施检。重点加强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出境货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共检验检疫出不合格出境货物970批,货值达1440万美元,履行了国门经济卫士的职责。
  第二节 行政执法
  严厉打击各类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外贸经济秩序,切实提高进出口企业守法经营意识,维护宁海出境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对各类进口商品进行打假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重大疫情的传入。在2002年,面对非典疫情,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履行了把关职责。
  出口退运货物实施现场调查制度。企业在货物到厂卸载时及时通知,以实施“第一现场”调查,掌握退运货物的真实客观情况。自2006年起,已实施“第一现场”调查36起。
  1994—2008年,查出出口商品逃漏检案件7起,未获出口质量许可证商品案件5起,其中1起同时涉及逃检,不如实报检骗取检验检疫单证案件11起,其中2起同时涉及出口未获出口质量许可证商品,5起涉及出境货物通关单,3起涉及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出口经检验不合格商品案件4起,擅自调换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商品案件1起。
  第三节 专项整治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市政府具体部署,自2007年8月底开展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08年年底,完成1家出口蔬菜原料基地清查备案工作,对7家卫生注册登记出口食品企业完成“拉网式”清查,实现出口蔬菜基地、出口食品企业和17家出口玩具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其中符合要求的2家,暂停报检4家,限期整改的4家,注销质量许可证的7家。对15家出口电器企业进行了清查,发现型式试验涵盖范围内的产品未进行差异检测有9家,不符合要求取消型式试验模式的企业1家。
  在专项整治行动期间,面向干部职工、社会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教育。累计走访有关部门7次、文具协会2次、相关企业80余家。报送各类信息宣传稿54篇,其中省部级刊物3篇、局专发13篇、简报7篇、宁波检验检疫局网站31篇、宁海当地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简报5篇,1篇信息由宁波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领导批示后,对宁海县的做法予以推广。向300余家外贸出口企业分发了“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宣传卡”。针对出口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培训和同类产品或特殊产品集中培训等方法,为150家企业250余人次分别培训7次。
  针对宁海地区出口商品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口生产企业实施“全备案”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计算机管理软件,通过企业申报和检验监管部门确认,建立企业电子化档案数据库。对出口生产企业实施厂检员备案、初步检测确认、检验岗位能力认定、风险评估等制度,还建立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进出口企业帮扶制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