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7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分类号: F123.82
页数: 13
页码: 475-4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企业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以及市场管理方面经历了显著变化。1987年恢复公司注册登记,国有集体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1993年开始改革企业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申请注册登记制。随着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均有增加。外资企业登记管理自1988年开始,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成倍增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管理也经历了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过程,个体工商户数量快速增长,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管理方面,宁海县加强了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 宁海县 工商管理 市场管理

内容

第一节 企业登记管理
  内资企业登记管理 1987年,恢复公司注册登记,国有集体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允许租赁、承包经营,鼓励横向联合。截至年底,宁海县有独立核算企业2255户,注册资金31162万元,其中国有172户、集体2063户、联营20户。1989年,贯彻治理整顿方针,控制一些行业发展,当年企业开业的少,歇业注销的多,企业总户数明显下降。1988年下半年至1990年6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再次对公司全面清理整顿。全县1988年9月底登记在册的107户公司经过清理,撤并改25户,保留82户,8名在公司兼职的党政干部辞职。1993年,开始改革企业审批制度,新办企业除有特殊规定外,由传统的审批设立制向申请注册登记制过渡。是年共办理企业开业登记805户,其中公司393户,股份合作制企业71户。是年年底,全县有企业法人2962户。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施行,当年依据《公司法》注册登记有限公司60户(不包括私营公司)。协助企业组建省级集团公司1户,市级集团公司4户,股份有限公司2户。1997年4月,宁波市白溪水库建设有限公司登记设立,注册资本3.3亿元,这是宁海县当时注册资本额最高的企业。
  2001年1月,宁海县工商部门方便企业办照,在工商大楼底层设立办照中心,税务、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进驻。同年10月,办照中心并入宁海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工商注册窗口。2002年,全面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简化企业登记审批程序和环节。对企业登记的受理、审核、发照全过程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企业电子档案。2006年开始,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行责任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1993年年底开始,集体和国有企业相继改革产权体制,至2000年,共办理企业改制登记855户,其中国有219户、城镇集体81户、乡镇村集体555户。改制形式为:改制为有限公司276户,股份合作制129户,转为个体私营450户。随着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三无”企业、假集体企业得以清理,对个私经济市场准入的放宽,国有集体企业户数逐年下降,但企业注册资金(本)上升。至2008年年底,全县有企业法人336户,其中国有39户、集体85户、非私营公司128户、其他企业84户、集团公司6户,注册资本(金)339240万元。
  外资企业登记管理 1988年1月,宁海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宁海县富宁竹器实业有限公司”经宁波市工商局核准登记成立。年底,全县有中外合资企业3户。
  1993年,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改善了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成倍增长。至1995年年底,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104户,注册资本6137万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5户,中外合作企业4户,中外合资企业85户。2003年5月,受宁波市工商局委托,宁海分局取得了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权,2004年,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59户,注册资本9876万美元,其中外方认缴注册资本7739万美元,是宁海县历史上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和吸引外资最多的一年。
  2005年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但外商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企业比重逐年上升。至2008年年底,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289户,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17户,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70户,外方控股企业192户,占66.4%,中方控股企业89户,占30.8%。注册资本总额56393万美元,其中外方认缴注册资本46664万美元,占82.7%。从行业分类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有274户,占95%。
  第二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 1987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1025户,从业人员17404人,注册资金2751万元。1989年,根据国家治理整顿方针,对个体工商户登记,在经营范围,从业人员资格,审批环节等方面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当年个体工商户出现负增长。1992年,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精神,调整对个私经济的行业控制政策,个体工商户得到快速发展。是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594户。至年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2786户。1994年,清理早点、夜市,300家经营户纳入登记管理。1997年,县工商局连续印发3个文件,支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私经营。当年,个私经济吸纳安置下岗职工920人,占全县下岗职工的23%。工商部门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减免管理费8.5万元。1999年,宁海县在全省率先对个体工商户登记、征收规费等事项实行计算机管理,得到省工商局肯定,并在全省推广。2000年,对美容美发、电子游戏等娱乐业进行专项整治,重新登记681户。同年,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兴宁中路电信街、桃源中路服饰街、环城北路美食街初步形成。2003年开始,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发照委托工商所办理(城区除外)。2004年开始,县政府成立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商局,至2008年,四年间共查处无证无照经营3121户,引导登记2799户。2008年8月1日起,停止征收个体管理费。年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8974户,从业人员61996人,资金94673万元。
  私营企业登记管理 1988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实施。年底,全县有私营企业5户,投资者6人,雇工55人,注册资金50万元。1989年,从假集体企业和合作经营者组织中分离出私营企业106户,全县私营企业增加至204户。1990—1992年,由于政策的不稳定,私营企业户数连续三年徘徊不前。1993年3月,县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私营企业户数开始上升。是年7月,成立县私营企业协会。1994年,县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个私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五年发展规划。全县私营企业通过“新发展一批、个体升格一批、集体转制摘帽一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年,新登记私营企业660户,其中私营有限公司310户。年底,全县私营企业1005户,破千户大关。1995年,全县有3户私营企业入选中国最大500家私营企业,宁波东亚电子有限公司位列第166位。1996年,私营企业开始涉足第一产业,当年登记种植养殖业11户。1998年,县政府制定了《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引导个私经济健康发展。全县20户实力型企业中有7户是私营企业。2003年,“宁波得力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更名为“得力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宁海县首家无区划名称企业。2006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公司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是年新登记公司555户,为历年最高,其中一人公司48户。同时私营企业向能源等基础性行业渗透,新登记小水电供应站3户。2007年,登记私营三产企业376户,其中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宁波大都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为宁海县当时注册资本最高的私营企业。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7月1日,首家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的宁海县旭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户。2008年,办理私营企业开业登记841户,变更登记1420户,股权质押登记2户,注(吊)销198户,至年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5362户,投资者11515人,雇工109829人,注册资金(本)763414万元,其中集团公司7户。此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5户,成员2540人,资金13900万元。
  第三节 市场管理
  市场建设和交易 1987—1991年,工商部门筹资315万元,对城关南门、北门、长街、力洋、梅林、桥头胡、西店等12个农贸市场进行新建、改建,增加市场硬化地面3.6万平方米,棚顶面积2.3万平方米。1991年,全县有市场44个,市场成交额7078万元。1992年后,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出现两大变化,市场设施由棚顶结构向室内化、楼层化发展;市场建设资金由工商部门为主出资向社会筹资发展。至2008年,全县共投入市场建设资金2.39亿元(其中工商0.37亿元),建成永久性室内市场8个、棚顶市场7个,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其中有跃龙综合市场、红枫建材市场、百农农产品市场、西店禽蛋饲料批发等市场规模较大,具有较广的辐射面。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改善,带来市场交易的兴旺繁荣。2008年,全县有市场46个,市场成交额40.75亿元。
  市场管理和规范 1987年以来,市场由工商局干部主管,土地征用招工的专职市场管理员分管,聘用的市场协管员协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认经营者资格,管理上市商品、市场卫生、划行归市、维护交易秩序、设立公平秤检查度量衡、受理市场消费者投诉、查处违章违法活动等。2001年12月,工商部门与所办市场完全脱钩,不再负责市场的物业管理,市场管理的重点转为加强对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2002年,制定并实施《宁海县市场经营者不良信用记录办法》,将经营者的信用建设纳入市场管理。2004年开始,对百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食品准入制管理,之后对跃龙、长街等7个主要农贸市场的肉类、豆制品类、禽蛋、副食品四大类食品实行准入制度。2005年1月1日起,建立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点“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每天对市场交易的食品进行抽查检测。至2008年4年间,共检测市场交易食品160707批次,其中检测发现不合格食品1059批次,销毁不合格食品12433公斤。
  按照“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要求,建立市场管理责任制,创建文明市场。城关南门市场1987年被评为省级“五好市场”,城关北门市场1989—1992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集贸市场”。1997年起,在创文明市场基础上开展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活动。经省、市工商局考核认定,2008年跃龙市场、红枫市场为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南门市场、兴宁菜场、长街、梅林、西店农贸市场、华庭菜市场为省“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第四节 合同管理
  1987—1995年,工商部门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调解仲裁经济合同纠纷,指导企业和业务主管部门搞好经济合同管理,开展经济合同法规咨询服务,组织企业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其间,开展合同法规宣传186次,培训68期2700余人参加,咨询服务8465人次,检查经济合同6348份,指导和帮助企业追回拖欠款1001万元;调解、仲裁经济合同纠纷3342件,解决争议金额1857万元。1995年9月仲裁法实施,国家对仲裁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合同仲裁走向民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仲裁经济合同纠纷职能终止。合同管理重点由仲裁向行政监督转变。之后,随着担保法、拍卖法、合同法及《浙江省合同管理监督规定》的颁布实施,工商部门对合同监管领域进一步拓宽,重点加强对合同欺诈行为的查处和合同鉴证,增加了对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拍卖活动监管、格式合同备案审查等监管内容。至2008年,全县共查处违法合同86件;鉴证各类合同4248份,金额43224万元(2003年开始不再办理合同鉴证);现场监管拍卖活动238次,纠正违法拍卖公告和拍卖活动25次,查处违法拍卖案件1件;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763件,借款合同主债权金额11.14亿元,抵押物价值23.33亿元;审查备案涉及房屋买卖、租赁、物业管理、住宅装修、供水、供气、农业订单等7大类格式合同183份,报备企业105户。
  1987—1999年,先后12次考核命名“守合同、重信用”单位1180户次。2002年开始,开展“守合同、重信用”等级认定,2008年,全县有“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国家级3户,省AAA级2户,省AA级18户,省A级63户。2006年开始,宁海县对农业订单开展审查,并推出“守合同、重信用”示范农户创评活动。至2008年,共审查农业订单4839份,订单金额7.6亿元,有197户农户被县创评领导小组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示范农户。此项工作在全省属首创,获市工商局工作创新奖。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商标管理 1987年以来,宁海县的注册商标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全县有国内注册商标2409只,是1986年的22.5倍,其中工业产品商标2066只,服务商标138只,农副产品商标205只,自然人商标207只,有28家企业在境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581只。为指导企业创名牌商标,工商部门确定创牌重点对象,帮助企业制定落实创牌措施,规范商标使用。2004年,省工商局命名宁海县文具为“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006年,县政府批转了《宁海县“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同年,县商标品牌促进协会成立。全县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0只,省著名商标19只。宁波市知名商标74只。商标综合实力列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第50位。同时,加强了
  对商标的印制、使用管理,查处假冒注册商标违法案件,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1995-2008年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688件,违法印制商标案件280件。
  广告管理 宁海县广告业起步晚、发展快。1987年,全县广告经营单位仅3户,从业人员14人,广告营业额1.5万元。1995年广告法实施,取消对广告经营单位的总量控制,广告业得到较快发展。年底,全县有广告经营单位43户,广告营业额363.4万元。2004年后,取消广告经营单位许可证制度,降低广告业准入门槛,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至2008年,全县有广告经营单位193户,从业人员826人,主要从事企业简介和产品服务等广告业务,广告形式由路牌、灯箱、橱窗、民墙、条幅广告发展到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广告、霓虹灯广告、电子屏幕广告、公交车载广告、印刷品、店堂广告及网络广告等,广告营业额达4076万元,是1987年的2700倍。广告管理得到加强。户外广告多次进行清理整治,1999年开始建立媒体广告监测体系,对电视台、《今日宁海》等媒体广告进行经常性监测。仅2008年,全县收缴非法广告印刷品3637张,监测媒体广告3589次,责令媒体改正或停播广告5件,查处广告违法案件193件。
  第六节 经济检查与保护消费者权益
  经济检查 1987—1989年,经济检查以查处倒卖重要生产资料、紧俏耐用消费品、重要农副产品等投机倒把活动为主。1990—1992年,贯彻国务院东南沿海四省打私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东堵海岸线,西查甬临线”,查缉走私倒卖卷烟行为。其间,查获的走私倒卖卷烟案件占整个经济违法案件的80%以上。县工商局被市政府授予“宁波市反走私斗争先进集体”。1993年后,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继实施,经济检查的重点转向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制止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以维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1999—2002年,按照上级工商局统一部署开展“工商百日执法大行动”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其间,配合市工商局查处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煤气公用企业限制他人公平竞争案;查处了一批制售假冒“红双喜”压力锅、假冒“BIC”剃须刀等大案,有效地遏制了地区性、行业性制假行为。2004年,首次开展网络巡查,当年查处网络经济违法案件31件;2005年,开展农资市场打假,宁海分局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工商系统红盾护农先进单位”。2006年,查处汽车、保险、酒水供应等领域商业贿赂案件14件,与公安部门联合端掉一个涉案人员148人的新智网网络传销窝点。2007年,对宁海县甬石东南化工有限公司准备销售500吨不合格柴油案,处以罚没款100万元,这是宁海县工商部门历史上单案处以罚没款最多的一个案件。从1987年到2008年的22年间,共查处各类违章违法案件21939件,其中万元以上大要案1141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2330件,共处罚没款5360万元,有9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保护消费者权益 1993年3月,成立宁海县消费者协会(2008年更名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2004年3月,成立宁波市首家县消费教育学校,至2008年,已举办消费教育培训21期,培训学员4100余人次。城乡消费维权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在全县有关商场、市场、企业、社区、农村已建有消费维权监督站点427个,消费维权联络站48个。
  1998年3月,县工商局设立“9613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投入30万元配备了巡查专用车,车载电话、电脑、传真、录音机、照相机等装备,于3月15日正式投入运行。2000年,“96315”电话更名为“12315”,并新增添了一批“12315”专用设备。2005年3月,市工商局统一了全市消费者举报申报平台,实现举报申诉全市系统网络化。2006年3月,“12315”联合县电视台和《今日宁海》长期推出“电视315”和“消费维权直通车”栏目。1998—2008年,“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共受理消费者举报申诉电话9788件,调解处理7314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693.9万元,立案查处2470件,罚款211.2万元。2004—2006年,考核认定农村“放心示范店”349户,2007—2008年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督促帮助3787户小食杂店建立食品进货台账,以确保食品消费安全。2008年9月中旬至下旬,在处置“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出动检查586人次,检查经营户1587户次,共查扣销毁问题奶粉59.7公斤,退回759.4公斤,下架9月14日前生产的奶制品167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