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经济合作社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经济合作社建设
分类号: F124
页数: 5
页码: 421-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3年,宁海县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村经济合作社成为生产关系变革后的经济实体,负责农村经济活动的多方面职能。村经济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了县、乡和民间服务组织等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宁海县逐步建立了三项经济制度以改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针对经济薄弱村,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帮扶,通过项目开发等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此外,宁海县还出现了专业合作和股份经济组织,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推广和奖励政策下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起,宁海县开始进行经济合作社股份制试点,至2008年已完成多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关键词: 宁海县 经济制度 股份合作

内容

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职能由村经济合作社承担。村经济合作社是生产关系变革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经济实体,其职能是负责生产服务,管理协调,开发经营和资产管理等农村经济活动,并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承包户向村经济合作社上交承包款、集体提留款等。经济合作社是村集体经济的法人单位,社长为法人代表,3年换选一次。村经济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不断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村经济合作社解决农民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种植布局、灌溉、防治病虫、农机作业、农产品买卖等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诸多社会性工作,与政府一起,及时帮助建立各种联合的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县、乡和各种民间服务组织等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86年,村经济合作社为主建立的服务组织有机耕队(组)144个,组织1802台有机耕配套的拖拉机,与农户签订合同,机耕面积11.5万亩;建立农事大忙季节农机统一维修制度的村有156个,落实技术员290名;落实统一排灌用水447个村798处机埠(站),服务面积24.55万亩;351个村组建农技植保组织,配植保员526人,统一防治病虫,并建立配药站39个;576个村对山林、果园、滩涂养殖等实行统一管护;733个村实行用电设施统一管理;366个村为农户承担各种社会公益费用。至1991年,在村经济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帮助农户合股或单独组建各类服务组织400个,其中农民购销服务组织168个。1994年各类服务组织达1500余个,为农民供应良种、苗木、化肥等农用物资,加工、推销农副产品。一些村经济合作社还联合建办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
  三项经济制度 1987年起,全县农村逐步建立村提留、乡统筹款,农村劳动力积累工制度,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和上缴村各业承包款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原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初步得到改善。1987年,村提留、乡统筹181万元,有80个村投入劳动积累工7.6万工,23个乡镇筹集农业发展基金71万元(其中村48万元、乡镇23万元),上缴村各业承包款564万元。2002年7月税费改革后,三项制度终止,村各业承包款上缴制度继续实行。
  薄弱村经济建设 1987年,宁海县行政村892个,村建立经济合作社的有88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9.22%。村集体经济收入在万元以下的有525个,占总村数的58.86%,到1990年全县1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457个,占总村数的50.6%。1996年开展农村经济“强村年”活动,全县仍有薄弱村285个,占总村数的31.6%。1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落实经济开发项目和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开发项目有村办企业、开发山水资源、建办小水电、联建市场、街面房出租等。通过市、县财政、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项目开发,1997年全县1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减少到143个,占总村数的17.19%。1999年,宁波市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界定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宁海有39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8%。2000年,为扶持薄弱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落实项目,政府加大帮扶,对开发项目在资金上给以重点支持。通过项目开发,使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90万元,为1983年544万元的40倍,全县419个村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6个,1万元~5万元的村34个,达到5万元~10万元的村43个,10万元~20万元的村75个,20万元~50万元的村141个,50万元以上的村120个(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村50个)。
  专业合作、股份经济组织 1983年后,农户从发展生产要求出发,按各自相同的经济利益,组成松散型、小规模的新经济联合体,到1986年,全县新经济联合体219个。
  1987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中的能人与企事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民间有文化知识、有交际能力、有一定技能的人,按国家有关政策和各自专长,冲破地域,广泛地吸收和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自愿组合不同类型的农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到1993年8月,全县发展到118个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按经营项目可分6类,捕捞业39个,占33.05%;畜牧业21个,占17.8%;运输业20个,占16.95%;养殖业18个,占15.25%;种植业13个,占11.02%;加工业7个,占5.93%。按组织形式可分4类,农户与农户合股经营88个,占74.57%;村(场站)与农户合股经营24个,20.34%;镇公司与村合股经营5个,占4.24%;科技部门与村合股经营1个,占0.85%。1997年农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7家。
  2002年1月,县金龙浦农业合作社成立,这是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首家有章程、有制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它主要解决农民产销各个环节中的困难,帮助农民获得市场信息,农用物资供应,理顺产品销售渠道。县政府及时推广此经验,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
  市有关精神,出台多项经济奖励政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9月,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成立。帮助开展合作社之间经验交流,落实政府对合作社的奖励政策,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指导合作社开展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知识化建设。2008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6家,有社员3340人,合作社资产总额达22085万元,盈余返还总额625万元,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总额238万元。
  股份合作经济 2006年3月起,在北山村进行经济合作社股份制试点,制定《北山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股权确认办法》,按照以人为本,静态管理,户籍在册的原则,设置人口股和农龄股。对12类人员的股权和4类一次性补助对象的条件、数额进行具体明确,是年12月,北山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向享受股份的1015人,股份总额78700股,股东取得北山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的股权证书。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建立,使参股社员明晰了产权,稳定了人心,明确了权利和义务,合作社在经济运行中理顺了关系,建立了积累机制,并增强了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至2008年,完成跃龙街道的北山、西门、东镇、白石、桃源、北湖6个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