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业
分类号: X321
页数: 6
页码: 365-370
关键词: 宁海县 环境管理 工业污染

内容

1994—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相继推出“六个一工程”,关停“十五小”“一控双达标”“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行动”“污染减排”等重大举措,工业污染排放明显减少,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污染状况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海县改革企业经营体制,逐渐打破吃“大锅饭”制度,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逐步建立起以纺织、机械、化工、食品、橡胶、塑料等为支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具有宁海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1986年共调查114家企业,污染源分属15个行业。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573.65万吨,主要集中在食品、造纸、化工、机械等行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5626.60万标立方米,以燃煤为主,烟尘为890.2吨,二氧化硫858.27吨,一氧化碳2050.44吨,氮氧化物276.3676吨。
  污染源普查 1990—2008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宁海县进行2次污染源普查。
  1990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1990年乡镇工业污染源共调查294家工业企业。截至1989年年底,全县乡镇工业企业用水总量272.95万吨,新鲜用水量267.83万吨,占98.12%,重复用水量5.12万吨,重复用水率1.88%,万元产值用水量77.2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98.05万吨,达标排放量为55.05万吨。废水处理量为5.76万吨,经处理达标量为2.38万吨,经处理未达标排放量为3.38万吨。年排放污染物1203.09吨,其中COD801.76吨,悬浮物397.75吨,氰化物0.05吨,六价铬0.54吨,锌0.99吨。宁海县废气排放总量为299.51百万标立方米,全部是燃料燃烧产生,其中经消烟除尘量为13.45百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10652吨,综合利用量为6844吨,处理处置量为3435吨,排放量为373吨。
  1996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 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源共调查502家工业企业。199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40.1486亿元,用水总量440.38万吨,新鲜用水量433.73万吨,占98.49%,重复用水量7.11万吨,重复用水率1.51%,万元产值用水量911.68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03.29万吨,废水处理量为167.33万吨。年排放COD3418.07吨,悬浮物991.39吨,石油类1.82吨,氰化物0.29吨,六价铬0.23吨。
  1995年用燃煤消耗量50993吨,燃油消耗量2100吨,废气排放总量7.22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85.9吨,烟尘排放总量2886.9吨,粉尘排放总量178.74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36780.74吨,其中危险废物1403.69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总量29170.95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1179.99吨。
  废水废气治理 1987年,宁海县政府对14家污染企业批转了限期治理规划。1990年开始开展实施县长环境保护责任书,各镇乡和相关部门与县长签订责任书,内容包括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生态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管理等方面。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在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过程中,坚持污染治理与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相结合;与生态示范区(县)创建相结合。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与舆论监督等手段,分期分批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共投入840万元治理20家重点污染企业,原城关老城区企业与居民区互相混杂,烟尘污染、噪声扰民严重。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将一批企业从居民区迁至工业区。
  1996—2000年宁海县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1996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污染源162家,其中省控以上5家,市控30家。依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县政府相继对108家企业分期分批下达了限期治理令。到2000年年底,全县共投入治理资金2885万元,96家企业经验收合格,实现了达标排放,32家企业由于转产等原因自行达标,24家企业自行停产关闭,10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治理。县政府被宁波市政府授予“一控双达标”先进集体。通过治理,2000年与1996年相比,全县化学耗氧量排放削减88.8%,六价铬排放总量削减65.13%,氰化物排放总量削减75.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40.04%,烟尘排放总量削减28.77%。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重金属等12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2001年开始,宁海县坚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强化工业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对凫溪、洋溪、颜公河等重点流域和酸洗磷化、电镀、化工、印染、造纸、铝氧化、小熔炼、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进行集中整治。5年来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1.32亿元,限期治理185家企业,取缔、关闭78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全县所有医院的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2003年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情况实行24小时即时监测,至2008年年底,14家企业排污情况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网络。
  2006年,县政府制定《宁海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关闭黏土砖瓦窑14家和宁海县热电厂,建成电镀城,对13家电镀企业进行集中整治。推进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至2008年年底,全县SO?(除国华电厂外)排放量为2096.6吨,比2005年下降26.18%,完成“十一五”规划削减任务的137.7%;COD排放量由于与污染源普查数据对接,环境统计口径放大,排放量为2678.7吨,比2005年增加118.7吨,增长4.64%。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20世纪90年代是宁海县对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起步阶段。各厂矿企业仅对边角料、炉渣及有效益的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1994年开始实施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将固体废物分为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三大类,申报单位76个,涉及14个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1.63万吨,年综合利用量为1.3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4.66%;处置量为0.2万吨,处置率为12.27%,贮存量为0,排放量为0.06万吨。三大类固体废物去向有明显的差异,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4.02%、97.17%,69.67%。从总体情况来看,危险废物主要为铬、镍等重金属电镀污染。2001年全县23家电镀厂点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2008年,全县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共50家,主要涉及电镀、化工、酸洗、机械等行业,全年产生废酸3340吨,其他危险废物1395吨,医疗废物7096吨,按要求与有资质单位签订了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协议,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国华宁海电厂一期发电机组烟囱环保设计上突破传统模式,4台机组采用一座高210米的四管集束烟囱;运煤系统设计直径120米的封闭式圆形煤罐,每个煤罐储煤量为19万吨,可供4台60万千瓦机组运行20天;集控室的设计采用了“四机一控”的模式。全厂环保投入20亿元,除尘率99%,脱硫率95%以上,脱硝率80%以上,减少了粉尘外逸、实现废水“零排放”。
  2004—2008年宁电委托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机组投产后海域环境进行监测。2006年又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对厂址沿海海域环境进行同步监测。并在温排水辐射区进行养殖试验。2006年6月,海洋环境对电厂温排水影响范围进行数模和物模计标。4×600MW机组循环冷却水排量82.5m3/s。机组未满发,循环水排水量为62m3/s左右。4℃温升包络面积,0.18千米(小潮)、0.14千米(中潮)、0.09千米(大潮)。1℃温升包络面积,9.14千米(小潮)、7.03千米(中潮)、5.55千米(大潮)。监测表明,4℃落憩和涨憩时刻包络面积分别为0.125平方千米和0.102平方千米,等温线温扩面积分别为0.098平方千米和0.107平方千米。1℃落憩和涨憩时刻温升包络面积分别为1.888平方千米和1.228平方千米,等温线温扩面积分别为0.818平方千米和1.960平方千米。
  2002—2008年,宁电绿化面积542980.8平方米,其中生态边坡66832.8平方米、一期213500平方米、二期176429平方米、施工生活区/生产维护基地21219平方米、厂前区/西山公园6万平方米、临时办公楼/其他区域50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县政府
相关机构
宁波市政府
相关机构
宁海县热电厂
相关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