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农业环境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0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农业环境治理
分类号: X321
页数: 8
页码: 365-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1994年至2008年期间,将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关停“十五小”企业、开展“一控双达标”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等重大举措,显著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同时,宁海县也加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控制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宁海县还重点整治了凫溪水系和深甽长洋铝灰等环境问题,通过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水体变清、水质达标的目标。
关键词: 宁海县 环境管理 工业污染

内容

第一节 工业
  1994—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相继推出“六个一工程”,关停“十五小”“一控双达标”“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行动”“污染减排”等重大举措,工业污染排放明显减少,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污染状况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海县改革企业经营体制,逐渐打破吃“大锅饭”制度,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逐步建立起以纺织、机械、化工、食品、橡胶、塑料等为支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具有宁海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1986年共调查114家企业,污染源分属15个行业。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573.65万吨,主要集中在食品、造纸、化工、机械等行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5626.60万标立方米,以燃煤为主,烟尘为890.2吨,二氧化硫858.27吨,一氧化碳2050.44吨,氮氧化物276.3676吨。
  污染源普查 1990—2008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宁海县进行2次污染源普查。
  1990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1990年乡镇工业污染源共调查294家工业企业。截至1989年年底,全县乡镇工业企业用水总量272.95万吨,新鲜用水量267.83万吨,占98.12%,重复用水量5.12万吨,重复用水率1.88%,万元产值用水量77.2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98.05万吨,达标排放量为55.05万吨。废水处理量为5.76万吨,经处理达标量为2.38万吨,经处理未达标排放量为3.38万吨。年排放污染物1203.09吨,其中COD801.76吨,悬浮物397.75吨,氰化物0.05吨,六价铬0.54吨,锌0.99吨。宁海县废气排放总量为299.51百万标立方米,全部是燃料燃烧产生,其中经消烟除尘量为13.45百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10652吨,综合利用量为6844吨,处理处置量为3435吨,排放量为373吨。
  1996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 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源共调查502家工业企业。199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40.1486亿元,用水总量440.38万吨,新鲜用水量433.73万吨,占98.49%,重复用水量7.11万吨,重复用水率1.51%,万元产值用水量911.68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03.29万吨,废水处理量为167.33万吨。年排放COD3418.07吨,悬浮物991.39吨,石油类1.82吨,氰化物0.29吨,六价铬0.23吨。
  1995年用燃煤消耗量50993吨,燃油消耗量2100吨,废气排放总量7.22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85.9吨,烟尘排放总量2886.9吨,粉尘排放总量178.74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36780.74吨,其中危险废物1403.69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总量29170.95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1179.99吨。
  废水废气治理 1987年,宁海县政府对14家污染企业批转了限期治理规划。1990年开始开展实施县长环境保护责任书,各镇乡和相关部门与县长签订责任书,内容包括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生态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管理等方面。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在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过程中,坚持污染治理与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相结合;与生态示范区(县)创建相结合。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与舆论监督等手段,分期分批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共投入840万元治理20家重点污染企业,原城关老城区企业与居民区互相混杂,烟尘污染、噪声扰民严重。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将一批企业从居民区迁至工业区。
  1996—2000年宁海县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1996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污染源162家,其中省控以上5家,市控30家。依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县政府相继对108家企业分期分批下达了限期治理令。到2000年年底,全县共投入治理资金2885万元,96家企业经验收合格,实现了达标排放,32家企业由于转产等原因自行达标,24家企业自行停产关闭,10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治理。县政府被宁波市政府授予“一控双达标”先进集体。通过治理,2000年与1996年相比,全县化学耗氧量排放削减88.8%,六价铬排放总量削减65.13%,氰化物排放总量削减75.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40.04%,烟尘排放总量削减28.77%。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重金属等12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2001年开始,宁海县坚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强化工业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对凫溪、洋溪、颜公河等重点流域和酸洗磷化、电镀、化工、印染、造纸、铝氧化、小熔炼、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进行集中整治。5年来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1.32亿元,限期治理185家企业,取缔、关闭78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全县所有医院的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2003年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情况实行24小时即时监测,至2008年年底,14家企业排污情况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网络。
  2006年,县政府制定《宁海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关闭黏土砖瓦窑14家和宁海县热电厂,建成电镀城,对13家电镀企业进行集中整治。推进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至2008年年底,全县SO?(除国华电厂外)排放量为2096.6吨,比2005年下降26.18%,完成“十一五”规划削减任务的137.7%;COD排放量由于与污染源普查数据对接,环境统计口径放大,排放量为2678.7吨,比2005年增加118.7吨,增长4.64%。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20世纪90年代是宁海县对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起步阶段。各厂矿企业仅对边角料、炉渣及有效益的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1994年开始实施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将固体废物分为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三大类,申报单位76个,涉及14个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1.63万吨,年综合利用量为1.3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4.66%;处置量为0.2万吨,处置率为12.27%,贮存量为0,排放量为0.06万吨。三大类固体废物去向有明显的差异,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4.02%、97.17%,69.67%。从总体情况来看,危险废物主要为铬、镍等重金属电镀污染。2001年全县23家电镀厂点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2008年,全县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共50家,主要涉及电镀、化工、酸洗、机械等行业,全年产生废酸3340吨,其他危险废物1395吨,医疗废物7096吨,按要求与有资质单位签订了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协议,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国华宁海电厂一期发电机组烟囱环保设计上突破传统模式,4台机组采用一座高210米的四管集束烟囱;运煤系统设计直径120米的封闭式圆形煤罐,每个煤罐储煤量为19万吨,可供4台60万千瓦机组运行20天;集控室的设计采用了“四机一控”的模式。全厂环保投入20亿元,除尘率99%,脱硫率95%以上,脱硝率80%以上,减少了粉尘外逸、实现废水“零排放”。
  2004—2008年宁电委托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机组投产后海域环境进行监测。2006年又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对厂址沿海海域环境进行同步监测。并在温排水辐射区进行养殖试验。2006年6月,海洋环境对电厂温排水影响范围进行数模和物模计标。4×600MW机组循环冷却水排量82.5m3/s。机组未满发,循环水排水量为62m3/s左右。4℃温升包络面积,0.18千米(小潮)、0.14千米(中潮)、0.09千米(大潮)。1℃温升包络面积,9.14千米(小潮)、7.03千米(中潮)、5.55千米(大潮)。监测表明,4℃落憩和涨憩时刻包络面积分别为0.125平方千米和0.102平方千米,等温线温扩面积分别为0.098平方千米和0.107平方千米。1℃落憩和涨憩时刻温升包络面积分别为1.888平方千米和1.228平方千米,等温线温扩面积分别为0.818平方千米和1.960平方千米。
  2002—2008年,宁电绿化面积542980.8平方米,其中生态边坡66832.8平方米、一期213500平方米、二期176429平方米、施工生活区/生产维护基地21219平方米、厂前区/西山公园6万平方米、临时办公楼/其他区域5000平方米。第二节 农业
  20世纪末,宁海县开始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开展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城镇饮用水源建设和保护、生态农业、生态镇乡(村)建设等,农村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农村面貌有所改善。
  污染状况
  禽畜 2000年年末宁海县畜禽存栏总数为213万头(只),畜禽养殖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和集约化生产的特点。畜禽污水产生总量为91.1万吨,直接排放畜禽粪尿总量为18.8万吨,占产生总量的69.4%。畜禽粪尿使用总量为8.3万吨,绝大部分还田,占产生总量的30.6%。
  化肥 宁海县共施用化肥65506吨,平均每公顷土地使用量(折纯)水田为386.1公斤,旱地为595.2公斤,园地494.1公斤。氮肥流失率为:水田22.9%,旱地12.0%,园地11.0%;磷肥流失率为:水田4%,旱地5%,园地5%。过量的氮、磷,特别是氮素向水体和大气迁移,已对水体和大气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危害。象山港和三门湾都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趋势。
  农药 2000年年末,宁海县农药施用总量为水田419.19吨,旱地83.46吨,园地198.26吨。主要品种为三唑磷、甲胺磷、草甘膦、杀虫双、扑虱灵。农药施用水平为水田26.23公斤/公顷,旱地12.02公斤/公顷,园地29.57公斤/公顷。农药使用对环境已造成污染。
  污染整治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通过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禽畜养殖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2003年9月,宁海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禁养区内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在2004年年底前按规定完成关、停、转、迁;非禁养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即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标准规模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污染治理任务;规模以下的畜禽养殖场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治理任务;污染物排放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96—2001)。2005年4月,县人民政府转发《县农林局关于宁海县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对全县常年存栏数在50头猪以上(其他畜禽按标准折合成50头猪)的规模养殖场(户)实行综合治理,推行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力争到2007年年底前,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90%以上,规模化养殖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同月,县生态办对全县50个养殖场下达了畜禽养殖污染沼气化治理任务。到2005年年底,52家畜禽养殖场完成沼气化治理,沼气池总容积达4650立方米。
  2008年年底,全县配方施肥25.7万亩,秸秆还田17.2万亩,综合防治12万亩。
  附录:
  重点项目整治
  凫溪水系整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凫溪上游的造纸厂排放污水,使大里、双湖一带的溪水污染,严重影响水系景观,危害居民的用水安全,制约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对凫溪水系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同年县政府制定《宁海县凫溪水系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治理凫溪水系水环境。至2000年年底,强制性关闭土法电镀加工点10家,小造纸厂11家,小熔炼厂17家,搬迁电镀厂2家;11家造纸、1家电镀、1家化工、16家铝制品厂的污水治理设施完成改造,年削减六价铬0.6吨,镍、铜和锌3.5吨,COD850吨,造纸行业一年可回收短纤维580吨。同时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电镀企业之间尝试排污权的有偿转让。2001年4月,县政府颁布《关于禁止在凫溪流域违法排污的通知》,从5月9日开始,县环保部门24小时公开受理群众对凫溪流域内违法排污、污染水体行为的举报,对查实的举报者给予重奖。凫溪通过深甽镇政府、城关镇政府和县环保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以及沿溪各企业和群众的积极参与,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果,基本实现了凫溪水系水体变清、水质达到环境保护功能区划要求的目标,2002年通过宁波市政府对5年整治工作的验收。为巩固整治成果,2004年,县政府对10家造纸企业下达废水限期治理令,要求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造纸废水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到年底,6家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4家停产治理。2007年继续整治凫溪流域环境,关闭了3家造纸企业和4家铝氧化企业,限期整改6家铝制品企业,凫溪水质达到了三类功能区要求。
  深甽长洋铝灰整治 深甽镇长洋村铝灰加工是一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传统行业,在当地已形成企业群体。该加工行业采用落后的坩埚生产设备,以焦炭为燃料,废铝边角料和铝灰下脚料为原料,加工生产成铝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烟尘、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1998年《宁海县凫溪水系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部署集中整治铝制品行业。整治后的长洋铝熔炼行业实行了铝灰集中堆放。2006年年底,长洋村47家铝灰熔炼企业全部从村庄周边迁出,并在新加工点投入250余万元,每家配备水膜除尘器,对拌灰炉产生的烟尘、碾子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废渣运输到金华水泥厂进行综合利用,废渣的收集和运输由行业协会统一监管。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