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5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环境监测
分类号: X321
页数: 3
页码: 361-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环境保护监测站自1984年建立以来,承担了辖区内的环境监测工作。1990年开始对水、气、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逐步扩展监测项目和提升监测能力。2003年通过省计量认证,2004年通过省级标准化建设验收。监测站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监测分析人员,具备5类90个项目的分析能力。同时,监测站还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宁海县 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

内容

1984年8月,宁海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建立,直接承担辖区内的环境监测工作。1990年11月开始,对水、气、噪声进行日常监测,监测项目68个。2003年12月监测站通过省计量认证现场评审考核,2004年4月取得证书,同年通过省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2008年年底,站编制17人,实有监测分析人员17人,具有5类90个项目的分析能力,拥有各种仪器设备70余台。
  11991年4月,县环保监测站地面水监测进入国家四级监测网络,1992年正式进入地面水常规监测网络。根据县工业发展状况和水系分布特征,共设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7个,分别是大溪水车断面、屠岙胡断面、黄坛水库、凫溪寅宾桥断面、独山断面、杨梅岭水库和颜公河杏蒋断面。随着水环境功能区区划的调整,2007年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调整为8个,分别为白溪柘湖杨断面、水车断面、大溪双水断面、屠岙胡断面、凫溪山下刘断面、杨梅岭水库、清溪田洋芦断面和中堡溪断面。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断面4个,分别是白溪水库、黄坛水库、力洋水库、西林水库。
  1992—2002年地表水按平(4月)、丰(7月、9月)、枯(11月)三期监测,其中4月、11月各采样两次,7月、9月各采样一次。从2003年开始,地表水和饮用水按平(3月、5月)、丰(7月、9月)、枯(1月、11月)三期监测,全年单月上旬采样一次。截至2007年年底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监测,共31项。
  1993年,县环保监测站正式进入大气常规监测网络。监测点设在县环保局楼顶。2000年前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3项,监测时间定在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中旬进行,各连续监测5天、每天间断采样4次,时间为8—9时、11—12时、14—15时、17—18时。监测期间如遇特殊天气(大风、大雨、雪等)影响采样时,时间顺延。2000—2006年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3项,监测时间定于每周一至周三,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期间如遇特殊天气影响采样时,时间顺延。
  2006年8月在县环保局建成县第一座空气自动监测站(跃龙站),24小时全天候自动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同步监测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2007年9月在城南小学建成第二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城南站),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4项。
  2002年6月24日起,在《宁海报》和宁海有线电视台发布宁海县城区空气质量周报,2006年6月5日起县气象局在宁海县电视台发布城区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县环保监测站于2002年开始开展功能区噪声监测。按规定对每个功能区块的测点在每季度第三个月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每小时测量10分钟,气象条件均为无雪、无雨、风力小于四级的天气。噪声测量数据统计计算每一测点夏季昼间(6:00—22:00)夜间(22:00—6:00)的等效声级。
  县环保监测站对所监测的项目,选用国标规定的分析方法,无国标的监测项目采用国家环保局编写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实验质量控制方法执行《浙江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具体有平行双样、加标回收、密码样等。
  监测科研成果1998年县环保监测站编制《宁海县凫溪水系水环境现状评价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报告》,1999年完成《颜公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2002年完成《宁海县白溪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策研究》课题。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