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321
页数: 7
页码: 353-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水环境总体良好,部分溪流如凫溪、颜公河受有机型污染,但多数溪流保持Ⅱ至Ⅲ类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大气环境质量优良,但受北方沙尘天气及当地煤炭用量、汽车尾气排放等影响,酸雨情况加剧。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方面,昼间噪声达标,夜间略有超标,交通噪声是城区噪声的主要来源。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多,夜间噪声增长明显。
关键词: 宁海县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内容

第一节 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 宁海县拥有白溪、清溪、凫溪、中堡溪、颜公河、力洋溪、茶院溪、汶溪等独立溪流14条。据1998—2008年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凫溪、颜公河水体受有机型污染,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对水质变化影响较明显。
  从地表水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来看,白溪水系水质除中下游河段在2004年出现氨氮超Ⅲ类标准现象外,保持优良。清溪、中堡溪、力洋溪、茶院溪、汶溪等水质良好,基本保持Ⅱ类水质。凫溪除寅宾桥段水质不能达到功能区类别要求外,其余河段水质良好,为Ⅱ至Ⅲ类水体。
  颜公河接纳了城区部分生活和工业污水,水质变化跨度较大,除2002年水质符合Ⅲ类外,其他年份为Ⅳ类或劣V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其中2004年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1.7倍,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最大年份(2004年为14.31)与最小年份(2002年为5.39)相差2.6倍。
  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宁海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上是以水库为主,主要有白溪水库、西溪水库、黄坛水库、车岙港、力洋水库、西林水库等,分布于居民相对较少的山溪源头,人为污染相对较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第二节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宁海县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优良。2003年、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达一级标准的分别为175天、196天,其余天数保持在二级标准。2007年、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34天、351天,优良率分别为91.5%、95.9%。影响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尘类颗粒物是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的类型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2007年4月2日,受北方沙尘天气影响,县内空气首次出现V级重度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最高每小时平均值为1.621毫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API)达500。
  酸雨宁海县降水pH值逐年下降,酸度逐年增加。降水酸雨率呈上升趋势。污染程度从中度酸雨区逐渐向重酸雨区转变,这与当地煤炭用量及汽车等车辆尾气排放量增加,特别是宁海国华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之后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氧化氮浓度增加有关,也与宁海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加重有关。酸雨的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冬季和春季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夏季和秋季则频率较低。
  第三节 声环境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2002年开始宁海县上报功能区定点噪声的监测数据。2002—2008年噪声监测数据表明:县城区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2004年、2005年夜间略超标。超标情况主要发生在居民区以及居民区和混合区的结合部。噪声源主要是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及自然噪声五大类,交通噪声是城区噪声之首。2004—2008年各类功能区噪声均有小幅增长,尤其夜间噪声增长明显,这和城市人口增多、商业繁荣、居民夜间生活丰富等因素有关。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2004—2008年交通噪声达标。随着城区机动车拥有量逐年增多,噪声逐年略有增高,超标路段集中在兴宁路、桃源中路、人民大道、气象路等主干线。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