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村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9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村镇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8
页码: 343-3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宁海县在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各乡镇和农村行政村进行了有规划的建设。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下属的3个中心镇、11个乡镇以及部分乡的建成区建设概况,包括主要道路建设、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情况。各乡镇在道路、供水、公园、垃圾处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缩小了城乡差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截至2008年年底,各乡镇建成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乡村面貌得到改观。
关键词: 宁海县 城市规划 乡镇建设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央关于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等政策指导下,宁海县各乡镇所在地和农村行政村所在地,相继进行有规划地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在道路、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乡村面貌得到改观。
  第一节 镇乡建设
  2008年,宁海县设4个街道、3个中心镇和11个乡镇。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乡镇所在地的建成区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本节记述3个中心镇和11个乡镇建成区建设的主要概况,4个街道的建设概况见本编第二章“县城建设”。
  西店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88年,新建的长650米、宽16米的铁江路,长960米、宽16米的滨海路,长500米、宽16米的建设路;1997年新建长6000米、宽32米的振兴路;2003年改建长4500米、宽24米的西店路;2006年新建长2500米、宽24米的五市路;以上道路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90年建成日供水5000吨的西店自来水厂,2007年建成日供水3万吨的宁北自来水厂。1994年、1996年,先后建成2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998年建成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望海公园,2003年建成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双屿公园。2000年建成邵家加油站,2004年建成前金加油站。2001年、2008年,先后建成西店、香山和紫溪3个垃圾中转站。2003年建成2幢5层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同年,占地2000亩的滨海工业园区一期工程竣工。先后建成电影院、敬老院、工商所、地税所、国土资源管理所、消防站等,合计建筑面积1006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8.3平方千米。
  长街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88年新建长1000米、宽25米的环河路;1996年新建长800米、宽15米的长岳路;1997年新建长450米、宽15米的工商路;1998年新建长2000米、宽26米的东兴路,长550米、宽26米的邮电路;2002年新建长450米、宽20米的保险路,长350米、宽15米的石桥路,长850米、宽12米的学府路;以上道路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89年建成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990年建成1幢3层、建筑面积253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1998年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2004年建成加油站。2005年建成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长街综合市场和竹木、粮食、仔猪、羊、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共计场地面积10500平方米。先后建成电信支局、地税所、工商所、农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医院等,合计建筑面积10623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
  岔路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3年新建长1100米、宽40米的迎宾路;2007年新建的长1154米、宽16米的育才路。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1990年建成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集贸综合上畈市场。1994年建成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同年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996年建成加油站。2006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先后建成信用社、电信支局、敬老院、环卫所、中心卫生所、派出所等,合计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2.56平方千米。
  大佳何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95年新建长800米、宽40米的沥青路面双港路;2000年改建长1900米、宽16米至26米、砼路面的大何路;2004年新建长400米、宽22米的砼路面四勤塘路。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92年建成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市场。1995年建成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2000年建成加油站。2004年建成3幢3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2008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先后建成信用社、敬老院、派出所、卫生院、变电所、影剧院等,合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2.3平方千米。
  深甽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98年新建长400米、宽12米的东升路;1999年新建长1000米、宽12米的凤山路;2000年新建长800米、宽10米的天明西路;2006年新建长2300米、宽13米的环城东路;2007年新建长1000米、宽10米的天明东路。以上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1991年建成加油站。2001年建成日供水330吨的自来水厂。2007年建成垃圾中转站。1996年建成3幢3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先后建成凤山大酒店、卫生院、法庭、供电站等,合计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
  黄坛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0年改建长1300米、宽12米的黄坛路;2002年新建长650米、宽26米的松坛街;2003年新建长550米、宽16米的兴坛路;2005年新建长2200米、宽22米的滨溪路;2006年新建长2800米、宽6米至9米的滨溪北路。以上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1994年建成日供水200吨的自来水厂;同年建成场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1995年建成加油站。2003年建成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黄坛公园。2006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先后建成邮电所、电管站、卫生院等,合计建筑面积458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
  桑洲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1年新建长1000米、宽10米、砼路面的清溪路。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1987年以后相继建成农贸、小商品、牲畜、茶叶等4个市场。1990年建成加油站。2000年建成1幢4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2008年建成日供水700吨的自来水厂。先后建成电管站、东海明珠楼等,合计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2.43平方千米。
  前童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89年改建长1200米、宽7.5米的北大街,改建的长800米、宽7.5米的鹿山路;2001年新建长290米、宽14米的二号路,新建长480米、宽14米的府前街路;2008年又修建长280米、宽14米的府前街路延伸段,新建长130米、宽16米的孝女湖路南段。以上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2003年建成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的新街公园。2004年建成场地面积4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2006年建成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2007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同年建立镇环卫所。先后建成邮电程控机房、信用社、卫生院、敬老院、联发超市、吉祥三宝农家大酒店等,合计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
  力洋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88年新建长1475米、宽10米、砼路面的力洋中街;2007年新建长1300米、宽30米、砼路面的力兴街。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
  有,1987年在力洋中路溪边建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摊位400余个的室内农贸市场。1997年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2003年建成加油站。2007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先后建成卫生院、敬老院、农行营业所、国税所、派出所、法庭等,合计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6.8平方千米。
  强蛟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1998年改建长1070米、宽9米的振兴街;2004年改建长2300米、宽8米的“桥电线—薛岙码头”道路;2006年新建长650米、宽12米的“陈桥线—中心村”道路,扩建的长500米、宽24米的中心街。以上均为砼路面。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2004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同年建成以浙江国华宁海电厂职工宿舍为中心的西山商业区。2006年建成日供水3万吨的临港自来水厂。2007年建成场地面积2400平方米的峡山菜场(农贸市场)。2008年在农贸市场前建成占地157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735平方米、可入住207户的“公寓楼”。先后建成卫生院、派出所等,合计建筑面积4304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千米。
  一市镇 1987年后,镇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6年改建长700米、宽12米、砼路面的茂林路,新建的长280米、宽24米、砼路面的振兴路。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有,1988年建成2幢3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镇政府大楼。1998年建成加油站。2008年建成日供水500吨的自来水厂。先后建成邮电支局、信用社、敬老院、卫生院等,合计建筑面积5730平方米。2008年镇建成区面积0.5平方千米。
  茶院乡 1987年后,乡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5年修建长890米、宽60米、砼路面的兴茶街。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95年建成1幢4层、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的乡政府大楼。2000年建成场地面积1665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同年,建成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2003—2007年,全面更新路灯,建立垃圾处理网、农村沼气和生活垃圾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处理反应器。先后建成文广大楼、卫生院、敬老院、派出所、农电站、邮电所、信用社、教育结算中心等,合计建筑面积6390平方米。2008年3月开始整治18.5千米长的茶院溪,新修堤坝18.5千米、堰坝9座,并绿化美化两岸景观;同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8年乡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
  越溪乡 1987年后,乡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县道公路越沙线的一段,穿乡而过。2007年改建为长300米、宽32米的砼路面道路,并在道路两旁完成行道树绿化和路灯亮化工程。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99年建成10幢5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乡政府大楼。2003年建成场地面积10496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2006年建成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的中心公园。先后建成邮电所、电管站、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等,合计建筑面积5360平方米。2008年乡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
  胡陈乡 1987年后,乡所在地建设的主要道路:2005年新建长1530米、宽8.5米、砼路面的双溪路。新建的主要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1998年建成1幢4层的乡政府行政大楼、1幢4层的综合大楼和1幢2层的大会厅、餐厅,合计建筑面积4120平方米;同年,建成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胡东市场。1999年建成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的乡政府大院广场。先后建成派出所、邮电所、卫生院、农电站等,合计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结合中堡溪综合治理工程,建成长5000米、宽50米左右的溪岸坝路,并相继建成集镇沿溪两岸的景观带和游览区。2008年乡建成区面积1.4平方千米。
  第二节 农村建设
  2008年,宁海共有369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用上自来水,接上电力线、电话线和有线闭路电视,实施垃圾集中堆放、转运处理。同年,全县农村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硬化村道309.6千米,拆除旧房危房面积0.36万平方米。2003—2008年,先后建成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省、市、县级示范村。
  双林村 隶属于桥头胡街道,由外山头和麻车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05户,651人;耕地210亩,山林6661亩。2001年,投入400多万元,对村里的道路、环境和绿化进行了整治和建设。泥结砂石路面的村道都建成水泥路面。2004年,主干道路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100%,给排水系统完善,保洁制度健全,垃圾集中处理。投资近百万元,对村里的汶溪河道进行治理,在河道两侧新砌了石质栏杆,新建跨河小桥,建造湖心亭、环山游览小道和文化长廊等景观。新建三麓潭旅游山庄、水上乐园,建造20多栋别墅小楼,接待游客居住。2008年,村人均年收入达10021元。先后获省级卫生村、十大生态旅游名村和市级全面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民主法治村等称号。
  新山村 隶属于一市镇,由跳山、新塘、山前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08户,378人;耕地350亩,山林1000亩。2000年起,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拆除露天粪坑、新建公共厕所、水泥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和改造老虾塘等工程;新建集办公、娱乐于一体的村综合大楼。先后获省级全面小康村、市级文明村等称号。
  大郑村 隶属于前童镇,由沈坑岙、下朱、山朱胡、大郑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507户,1511人。2004年,按照规划要求,全面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农电网建设、农村水改等工程;全村路灯安装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疏浚治理月带河,使之成为集排水、灌溉、休闲为一体的村景观工程。开展全村绿化工作,建立实施“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和村庄道路养护、公厕管理等保洁制度。投资30多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20吨的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先后获市级园林式村庄、卫生村、文明村、生态村,全面小康村等称号。
  上蒲村 隶属于强蛟镇,地处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内。全村332户,1051人;山林1700亩,耕地800亩。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200万元建成村文化宫,投资40万元建成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在村口大池塘四周用块石砌坎、塘内清淤种荷花,成为村庄一景。还进行村庄的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生态公墓、水库增容加固、健身广场等建设。先后获市级全面小康村、文明村等称号。
  长洋村 隶属于深甽镇,全村662户,2053人;农田1240亩,山林16520亩。该村工业经济主要是熔炼铝灰业,对环境污染很大。2005年,花千万元巨资对铝灰行业进行整体搬迁和改造。同时投资120万元在旁村而过的长洋溪上修筑防洪坝和景观拦水坝;拆除墙弄,拓宽村道并进行水泥硬化,安装路灯;投资30万元绿化村庄和道路;配置垃圾桶、实现垃圾桶装化;投资50万元建造村文化宫。先后获县级文明村、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称号。
  杨梅岭村 隶属于梅林街道,全村193户,606人。村里建有卫生室、灯光球场、幼儿园、大型停车场等设施。2007年先后修建数千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小游园。村里有5座公共厕所,实现垃圾袋装化,有4名专职保洁员负责对村内公共环境进行清扫保洁。全村绿化率达到40%,配有专职绿化养护员。先后获省级卫生村、平安农机示范村、巾帼示范村和市级卫生村、生态村等称号。
  下田村 隶属于越溪乡,全村248户。2003年,该村开始旧村改造,投入60多万元,完成环村道路和村内“两纵一横”三条主道的水泥路面建设。2004年,全村进行两次绿化建设,在房前屋后种植花木。2005年,对村庄电网和自来水网进行了全面改造。2006年,新建了村办公大楼和文化中心。2007年,建成村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先后获市级卫生村、园林式村庄、生态村、全面小康村等称号。
  柘坑戴村 隶属于深甽镇,全村192户,682人,耕地525亩,山林4027亩。2003—2008年,把旧村改造和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共改造旧村面积11.6万平方米,新建的水泥路面村道纵横有序,150套新楼房拔地而起,95%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先后获市级卫生村、文明村、全面小康村、村民自治模范村和省级全面小康村等称号。
  溪头村 隶属于西店镇,地处镇工业园区内。全村438户,1364人;山林1820亩。自2003年以来,开展环境整治和旧村改造,对全村的道路、宅基地、绿化用地等重新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至2008年,硬化道路1万平方米,“四旁”(道路旁、房屋旁、田地旁、河岸旁)绿化90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灯光球场、运动广场和3处36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有专职保洁员,负责村道卫生、垃圾处理和清扫公共厕所等工作。先后获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卫生村、生态村等称号。
  葛家村 隶属于大佳何镇,全村479户,1495人。石门公路穿村而过。1979—1989年,共建造132间新房,砖木或砖混建筑结构,大多为二层。1999—2007年,村民又建新房108间,砖混建筑结构,大多为三层,别墅形式。2005—2008年,全村水泥硬化道路1.5万平方米,建成2个垃圾中转场,拆除100多只露天粪坑和一批旧房,家家都有卫生间、抽水马桶。先后获县级小康村、卫生村和市级环境整治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称号。
  涨坑村 隶属于大佳何镇,位于茶山脚下,全村681户,2021人。2005年,投资100万元,对村内1.2万平方米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投资50万元进行自来水设施改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并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投资10万元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建成12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先后获市级环境整治村、生态村、全面小康村等称号。
  山头村 隶属于长街镇,地处三门湾,全村873户,2543人。从2001年起,先后拆除旧屋460间,平整露天粪坑、牲畜栏、旧宅基地等100多亩。投资300余万元,所有道路进行硬化。投资80余万元,进行村庄电网和自来水网改造。投资170万元,进行村庄环境绿化和文化设施建设。先后获市级文明村、卫生村、全面小康村和省级全面小康村等称号。
  天河村 隶属于岔路镇,位于白溪水库天河风景区内,由里王、叶岙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375户,1175人。耕地180亩,山林3300亩。2003年白溪水库建成后,里王自然村进行了旧村改造和道路水泥硬化、绿化、亮化建设;照明电线、闭路电视线和电话线全部穿管敷设安装在地下;铺设了地下排污管道,并对生活污水实施两级处理后再排放;建立了村保洁队伍,做到垃圾天天清运。叶岙自然村地处白溪水库大坝上游,并做好水库风景区的清洁卫生宣传,设立保护水库清洁告示牌,清理陈年垃圾,设立垃圾堆放中转场,配备专职保洁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实施垃圾三级翻运下山处理程序;投资32万元建设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村里建有大礼堂、篮球场、网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获市级全面小康村称号。
  梅山村 隶属于胡陈乡,全村160户,557人。耕地面积415亩,山林2490亩。2004年以来,村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全村道路硬化,农电网改造和水改工程。改造村内池塘,建成集绿化、休闲,建筑为一体的风景点。同时在搞好村貌建设同时,重点围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个目标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先后荣获“宁海县第一批十佳和谐村庄”“县小康村”,荣誉称号。2005年被市文明委员会表彰为“宁波市文明村”“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获得“省卫生村”“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专记】
  新农村建设
  2003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的新农村建设。2005—2008年,宁海县各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5.2亿元。200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6亿元。
  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99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00个、整理面积19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4.5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1万亩;完成土地开发项目235个,新增耕地2.23万亩。
  2003年起,全县开始推进农村土地(以下简称农地)规模流转,主要有委托流转与股份合作两种农地流转形式。长街镇还出现了农地转让、租赁代耕、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2005年8月,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服务措施;每年还安排100万元用于农地流转工作的奖励。至2008年,全县农地流转面积38.5万亩,其中耕地15.3万亩,林地9万亩,水域滩涂14.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0亩以上)达到30万亩,形成了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三门湾百里(20万亩)生态型海水养殖带、万亩有机茶基地等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10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10个,5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13个。
  2008年,形成了集“贸工农”于一体的“订单(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的农地规模经营形式。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近3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90家,联系带动6万余户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全县农业购销队伍不断壮大,年销售额20万元以上的购销大户有400多户,百万元以上的有90余户,千万元以上的近30户。
  2008年,共有40个农业新品种和21项新技术运用到全县规模化的农地生产经营中;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个,生产出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8个,三品认证面积达44%,产生出望海茶、振宁土鸡、泉丰西瓜等浙江省驰名的农产品品牌商标。宁海县荣获“宁波有机茶第一县”和“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称号。
  流转农地的规模经营,使得适用于大面积作业的新型农机具得到更普遍的推广。截至2008年,全县有各种拖拉机、收割机、耕作机和脱粒(打稻)机等共计5450余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3.91万千瓦。
  转移就业,培训技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03年,宁海县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设立专项经费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实行补助。近几年来,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85%。2008年,宁海县农民人均年收入10332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8%。
  转移就业培训推广三种模式,“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扶持农村加工点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2008年,全县已有初具规模的来料加工点200余家,从业人员4500余人,年发放加工费6000多万元,计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培训基地+创业”模式。例如长街镇按照“打响一个品牌、扶持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依托培训基地开展滚动式培训,培养出数控机械雕刻人才和创业者千余名,并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企业”模式。县技工学校、西店成人学校、县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需要的技术工人,又为农民就业拓宽了渠道。
  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按照“管理机构村村全,资源状况村村清,就业服务村村实,就地转移村村有,就业渠道村村通”的要求,2008年,完成了全县30%行政村为“充分转移就业村”的创建任务。
  扶持农村集体经济,消除经济薄弱村
  1986年年底,宁海县行政村共有892个;到1999年年底,调整为832个,其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399个。2006年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2007年、2008年又进行了撤村建居。2008年年底,全县行政村缩减到369个,缩减比例达55.6%;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减少到198个,减少比例达50.4%。
  2005年以来,宁海县采取集中使用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年底租金分红的形式,既确保固定资产增值,又逐年增加扶持资金。几年来,在宁海科技工业园区、模具城、宁东园区等地方征地建造的标准厂房,每年能收租金150万元用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2008年,县里又专门出台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仍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或商贸房,一次性补助20万元;争取通过3年努力,消除全县所有的经济薄弱村。
  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与建设
  2006年,宁海县政府颁布《关于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的意见》,规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两化”活动;还规定每年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为开展“两化”活动日,组织全县10万名干部群众进行环境大清扫,拉开一年工作的序幕。
  自2006年起,实行“三沿五区”(即铁路、公路、通航河道等沿线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开发区、住宅区、自然风景名胜区)的保洁责任包干落实制度。县里统一绘制《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图》和《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单位、责任人一览表》,将保洁责任落实到村、到单位、到人,每月实行通报。同时从2006年10月开始,全县集中安排每年10月为开展“环境整治推进月”活动;以“三沿五区”为重点,以镇乡、街道和村为单位,成片连线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至2008年年底,基本实现了沿海南线、盛宁线、梅温线等公路两边环境的整洁美观,遍及长街、力洋、胡陈、茶院、越溪、深甽、跃龙、梅林等8个镇乡、街道的35个行政村。
  自2006年起,实行卫生费村民自筹制度,县里出台政策对村级卫生费进行1∶1配套补助;至2008年年底,全县共有200多个行政村实行了卫生费自筹。
  从2006年开始,村庄绿化由县里免费发放树苗、村里组织村民栽种;至2008年年底,县里共向农村免费提供树苗100余万株,绿化村庄300多个。对村庄道路硬化建设实行水泥补助,采取“农民出力造路基,政府量路送水泥”的办法,推进村庄道路水泥硬化建设;至2008年年底,县里共投入水泥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村庄道路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进行村企结对,增强农村活力
  自2006年起,以社会力量参与“联、助、带、挂”为主要内容的村、企结对活动,宁海县在宁波全市区率先实现了村、企结对全覆盖。2006年到位资金1003万元;2007年有450家企业结对398个行政村,到位资金1172万元;2008年到位资金627万元;累计到位资金2800多万元。至2008年年底,宁海县已创建了省、市、县级全面小康示范村54个、市级环境整治村259个。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