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秩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交通秩序
分类号: U491
页数: 2
页码: 341-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1987年起逐步加强城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包括设置车行道、人行道、交通管理岗亭、红绿灯信号设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管理设施不断完善,如增设红绿灯自动控制系统、电子警察、交通标志、隔离栏等。同时,交通管理措施及安全宣传也同步推进,包括与学生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签订道路交通安全奖惩合同、禁止部分车辆进入城区、设立夜间交警治安执勤岗点等。近年来,宁海县还启动了畅通工程,加强交通高峰期路面管控,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现率和查处率,并建立了交通管理站和交通管理志愿者队伍。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宁海县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关键词: 宁海县 城市管理 交通管理

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1987年,开始在城区桃源路(今跃龙中学至老干部局一段)分设车行道和人行道,并在桃源路与环南中路的交叉口首设人工指挥岗台,实行交通临时管理。
  1995年1月,在城区大北门桃源路与北大街、环城北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始设交通管理岗亭,并首次设立红绿灯信号设施指挥交通。当年,开通“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998年,城区有红绿灯设施暨交通管理岗亭两处,道路绿化隔离带13832米,交通标志牌317块,标线路段6858米。
  1996年,首条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设有绿化隔离带的人民路建成。2000年,该路与桃源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首次安装了“闯红灯违章自动摄像仪”和“机动车辆超速违章自动拍摄仪”(以下简称“电子警察”),全年拍摄处罚违章车辆5795车次。
  2001年,分别在兴宁南路与北大街交叉口、兴宁中路与外环路交叉口、中山路与桃源中路交叉口等三处安装了“电子警察”。2002年,在城区主要路口增设了5组红绿灯自动控制系统,设置交通标志456块,铺设道口减速垫2177米。对城区的道路交叉口进行科学的梳理,梳理率达85.1%。2004年,改建城区主要道口4只,漆划标线8785米,设置隔离栏700米,新安装交通信号系统7组,并安装了信号灯控制系统。2005年,在城区增设和更新交通标志200块,新设隔离栏1800米,漆划标线5800米,新装灯控系统5组。对城区所有路口的信号灯配时装置重新进行调整,维修路口灯控系统120起,保证了城区24个路口灯控系统正常运作。在城区街路两侧条件许可的地段,尽量漆划临时停车泊位,并动员街路两边的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以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是年,新增停车泊位345个,新建停车场6处。2007年,新增路口灯控系统5组、“电子警察”5个,对部分道路人行道侧石进行降坡处理,新增停车泊位750个。
  2008年,交警大队建成信息采集室、装备室。交通指挥室于12月初开始运作。新增汽车4辆、酒精测试仪3台、电脑40台,建成公路交通科技监控网络,完成《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新标准的改造实施工作。《宁海县城区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会审,进入试运阶段。当年,新增灯控设施4组,分别装在人民路与北斗北路交叉口、中大街与兴宁南路交叉口、兴宁中路与跃龙路交叉口、兴宁中路与银河路交叉口。新增“电子警察”5个,分别设在兴宁北路与堤树路交叉口、兴宁北路与兴工一路交叉口、兴海路与金水路交叉口、兴海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时代大道与气象北路交叉口;新增交通标志231块,漆划标线路段9414平方米,新设隔离栏2800米,新铺道口减速垫685米,新设警示桩230根。至年底,累计在城区29个路口装有灯控设施,其中17个路口配置“电子警察”。在全县道路安装6个卡口监控系统,9台移动测速仪全天候运作。
  交通管理措施及安全宣传 1984年,县教育局与县交通监理所联合发文《关于对学生儿童加强交通安全常识教育的通知》,将交通安全列入教育内容,先在梅林试点,后在全县推广。
  1988年10月,县公安局交警队与县政府第一次签订《道路交通安全奖惩合同》。同时,交警队与下辖的中队、股、所,签订相应的责任合同,将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人。1990年,交警大队组织干警给公路沿线26所小学上交通安全知识课,受教育的师生达34600多人次。同时制作交通安全宣传版面100余块,在城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巡回展出。
  1992年5月1日起,禁止简易机动车(俗称“三卡”)上甬临线公路,并禁止无牌无证轻便后三轮车(俗称“乌龟车”)和人力客运三轮车在城区营运。1995年5月25日起,梅林交警中队首设夜间交警治安执勤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
  1997年9月,成立县公安局公路巡逻民警大队,与交警大队实行一支队伍、两块牌子的工作机制。城区岗亭民警一律佩带哨子,做到规范执法。编印《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读本》4000本,赠送给全县各小学。1999年,交警大队改革勤务制度,对下属中队实行弹性错时工作制,全年实行错时监控,巡逻为主,交叉进行,做到时间、路段、装备、人员、职责“五落实”,弥补了早、中、晚时段路面失控的缺陷。当年5月1日起,禁止拖拉机进入城区。当年,交警大队在县驾驶学校开办交通安全教育课,全县驾驶员分期分批集中到驾校进行交通安全培训学习,共计上课144节,学习人数达30587人次。同时,又举办交通违章、肇事驾驶员学习班16期,受到教育1739人。全年发送《驾协教讯》32400份。此后,每年都要对驾驶员进行这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
  2001年,建立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卡点静态管理与巡逻车动态管理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同时,交警大队与城区178家单位、店铺签订责任状,杜绝门前违章占道,抓好长效管理。
  2005年,交警大队启动畅通工程C类城市二等管理目标,重点加强交通高峰期路面管控,在城区流量相对较大的13个路口,每周一至周五上下班时段均实行高峰执勤。同时,充分运用“电子警察”、电子监控、酒精测试仪、手动测速枪等科技手段,提高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现率和查处率。当年4月,县政府出台《宁海县道路交通管理考核办法》,把交通管理责任和事故死亡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5月21日,县综治委专门下发《全县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将整治工作绩效列入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年度综合治理的考核范围。2006年7月底,全县18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交通管理站,原乡镇、街道的交通协管员划归交警大队使用。是年,宁海县“畅通工程”获得“全国二等管理水平城市”称号。
  2007年11月,编制完成《宁海县城区近期(2007—2010)道路交通组织管理规划与设计》。2008年4月,交警大队和跃龙街道共同发起“交警社区共携手,同创交通文明岗”活动,每天100多名由各社区选派的交通管理志愿者与交警一起上路执勤,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