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用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用设施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3
页码: 319-3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环境卫生设施的发展历程,包括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废弃物处理场、建筑渣土堆放场、燃气设施以及地下通信管道的建设情况。从1980年代开始,宁海县逐步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燃气设施和地下通信管道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宁海县 城乡建设 区域规划

内容

环境卫生设施
  生活垃圾中转站 1987年前,原城关镇设置32处生活垃圾中转场,露天且简。1988年在东门口、南门、北斗路征地849.2平方米,建3处中转站共677.87平方米。1989年北斗路中转
  站从139.4平方米扩大到340平方米。1990年围砌东门口、南门中转站围墙,新建西门中转站。1993年改西门中转站为室内中转,改变了县内长期以来垃圾中转站在室外操作历史。1994年投资60万元,在靖海路建设了第一个多功能室内中转站,后又投资71万元,配备了压缩机械。此后,继续投资928万元在城区建成了宁昌路、怡惠路、银河路等7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3049平方米,建筑面积1608平方米。
  生活垃圾填埋场 1986年投资6.6万元,在白峤岭头北侧征地46.8亩,建生活垃圾填埋场。1995年在原处征地5亩,扩大堆场,2001年11月封闭终止。共运行15年,填埋垃圾40万余吨。
  2001年5月,离县城6千米的白峤岭外埠头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正式破土动工。设计总库容480万立方米,占地总面积30公顷。一期占地10.8公顷,库容120万立方米。主要设施有垃圾坝、截洪沟、排水沟、盲沟、石笼、监测井、场内道路、污水处理塘、水泵房、地磅房和管理房。2002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土建投资746万元。
  2004年12月,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渗沥液处理工程开工。设计污水处理量每日288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工艺流程采用微生态技术。于2006年4月投入试运行,2007年1月交工验收。工程投资400万元。
  建筑渣土堆放场 地址白峤岭头南侧,1993年投资140万元,征用山坡20余公顷作渣土堆场,每年倾倒渣土2万余吨,至2008年已堆建筑渣土30万余立方米。
  燃气设施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991年4月,位于桃源中路华山村县首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交付使用。占地8.83亩,储罐容积300立方米,采用单位集资与财政借贷相结合的方法筹资。2003年,因县城规划调整,该站搬迁至城西山河岭重建,储罐容积220立方米。截至2008年,全县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8座,储罐容积1325立方米,全年可中转液化石油气11780吨以上。
  管道燃气设施 2006年6月《宁海县城市燃气专项规划》通过,确定县城气源以管输天然气为主。2007年,由宁海县金桥管道燃气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占地面积38.21亩的大金气源站通过竣工验收,城区铺设21千米的燃气主干管。兴海家园、枫景园和霞景水岸3个小区,近900户居民使用了管道燃气。2008年,又铺设15.3千米燃气管网,向6000户居民供气。
  地下通信管道
  2003年,全长5.8千米,11孔,5家通信和广电公司共同使用的兴宁北路综合通信管道工程通过验收。2005年8月县政府作出规定,并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浙江省邮电建设工程局为宁海城区地下信息管道集约化建设的承建单位。从此,城区的地下信息管道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进行,避免和减少了道路开挖。截至2008年,分别在兴宁北路、科技园区规划二路、甬临线黄坛段、兴海路、外环路、中山西路和物流中心一期等地铺设地下信息管道42.6千米(折合325.3孔千米)。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